经常被打骂的孩子真的会更乖吗?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真的会更乖吗?
-
一般来说,小时候经常被打骂的孩子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比较胆怯懦弱,一种比较暴力倾向。
打骂不会使孩子变乖,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成年后人格不健全,很难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儿子班里有两个同学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
一个孩子是北京的,就住在我们前面楼里。孩子爸爸管教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只要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作业完成情况不好,上课没守纪律等等,反正老师稍稍说一下,回到家不问青红皂白先揍一顿。有一次放学的时候老师点名说孩子作业没完成,散队后他爸上去就是一脚,我们几个家长赶紧过去把他拉住。孩子看到他爸来接他,都躲着他爸走。在他爸面前大气不敢出。可是平时在学校调皮捣蛋,样样不落空。因为怕孩子总被打,奶奶心疼孙子,学校有事也不跟他爸说,替孩子瞒着。回到家就让儿媳妇看着孩子写作业,不让儿子管。我们这些家长一边劝他爸不能这么使劲打孩子,一边嘱咐自家孩子,不能在他爸面前给他告状。有一次我娃差点说漏嘴,我赶紧打岔给岔过去。
另一个孩子是外地的,他妈妈恨铁不成钢。平时工作比较辛苦,回到家看孩子没完成作业满脑子官司。暴脾气一上来,对孩子劈头盖脸就一顿。有一次把孩子打得半边脸肿了,还有三条血道子。结果孩子在她面前乖得跟小绵羊似的,一到学校就翻天,上课不听讲,下课贱找,逢考必垫底。但是他妈工作忙又累,很少跟老师沟通。孩子瞎话溜舌,撒谎不打草稿比真话来的快。孩子妈也是有心无力。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无法估量,孩子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进而影响整个人生。打骂会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
自卑: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硬要孩子“认错”,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孩子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被打之后,他可能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暴躁: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孤独、无助: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久而久之,孩子对外界持有一种不信任的心态,成年后,很难融入社会生活,不容易与他人相处。事事处处表现出怀疑和不信任,抵触理心比较大。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人交流、交往,性格孤僻、独往独来。
撒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这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埋下了一颗“懦弱”的种子!
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越打犟劲越大。有的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奉劝各位家长,尽量不要打孩子。虽然我这暴脾气有的时候也搂不住火、也经常给孩子几下,但是还是尽可能的克制自己。因为打骂换来的不是乖巧的孩子,而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心理阴影。
2018-03-29 16:36:21 -
虽然现在很多父母越来越认识到对孩子实行“打骂”教育的弊端,但还是有不少父母仗着自己是生养大于天的父母,去伤害自己的孩子。
经常挨父母的打骂会带来哪些伤害呢?
1、孩子容易养成不良的性格
蒙台梭利说:
“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从小被父母打骂长大的孩子,性格一定会有或这或那的缺陷。比如脾气暴躁易怒、极度自卑、遇事胆怯等。
脾气暴躁易怒这个很好解释,种豆得豆,父母种下了暴躁的种子,孩子很容易就学了去。
极度自卑,其实是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盾牌,当有人不停的谩骂和打击,又无法摆脱这种环境时,孩子只能被动的接受对方骂的是对的,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
“我确实不行,我该打,我该骂”一旦大脑接受了这种意识,孩子就可以避免总挨骂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时间一久,这种自我否定就成了孩子的日常,极度自卑就不可避免了。
遇事胆怯,胆怯是一种神经质行为,大多就来源于家庭暴力,因为遭受的惩罚太多,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机制,遇到一点事就感到害怕,这是一种心理投射。
2、影响与他人的相处
被打骂大的孩子一般都比较难去信任别人。因为在孩提时期,本该最值得自己信任的父母,却总是打骂自己,让自己常常陷入痛苦之中,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深深的背叛,这种背叛感会让孩子对谁都开始有了提防之心。长大后,比较难和他人形成稳定又持久的人际关系。
澳大利亚一个调查显示,被打大的孩子,成年之后会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婚姻失败,而且比其他人的社交圈更少。
3、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等于是把孩子长期置于一个高压的环境,大人都不能长期承受高压,更何况一个孩子?
所以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睡眠质量不好,总喜欢做噩梦,免疫系统容易遭到破坏,肠胃功能也不行等。
而且还有研究证明:孩子频繁挨打,会增加成年后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的患病概率;成年后也更容易染上毒品,酒精等不良嗜好。
父母为什么要伤害自己的孩子?
1、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身边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女孩小时候总是挨父母的打骂,于是在心里发誓,以后等自己有了孩子后,绝不这样做。可等真正拥有了孩子后,却发现时代虽然变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比自己父母丰富多了,但对孩子的态度就犹如自己父母的翻版。
她非常厌恶自己的做法,但又无法彻底摆脱,那都是自己从小就熟悉,下意识的行为,稍微一着急就忘记要控制住自己。等事情过去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又非常后悔,感觉这真是一个讽刺,小时候特别讨厌的人,特别想摆脱的人,现在自己竟然也活成了那样,甚至连谩骂孩子的话语和语气都一模一样。
原生家庭的烙印果然威力无比,原生家庭带来的痛果然可以代代相传。
2、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在基本情绪上,人和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但我们通常都被教导成只有快乐才是一种好情绪,愤怒不是一种好情绪,所以我们遇到不顺的事情,只能强制自己压抑下去。
情绪积压多了,就总会有爆发的一天,我们不敢和亲戚朋友叫板,也不敢和同事领导叫板。我们周围最弱势的群体,也最无力反抗我们的孩子,就成了我们火山的爆发口。而且事后不仅不需要我们去收拾残局,还能打着“为他好”的幌子抹掉自己的内疚。
3、中国特有的国情
很多父母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往往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反而觉得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我费心费力的劳动成果,打骂自然可以随意。
而且我们国家也没有欧美那样规定“父母打骂孩子,就剥夺其养育权”的严苛法律,所以父母们有恃无恐。
还有一方面,在我们中国,养育之恩大于天,有句古话就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儿女”。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打骂有怨言,总会有一大批长辈来劝你:
“父母为了抚养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有哪个孩子不是父母打着骂着长大的,打是亲,骂是爱。”
4、其他原因
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同性争宠,父亲宠爱女儿,但不喜欢强势的母亲,导致母亲妒忌自己的女儿,把一腔恨意全泼洒在女儿身上;还有重男轻女的问题,妈妈没生出儿子来,被整个家族的人瞧不起,妈妈就会觉得是女儿让自己没有好日子过,又是一腔恨意泼洒在女儿身上。
还有“恨铁不成钢”型,父母给孩子定的期望值太高,孩子没办法完成,父母就觉得应该建立孩子痛觉的条件反射,犯错,打一顿,再犯再打,打到长记性为止!
父母如何控制自己不打骂孩子?
1、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要想管理好我们的情绪,不对孩子乱发脾气,首先我们一定要先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如果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或在压力倍增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朋友倾诉,去跑步锻炼身体,甚至找个地方痛快地哭一场都可以。一定不能让消极情绪积压,否则不仅会危害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容易波及到周围亲近的人,比如孩子。
其次,我们要激发自身更多的积极情绪,并让这种情绪感染给周围的人,尤其是传承你未来的孩子。因为积极的情绪,不仅会帮助我们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还会增加我们的生理资源(比如睡得更好,身体更棒)和心理资源(更加乐观和有韧性)以及社会资源(与家人、同事的关系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就是我们的有色眼镜,你带着消极情绪或积极情绪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因一道题目不会做,坐在那里大哭。带着消极情绪的爸爸,眼中只看到孩子不可理喻的哭,而带着积极情绪的妈妈却看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竟然因一道题目不会做而哭的这么伤心。
2、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最大的痛,是因为伤害你的不是别人,而是生养你的父母,这也是我们最难解决这种痛的原因,因为其他人给你造成的伤害,你可以回击,或者逃离。但这种痛避无所避,逃无所逃,小时候你需要依赖父母生存,长大后,你又需要承担父母的养老。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吧。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幸和不完美,时光虽不可逆转,原生家庭也不可选择,但我们可以去逆转我们的心态,尽量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并且让这种痛再也不要传给下一代。
努力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熬过去就是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孩子,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拼力一搏。
3、正确认识孩子的错误
第一,孩子生来就如同一张白纸,他的一言一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之所以会产生一些父母眼中的“错误”,其实并不是孩子主动促成,而是被动的影响和积累的一个过程。
而我们做为孩子成长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对这一些错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俗点说,就是孩子生来本是天真无邪,如果后来真的犯了很多错误,那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教养不当,我们的过错更大,不应该把所有的错误算在孩子头上,并用暴力来解决。
第二:父母和孩子虽然同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因思维和人生阅历以不同,在很多想法上,本来就存在分歧。不能因为孩子是弱势群体,父母就掌握对错的所有主导权。
我们应该多看育儿书籍,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需求和想法,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而不能站在我们大人单方面的立场,主观的判断对错,错了就简单粗暴地抽孩子一顿。
这是最大的强盗逻辑—明明是我们自己无知,不懂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反而还利用父母的权威去伤害孩子?
4、学会和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简.尼尔森曾说:
“任何感觉到痛苦的管教方法,一定是方法出了错。”
我们也总认为,必须纠正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他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改变。但其实,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后发现,负面评价尤其是打骂行为对孩子的改变是非常有限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顺从大脑的期望,让它经常听到好消息。
所以不管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良好习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激发孩子的内动力,和孩子进行正面的交流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打骂镇压。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伤会伴随孩子一生。
我们应该蹲下来多和孩子交流彼此的想法,对孩子的进步多鼓励表扬,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尽量心和气和地和孩子阐明弊端。如果有时实在没有忍住脾气,把孩子打骂了一顿,事后也要真诚的和孩子道歉,并告诉他,父母也不是完美人,我们应该相互监督,把脾气精赶出我们的家。
结束语: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于孩子来说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可以深刻影响他成长的大事。就犹如那个著名的“蝴蝶效应”,南美洲的一只蝴蝶也许只是扇动了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起北美洲一场龙卷风。
我们必须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来平等交流对待,而不是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分享一个适合学龄前儿童用得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家里或者身边有适龄儿童的话可以去下载一个试试哦,这里面有丰富的童话故事,还有有趣的冒险任务,孩子可以和喜欢的童话人物一起学习汉字,不知不觉中对汉字产生兴趣。
更多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
2019-10-24 15:18:27 -
乖的定义是什么?听话?父母老师说什么做什么吗?所以我认为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可能会更乖,但是这种乖可能是胆小,懦弱,恐惧,最后甚至形成心理阴影,变得没有主见,没有自立能力。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孩子的天性就是淘,只要不养成不好的习惯,不形成不好的性格,完全可以任他们淘。
2018-03-30 08:51:56 -
不会。首先你这个问题就已经透露出答案。既然打骂孩子会让孩子变乖,那为什么还会经常打骂孩子着,证明孩子反而没有变乖,而是又一次次的调皮捣蛋。 其实,如果通过打骂孩子让孩子变乖了,只有一个原因:你的打骂让孩子感到恐惧,让他什么也不敢表达出来,这样对孩子的心理不好,或者孩子可能在成年后在他变得有力量后就会与你对抗,处处与你作对。也就是所谓的青春叛逆期。 没有压制就没有叛逆。
2018-03-29 15:48:54 -
打骂孩子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要强烈谴责。
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棍棒式教育”了,可能很多家长觉得打骂出来的孩子会变得乖巧,其实不然,很多孩子可能当时挨完批评是会很听话,但是这样长期下去,等到他忍无可忍的那一天,他会做出反抗,现在生活中都有子女打父母的事情发生。而且打骂下的孩子对他们的心理或生理上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他们会变得自卑,胆小,暴躁等等。
平时在生活中,作为家长不能总是觉得你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孩子,有些时候可以多倾听一下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
多鼓励
多拥抱孩子
多沟通
这样的孩子才会有一个健康身心,才能茁壮成长。
2018-03-29 15:43:24 -
不会,经常被打骂除了让孩子变得更怯弱和自卑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极大的伤害,他们即便成人后也会变成习得性被害。经常把自己想象成被害者。有的长大成人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差,他们通常用的方式是暴力。所以,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不但不会更乖,有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人。
2018-03-30 14:19:49 -
虽然现在很多父母越来越认识到对孩子实行“打骂”教育的弊端,但还是有不少父母仗着自己是生养大于天的父母,去伤害自己的孩子。
经常挨父母的打骂会带来哪些伤害呢?
1、孩子容易养成不良的性格
蒙台梭利说:
“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从小被父母打骂长大的孩子,性格一定会有或这或那的缺陷。比如脾气暴躁易怒、极度自卑、遇事胆怯等。
脾气暴躁易怒这个很好解释,种豆得豆,父母种下了暴躁的种子,孩子很容易就学了去。
极度自卑,其实是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盾牌,当有人不停的谩骂和打击,又无法摆脱这种环境时,孩子只能被动的接受对方骂的是对的,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
“我确实不行,我该打,我该骂”一旦大脑接受了这种意识,孩子就可以避免总挨骂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时间一久,这种自我否定就成了孩子的日常,极度自卑就不可避免了。
遇事胆怯,胆怯是一种神经质行为,大多就来源于家庭暴力,因为遭受的惩罚太多,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机制,遇到一点事就感到害怕,这是一种心理投射。
2、影响与他人的相处
被打骂大的孩子一般都比较难去信任别人。因为在孩提时期,本该最值得自己信任的父母,却总是打骂自己,让自己常常陷入痛苦之中,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深深的背叛,这种背叛感会让孩子对谁都开始有了提防之心。长大后,比较难和他人形成稳定又持久的人际关系。
澳大利亚一个调查显示,被打大的孩子,成年之后会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婚姻失败,而且比其他人的社交圈更少。
3、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等于是把孩子长期置于一个高压的环境,大人都不能长期承受高压,更何况一个孩子?
所以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睡眠质量不好,总喜欢做噩梦,免疫系统容易遭到破坏,肠胃功能也不行等。
而且还有研究证明:孩子频繁挨打,会增加成年后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的患病概率;成年后也更容易染上毒品,酒精等不良嗜好。
父母为什么要伤害自己的孩子?
1、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身边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女孩小时候总是挨父母的打骂,于是在心里发誓,以后等自己有了孩子后,绝不这样做。可等真正拥有了孩子后,却发现时代虽然变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比自己父母丰富多了,但对孩子的态度就犹如自己父母的翻版。
她非常厌恶自己的做法,但又无法彻底摆脱,那都是自己从小就熟悉,下意识的行为,稍微一着急就忘记要控制住自己。等事情过去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又非常后悔,感觉这真是一个讽刺,小时候特别讨厌的人,特别想摆脱的人,现在自己竟然也活成了那样,甚至连谩骂孩子的话语和语气都一模一样。
原生家庭的烙印果然威力无比,原生家庭带来的痛果然可以代代相传。
2、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在基本情绪上,人和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但我们通常都被教导成只有快乐才是一种好情绪,愤怒不是一种好情绪,所以我们遇到不顺的事情,只能强制自己压抑下去。
情绪积压多了,就总会有爆发的一天,我们不敢和亲戚朋友叫板,也不敢和同事领导叫板。我们周围最弱势的群体,也最无力反抗我们的孩子,就成了我们火山的爆发口。而且事后不仅不需要我们去收拾残局,还能打着“为他好”的幌子抹掉自己的内疚。
3、中国特有的国情
很多父母是在中国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往往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反而觉得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我费心费力的劳动成果,打骂自然可以随意。
而且我们国家也没有欧美那样规定“父母打骂孩子,就剥夺其养育权”的严苛法律,所以父母们有恃无恐。
还有一方面,在我们中国,养育之恩大于天,有句古话就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儿女”。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打骂有怨言,总会有一大批长辈来劝你:
“父母为了抚养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有哪个孩子不是父母打着骂着长大的,打是亲,骂是爱。”
4、其他原因
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同性争宠,父亲宠爱女儿,但不喜欢强势的母亲,导致母亲妒忌自己的女儿,把一腔恨意全泼洒在女儿身上;还有重男轻女的问题,妈妈没生出儿子来,被整个家族的人瞧不起,妈妈就会觉得是女儿让自己没有好日子过,又是一腔恨意泼洒在女儿身上。
还有“恨铁不成钢”型,父母给孩子定的期望值太高,孩子没办法完成,父母就觉得应该建立孩子痛觉的条件反射,犯错,打一顿,再犯再打,打到长记性为止!
父母如何控制自己不打骂孩子?
1、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要想管理好我们的情绪,不对孩子乱发脾气,首先我们一定要先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如果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或在压力倍增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朋友倾诉,去跑步锻炼身体,甚至找个地方痛快地哭一场都可以。一定不能让消极情绪积压,否则不仅会危害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容易波及到周围亲近的人,比如孩子。
其次,我们要激发自身更多的积极情绪,并让这种情绪感染给周围的人,尤其是传承你未来的孩子。因为积极的情绪,不仅会帮助我们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还会增加我们的生理资源(比如睡得更好,身体更棒)和心理资源(更加乐观和有韧性)以及社会资源(与家人、同事的关系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就是我们的有色眼镜,你带着消极情绪或积极情绪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因一道题目不会做,坐在那里大哭。带着消极情绪的爸爸,眼中只看到孩子不可理喻的哭,而带着积极情绪的妈妈却看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竟然因一道题目不会做而哭的这么伤心。
2、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最大的痛,是因为伤害你的不是别人,而是生养你的父母,这也是我们最难解决这种痛的原因,因为其他人给你造成的伤害,你可以回击,或者逃离。但这种痛避无所避,逃无所逃,小时候你需要依赖父母生存,长大后,你又需要承担父母的养老。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直面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吧。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幸和不完美,时光虽不可逆转,原生家庭也不可选择,但我们可以去逆转我们的心态,尽量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并且让这种痛再也不要传给下一代。
努力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熬过去就是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孩子,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拼力一搏。
3、正确认识孩子的错误
第一,孩子生来就如同一张白纸,他的一言一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之所以会产生一些父母眼中的“错误”,其实并不是孩子主动促成,而是被动的影响和积累的一个过程。
而我们做为孩子成长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对这一些错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俗点说,就是孩子生来本是天真无邪,如果后来真的犯了很多错误,那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教养不当,我们的过错更大,不应该把所有的错误算在孩子头上,并用暴力来解决。
第二:父母和孩子虽然同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因思维和人生阅历以不同,在很多想法上,本来就存在分歧。不能因为孩子是弱势群体,父母就掌握对错的所有主导权。
我们应该多看育儿书籍,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需求和想法,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而不能站在我们大人单方面的立场,主观的判断对错,错了就简单粗暴地抽孩子一顿。
这是最大的强盗逻辑—明明是我们自己无知,不懂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反而还利用父母的权威去伤害孩子?
4、学会和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简.尼尔森曾说:
“任何感觉到痛苦的管教方法,一定是方法出了错。”
我们也总认为,必须纠正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他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改变。但其实,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后发现,负面评价尤其是打骂行为对孩子的改变是非常有限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顺从大脑的期望,让它经常听到好消息。
所以不管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良好习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激发孩子的内动力,和孩子进行正面的交流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打骂镇压。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伤会伴随孩子一生。
我们应该蹲下来多和孩子交流彼此的想法,对孩子的进步多鼓励表扬,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尽量心和气和地和孩子阐明弊端。如果有时实在没有忍住脾气,把孩子打骂了一顿,事后也要真诚的和孩子道歉,并告诉他,父母也不是完美人,我们应该相互监督,把脾气精赶出我们的家。
结束语: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于孩子来说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可以深刻影响他成长的大事。就犹如那个著名的“蝴蝶效应”,南美洲的一只蝴蝶也许只是扇动了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起北美洲一场龙卷风。
我们必须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来平等交流对待,而不是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分享一个适合学龄前儿童用得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家里或者身边有适龄儿童的话可以去下载一个试试哦,这里面有丰富的童话故事,还有有趣的冒险任务,孩子可以和喜欢的童话人物一起学习汉字,不知不觉中对汉字产生兴趣。
更多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
2019-10-24 15: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