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是清朝时期流行起来的吗?
鼻烟壶是清朝时期流行起来的吗?
-
应该明晚,清早,流入屮国。
2020-05-29 08:11:05 -
民国琉璃鼻烟壶,漂亮
2020-06-02 17:59:47 -
是的。
明末,鼻烟自西方传入。起初是以玻璃瓶呈现的,吸食之人不多,所以鼻烟壶并未流行起来。
到了清朝,吸食之人日盛,鼻烟壶便流行起来。道光年间,御旨令造办处特制鼻烟壶。于是,一批用料多样、用料考究、造型别致的鼻烟壶就横空出世。
因为鼻烟壶受到皇家宠爱,百姓们也跟了风。于是,鼻烟壶在清朝便狠狠得流行起来。正是、
玉壶青烟一抹。
胜却人间无数。
2020-05-29 11:50:35 -
鼻烟经由欧洲人传入中国的时间,约是十七世纪后期。
西方的鼻烟盒,是用来盛装鼻烟的精致容器,形形色色,巧夺天工,传入中国后,则发展成为鼻烟壶。
航海家哥伦布将鼻烟自美洲带回欧洲后,甚为流行,而鼻烟盒不但成为欧洲人存放鼻烟的容器,更是身份、财富的象征。
鼻烟、鼻烟盒随后被带进中国,风靡一时,更深为清帝所喜,而发展出相当于西方鼻烟盒的鼻烟壶,其中用料考究、绘画精美的品种,更成为达官显贵们珍视的艺术收藏品。
鼻烟壶
烟草、鼻烟传入中国
中国的烟草生产由来已久,品种多而分布广。在明清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烟草传入中国的记录,如《露书》。
《露书》的作者姚旅,是福建莆田人;其书内容丰富,当中提到“淡巴菰”(tabacum)的原产地是吕宋(菲律宾),也记载了吸闻烟草的方法。
而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的《香祖笔记》,也有相关记载:
“田家种之连畛,颇获厚利。”
《香祖笔记》记录烟草在中国相当流行,不但吸闻者多,且处处有之,种植者可获厚利。
由《露书》、《香祖笔记》等史料记载可知,烟草在传入中国后甚为流行,在清代吸闻烟草已是相当普遍的情况。
烟草有不同产地,并且名称各异。鼻烟是烟草的一种,原产自美洲印第安部落,在十五世纪末时由哥伦布带回欧洲。
雕金机械自动音乐鼻烟盒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鼻烟变成一种主流的文化现象、上层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欧洲社会中,吸闻鼻烟有其特定的方式,且规则颇为繁琐。
有关鼻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鼻烟在中国的流行,清代赵之谦的《勇卢闲诘》有相当全面的记录。其中提到关于鼻烟名称的由来:
“鼻烟,今英吉利语译为士拿乎(snuff)……鼻烟盒则为士拿乎薄士(snuffbox)。”
又有鼻烟传入中国的记录:
“利玛窦泛海入广东……始通中国。(明万历九年)”
鼻烟壶
而鼻烟的制作,中国人和西方人有所差异,中国人特别讲究“色、香、味俱全”。
颜色方面,有以深绿色为上等,亦有以深紫色或微黄色为佳的不同说法;而气味方面,可根据个人喜好,调以花味香油或香料。
从鼻烟盒到鼻烟壶
在欧洲洛可可时期,鼻烟盒不仅是鼻烟的载体,更是贵族身份、地位、财富及品味的象征,也被用来作为交换、馈赠的礼物。
西洋鼻烟盒是精致的艺术珍品,有镶表的音乐鼻烟盒,也有将玛瑙、玉髓、珠宝等镶嵌其上,巧夺天工。
金胎画珐琅镶表音乐鼻烟盒
在中国,因气候潮湿,打开西洋鼻烟盒盒盖后,鼻烟容易变质,故中国人将之改良成为鼻烟壶。
有关清代中国鼻烟壶的记载,康熙朝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说道:
“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
乾隆朝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亦有相关的记载:
“贮以秘色磁器及玻璃水玉瓶盒中……今粤中亦造之……”
由上述记录可以发现,以储藏鼻烟的容器而言,玻璃是相当普遍的材料,最初是内府制造,后来广东亦有,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之用。
中国的鼻烟壶文化与内画鼻烟壶
鼻烟壶,可以说是中国所创的工艺品。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模仿制作,亦有鼻烟壶作品流传民间。
日本雕龙鼻烟壶
鼻烟壶在清代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自皇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有人嗅闻鼻烟,《红楼梦》一书也对鼻烟有所描写:
“(睛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闻些,痛打几个嚏喷,就痛快了。”
鼻烟壶除了作为盛装鼻烟的容器,更是装饰品,可以时常作更换。鼻烟壶瓶口需用软木塞塞紧,而软木塞中间,通常有一根用来舀烟的长匙。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中特殊的一种类型,因结合了多项工艺与书画艺术,而深受喜爱。
中国鼻烟壶有不同材质,如玻璃、玉石、象牙、犀角、珊瑚、瓷器、葫芦、竹黄等。而内画鼻烟壶,其材质除了玻璃,还有水晶、琥珀、玛瑙等。
甘烜文内画鼻烟壶(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玻璃一面作画,由另一面观看,此即“内画”。乾隆、嘉庆时期,玻璃画在清宫及广州地区流行,而内画鼻烟壶的发明者甘烜文,是嘉庆年间岭南派艺术家。
可见,玻璃内画鼻烟壶的出现,正与玻璃画传入与流行的时间、地点相符。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内画鼻烟壶的创作,与西洋玻璃画的传入,应有密切关系。
玻璃是内画鼻烟壶最常见的材质,需要先熔吹制成玻璃壶坯(掏膛),再经退火至常温,最后经磨制加工方能用于内画(磨砂)。
掏膛、磨砂,对于内画鼻烟壶而言相当关键。最初,内画鼻烟壶内壁不易附着墨色,因此早期的岭南派只画简单图绘,但后来经过掏膛、磨砂,使内膛壶壁薄而均匀。在此壁作画,便能呈现“在宣纸上创作”之效果。
掏膛工艺
结语
西方人将盛放鼻烟的鼻烟盒传入中国后,深为清帝所喜,风靡一时。
盛清以降,西洋鼻烟盒更发展成为具有清代特色的鼻烟壶,其中内画鼻烟壶更成为艺术收藏品。
由于清朝定都于北京,达官显贵群集于此,他们成了艺术品类鼻烟壶的赞助者,为艺术家提供市场,也难怪清代中晚期的内画“京派”名家辈出。
在清代,鼻烟壶是文人雅士、达官贵胄爱不释手的收藏;而现今,吸闻鼻烟的人少,因此鼻烟壶便逐渐消失于时间的洪流之中。
2020-05-30 17:45:46 -
是的,鼻烟壶是在清朝时期开始流行起来的。鼻烟壶是一种传统工艺品,始于明朝,盛于清代。
鼻烟壶一般体积都不大,大体的形制是均有一小口,多数呈扁圆形瓶状。瓶内的空间称为膛,一般膛越大越好。口上大多有盖,盖上以宝石、白玉、翡翠、珊瑚、玛瑙、碧玉等名贵材料镶嵌,下面连着一个小铲,用于铲鼻烟,小铲多以镀金金属、象牙、骨、角等材料制作而成。
说起鼻烟壶就要从鼻烟开始说起。鼻烟原产自南美洲印第安部落,是利用上等烟叶磨细成粉,再加入花卉等香料,并可加入麝香薄荷等不同种类的名贵香辛药材,经过发酵后再装入密封的蜡丸中经过数年或数十年而陈化形成。它不需要附加工具吸食,用量少、吸食快,也无须点火燃烧,直接将粉末吸入鼻中,略带刺激,混合呛鼻与特殊的香气。嗅服鼻烟最先流行于欧洲。
最早将鼻烟传入中国的是,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商人利玛窦向中国皇帝进献的贡品,当时鼻烟进口量少,仅广东一带有人服用。
盛放鼻烟的容器,其实是随鼻烟一起进入的鼻烟盒,由金属或玻璃制成,重量从四两至一斤不等,形状有方有圆三角六角等。
康熙开放海禁后,西方传教士携带大量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进入中国,受其影响,国内闻鼻烟渐成风尚。
另外,西方诸国为了实现与中国通商贸易的目的,纷纷向清皇宫进贡鼻烟和鼻烟瓶,先是葡萄牙,接着是英国、法国等国家。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赏赐王公大臣,王公大臣以得到赏赐为荣,如此上行下效,人人以嗅服鼻烟为时尚。
一开始,鼻烟只是在达官贵人们间流传,对于一日三餐都吃不饱的平民来说,鼻烟壶绝不可能是刚需品。
可到了后来,社会上突然流传鼻烟可以用于避瘟,它才突然晋升为爆款商品,人人争相抢购。一时间,上到皇帝,下至百姓,吸闻鼻烟甚是风行。
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中曾写道“以烟杂香物花露,研细末,嗅入鼻中,可以驱寒冷,治头眩,开鼻塞,毋烦烟火。”王士祯的《香祖笔记》中也记载:“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疾之功”。
由于嫌欧洲人用于盛放鼻烟的铜盒和玻璃瓶不够美观和实用,中国的能工巧匠制作出中国式鼻烟壶。
中国鼻烟壶诞生于明末清初,此时正是中国各种工艺美术技巧都已十分成熟的阶段,传统文化的积淀也十分雄厚。加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济繁荣,百业兴旺,鼻烟壶的制作迅速进入鼎盛期。
在清代,鼻烟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辽宁,西藏,内蒙古等地,其制作工艺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素面到加彩、加雕的过程,传统工艺如铸造、掐丝等都被能工巧匠们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上,使鼻烟壶成为集多种艺术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把玩、欣賞的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
中国鼻烟壶,作为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化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
有人说:“小小的鼻烟壶,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没有一项中国艺术工艺中能集这么多工艺变化于一身”。
2020-05-29 10:57:43 -
是的,鼻烟壶是在清朝时期开始流行起来的。鼻烟壶是一种传统工艺品,始于明朝,盛于清代。
鼻烟壶一般体积都不大,大体的形制是均有一小口,多数呈扁圆形瓶状。瓶内的空间称为膛,一般膛越大越好。口上大多有盖,盖上以宝石、白玉、翡翠、珊瑚、玛瑙、碧玉等名贵材料镶嵌,下面连着一个小铲,用于铲鼻烟,小铲多以镀金金属、象牙、骨、角等材料制作而成。
说起鼻烟壶就要从鼻烟开始说起。鼻烟原产自南美洲印第安部落,是利用上等烟叶磨细成粉,再加入花卉等香料,并可加入麝香薄荷等不同种类的名贵香辛药材,经过发酵后再装入密封的蜡丸中经过数年或数十年而陈化形成。它不需要附加工具吸食,用量少、吸食快,也无须点火燃烧,直接将粉末吸入鼻中,略带刺激,混合呛鼻与特殊的香气。嗅服鼻烟最先流行于欧洲。
最早将鼻烟传入中国的是,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商人利玛窦向中国皇帝进献的贡品,当时鼻烟进口量少,仅广东一带有人服用。
盛放鼻烟的容器,其实是随鼻烟一起进入的鼻烟盒,由金属或玻璃制成,重量从四两至一斤不等,形状有方有圆三角六角等。
康熙开放海禁后,西方传教士携带大量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进入中国,受其影响,国内闻鼻烟渐成风尚。
另外,西方诸国为了实现与中国通商贸易的目的,纷纷向清皇宫进贡鼻烟和鼻烟瓶,先是葡萄牙,接着是英国、法国等国家。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赏赐王公大臣,王公大臣以得到赏赐为荣,如此上行下效,人人以嗅服鼻烟为时尚。
一开始,鼻烟只是在达官贵人们间流传,对于一日三餐都吃不饱的平民来说,鼻烟壶绝不可能是刚需品。
可到了后来,社会上突然流传鼻烟可以用于避瘟,它才突然晋升为爆款商品,人人争相抢购。一时间,上到皇帝,下至百姓,吸闻鼻烟甚是风行。
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中曾写道“以烟杂香物花露,研细末,嗅入鼻中,可以驱寒冷,治头眩,开鼻塞,毋烦烟火。”王士祯的《香祖笔记》中也记载:“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疾之功”。
由于嫌欧洲人用于盛放鼻烟的铜盒和玻璃瓶不够美观和实用,中国的能工巧匠制作出中国式鼻烟壶。
中国鼻烟壶诞生于明末清初,此时正是中国各种工艺美术技巧都已十分成熟的阶段,传统文化的积淀也十分雄厚。加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济繁荣,百业兴旺,鼻烟壶的制作迅速进入鼎盛期。
在清代,鼻烟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辽宁,西藏,内蒙古等地,其制作工艺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素面到加彩、加雕的过程,传统工艺如铸造、掐丝等都被能工巧匠们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上,使鼻烟壶成为集多种艺术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把玩、欣賞的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
中国鼻烟壶,作为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化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
有人说:“小小的鼻烟壶,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没有一项中国艺术工艺中能集这么多工艺变化于一身”。
2020-05-29 10:57:43 -
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
2020-05-29 0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