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内向不爱说话出去干什么好呢?
男生内向不爱说话出去干什么好呢?
-
今年培训部推出了一门内部公开课,叫《慧眼识人》,颇受好评,上课时同学们经常会问我:“老师,性格到底是外向好,还是内向好呢?” 今天,我们就谈谈这个话题。 托德.罗斯在《平均的终结》中提到过,所谓内向、外向不能一概而论,很多人在一定场合中表现出外向,在另一些场合中就表现出内向。直接给人贴一个内向或外向的标签,就过于简单粗暴了。 心理学家统计过,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强烈的内向或外向;剩下三分之二的人,是处在中间地带的,有时候外向,有时候内向。 那我们不禁要问,内向和外向,这两个词到底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这个词是从MBIT职业性格测试里面来的,MBTI人格共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向,共计八个方面。 分别是: 外向(E)和内向(I) 感觉(S)和直觉(N) 思考(T)和情感(F) 判断(J)和知觉(P) 如果用动物来代表,内向大概是猫头鹰和考拉,外向大概是孔雀和老虎,为什么用“大概”,因为归类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区分,更有针对性地采用对应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老虎也有内向的,考拉也有外向的。 那么,什么叫内向,什么叫外向呢? 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你需要外部环境给你多大的刺激。如果让你置身于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比如酒吧、KTV,现场人头攒动,你是感到很舒服很开心还是感到不舒服想赶快逃离呢? 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而外向的人喜欢人多的环境,喜欢跟人交流。独处会让外向的人感到很无聊。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到底是外向好,还是内向好? 我先说结论。 结论是,在这个世界上外向的人更占便宜。 分享内容较多,所以我会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个话题 1、外向的好处 2、内向者的价值 3、内向学习外向 01 1、外向的好处 专栏作家埃里克.巴克尔曾谈到以下内容: 首先从收入水平来看,外向的人收入更高,他统计过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数据,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结论,最外向的五分之一的人,比最内向五分之一的人,平均收入水平高出10%。 10%的差距似乎不算太大,但如果这些人都是高收入者,外向的优势就更大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对其20年以来的MBA学生做了一个统计,发现绝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外向的。 还有一个研究,喝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人平均收入要高出10%,而如果这个人每月都固定去酒吧喝一次酒的话,他的收入还能再增加7%,但是抽烟没有这个效果。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也许是因为巧合,也许是因为钱多的人才爱喝酒。 但是,也有另一种解释,喝酒自带社交属性,表示更外向,因为喝酒经常是跟别人一起喝,这大概可以增加你的社会资本。 我猜,如果这个研究在中国做,可能效果更明显。 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教授杰里弗.普费弗曾在新书中提到,你要想当领导,就得多自我表现。 书中有一个研究,让一群人坐一起讨论问题,然后大家投票从中选一个人当领导。你猜最后是什么人当选?是发言水平最高的人吗? 不是,是第一个发言的人。 只要你争取到第一个发言,或者你发言的次数特别多,那么别人就会感觉你像个领导。 如果你在讨论中默默不语,别人不会认为你有深度,大家只会觉得你可能不怎么聪明。这么一来,最后当上领导的显然更多的是外向的人。 外向的人有更大的关系网。 有人拿IBM公司所有员工做了一项研究,研究统计了每个员工的电子邮件地址簿上有多少个联络人,再看看这个人给公司带来的效益怎么样。 结果发现,联络人越多的人,工作效益就越高,而且还能算出来,你每多一个联络人,就能给公司多带来948美元的收入。 所以,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 更重要的是,外向的人生活得更幸福。这是一个反复验证多次,在心理学领域信效度最高的结论之一。 外向的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哪怕你偶尔装一次外向,和亲人朋友在聚会中打成一片,你都会马上在当下就感到更幸福!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都去做外向的人呢? 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内向呢? 未完待续。
2018-03-19 1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