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记录武汉疫情的得失,对美文写作者有哪些重要警示?
《方方日记》记录武汉疫情的得失,对美文写作者有哪些重要警示?
-
在石头与鸡蛋的相碰中,作家就应站在鸡蛋的一旁。作家,不是压路机的同伙,而是照亮蝼蚁和草芥的夜灯。关注蝼蚁,关注草芥,关注那些不幸者的不幸,替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是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唯有如此,作家才能与良知同行,与道义牵手。
2020-03-31 16:58:00 -
1、作为一个作家,有着社会责任,不要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在作品中,要起到引导社会前进的正能量。
2、日记是真实的记录,仅凭道听途说就当做素材拿来用,很容易与事实走样。再说没经过当事者的同意就将人家的隐私曝光,很不地道。
3、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要乱带节奏,给国家添乱,如果造成了社会动荡损失的还是老百姓自己。我们共同的目标应当是如何抗疫,一些弊病,事后再来总结处理,也是来得及的。通过国外的现状对比,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了,各个国家在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疫情时,谁都没有做好准备,都会产生许多类似的问题,事后诸葛亮谁都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4、故意或无意间的行为,也许会造成被敌人当枪使,把自己的国家当做靶子。
5、方方日记给读者带来的是恐慌,悲观消极。矛头指向政府,医院,社会,所以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这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她视而不见,不为一线奋战人员鼓劲加油,老是撤火。常言说战时,气可鼓不可泄。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6、她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对所有给她提意见的人,都骂为文革、极左等等,棍子帽子乱飞。她不知道这挡不住老百姓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信任。如今抗疫取得了重大胜利,她封笔了,不写了,为什么不能讴歌人民的胜利呢?面对欧美国家的种种弊端,她怎么不继续记录惨状了呢?这些答案留给她自己去回答。
2020-03-31 18:43:09 -
作家写作的时候应该是清醒的,不应该带着单纯的感情色彩去写。写作本身是有目的的,首先要明白为了什么去写,这篇文章会起到什么作用,达到某种效果。个人觉得,应该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为振兴中华凝聚精神动力。
2020-03-31 21:57:59 -
千万查清楚买自己文字的人到底是谁、有什么意图。别傻乎乎的就给人当了用完即丢的一次性消耗品。
朋友、同志,是共患难的,所以千万挑对了对象。。
2020-03-31 16:33:04 -
谢邀。
疫情发生以来到现在还是消息不断,无论哪里每个人自己都有独特的见解不同想法。疫情严重影响全球没有特别关注谁的评论。事情是总相对的,而没有绝对的。美文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不是新闻一则。文字的输出表达像心灵清泉一样流向远方这就美文。
2020-03-31 22:02:52 -
无法回答这个题目,但不影响我谈谈对“方方”的看法。
据说有六十篇日记,我断断续续大概看了二十几篇,感觉不好就不想再续看了。我没什么文化,不敢评价作协主席的大作,
讲个故事吧。
乡下村里某人家不幸要办一堂白事,逝者走得突然,后人很悲伤,加之准备不足,又有没有办白事的经验,既要搭建灵堂又要守孝、迎来送往答谢,还要请人帮忙,准备饭食等等,一定是手忙脚乱,一定会有差池和礼数不周的方面,,,
于是,有个邻居老太太,自视经验丰富,满腹学问,懂得周全的礼数,于是旁站一边,一寸事不做一点忙不帮,却是指指点点、说长道短、喋喋不休,指责事主家这也不是、那也不行。
武汉这次疫情,全武汉、全中国遭受的灾情亘古未有,能人“方方“不见她捐款,不见她帮社区,不见她组织作家鼓劲加油,更不见她是个志愿者,于是猫在家里,隔着玻璃,道听途说,提笔泼墨:武汉政府、中国政府问题存堆,这也不是、那样不行,完全无视政府之艰辛,广大军人、医护人员、警察、社区人员、志愿者等等的巨大牺牲和拼搏努力,无论如何,这都是难以接受的无视。
如果,“方方”只是发发牢骚,码字练笔,只是散发小女人的矫情到也罢了,问题是还有意传到了国外,占据纽约某某时报的头版,引起无数另一番解读,很大程度对冲了武汉千万市民、全国十四亿人所受之艰苦,这就不合适了,尤其是曾任武汉作协主席,做为文人不纯粹,作为了解国情的“干部”不合格,作为亲历疫情灾害的武汉人不地道。
2020-03-31 17:45:39 -
一、方方日记严格意义上不是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即兴记事文章。
二、语言情绪化,带着情绪化的写作不理智,思维混乱,道听途说,显得华而不实,文字浮躁。
三、夸大悲情,比如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是座山”,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都能推倒,病毒又算得了什么,宣扬悲观主义。
四、混淆概念,比如“只有结束,没有胜利”,小我与大我分不清,有人死亡只是个体结束,但对于整个国家抗疫还是胜利了,语言格局太小,看不见光明。
五、文章立意没有高度、深度和广度,只有恐惧与怨恨,哗众取宠,不能正确引导读者。
六、文章不考虑社会影响和读者观感就匆匆发表很不妥当,急功近利。
总而言之,一个成功之文学作品从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修词手法是通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出来的,轻而易举成不了天下佳作。
2020-03-31 18: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