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宇宙中有可能存在宜居卫星吗?
整个宇宙中有可能存在宜居卫星吗?
-
现在,主流观念明显倒向了另一边。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声称宇宙中充满了生命,而且至少有一部分是智慧生命。生物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甚至声称生命是“宇宙的必然”。但科学本身在这些年却几乎没有发生改变。今天,我们仍然不了解生命从无到有的这一过程,认识水平和达尔文写下“目前思考生命的起源完全没有意义;人们倒不如思考一下物质的起源”的那个时代相差无几。毫无疑问,最近发现的数百个太阳系外行星,给地外文明探索计划(SETI)打了一针强心剂。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就存在数以亿计的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显然,那里具备生命生存的地理条件。但是,只有在真正出现生命的时候,适合居住才意味着有生命居住。
人们常常问我,我们怎样才有可能找到地球外的智慧生命。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化学物质的混合物转变为一个活细胞的过程,那实在是太复杂了,所以我们无法算出生命产生的概率。未知过程的发生概率是无法估算的。然而,天体生物学家似乎更关心微生物最终进化成智慧生物的概率。尽管生物学家也没有对其进行数学计算,但至少他们知道这个转化过程,即达尔文演化论。可是,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最大的不确定性在第一步——首先要有微生物。
卡尔•萨根(Carl Sagan)曾经谈到过,生命起源没有那么困难,否则生命不会在地球刚变得适宜居住时就立马出现。不错,地球生命早在35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但是,萨根的论证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本身就是我们研究的地球生物过程的产物。除非生命很快出现在地球上,否则在太阳温度变得非常高,足以将地球烤成薯片前,人类是不可能及时演化出来的。由于这个不可避免的选择偏差,我们从地球这唯一的样本中是得不到有统计意义的结果的。
另一个常见的论证就是宇宙如此浩瀚无边,肯定在某处会存在生命。但这一论述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限制在可观测宇宙内,宇宙中可能有10^23颗星球。不错,这个数字很大,但是,与随机形成简单有机分子的几率相比,这个数字可能就不够大了。如果化学物质变成生物的路途漫长而又复杂,那么有可能万亿颗行星中,才有一个出现生命。
关于生命普遍存在的断言基于一个默许假定,其假设生物不是随机化学反应的产物,而是某种定向自组织过程的产物,这个过程更倾向于形成生命——即自然界有一种生命原则在发挥作用。也许存在这样一种原则,但如果是这样,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证据。
或许,我们不需要把目光看得太远,如果生命真如萨根所说是随便地突然出现,那么地球上就应该出现过好几次生命。如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多种多样,来自另一次起源的微生物后代就可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形成了一种影子生物圈。还没有人认真地在我们身边寻找未知生命,但只要发现一种“异形”微生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在开普勒任务发现大量系外行星之前,大约在二十五年前,我们不知道太阳系外还存在行星,而今天我们已经证实其他恒星系存在超过3400颗系外行星,并且还在发现新的行星。
大量的系外行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暗示我们今天才看到宇宙的另一面,拥有大量的行星世界,如果说没有一颗有生命的话,那么是一件多么不正常的事。
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第一个能够用于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设备,如果我们把视野转向太阳系之内,还有一些广为人知的发现将得到进一步确认,例如在土卫二Enceladus发现构成生命的关键成分,土卫二上拥有液态水海洋等,这两颗星球你需要知道,都是潜在生命的证据。当然,如果你在没有发现直接证据之前,谈什么潜在拥有,显得多么无力。2017-11-24 13:51:43 -
毫不疑问,不同物种生存的环境肯定不同,星球之间差异很大,哪怕只是温差个百来度,物种就不同,所以人类不可能在别的星球普遍生存,除了以后少量的科研探索。同理,别的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物种,就不可能与地球上相同,又因文明与智慧程度差异也会很大,对人类而言可能看不见它们,见到也可能不认识,甚至不会被当作是物种。比如蚂蚁爬到了牛背上,蚂蚁懂牛是另一个物种吗?!
2017-11-24 14:04:08 -
木卫二,是木星的第六颗已知卫星,是木星的第四大卫星,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离木星第二近。木卫二比地球的卫星月球稍微小一点直径达到3100公里,是太阳系天体系统中的第六大卫星和第十五大天体。木卫二与木卫一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但是与木卫一不同,木卫二其外层分布着厚度达100公里的冰层,由于其存在内部能量源,冰下深处或拥有液态水世界,从伽利略号发回的数据表明木卫二有内部分层结构,并可能有一个小型金属内核。2013年12月11日,美国NASA宣布,木卫二表面发现黏土质矿物或可育成新生命。
因为木星巨大的重力作用于木卫二的固体核心,其核心在重力不断拉扯下会释放热量,所以木卫二冰层下很有可能拥有液态水,并且会有适宜生物生长的液态水温度,对于人类来说,宜居的条件一是液态水,二是适宜的温度(不太高也不太低),木卫二恰恰就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只要人类技术条件达到,移居并开发木卫二是完全可能得。综上所述,在太阳系里就有宜居卫星,放眼全宇宙肯定会有比木卫二更适合居住的卫星,只是局限于距离和人类科技,是否能够开发还是未知数。
2017-11-24 13:40:51 -
首先弄清楚“宜居”的概念,通常我们说的宜居,无疑是指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如果我们讨论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生命的宜居卫星,再用地球上的宜居概念显然是片面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地外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宜居环境。他需要空气吗?需要什么样的温度湿度?地外文明是以什么为物质基础?她在地球上讲的可见光范围之内吗?也可以说我们地球人的眼睛能看见他吗?所有的一切一切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甚至就不知道地球文明是怎么来的。广泛认同的达尔文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说。有谁看见青蛙走上陆地变成了一个新物种,谁看见过猴子变人。地球文明的说法是青蛙坐井观天的结论。相对于宇宙来说,还请不要用“地球文明”四个字。我们用“地球人”的思维去讨论宇宙中宜居卫星的问题是永远不会有正确答案的。就好像深海中生物想象“人”一定也离不开黑暗、高压、周围完全是水。地球人要想实现“文明”,首先要实现以光速运动,只有走出去了,才有可能被“文明”。
2017-11-24 17: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