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李靖拒不帮助李世民,为何事后反而封赏不断?
玄武门之变中,李靖拒不帮助李世民,为何事后反而封赏不断?
-
李世民创造了大唐的盛世,但是也可以说是得位不正。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了大哥李建成,逼着父亲李渊交出皇位,退居二线做太上皇。
论治国能力,显而易见老爹李渊远远比不上李世民。况且,这打天下本就是李世民的功劳最多。
据说,李渊曾经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可是现在又要立李建成为太子,完全无视儿子李世民的功劳。这点是李世民万万无法接受的,就有了后来的弑兄逼父。倘若李建成能够有自知之明,你干多少活拿多少钱,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也不至于落个被杀的命运。封建时代,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毕竟弑兄逼父这种事情终究还是不光彩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对跟着自己发动政变的大臣比如尉迟恭,程咬金等人分功行赏,反而对中立派李靖很是赞赏。首先,当时的李世民是不是圣主不确定(他一定是想当圣主明君的),李靖却是众所周知的贤臣。
李靖最初是隋朝的大臣,得知李渊要谋反时,李靖义无反顾地不辞辛劳去告诉朝廷这件事,李靖效忠的是国家。后来隋朝灭亡了,李靖效劳的是李唐王朝。在玄武门之变中,不论是老大李建成赢了还是老二李世民赢了,依然是李家的天下。保持中立,不站队,可是说是最聪明的选择。
李靖身为武将,战功赫赫,此时在戍守着边疆,保卫着李家的天下。
虽然李靖曾跟随李世民行军打仗,可他效忠的不是李世民个人,而是他身处的这个国家。李世民是知道这一点的,尽管李靖没有帮助自己发动政变,可李世民依然尊重李靖。其次,当时建国不久,周边地区像东突厥依然危机四伏,大唐需要李靖这样的将领来守护,李世民需要李靖。
像发动政变这种不太光彩的事,李世民不可能因为李靖没参加就排斥李靖。
李靖当时威望很高,惩罚李靖会寒了一众将士们的心。李世民也不是这种小气容不下人的人。求贤若渴的李世民需要李靖来帮他守护国家,他知道忠心耿耿的李靖不会让他失望。
最后,我们知道李世民以贤君著称,谏官魏征死后,李世民很是伤心,常说自己失去了左右手,李世民常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尽管经常被魏征批评,在朝堂上,魏征也丝毫不给面子的批评李世民,李世民却始终没有对魏征怎么样。
魏征最初是在东宫为太子李建成服务的,李建成倒台后,魏征在李世民的再三邀请下,答应了为李世民服务。
因为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人才,哪怕曾经是对手的人李世民都能接受,更何况是保持中立的李靖。成功后的李世民需要的是为整个江山服务的人才,而不是为个人。此时李建成已死,毫无疑问李世民会稳坐龙椅,他需要为自己树立贤君的形象,因此会对中立派的李靖进行封赏。
以此来昭告天下,自己是明君,你们只要好好为大唐干活都有肉吃。而跟着自己发动政变的人,不得善终的原因是李世民想从这件事中摆脱出来,想要跟这件事撇清关系。如果对那些人大肆封赏的话,等于变相承认逼宫是对的。唯有参与政变的人冷漠处之,对李靖这种忠心为国的大加封赏,才能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2019-07-31 21:33:06 -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去拜访过李靖,李靖只要保持中立,就是帮了李世民的忙了。
2019-07-16 18:30:25 -
在政治斗争中,大多数人的态度是选边站,态度明确地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利益决定态度,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因为,站队站的对了,就有可能是荣华富贵,站错了队,就有可能是万劫不覆的深渊。然而,还有一些在形势不明朗时,保持缄默,保持中立。这种人是大智慧的人,他们走的路更险。
玄武门之变前,由于,地位的原因,李世民在朝廷中的势力要弱于李建成。为了增强成功的砝码,李建成,李世民都不遗余力他争取大臣的支持。
李建成用重金拉笼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却被尉迟拒绝。同样,李世民去争取李靖的支持,也没有得到支持的回音。
然而,政变过后,李世民却没有因此清除李靖,反而特别重用李靖,这是为什么呢?
玄武门之变是大唐王朝高层人事的巨大变动,李世民成功以后所面临的局面是:一方面是跟随他艰立功勋的大将,如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张公谨,候君集等。另一方面是跟随太子李建成的人,如魏征,薜万彻,王珪等。还有第三方的李靖,李世勣等。
立功的要赏,这是铁定的事情。然而,敌对的,中间的势力怎么办,清除异己吗?
这时的李世民表现出了一成熟的政治家特有的胸襟和气度。所有的人都不追究责任,只要有才能都用。魏征,王珪,薛万彻等李建成的死党都得到重用,同样,第三方的人员李靖,李世勣也得到了重用。
后来,在平定突厥,吐谷浑时,李靖率领大唐军队立下了不世的功勋。当然,封赏是少不了的事,不过,这是李靖用军功换来的。
政治斗争中敢于不选边站的人,往往个人的素质,修养都是极高的人。这类人不会首鼠两端,脚踩两只船,而且,这类人还具有超人的才能。李靖,李世勣的军事才能,即便是在名将倍出的大唐也不遑多让他人。如能遇明主自然会得到重用,所幸,他们遇到的是一代明君李世民。
2019-08-16 20:02:51 -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先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妥协。
当时由于北方形势的紧张,加之东突厥为唐朝带来的严重威胁。
名将李靖,就成了李渊心中能抵挡东突厥的不二人选。
此后,突厥曾多次进犯太原,唐朝军队在面对东突厥时纷纷失利,不少部队甚至全军覆没。
但在诸军中,却唯有李靖立下战功,并将部队保存完好。
后来,李靖被唐高祖调任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用以抵御东突厥的进攻。
因此在时间的冲突下,李靖根本不在长安,也到不了长安,自然也无法参与玄武门之变。
再者说,李靖乃是唐朝老臣,向来以尽忠职守,忠于朝政闻名。
他在隋朝时,即便天下反隋之声不断,但他却依旧忠于隋朝。
当他得知李渊想要反隋时,不惜装作囚犯,苦行数月前往隋都告发李渊。
在加入唐朝后,他依然本色行事,不论如何都忠于国家,其忠心可昭日月。
玄武门之变时,他明知此事乃是政变,却按兵不动。
这种不动声色的做法,已经言明了自己的态度,不仅不帮他李世民,也不帮李建成,更不帮李渊,他帮的是这个国家!
李世民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这也是得到封赏的原因。
李世民需要这样的名将。众所周知,李靖乃是当世名将。
早年曾随秦王李世民征战,表现极佳。
此后更是立下赫赫战功,是一个让人不能忽视的猛将。
当时唐朝危机四伏,李世民需要这些老将为其开疆扩土,平定动乱。
而他又一向以明君标榜自己,因此他不可能降罪李靖,就这样毁自己的名声。
反而,若是自己对这帮唐朝老臣加以重赏,不仅能笼络老臣,更能稳定民心。
也正因为这三点,才使李靖不仅没有被降罪,反倒深受重用了。
2019-07-16 17:33:31 -
李靖当时率领军队去抵抗突厥的南犯,所以没有参与到玄武门兵变里面,并不是他直接拒绝了李世民。
他后来之所以受了那么多封尚,也是因为他击败了突厥人,所以也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这个理所应当没有任何疑问的。
其实就当时那个情况来讲,李世民想要在玄武门击杀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新农商网)这件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为什么知道的人越多越容易泄密,万一自己还在那里埋伏,有人跑出去告密,那里市民被李渊逮个正着,李世民就是白口莫辩了,自己就必须得带上乱臣贼子的帽子。
李靖,虽然李世民对他有恩,但是这个人功劳实在太大,受到的赏赐也太多,难保这个人不会被自己的父亲给盯上,万一自己去找他商量被自己父亲知道了,然后监视自己的行动,那一切都晚了,李世民是一个做事果断并且有沙场杀伐经验的人,对于李世民来说,这种事情自己来处理就够了,不需要再搭上一个李靖。
当然,即便是李靖没有加入到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但是他本身的才能就在那里摆着,李世民本人也是一个十分惜才的人,当初李建成的谋士魏征曾经建议李建成处理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对待魏征的时候也是公事公办,私事私办,对于魏征这个人,李世民还是表示信任的,虽然你之前想杀我,但我知道那是出于工作我欣赏你的才能,你有才能我就为才适用。
当然,即便是李靖拒绝了李世民去参加玄武门兵变,李世民在这之后也不会对李靖怎么样,相反她很欣赏李靖。
军人嘛,讲究以服从命令作为天职,如果说李靖表现出了太多参与政治的欲望,相反他会让李世民感到忌惮,当初秦始皇派王翦去讨伐楚国,王翦要了很多的财务,他不下都看不下去了,就劝自己将俊说您要这么多钱是不是有点太不要脸了,然后这个老将军就告诉谁的不抢,我要这么多钱是因为我率领60万大军在外,一旦我心里有异性的话,秦始皇就会觉得自己不安全,我要这么多钱才是告诉秦始皇我更贪财不喜欢权力。
李靖不参加玄武门兵变,李世民也会表示欣慰,说这个将军能够不为其他人所动,是一个只服从命令的将军,这种人使用起来就会更加的放心,以后我当了皇帝,你当然就只听从我的命令,别人如果劝你谋反,你就不会答应他了!
2019-07-28 11:50:33 -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无外乎站队于两边的阵营。要么是两边的核心团队,要么赌上了前程,有着对权利的诉求。
李靖的中立表明了不贪图名利且天下为公的态度,你可以说这是高明的权术,也可以说这是处世哲学,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态度,李靖只想做一名名垂青史的战将。
这样的人君主往往是最放心的,而且李靖又是当时无人可匹敌的战略家,太宗有识人之明且老成谋国,自然是要倚重这样的人。
2019-07-16 17:21:32 -
要评价李靖我先讲个故事
隋朝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这时,反隋暴政的叛乱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即唐高祖)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于是李靖把自己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告密。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即唐太宗)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由此可见李靖这个人是绝对的效忠皇权效忠国家的,玄武门之变他亦不愿加入这场对人民毫无作用的政变,当然我们不排除碍于两方势力的斗争他选择中立这种策略。而李世民自翊圣君,再加上当时突厥侵犯边境,李靖作为隋朝的重要军事将领如果这时候被处决绝对是敌人乐于并希望看到的。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李靖之所以不帮这两帮人也许他也是看到突厥来犯这两帮人无论谁胜利之后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才能够保持中立。
2019-07-16 18:39:07 -
争夺皇位,风险很高,历来为谨慎之人忌讳。李靖深谙此道,拒不参与,实为明哲保身之举。李世民是一位善于攻心的政治家,成功上位后,对李靖不降职,反而委以重任,一是为彰显其宽宏大度、不计前嫌之形象,二是因为李靖本人确实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019-08-01 03:12:13 -
这要说李渊 李世民的大度。
李渊造反,李靖去告密,后来事发,准备杀他时是李世民把他救下了。
李世民对他有救命之恩吧,没想到他忘恩负义,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找上门去求他帮忙,没想到他却回绝了。
这也就是李世民,如果换了一个小气一点的皇帝早杀了。如果是明太祖,诛他九族都算是便宜的了。
2019-11-12 1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