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买的东西的保质期多久是由什么来定的?
我们经常买的东西的保质期多久是由什么来定的?
-
保质期是伴随食品工业和食品流通产生的,在那之前,食物并无保质期的概念,只有好坏之分,或者叫能不能吃。而食品厂生产的食品要想卖给消费者,需要经过储存、运输、摆上商店货架,还要等待消费者买回家。如果食品变质、变味,谁该负责呢?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
有了保质期,这个问题就好办了。保质期其实是食品生产者向消费者作出的承诺:“保质期以内,食品坏掉了,算我的。”商家不能卖过期食品,否则属于违法行为,但你要是自己买回家放到过期,吃出问题厂家是不用负责任的。
【保质期如何确定】
每一种食品的研发都要考虑保质期的问题,其中包括最常见的细菌引起的腐败变质,也包括脂肪酸败的哈喇味、结块、潮解、变色、沉淀、结晶析出等各种问题,以保障食品从出厂到消费的时间段都安全可靠。
保质期还要和保存条件相互搭配,常见的比如:常温、避光、避热、冷藏、冷冻等。如果不遵守保存条件,食品的保质期很可能缩水,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比如速冻食品就不能离开冷链。
保质期一般通过“稳定性试验”或“货架期试验”确定。就是将食品放在接近真实储存条件的恒温、恒湿试验箱里,每隔一段时间拿一批出来看看保存效果如何,包括微生物、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等。如果嫌时间太长,可以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做“加速试验”,然后用公式推算,比如用三个月模拟一年。如果实验证明放一年半没问题,那么保质期可能就定为一年,因为现实中食品可能经历温湿度的波动、光照变化、运输颠簸等,需要有一个保险系数。一般产品上市后,厂家还会根据货架实际抽样的结果以及顾客投诉等信息验证保质期的有效性。
【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就是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商家一般会定期清点库存和货架,把它们找出来。商家可以卖临期食品,主要的手段是降价或捆绑促销、放在货架前排等,也有超市是提前下架,返回厂家。
不过相对来讲,我更倾向于促销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不良厂家把临期食品翻新后重新售卖。在国外,把临期食物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是商家的通常做法,比如在加拿大、美国、德国都有相当完善的食品救济机制,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食品保障。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食品还有最佳口味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的说法,过了最佳食用期(还不到保质期)就打折出售。
【过期能吃吗?】
很多人都觉得过期食品是不能吃的,其实不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刚过期的食品是完全可以正常食用的,因为保质期留有足够的余地,只是商家不允许售卖过期食品。但是到底过期多久还能吃,这就没有准确答案了,其实只要质量没问题就可以吃。
在2004 版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里面还明确说:“超过保质期,在一定时间内,预包装食品可能仍然可以食用。” 当然现行标准去掉了这个说法,毕竟我们不能在标准里面“鼓励”吃过期食品嘛。
全球范围内,食品过期而导致的浪费十分惊人,同时由于贫穷等原因吃不饱饭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销售过期食品的超市,为穷人带来福音。比如丹麦的Wefood,美国的Daily Table,德国的The Good Food 等等。总的目的是要让食品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否则过期食品既是浪费,也是环境负担。
首先,购买食品要避免冲动消费,不要因为优惠促销就大量囤货,好像占了多大个便宜。如果想尝鲜,先买一个小包装试试,好吃下次再买大包装。
其次,降价促销和捆绑销售的产品要注意看保质期,它们往往是临期食品。如果打算买了马上吃,不妨选它,非常划算。
第三,食品包装一旦打开,保质期就作废,如同银行里的“离柜概不负责”。所以食品打开包装后尽快吃完,吃不完的也要密封保存。如果价格差不多,我倾向于买多个小包装而不是买一个大包装。
第四,如果食品在家放过期了,是否食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没有异味或其他感官异常,我通常是吃掉的。
自己做的食物,“保质期”有多长?
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经常有人问“我做了XX 食物,可以保存多长时间?”或者,甚至问“按照XX 方法做的某某食物,保质期是多久?”
这两个问题,都没法回答。因为“保质期”是卖方给买方的一个保证,并不是食物变坏的时间。你给自己做的食物并不存在“保质期” 的概念——自己给自己保证食物在某个时间内不会变质,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这其实是大家乱用了“保质期”这个概念而已。其实大家关心的,是“我做的食物能够放多久”?这个“能放多久”,跟保质期概念中的“食物变质”,并不是一回事。
日常生活中,大家考虑“能放多久”,是指放了那么久之后还能安全食用。而食品工业上所说的“食物变质”要广泛得多:食物的各种特性——安全性、风味、口感、外观等,只要有任何一方面的变化超出了设定的“产品标准”范围,就算是“变坏了”。很多情况下,这种“变坏”并不会导致食物“不能吃”,而是“不那么好吃”,甚至只是“不那么好看”了。
食物变得不能安全食用,绝大多数情况是致病微生物过多导致的,最常见的表现是“吃了拉肚子”。还有一些情况是产生了有害物质,比如细菌产生的亚硝酸盐或者油脂氧化的产物。实际生活中,油脂氧化会产生哈喇味,食物变得很难吃,人们很容易识别和防范。而微生物导致的疾病或者有害物质,则可能在表面无法分辨的情况下出现。所以,下面只讨论细菌导致的“食物变质”。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三个条件:菌种、营养成分、合适的环境(包括水分、温度和pH),完全切断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使细菌无法生长。控制食物中的细菌,现实高效的手段就是:菌种、水分和温度。
自然环境中充满了微生物。只要食物与厨具、餐具和空气接触,就可能有细菌进入。环境卫生越差,进入的菌种就越多,长起来的速度就越快。要减少食物中的细菌,最重要的是充分烹饪食物,食物容器清洗干净并且晾干,盛装食物之后尽快密封。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当水分足够低,细菌就无法生长,所以坚果、饼干之类的食物只要不受潮,就不会长细菌。不过,这些食物中往往脂肪含量高,时间长了会氧化,日常生活中称之为“哈喇”了,也算是“变坏了”。大多数食物的含水量都不会“足够低”,大多数食物脱水保存也不现实。
跟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所谓“干净的食物”并不是不含有细菌,而是细菌量在“不影响健康”的范围内。自然界中的细菌大部分是无害的,能够使人生病的“致病细菌”也需要一定的量才能作恶。食品安全的目标是控制微生物的增长,尤其是致病微生物最好是杀光并且防止它们生长。在食品安全标准中,有些细菌是要求不超过多少,而有的是要求“不得检出”,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在家里做的饭菜经过高温,细菌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所以现做现吃的食物很难出现大量细菌。不过需要强调一下:有一些细菌或者真菌能够产生毒素,而有的毒素能够耐高温,如果食材被严重污染,那么高温杀灭微生物也并不能保证安全。
做好的饭菜在保存中细菌会慢慢生长。最后能长到什么程度,时间只是一个因素,保存条件也至关重要。比如说:做好的饭菜如果立刻盛装到洁净的容器里,就比吃剩的含有的菌种要少得多;容器密封起来,跟敞口相比就避免了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刚刚做好的食物是热的,降温到冷藏的过程中会经历最适合细菌生长的温度范围,如果把封好的食物直接放入冰箱或者放在冰水中降温,就比慢慢放凉有助于控制细菌。
最后强调一下冰箱的作用:第一、冰箱能够高效地控制细菌生长;第二、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也还是有许多细菌能够缓慢生长。做熟的食物,放在常温下几个小时就会“坏掉”,而在冷藏温度下可以延长到几天。
2023-03-10 14:43:13 -
保质期就物品从生产出来成品至不能使用或者食用的一个时间期限。
无论是食品物品还是其它,它们的保质期都是不一样的,具体保质期的长短,是根据物质的本身组成决定的,同时受外界的温度湿度影响最大。
希望大家购买食物还是日常用品时,一定要先看保质期,为了家里面身体健康以及他人的安全,一定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最后求关,谢谢!
2018-03-15 20:45:35 -
比如在做饮料保质期实验时,将产品分别存放于5摄氏度、25摄氏度、37摄氏度三个恒温箱中,每个5天左右对37摄氏度条件下的样品进行品评,品评与5摄氏度的样品进行比较。当37摄氏度下的样品出现与5摄氏度的样品有较大差异或出现不能被接受的差异时,那么在37摄氏度条件下样品存放的时间乘以3得到的时间即为产品的大致保质期。当25摄氏度的样品也出现于5摄氏度条件下的样品相比不能接受的差异时,其保存的期限作为产品的实际保质期。
2017-07-10 09:24:52 -
首先要说明一下,刚超过保质期的产品,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就一定坏了或是不能用了,基本上这个时候的产品都不会有质量问题,只是发生变质的风险比较高。
那么保质期怎么确定的呢?下面简单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一个新产品的出现是要经过研发阶段的,其中有一个过程是测试生产,会生产出一批先期产品。不过呢这些产品是不会在市面流通的,除了用于验证大批量生产的工艺,还有一部分被专门用来测定有效期。
方法是,先预估一个差不多的有效期(这个一般会根据同类型产品或是研发人员的判断),然后制定留样检测的计划,比如多久检测一次,检多少量,要检测哪些内容等等,接着就按照计划留存一定量的测试产品,通常留样品会分几批保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比较多的情况是环境温度不一样,最适温度下放一批,高温环境放一批,超高温再放一批。
好了,东西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检测吧,按照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就拿一部分测试品做检测,包括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等等。
大部分情况,产品变质都有个渐变的过程,等到什么时候检测发现:咦,这个检测数据有变化!后面的检测就要更频繁了,直到检测出了某项指标不达标的产品。
这时候,公司就可以定有效期了,怎么定呢?比如某个测试产品,第12个月的时候出现性状不稳定的测试品,第14个月的时候出现不合格品。那么产品上市的有效期,肯定要比12个月少,可能只会定8个月,等产品成熟了以后,批次间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公司就会申请延长有效期。延长多少就看产品的特性了,比如上面的产品是食品的话,可能就会延长到10个月或11个月,别的产品的话可能就会选择12个月。
当然,一个产品的有效期不是公司想改就随便改的,首次备案和变更都要提供完整的实验数据,经过审查以后有关部门同意了,公司才能改。
以上都是我自己了解的内容,并非专业从事人员,只是以前工作有了解过,时间太久不能保证细节的准确,而且不同行业间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上面提到的高温环境下加速破坏性实验,这种方式也可以计算有效期,不过怎么操作就不太清楚了。
不管怎么说,买东西还是要买在保质期内的产品,过了日期虽然并不是立马就坏掉了,但风险要大很多。
以上,欢迎补充和指正。
2018-03-15 15:16:01 -
“保质期”是一个最通常的说法,类似的还有“货架期”、“保存期”、“最佳食用期”、“最佳赏味期”等。这些说法在定义上有一定差异,不过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们一般不做区分,都当做“保质期”。
每一种食物都有多种属性,比如外观、颜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等。当我们说一种食品“合格”的时候,指的是它在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要求。或者说,各方面都符合食品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
所以,哪个指标最容易变得不合格,那么“保质期”就保哪个指标。比如热灌装的酸性食品、水活度很低的食品、罐装食品、无菌包装的食品、冷冻食品等等,这些食品中细菌和霉菌无法生长,所保的“质”就是风味和口感,它们即使过期了,也不会变得不安全。
而那些生鲜的食材,以及没有完全杀菌的食品,如果没有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措施(比如冷冻、真空、防腐剂等),“变质”的原因就往往是细菌生长。在超市里,放在冷藏柜里卖的食物基本上就是这一类。
食品的变质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它不会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在保质期之前,老老实实呆着;过了保质期,一下子就变成了毒药了。
“保质期”是指在那个期限内,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会保证。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这跟买个电器,保质期可能是一年,并不意味着一年之后就坏了是一样的。差别在于,食品是一次性消费品,我们完全可以在保质期内吃掉它,从而避免过期后“万一变坏了”的风险。
食品能够保存多长时间,跟食品的种类和配方有关,还跟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同一种食品,技术好、生产规范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如果对同一类食品由监管部门设定同样的保质期,其实并不合理——在国家许可的保质期内,生产过程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样可能变坏。这样,一个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的食品,完全可能是变质的。而对于那些下功夫改进生产工艺以延长保质期的厂家,国家标准反倒起到了打击积极性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保质”的前提是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否则,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而厂家没有责任。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而厂家对此也没有责任。再比如饼干,在保质期内不开袋的话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开了袋,环境又比较潮湿,就会很快受潮变软,很难吃了。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追究厂家的责任。
此外,保质期和食品外包装也有很大关系。包装袋作为食品的“外衣”,起着保护食品的作用,阻氧性能好坏很关键。乐膜包内含黑科技材料锁鲜型矢量膜,具备超高氧气阻隔性能,每日氧气透过量仅在2cc/平方以下,阻氧率是普通包装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因此能够更长时间地保留食物的新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守护消费者健康。
2022-06-16 11:42:37 -
对比测试出的。
2017-07-10 06:48:37 -
现在产品保质期的表示多半以此日期为标准:Shelf Life——此日期为最终货架期,在这个期限内,产品还能食用,但不能保证达到商品标注的质量,食品可能风味偏差。 在进行保质期测定时一般遵循两个实验原则:保存实验和加速实验(破坏性实验) 保存实验一般将样品分贝放置在三个温度的恒温箱中,每间隔一段时间对样品进行质量检测及感官评价。比如在做饮料保质期实验时,将产品分别存放于5摄氏度、25摄氏度、37摄氏度三个恒温箱中,每个5天左右对37摄氏度条件下的样品进行品评,品评与5摄氏度的样品进行比较。当37摄氏度下的样品出现与5摄氏度的样品有较大差异或出现不能被接受的差异时,那么在37摄氏度条件下样品存放的时间乘以3得到的时间即为产品的大致保质期。当25摄氏度的样品也出现于5摄氏度条件下的样品相比不能接受的差异时,其保存的期限作为产品的实际保质期。 加速实验是利用化学动力学来量化外来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和光照等对变质反映的影响力。通过控制食品处于一个或多个外在因素高于正常水平的环境中,变质的速度将加快或加速,在短于正常时间内就可以判定产品是否开始变质。因为影响变质的外在因素是可以量化的,而加速的程度也可以计算得到,因此可以推算到产品在正常储存条件下实际的储存期。 对保质期的确定,大型厂商都会在新产品上市之前经过严格的实验来测定。一些小型厂商可能受限于自身条件,会选择比对大型厂商的同类产品,进行大致估测。
2017-07-10 11:09:42 -
悟空你好;我们常买的东西有保质期的基本上都是吃的。一般食品的保质期取决于生产条件,包装材料以及包装工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可能由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而简单划一的去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只是为生产企业提供了规范化操作生产的依据。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包装(容器)性能和包装工艺自行确定不低于国家或行业标准限定的保质期。另外再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保质期的小知识,相对食品保质期是一个最通常的说法,另外还有货架期,保荐期,最佳食用期,最佳赏味期等。这些说法在定义上有一定的区别,所以那个指标最容易变得不合挌,那么保质期就是保的哪个指标。还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我就不一一述说了。
2018-03-15 21:04:30 -
其实这个得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和其他相关的标准规定,像食品保质期,它是指食品在标明的存处条件下保持食品品质的期限。
保质期是食品生产生产商根据所生产的食品特性和测试结果进行确定,这就相当于企业针对商品对购买者给出了承诺。
食品的特性,食品不食用,长时间就会变质,就是因为被微生物污染了,微生物它分解有机物,产生代谢物,因此使得食品的质量受到影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食品基本都带有微生物,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含量少,对我们人体健康影响可以忽略,但是时间一长,这些微生物通过繁殖,就会越积越多,多到一定程度,食品变质就越厉害,而且微生物生产的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也就越多,然后食品就不能食用了,在这一段的时间间断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保质期。
其实,保质期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跟环境有关,还有包装等。
2018-03-15 08:35:00 -
什么是食品的保质期?不同国家对食品保质期有何不同的要求?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如何处理?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5年第13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组织有关专家解读食品的“保质期”。
一、什么是食品保质期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标准规定,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保质期由厂家根据生产的食品特性、加速实验或测试结果进行确定,相当于企业针对产品对消费者给出的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证,可以放心食用。
保质期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为贮存条件,二为期限,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贮存条件必须在食品标签中标注,通常包括:常温、避光保存、冷藏保存、冷冻保存等。如果产品存放条件不符合规定,食品的保质期很可能会缩短,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
二、各国对食品保质期的规定
日本对食品的保质期规定非常严格,分“消费期限”和“赏味期限”。前者多用于容易腐烂的食品(如生鲜食品)上,表示在未开封的情况下,能够安全食用的期限;后者多用于品质不容易变坏的加工食品(冷藏或是常温下可以保存的食品),是能保证食品品质、味道的期限。
欧盟规定,保质期分为“在此前食用”和“最好在……之前食用”。前者通常是针对一些易变质食品,是指在保质期之后食用有可能威胁健康;后者则针对其他食品,指在保质期之后食用口感和味道可能会受影响。
美国食品包装上的日期分四种,一般会根据食物的性质来标明。第一种是食品外包装箱上都必须标明“销售截止日期”,指商场只能在这个日期之前销售这些食品。但并不是说过了这个日期就不能吃了,它会给消费者购买后的食用、贮存留有余地。第二种称为“最佳口味期”,是指食品味道或者质量的最佳时间。第三种是“食用期”,即食物的最后食用日期。一般这个日期是最长的,超过这个日期就必须销毁了。第四种,食物还要标明“封箱包装日期”,以便出现问题进行追究。
三、各类食品的保质期
一般来说,易腐败、易氧化的食品对保质期的要求更高,水分活度比较高、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品过了保质期更容易出现质量隐患,但不一定会产生危害,需要检验才能确定。而由于微生物、氧化或金属离子等超标或脂肪酸败引起的变质食品食用后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肉制品、食用油和鸡蛋这三类食品尤其应注意保质期。
肉制品营养丰富,在长期保存过程中,肉中的细菌会利用肉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增殖,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导致肉品腐败变质,同时存在致病菌增殖的安全隐患。有些细菌本身还会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可能会危及人体健康。除了细菌增殖导致疾病外,蛋白质自身的腐败也会致病,如可产生胺类、吲哚、硫醇、硫化氢等小分子物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过期的食用油,通常会出现油脂酸败现象,在酸败过程中会产生其他的有毒物质,比如过氧化物。油脂酸败后,加热时烟大、呛人,其中含分解物环氧丙醛等,食用后易中毒,使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现象。
普通鸡蛋的保质期有限,如果存放时间过久,蛋清中本来存在的杀菌素逐渐消亡,各种微生物逐渐侵入鸡蛋内生长繁殖,最后使蛋内成分完全腐败、变成流质。经过这一过程后,鸡蛋中除残存的蛋白质、脂肪外,还可能产生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变质的鸡蛋,就算经过煮熟、油炸也不能食用。
四、过了保质期的食品绝不可以再销售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能再销售,必须下架。但是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等同于有害食品;有些食品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感官品质的变差,仍可以继续食用,比如:某些果汁、饮料以及一些脂肪含量不高的干粮谷物制品等;也可能产品品质的影响不是很大,只是过了最佳品质期限,可以降级作饲料等。而有些食品过了保质期后可能会导致安全隐患,如微生物超标、重金属超标、过氧化值超标,如一些冷藏的食品、金属罐装的食品、油炸食品等。
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回收后,一般采取两种形式处理:一是焚烧销毁或当做垃圾抛弃;二是加工成饲料,用作肥料等循环利用。
因此,专家建议要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前提,为食品制定合理的保质期限,企业制定产品保质期应依靠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通过检测验证食品在标注的保质期内能否满足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同时重点关注销售环节是否满足了食品贮存条件的要求,综合考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要求,为食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质期限。加强对过保质期食品的处理,严格执行回收销毁等有关规定。同时,也建议广大消费者养成购买食品看标签标注保质期的习惯,不要购买和食用过了保质期的食品。
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7-07-10 12:32:24 -
食品保质期试验机,通过模拟市场销售环境和储存环境等进行加速试验(也就是破坏性实验),来检测食品的保质期。广泛用于饮料,啤酒,糖果饼干,休闲食品,食品调味剂,药品等领域的保质期试验。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标准规定,精密模拟保质期测试系统,多功能保质期分析软件和模块,带USB接口,可连接电脑,可准确预测食品保质周期,为生产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食品安全性。是实验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科研院校、企业生产部门必备的检测试验设备。
食品的变质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它不会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在保质期之前,老老实实呆着;过了保质期,一下子就变成了毒药了。
“保质期”是指在那个期限内,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会保证。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这跟买个电器,保质期可能是一年,并不意味着一年之后就坏了是一样的。差别在于,食品是一次性消费品,我们完全可以在保质期内吃掉它,从而避免过期后“万一变坏了”的风险。
食品能够保存多长时间,跟食品的种类和配方有关,还跟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同一种食品,技术好、生产规范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如果对同一类食品由监管部门设定同样的保质期,其实并不合理——在国家许可的保质期内,生产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样可能变坏。这样,一个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的食品,完全可能是变质的。而对于那些下功夫改进生产工艺以延长保质期的厂家,国家标准反倒起到了打击积极性的作用。
希望对你有用,欢迎关注我,有空多提问。
2017-07-10 23:37:42 -
对比测试出的。
2017-07-10 06:48:37 -
“保质期”是一个最通常的说法,类似的还有“货架期”、“保存期”、“最佳食用期”、“最佳赏味期”等。这些说法在定义上有一定差异,不过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们一般不做区分,都当做“保质期”。
每一种食物都有多种属性,比如外观、颜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等。当我们说一种食品“合格”的时候,指的是它在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要求。或者说,各方面都符合食品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
所以,哪个指标最容易变得不合格,那么“保质期”就保哪个指标。比如热灌装的酸性食品、水活度很低的食品、罐装食品、无菌包装的食品、冷冻食品等等,这些食品中细菌和霉菌无法生长,所保的“质”就是风味和口感,它们即使过期了,也不会变得不安全。
而那些生鲜的食材,以及没有完全杀菌的食品,如果没有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措施(比如冷冻、真空、防腐剂等),“变质”的原因就往往是细菌生长。在超市里,放在冷藏柜里卖的食物基本上就是这一类。
食品的变质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它不会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在保质期之前,老老实实呆着;过了保质期,一下子就变成了毒药了。
“保质期”是指在那个期限内,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会保证。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这跟买个电器,保质期可能是一年,并不意味着一年之后就坏了是一样的。差别在于,食品是一次性消费品,我们完全可以在保质期内吃掉它,从而避免过期后“万一变坏了”的风险。
食品能够保存多长时间,跟食品的种类和配方有关,还跟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同一种食品,技术好、生产规范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如果对同一类食品由监管部门设定同样的保质期,其实并不合理——在国家许可的保质期内,生产过程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样可能变坏。这样,一个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的食品,完全可能是变质的。而对于那些下功夫改进生产工艺以延长保质期的厂家,国家标准反倒起到了打击积极性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保质”的前提是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否则,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而厂家没有责任。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而厂家对此也没有责任。再比如饼干,在保质期内不开袋的话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开了袋,环境又比较潮湿,就会很快受潮变软,很难吃了。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追究厂家的责任。
此外,保质期和食品外包装也有很大关系。包装袋作为食品的“外衣”,起着保护食品的作用,阻氧性能好坏很关键。乐膜包内含黑科技材料锁鲜型矢量膜,具备超高氧气阻隔性能,每日氧气透过量仅在2cc/平方以下,阻氧率是普通包装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因此能够更长时间地保留食物的新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守护消费者健康。
2022-06-16 11: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