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这句天气谚语?
如何理解“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这句天气谚语?
-
三四月刮北风,天气将转旱;五六月刮北风,是台风的前兆。说成西北风也是一样道理。
2020-05-03 14:42:39 -
农历三四月是春夏之交,本应该是刮东南风才对,东南风从海上而来,会把湿润的水汽输送到内陆深处,形成降雨,而风调雨顺。如果在该刮南风的三四月却刮起了北风,就是气候反常的表现,北风来自于高原内陆,空气中缺少水汽,非常干燥,不能形成云雨,所以接下来就会有大旱。到了五六月,已经是夏天了,如果还刮着北风,那干燥的气候又恰逢高温天气使粮食干死,带来的大旱将演变成大灾,天灾无法控制使人产生烦躁不安甚至是生存危机,所以天灾又容易引起人祸。所以古人观云向总结的民谣即可判断未来天气变化,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晒干麦。
早霞不出门,晚霞可远巡。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重阳无雨春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一日南风三日曝,三日南风狗钻屋。雷轰天顶,有雨不狠;雷轰天边,大雨连天。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2020-05-03 13:50:37 -
这个是潮汕地区的气象谚语吧。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啰啰嗦嗦了那么多,所以这句“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的意思是:三四月时,天气还比较凉,刮北风时是正常事,也是顺季节的风,一般来讲雨很少。如果到了五六月份,这时的北风就少了,如果刮北风,那一定就会出现冷暖流的交汇,一般来说是要下雨的。
2020-05-08 19: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