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会下雨?
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会下雨?
-
谢大圣邀。网上已有朋友回答,我基本上赞成,就不重复累赘。清明时节雨纷纷……古人上千年前即已总结出清明为什么下雨的自然规律,并以诗词歌谣及二十四节气等形式承载下来。清明节前后几日全国由南到北很多地方必然下雨,亘古不变,下雨的原因主要是南北冷暖气流交汇互动影响所致,这段时间春意盎然,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一片生机勃勃。尤其是江南雨水充沛,北方多为濛濛细雨。就说这些。谢谢!
2018-04-05 02:08:37 -
多谢悟空邀请!为什么每年清明节前后大部分时候都会下雨?
答:因为每年的春季,都是多雨季节,有充足的雨水。所以,清明前后都是雨水,农户都在山塘水坝储水春耕,确保农业丰收。
2020-04-06 11:54:36 -
原因一:清明前后,东去春来,冷空气减弱,海上副热带高压西进,海洋暖湿气流活跃北上。冷暖气流经常在南方交会,势均力敌造成了南方阴雨绵绵的天气。
原因二:南方的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云快、风大、雨急。每次低气压过境,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原因三:清明前后,海洋暖湿气流不停输入大陆。大气层的水汽在晚上就会冷却凝结成毛毛雨。
2017-03-30 21:44:56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迷信点可以说是天空的眼泪已祭亲人的哀思、天才人愿岂不更好
2017-03-30 18:00:35 -
清明,亲人,我想你了!
岁岁清明花落枝,绵绵细雨织哀思。在这个日子里,多少人思念成殇,凄迷的节日里思念成伤,天堂的亲人!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2017-04-04 10:55:22 -
谢谢悟空相邀!你提的问答和前几天友友提问相同,我已作答,以免雷同,在此我就不再作答。若需关注,请打开《今日头条》,搜索框输入“瑞雪丰年”就可见我对此问的回答。谢谢各位关注、阅读及提出你宝贵意见,有评即回,再一次感谢友友们!
2018-04-05 02:30:27 -
其它地方本人不清楚,我们这个地方在清明节期间即使不下雨也会变天,还是下雨的年份居多。
谢友邀。
2018-04-06 12:03:10 -
天都知道清明,是祭祖的时候,能不流泪吗?
中国的现在,有千千万万英烈,用身命换来的,我们怀念英雄,能不落雨吗?
2019-04-05 10:37:48 -
清明时节雨纷纷,半是思念半惆怅。这是祭奠故人的日子,细雨纷纷,大山呜咽,是一种很常见的天气景象。也不能说每年清明节都耍下雨,只不过说三月四月雨季多的缘故吧,正是应景应情,下雨的概率大,所以自古古人认为清明多雨,寄托哀思。清明节不管刮风下雨,人们都会选这一天,祭祖扫墓。
2018-04-03 08:30:46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可能指南方地区说的。我们华北地区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意思是说春天正当庄稼需要水的时候,而老天很少下雨,偶尔下点雨,比吃的油还珍贵。清明节正处于华北春季干旱季节,所以在我们这里很少见到下雨。
2017-03-30 20:09:30 -
谈及清明,我们只记得踏青和扫墓,不过,它还是个节气。节气、节气,总归是要和气候扯上点关系。譬如“惊蛰”,春天来临了,蛰伏的小动物们醒了,所以气候的画面感一下子荡漾开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后人大刀阔斧、重新断句后的词,个人更加喜欢,与你们分享。
那么,清明时节真的是总下雨吗?
根据1961-2016年期间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清明节气期间的降雨数据看,在每年的清明节气这大约半个月时间当中,南昌、长沙、福州、杭州、广州、重庆、南宁、武汉等地,降雨的概率都在五成上下,南昌、长沙更是达到六成。
除了气候上此刻处于干季的云南之外,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在清明时节的雨日普遍过半。清明时节多雨是南方的普遍特点。
另外,清明期间也正是华南前汛期开始的时候,华南前汛期的平均开始时间为4月6日,bingo,恰逢清明。
而在北方,概率其实小了很多,从统计结果看,大部分地方在这一节气里出现降雨的概率只有两成甚至不到。
所以,在北方,PO主的结论几乎是不成立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感觉上,“清明节总是会下雨”?
南方自不用说,雨水多。而在北方,产生这一感觉的原因无疑于两点:记忆的选择和情感的寄托。
首先我们谈谈记忆这回事。你大概不会记得你每年3月17日都干了什么,不过每年你的生日你却有些印象,而那些有过特别开心或者曲折经历的记忆就显得格外清晰。那么,清明下雨也是这样的,回忆过去几年或者十年的清明节,你或许印象深刻的是那么一次淅淅沥沥小雨中前去扫墓的景象。如果在你的记忆里出现两三次,也对应我们北方两成降雨概率的话,你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而那些没下雨、道路不泥泞、气氛不肃穆的清明节呢?你选择遗忘了,或者那十几二十次的清明节,在你的记忆里被压缩成两三年。
恩,记忆骗了你。它给了你这样的感觉。
而情感方面,也是这样,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哀思和肃穆似乎和雨水更配,如果有个疼你爱你的祖辈已经不在了,那么这样的记忆加上情感的选择会显得格外明显。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哦~
不哈韩的小韩给你最清新的回答。
么么哒~
2017-04-04 17:27:41 -
谢谢悟空邀请!这个问题昨天已经回答了,不重复,对不起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家村”,我们祖先总结清明时节的季节和天气变化,在清明节下雨的原因。清明节下雨路难行,却给春耕带来好消息……
2018-04-05 04:15:08 -
这个问题问得好,清明时节话题走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连诗词里都讲了,说明自古以来,清明期间下雨几乎成了定制!何况,提问者用词"基本",足可见是个严谨的人!
其实,中国幅员辽阔,天下同过节,但不一定真同天气!"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这样的气候规律恐怕更适合江南。
据天气预报,今年清明节期间,一股冷空气自北南下,倒是会影响全国大范围的降温降雨!这两天,我了解到有一些人有一定程度的异常反应。有的陈年老疾会有个明显的体感出现,如风湿关节炎、骨损伤、手术伤口、牙痛等!我就是这两天牙齿反应明显,曾经治疗过的牙齿,这两天统统出现轻微痛感,不能用来咀嚼,否则酸痛难忍!
我们都知道,东汉时期张衡发明过地动仪,可以有效测出地震发生的方位,虽然该物件以及制造方法已经失传,但据记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地震,该仪器曾精准测报过!而流传其大致构造是几只蟾蜍代表不同方位,口含弹珠,哪个蟾蜍吐出弹珠就表示哪个方位有地震!这就是古人对宇宙奥秘从生物应激反应中一窥端倪的明证!
所以,从最近我们人体的特殊感觉来说,清明时节应该是地球以及所处宇宙环境的特殊时期,一般每年这个时候,或者一定周期后这个时候,我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就会在特定的宇宙环境影响下出现一些"回南天","寒潮"等天气,那么,降温降雨就会是常态!
这就是我为给的答案。
欢迎置评讨论,感谢点赞、转发!更多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原生态农场"!
2018-04-03 10:28:10 -
宋代词人吴文英写:“听风听雨过清明”,果然没错。这个清明节,我们将在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降雨”中度过。从目前市气象台的预报来看,4月5日清明当天,杭城阵雨转雷阵雨,13-21℃;周五雨水暂歇但气温下降,阵雨转多云的天气,11-19℃;周六和周日两天气温最低可能只有6℃,大家一定要注意添衣保暖。
明明已经是4月了,强冷空气还要来捣乱,这正常吗?其实回想一下前几年,杭州还蛮容易在清明期间迎来降温的。比如2015年的清明,杭州同样被冷空气打乱了升温的步伐,网友笑称“杭州一周有四季”,许多人在这个假期都经历了“先把厚衣服从衣柜里找出来,‘下岗再就业’”。
清明清明,古人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便意味着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你可能会反驳:今年清明又有冷空气、又要下雨,哪里称得上明媚和暖了?
其实,这里的“清明时节”指的并不是四月五日当天,而是清明后到谷雨前这段时间。而且你知道吗,清明是气象谚语“产量”最丰富的时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清明节的天气,从古至今都是风云诡谲、千变万化的。
比如我国北方一直以来就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说法。也的确,气象预报也说了,这次的冷空气可能会给黄河以北地区带来最后一场雪;
类似的形容清明遭遇冷空气的谚语还有很多:“清明一场霜,麦子一包糠”,“清明怪风,伏里怪雨”等等。
再比如,关于清明到底是晴天好、还是雨天好,各地的谚语也是五花八门——有说“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清明日雨百果损”,也有说“不怕清明雨,只怕谷雨风”、“清明无雨旱三月”、“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很显然,这些谚语应该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因为进入春季后,各地对于冷暖、晴雨都有不同“需求”,也难怪江浙地区自古就有民谣唱道:“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畦干。”至于我们呢,大概只希望天气永远跟上周末那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不过,清明一过,有许多美好的事情在等待大家。古人描述的清明物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桐”就是桐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风里,清明时节对应的也是三种花的盛放——“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今年天气暖得比较早,其实上周末,我发现家里附近的泡桐,也已经开出了大朵大朵的花朵,像一个个铃铛挂在枝头,热闹得很。等这周的冷空气过去,我想一定会有更多的花草迎来生命的新阶段,杂花生树,万象更新。四月的杭城,有许多美丽等待着你去发现。
还有大家喜欢的彩虹,也会越来越常见。古人的气象观测中非常留意雷之激、虹之美。节气物语中都有专门的描述——春分是“雷乃发声”,秋分则“雷始收声”;而彩虹出现的时间跨度比雷声更大,从清明时节“虹始见”,到小雪“虹藏不见”,足足有大半年。
至于“田鼠化为鴽”,央视气象主播宋英杰认为:这只是古人的一种“误读”,包括惊蛰的“鹰化为鸠”、大暑的“腐草为萤”、寒露的“雀如大水为蛤”、立冬的“雉入大水为蜃”,今天看起来很怪异,天暖了鼠怎么就变成鸟类了呢;天冷了,鸟怎么就变成了贝类了呢,“这些,显然有违科学识见,它所反映的是古人关于万物运化的浪漫猜测吧”。
2018-04-02 10:10:00 -
清明节是个是天气冷热交替的节点,自古有:风刮清明土,一刮四十五。可见清明不下雨,整个春末夏初有雨就很少。
2017-04-04 03:53:16 -
谢邀。(图片来源于网络,鸣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人们对生死别离,阴阳相隔的思念、祈盼等沉痛之情。相传,人天的信息是相通的,是有磁场感应的。所以,就是因人我发自心底悲痛之情,感动得上天也落泪了。(本故事纯属民间传说)
2018-04-05 14:32:16 -
谢邀!
我的家乡在华中平原,清明节这天下雨比较少一点。虽说有清明前后雨纷纷的说法,但不一定是清明当天。通常把清明前后的雨说是清明雨,其实是有含义的,一是为清明节悼念先人悲痛心情阴影的配合,再就是提醒农民趁有雨抓紧时间耕田保墒,为春种做好准备。因为大家都知道,春雨贵似油。
2018-04-05 11:13:21 -
为什么每年清明节基本都要下雨?因为清明缅怀先人,使人难过、使人哀伤、使人流泪、感动了上天,老天也自然而然就流泪了,所以清明节基本都要下雨。最后清明后天就到了,远方的游子们,相信此时此刻的你,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想回家了。在此先祝愿头条朋友们平平安安回家去,顺顺利利又回来,大家早安!
2018-04-03 10:52:52 -
一、“清明时节雨纷纷”
自古以来,清明时节多阴雨天气,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有诗为证: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2.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张炎《朝中措》
4. 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坟头野花开。——民谣
清明时,常常会下雨,即使前几天天气晴朗,但一到清明,老天爷多一丝悲悯情怀,常常在扫墓这天配上阴雨天气,人们的悲伤更显凄冷。
二、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如果我们以为是清明祭祀的神秘导致天降阴雨,那只能说我们的内心戏太多。
清明下雨在清明产生之初就是被人熟知的常识。
因为清明首先是一个节气,之后才是一个节日。
扫墓祭祀上坟的习俗其实是由寒食节而来,只是寒食节与清明节距离太近,在实际生活中二者的习俗逐渐被混为一起,才有了清明扫墓的习惯。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在此不再多说。
其实,清明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它作为节气对气候的预兆作用。
古人的智慧常常令人惊叹,在缺乏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仍然凭借肉眼的观察和过人的毅力、天赋摸索到自然的变化规律。
古人通过太阳在黄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因此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有季节类、气温类、降水类、物候类等,它们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春天来临,天气回暖,气温逐渐升高,但冷空气又不甘心一下子消失,其余势在清明前后奋力挣扎,冷暖气交汇,常常引发多雨天气。
所以说清明时分本就容易下雨,与人们扫不扫墓没有必然联系。
三、清明——“清洁而明净”
提到清明节,人们往往因为扫墓的习俗自然而然平添一份愁丝。
但是,清明应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祝福的节日。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时节,百花争妍,草木初萌,惠风即至,气清景明,满目凋零色彩灰暗的景色焕发出生机,大地像是被神秘的画家涂上万千色彩,人们摆脱厚重笨拙的棉衣换上轻盈的装束,折柳枝、踏青、放纸鸢、荡秋千……
忍不住附上一首诗:“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当然,对于农业来说,清明的意义不言而喻。
“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农事歌)“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宋·范成大)
2018-04-04 11:30:28 -
因为每年农历三月是北海龙王的寿辰,各大龙王河主都要去参加寿宴。
这样就造成温带和热带的温暖风雨随着龙王的云气来到北海贝加尔湖。路经中原大地时,与原本寒冷的空气发生碰撞,就会形成降雨,这是第一波。
七天七夜的寿宴完事后,各地龙王河主就会返回自己领地。这时龙王的云气带着西伯利亚的寒气返回温带和热带,与暖和的中原大气再次碰撞,形成第二波降雨。这就是在著名清明时节特有的寒潮来袭。
综上就是为什么清明前两周气温会很暖和,清明后几天会变冷的原因。
清明之前都是节气而不是节日,
有一天春分后十五日,这天正好是东海龙王大太子从北海回东海,正好路过安禄山与唐军大战中原,大太子被安军误射了下来,并被安禄山吃掉。
龙王大怒,水淹全部安军,唐军才有幸重夺江山。为了感谢龙王帮助,唐王就设定这一天为清明节,来祭奠龙王大太子。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该节日就成了祭祀先祖的节日了。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分自媒君稿费。
2018-04-03 14:42:41 -
今天就是清明,深圳的天气很好,没有下雨,这又预示着什么呢?
其实什么预示都没有,这只是个季节问题,能预示什么呢?预示着春天要走了夏天要来了吗?
还记得这么一首诗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自古以来人们就总结了,清明它就在雨季里。其实跟它是不是清明没我在任何关系。
也许是因为清明是哀思先人的节日,刚好又赶上了下雨天。那么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先人显灵,下雨是他们思念后人的眼泪。在这种气氛中使得人们对逝去的人们显得更加的怀念。
所以,清明下雨没有预示什么,在4月份的这个雨季里哪天会下雨都有可能。
如果有人说为什么每年清明前后都不下雨,而到了清明这天它就下雨,难道只是巧合吗?这个……鬼知道。
2018-04-05 12:41:09 -
我们这有这么个传说,清明节就是鬼节,鬼不走旱路,所以要☔下雨了。
2017-04-04 09:51:56 -
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来谈谈为什么每年清明节都会下雨!
说到清明节下雨,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十分真切的反映了清明时节阴雨绵绵的天气。
一说天,即天时。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低气压增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快,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冷暖空气交融,暖湿空气上升,逐渐凝结成小水滴,最后形成雨落下来。这好像是初中物理的知识,一查就明白了。
二说地,乃地域。清明节前后虽然下雨,但不是全国性的,主要下雨集中在黄河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个地域是冷暖空气交锋战斗的“战场”,所以一般在这个区域下雨 。
三说人,指情绪。清明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祭奠亡者,生死离别难免悲伤,太多的人伤心流泪,为了应景,也要下点雨。另外,科学家发现空气中的电磁波对人的情绪有一定影响,天气好时空气中的电磁波会让人感觉愉悦、阳光,而阴雨天气中的电磁波会让人压抑、伤悲。那反过来,很多人集中的情绪可能也会影响天气吧!《楞严经》将这称为众生心力的作用。
四说鬼,即鬼扯。民间传说,清明节是鬼的节日,在节日前后鬼都会从坟墓里出来看看,把祭祀自己的纸钱、水果、鲜花等物品拿回去。鬼来去不穿鞋,走干路脚硌的疼,下雨走路鬼舒服,所以老天爷发慈悲心,就下点雨。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一种感恩行为,对自己、家人也是栽培福报的最好方式,更是教育子女的亲身之教!
2018-04-04 11:53:46 -
清明节下雨是自然规律。清明的故事也是先祖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
一.清明节因节气而得名: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节气。按现行公历,目前清明节位于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古《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因节气而得名。
清明节的到来,是日月变化、阴阳交替、季节变换,春已经来到了仲春,气温逐渐上升,冷暖空气碰到一起,开始下雨,也是农耕的开始。
深入典籍或科学论证,清明就是该下雨的时候了,阴历讲早春三月,农耕开始,天时地利,下雨是自然现象。
二.清明节的相关谚语、俗语,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稻怕寒露一夜霜,麦怕清明连放雨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清明节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三.清明节是否下雨雨量大小,对一年的预测,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规律的探索和总结: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冷,好年景;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四.清明下雨还得力于杜牧的那首《清明》,老幼皆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实我更喜欢孟浩然的《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随笔口占:
戊戌又清明,细雨除旧尘。问妻眼中泪,原是忆故人。
2018-04-03 12:32:24 -
清明节下雨的原因很简单,是这样的。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后气候变化较大,暖湿空气活跃起来,东南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北上,而北方的冷空气往南方漂移,它们相遇以后,就会形成降雨云层,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这个季节的冷暖空气在江南上空相遇较多,所以江南更容易下绵绵细雨。
因此,在清明节容易下雨。
2018-04-04 14:58:38 -
不一定,春天受北方寒流气压的影响,清明前后都会下雨,但不一定在清明当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古代文人墨客对己故亲人的思念,雨润清明,是对先人的思念。
2018-04-05 21:03:42 -
清明节也不总是下雨 . 每年清明节前后,经常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冬去春来,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节前后,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2.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吹得很快,风大雨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3.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每年清明节所在的四月,都是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吹进陆地的时候,风携带着湿润的空气,给农民种地带来了方便,种下去的苗更容易成活所以有春雨贵如油只说。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是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2018-04-03 08:39:34 -
谢友邀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会下雨?这是由于清明节的节气,正好赶上了冬末春初季节交换。此时的冷空气流减弱,暖湿气流增强强,不断地碰撞交汇,大气压降低,空气中的湿气重,造成的下雨。在一般的情况下,在清明节前后,冷热气团交汇的比较频繁,下雨的机会就多。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发源于黄河流域,对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来说,是比较准确的。对于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并不太适用。在我国的南方,由于海洋的暖湿气流,经常光顾南方,南方通常是雨水比较多。在北方就不同了,由于海洋的暖湿气流光顾的少,下雨并不是很多。反而是,经常刮大风。
天下不下雨,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只要达到了下雨的气候条件,就会下雨。跟清明节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更不会因为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节日而下雨。像今年我国的北方,清明节期间,不但下雨。而且,下雪。这样极端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少发生。但是,还是会发生的。因为,气候条件达到了,下雨,下雪的要求。
2018-04-12 11:41:18 -
其一,因为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在江南地区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其二,是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其三,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它表明天气处在寒冬过去,春天来到的时候,冬天,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笼罩着我国南部地区,冷空气十分干燥,雨水稀少,当春天来到后,海洋上来的暖空气开始活跃,暖空气和冷空气相遇在一起,就会形成阴雨连绵的空气。而清明前后,正好是冷空气和暖空气在南方相遇的时候,所以经常出现“雨纷纷”的天气。
另外,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还有,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成毛毛雨,因此清明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其实,清明时节不仅雨纷纷,而且天气变化多端,经常是正午时,还是阳光普照,有「暖风薰得游人醉」的感觉,可是,一到傍晚,冷空气突然南下,使人又像回到了冬天似地,感到寒冷。所以有「春天出门须带三季衣」的说法,这对春天天气多变作了最恰当的比喻。事实上,外出旅行也确实有此需要。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清明节为什么会下雨的具体原因,小编以前不知道,一到清明节前后下雨时,还以为是因为亡者的灵魂在哭泣,现在知道了,其实这是有科学解释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二十四节气中:自雨水节气之后,降雨量会慢慢增多,在经过惊蛰、春分这两个节气就到了农历三月的清明节气(每月前十五天为一节、后十五天为-中气,严格地说清明是一个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也就是说春分节气之后的下一个节气就是清明节气,这是处于北方天际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偏南15度的乙方。“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2017-04-04 09:19:18 -
不能一盖而论,但我们这里三面都是海,清明时节很难得下雨,真应了一句‘’春雨贵如油‘’,全然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
2019-04-04 12:39:16 -
为什么清明节总是下雨,我还真不知道。清明节自古到今举国上下人们都用来悼念亡灵,有无数的重量级人物的英魂在今天都要接受礼拜,也可能是感动天地的原因吧。要不然怎么会把清明节定在今日呢。
2019-04-05 21:10:39 -
不是,回答是肯定的。下雨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像温度、地形,气流、地区等。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相距五千五百公里左右,气候差异很大,南方清明节有时雨纷纷,北方却寒风萧瑟,雪花纷飞。有时南方和北方都是丽日晴天,只是南润北燥。今年的气候刚好说明了清明节不总是下雨的。大家关注一下天气报道,全国大范围降温,冷气流过境,南雨北雪。我们这里现在还在下雪。
总之,清明节不是总会下雨的。
2018-04-05 07:41:57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人通过观天象,一直以来的总结发现了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那么用现代的科学来说明一下为什么会经常下雨。
第一,冷暖气流交汇。清明处于春天的中段,暖气流比较多,冬天的冷气流还没有完全消失,冷暖相遇,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就行成了水滴,当水滴比较多时,云层禁受不住时,就变成了雨下下来了。
第二,来自南太平洋的温暖湿气流!春天来临,风向转变,由南太平洋的暖气流向中国大陆方向吹!当他遇到冷空气时就会下雨,在清明时节时差不多就吹到了长江两岸,所以清明时节长江两岸会经常下雨,再往北方,比如黄河以北,例如甘肃,内蒙古可能还有雪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不光是一个祭祀先祖的时节,也是种瓜点豆的好时节,不得不说古人还真是聪明。总结的那么好!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肯定有很多人去祭祖吧!一方面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希望先人在另一方世界可以保佑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岁月无痕否!
2018-04-05 09:27:15 -
古诗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老祖先很多年前都已发现晴明容易下雨,其实清明节的来历是这样的。春秋,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晴明下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介子推哭泣吧。
2018-04-04 14:30:14 -
您好!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脍炙人口,但清明节还真不一定下雨!
首先清明节是个节气,科学上讲这段时间出现冷暖气流相遇,并且气压很低,云低,这样形成降雨!
但据截止去年,近十年左右,已经有六七年清明节没下雨了!说明这只是个规律,而非必然现象!
其次,在江南一带据说清明降雨概率更大!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人们在扫墓上坟,也会组织一些诸如纪念先烈,英雄前辈的活动!也是很多播种的时机!
2018-04-03 08:30:16 -
我是二米空间!
清明节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从古代就比较重要的节日之一!但是为什么每年都下雨呢?而且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从古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可以看出,而且描写清明的诗词有很多,都可以提现出来!它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积累才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可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就像每年六月六小编这里都是庙会的大日子,每年也会下雨!但是用现在科学的解释是因为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2018-04-03 09:38:49 -
人在变,天在变。气候变化难以预测。关于是否清明下雨与否。这就看气候环境变化而定。大多年境都以阴雨绵绵为主。而今年年命属狗。南北天气对流春天气候以冷空气为主。今年清明以干偏冷天气为主。不会阴雨绵绵。是近几年清开明朗的最好一个清明节。
2018-04-05 09:00:34 -
谁说每年清明节基本都会下雨的?这只是一个幻觉好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一个地方降雨的概率有多大。根据气象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中国各地的雨时大约在100-200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中国下雨最少的地方每年也有大约100个小时在下雨,最多的地方则有2000个小时左右,平均的话大约是1000小时。北纬33度以南多大于1000小时,以北则少于1000小时。
这样算来,全国各地下雨的平均时间约占一年8760个小时的11.4%,等同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任一时刻正在下雨的地方大约只占国土面积的11.4%。不管是从下雨时间,还是下雨面积来分析,都不可能得出清明节就基本会下雨的结论。考虑到清明时节受暖湿气流影响,降雨的概率可能会大一些,但也达不到整个中国在这一天基本上都要下雨的地步吧。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清明节老是会下雨呢?这还不是拜杜牧老先生所赐,他写了那句著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后,就在整个国度产生了一种全民幻觉,清明节必定是和雨纷纷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巴普洛夫条件反射,提到清明节就会想到雨。不信你去问一下东亚文化以外其它国家的民众,看他们会不会认为清明时节就一定会下雨。或者大家也可以在这篇文章后留言,报告一下你那里下没有下雨,我们统计一下下了雨和没下雨的比例,就可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了。
2018-04-03 19:04:23 -
古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有几个清明不下雨?无雨清明怕是极少。
绵绵如丝纷纷雨,想必是诗人杜牧在雨中看不清洒家,才借问小牧童吧?他是想酒入愁肠,把怀才不遇化作倾盆雨呢?还是陶醉于"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天街小雨润如酥"?
"春雨惊春清谷天"。从节气上看,清明之后连着谷雨,三月的小雨,正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时候。所以清明前后,多雨也正常。农时上,开始春耕春种。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又是天气清明,阳气上升的时候。此时节宜踏青赏花,古人还有荡秋千、放风筝、踢蹴鞠的户外活动。
植树也正当时,正是客舍青青柳色新。有心栽花也好,无心插柳也罢,到处春机盎然,春意浓浓,不由你不春心萌动。开始郊游吧。
当然此节意义非凡,我们当缅怀先人,更好地珍惜现在,迎向未来。
绿色清明,文明祭扫。
2018-04-05 09:45:55 -
最近粉丝反映说,说好的气象科普怎么变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游记。咳咳咳,毕竟写科普还是看的人少啊(捂脸T_T)。言归正传,清明节即将到来,人们或是扫墓烧纸,缅怀先人;或是出门游玩,赏花踏青。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尤其受到杜牧那首诗的影响,清明时节雨纷纷,于是乎计划出行的人一想到下雨就满脸惆怅。这里呢,桑麻妞就不讨论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而是从气候的角度去分析一下,清明节一直在下雨吗?
桑麻妞一直信奉一句话,谈统计,数据先说话,上图!威武~(赶错片场了-_-#)
图注1:1960-2009年清明时期(4月4日-6日)降水天数(日降水\u003e1mm)占总日数百分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清明时期全国降水步调并不一致。在华北东北地区,清明时期降水的概率很低,西北地区本身就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域,一年下不了几场雨,更不能指望让清明节这个节气来呼风唤雨了,那时候下的雨应该是人们的眼泪吧(默哀)。而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地区,清明时节真的是雨纷纷,计划外出的时候一定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备好雨具。对于变化的气候系统,怎么能够只看1960-2009年呢,这里以WMO推荐的30年一个气候态来滑动看清明时期降水发生概率的变化,图来~
图注2:同图1,1960-1989年清明时期降水概率
图注3:同图1,1970-1999年清明时期降水概率
图注4:同图1,1980-2009年清明时期降水概率
是不是发现三段时期变化不大?为了突出降水概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桑麻妞根据黄荣辉院士[1]文章中对中国的分区,计算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降水概率的变化。其中缩写如下东北(NE,40-50N,110-135E),华北(NC,35-40N,110-135E),江淮(JH,30-35N,110-135E),华南(HN,20-30N,110-135E),西北(NW,35-50N,70-110E)和西南(SW,20-35N,95-110E)。
图注5: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时段清明时期降水发生概率统计
从图5可以看出,除了东北和西南地区降水发生概率基本不变之外,华北,江淮以及华南地区在近30年清明时期降水概率降低,而西北地区降水概率增加。南方地区降水的变化可能与雨季(华南前汛期)的提前或推迟密切相关,而北方地区的降水变异可能和蒙古高压有关,对于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桑麻妞还需要进一步修炼给大家解读。
不同的地区对应或大或小的降水概率,但是大家还是普遍觉得清明时期降水很多,主观上的原因,可能清明祭祖扫墓本身的暗色调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也只有阴雨绵绵的天气和彼时的沉痛心情相互衬托。
[1] 黄荣辉,刘勇,冯涛. 2013.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内动力成因.科学通报.58:617-628
我是我妈她闺女可棒了,气象在读博士,爱好气象科普,爱旅游,爱摄影,喜欢我写的东西,点赞并关注哟,我会努力为大家奉献更好的作品,么么哒^_^^_^^_^
2018-04-02 2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