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流行歌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经典了,以前那些词曲作家都退出乐坛了吗?
现在的流行歌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经典了,以前那些词曲作家都退出乐坛了吗?
-
现在的流行歌好象沒有以前那么经典了,以前那些词曲作家都退出乐坛了吗?
其实这个话题是有必要说,也可以说成没必要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必要说的话,这个问题就比较沉重一些,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从上到下,从古代到现在,涉及到中国人的人性方面。
没有必要说呢,是因为咱作为一介小平民,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没必要去关心和自己八竿子都扯不上关系的问题。
现在中国词曲作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
我觉得: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益太低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说如果利益足够高,足够大,就凭中国这十几亿人口,出来几个词曲方面的名家绝对不是难事。
一个稍微出名点的歌手出场费都几万,十几万,甚至都好几十万,往台上走那么十分八分钟就轻松赚到钱,你让这些费尽脑汁,辛苦码子谱曲的创作者情何以堪?
著名词作家孟广征直言说“一些歌手唱一首我写的歌,可以拿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出场费,但我得到的仅仅是几十元稿费和1000元的奖金,这确实不公平。我是受侵权最重的作者之一,像《我热恋的故乡》被传唱了无数次,但我的版税收入却很少。”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太浮躁了,
一首好的词曲是需要反复修改,反复打磨才能成为经典,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的不是一个月、三个月,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几年,因为灵感需要累积才能迸发,好词需要堆积才能传唱,这些都得需要时间,在没有收入,在没有资金的前提下,试问又有谁能坐得住呢?!
我辛辛苦苦,点灯熬夜地赚那千了八百的,干点啥还不赚那俩钱呢?!
就像现在很火的赵雷的《成都》,这首歌无论是词和曲,在现在民谣里面可谓首屈一指,那赵雷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看了关于他的采访,这词曲的创作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点一点写出来的,今天写一句,明天写一句,然后光成都就去过几次,就是为了寻找灵感。
以前的词曲作家相对来说多一些,经典的也多一些,为什么?
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和人人都还还没有这么物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的这些词曲作者都有单位,如文工团,或者和文政相关的单位,本身就是搞音乐的出身,作词作曲可能就是工作的一部分;有的是工作之余从事创作,那是因为有单位,有工资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
而看看我们现在的词曲创作者,基本上都不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也都不是在单位工作的人,他们都是飘荡的独立人,缺乏财力的保障,生活的都不那么尽如意。
第三个原因就是全民的版权意识还有待提高。
作为个人的我,有免费的音乐和免费的影视可听可看,我干嘛去付费呢,还怪麻烦的?!
为版权买单,为版权付费我们还没有形成这个意识,这种不付费的意识可能已经形成习惯了,想让全社会形成付费的习惯还真得需要时间。
如谷建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的提案只是希望政府能加强监管力度,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有这个版权意识。你像日本的glay乐队,他们之前不知道《歌声与微笑》是我写的,来中国唱了以后,我们追讨过去,人家一五一十地给我们列出清单:唱了多少场,收入多少,给我们赔多少,这最主要的就是意识。”
那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这真就不是我等小民所能关心到的事了,自有管理的人会去管理和重视,这得需要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参照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相关法律等。
据音乐人朱德荣估计,“同等级别的词曲作家,港台和内地的版权收入相差20倍以上。”一次聚会上,台湾歌手童安格曾对他说:你就凭《九月九的酒》、《老乡》这两首歌曲,就足可以把你养得好好的,而事实上《九月九的酒》一年收到的版权费只有几千元。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所有创作的歌曲,一年可以得到400万港元的版权收入,而像陈小奇这样创作了2000首歌曲的一线词曲作者,一年的版权收入平均才2万元。
方文山曾坦言,相对而言,内地词作者收入确实不怎么高。
周杰伦周董如今身家好几个亿了,方文山也凭借着自己不凡的词创作赚了不少,据说孙燕姿的一首《绿光》唱到现在,累计给词作者天天带来的版税收入已超过50万元。
看看,你能说这不是差距吗?!
咱也算是码点小文字的,说实话,搞文字创作是真TMD不容易啊!!
阿金大哥,一个爱好文史的油腻大叔。
欢迎关注、留言、点赞、转发。
2018-03-19 09: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