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伤仲永》是否暗喻司马光?
王安石的《伤仲永》是否暗喻司马光?
-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说《伤仲永》暗讽司马光,那是后来人的猜测,把两个人的矛盾扩大化和情绪化了,这个情况就像我们现在谈论政治斗争,都说左派怎么样、右派怎么样,谁迫害谁、谁有给谁穿小鞋了,其实都是外行看热闹的心态,政治斗争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我们想的那样戏剧性。
司马光和王安石,其实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学大师,修养特别高,他们在人品、文学等各方面都特别尊重。王安石性格直爽,但特别有君子风度,他曾经救过和自己有激烈冲突的苏轼。司马光,为人厚道,但也特别执拗,他绝对认可王安石的人品。王安石去世之后,司马光特别惆怅,给了6个字的评价:不可毁之太过。半年之后,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去世了。
王安石写《伤仲永》时,年仅22岁,此时,他刚考上进士一年多,并且当上了扬州市政府秘书长,衣锦还乡,想到了与自己同年的好友仲永。两个人是同乡,他们自幼便聪颖过人,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但后来的王安石通过勤奋努力成了国家栋梁之材,仲永确荒废了一生,成为废柴。因此,《伤仲永》是真实的感慨和遭遇,根本不可能讽刺司马光。
况且,此时此时的司马光才20岁,也是刚考上进士,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两人来往密集大概在嘉佑年间了,彼时的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四人都有名气,彼此尊重,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被称为嘉佑四友。
宋·徐度《却扫编》载:“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当时人们称之为“嘉祐四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不管怎么斗,其实都是悲剧性人物。
2019-05-19 18:53:06 -
不是,王安石虽然执拗,但是,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他只是在强调学习不能松懈,要与时俱进
2019-05-18 21:55:00 -
真不清楚王安石哪里来的勇气嘲笑司马光…资治通鉴可是第一历史典籍,他王安石有什么?顶着个所谓八大家的名号,也没见他搞出什么建树。
有人老是说王安石的变法富国强兵,我就笑了…真有那么好,满朝文武是瞎啊?一向不参合朝政的太皇太后都不顾朝制规矩向宋神宗哭诉新法苛猛,而王安石似乎不太在乎自己的法最后得到什么结果,坚定不移地犯错。
后来内政上没搞出什么建树,就去西北与西夏一争高下,在几乎灭了西夏的时候,辽国顶不住了,使得金人入主中原。而大宋在西北的军事上耗尽了财政,导致北宋都城被克,钦徽两宗被掳,获得一个靖康之耻的下场。
历史上真正能把国家祸害的除了王安石之流,还能有谁?
2019-05-18 22:53:54 -
谢邀。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盖儒者之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符,而天下之理得矣。”《伤仲永》是暗喻司马光的论调,不知从何而起。但在现今的网络世界里,这也不足为奇。我们根据王安石“名实相符”的方法一对应,答案就很清楚了。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短文,笔者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全文很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第一段写金溪人小时候很聪明,没上学就能做诗。家里人拉着他到处挣钱,不让他学习。
第二段写作者见到方仲永时,他已经天才尽失,泯然众人了。
第二段,是王安石的感慨,他说。人的天赋有好有坏,就算是天赋很好,也要后来的教育,才能成就大器。就算是天才,如果不学习,也不能成器,如果是一般人,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王安石的这篇文章,是劝人努力学习的。与当是初中课本上的另一篇古文彭端淑的《为学一篇示子侄》意思差不多。
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与司马光毫无相关之处。在历史上,从来没看到谁说这是暗讽司马光的。因为它无论是主旨和文中细节,均与司马光沾不上边。现代人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完全是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想象的唯一依据是王安石与司马光是政敌。但政敌不等于不共戴天的仇人。司马光与王安石之争,在历史上就被称为君子之争。这与明代后期政治上所谓的忠奸之争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是对比一下吧。
这篇文章里的方仲永,小时候很聪明能写诗,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泯然众人了。后来当然也没有什么出息。而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且学习刻苦。我生学语既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这一点,与方仲永绝不相似。另外,司马光十九岁的时候,就得中进士,进入仕途。这与方仲永也不相似。
王安石一开始就说明,方仲永是“金溪人”,金溪是江西的地方,王安石是江西人。方仲永是王安石舅舅家附近的人。而司马光老家是陕州(今山西)夏县人,出生在河南光州光山县。所以叫司马光。方仲永是“世隶耕,生五岁,未尝识书具。”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司马光出生的时候,是光山县令。这一切,两者都相差很远。
王安石说,他听说方仲永的故事很长时间了。明道中,在自己的舅舅家见到过方仲永。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明道”是宋仁宗的年号,只有两年,王安石当时十一二岁。当时方仲永十二三岁。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方仲永年龄与二人仿佛。明道之后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十八九岁,方仲永二十一二岁。这时,他已经泯然众人了。按这个时间交代,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在二十岁左右。如果时间再长的话,王安石应该会有所交代。这时间山西人司马光和江西人王安石大约还没有认识。
司马光是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当时十九岁。王安石是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当时二十二岁。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知名与交往,最早也应该从进入仕途后算起。年轻的时候,虽然性格不同,都是才华横溢的人。在文学上,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都很厉害。而司马光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从政治上来说,两个人都干到宰相。相互之间,意见不同的争论是有的。但讽刺和看轻对方,恐怕是不会的。
就算在熙宁之后,王安石与司马光因政见不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但《伤仲永》这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肯定与司马光没有任何关系。
2019-05-19 13:19:46 -
要说王安石的伤仲永,是暗喻司马光。只是后人的过分解读。
伤仲永所表达的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落而感到惋惜,像仲永的父亲这样,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重视后天教育,而感到可悲,同时提醒普通人,要不断学习,发愤图强,才能成为栋梁,像仲永这样的天才,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持续吸取知识,也会被荒废。主要是给予我们普通人以警示。
王安石和司马光有许多相同的优点。自幼聪颖,而又勤奋好学,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他们的人品我们是可以看出来的。
虽然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政敌,也仅仅是政见不和,在政治观点上有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真正的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私利。都是竭诚为国,只是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保守派人士,他和激进变法的王安石是严重对立,他认为国家制度的改革应是循序渐进的,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在原有制度之内改革,要保持稳妥,要在可控范围之内。
而王安石这是标新立异,破旧立新,看到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是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
他们都是相互之间彼此了解。也都非常敬重对方。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争斗都是摆在明面上,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但司马光却一口回绝了他们:王安石没有任何 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只不过他是比较执拗而已。
王安石也是在受到司马光反对之余,虽然非常气愤,但也由衷的说道:司马君实,君子人也!一个连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也绝对不是一个小人!
只是我们后人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2019-05-19 11:52:15 -
王安石的《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这篇散文在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
《伤仲永》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落而感到惋惜,为仲永的父亲这样,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重视后天教育,而感到可悲!同时提醒普通人,要不断学习,发愤图强,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像仲永这样的天才,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持续吸取知识,也会被荒废成为普通人,而何众人也。其写文的目的主要是对于普通人不学习以警示而劝其不断学习。
有人认为王安石《伤仲永》一文暗喻讽刺政敌司马光先生,是没有依据和道理的。
可能文中的仲永与司马光一样都是神童,但司马光是个勤学刻功的饱学之士,一生花几十心血著成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历史、文学以及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思想都有很大影响。而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神童。自幼聪颖,而又勤奋好学,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若以方仲永为例比喻司马光,也不尽真实客观。
虽然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政敌,也仅仅是政见不和,在政治观点上有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真正的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私利。都是竭诚为国,只是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保守派人士,他和激进变法的王安石是严重对立。但也互为朋友,也都非常敬重对方。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争斗都是摆在明面上,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但司马光却一口回绝了他们:王安石没有任何 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只不过他是比较执拗而已。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为相废除了新法,但司马也没过分打击迫害王安石的行为,并反而受到司马光的保护的。王安石从而也由衷的说道:司马君实,君子人也!一个连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也绝对不是一个小人!
《伤仲永》暗喻司马光的认识与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一些后人、现代人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
2019-05-19 16:08:14 -
王安石人正文正,志坚政酷,也是难得的人才。
杭州萧山绍兴一带历朝民间纪念張老相公一千多年,其实此神是張夏,萧山人。任北宋转运使之职,为保护人民生家生命以身殉职。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世代祭祀。钱江一带老相庙多达数百座。主庙在萧山,有一次王安石视察路遇题诗一首于神庙中\"使节纷纷下禁中,几人曾到此城东。
君独遗像今如在,庙食真须德与功。\"所以萧山城东、城东公社、城东乡来源于此。
2019-05-19 07:59:04 -
"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快下载抖歌)遗音能记巜秋风曲》(王莽之后),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係扶桑,争奈日一一一;却为长?"此宋词"揽流(司馬)光,(栓楚)係桑"牵强附会!道️点象,旦不是王安石写的。而今望子成龙不要王安石的主张!若八0⃣️年代"少年大学生"可以问问他们,读过巜殇仲永》吗???当年那些少年大学生恨王安石变法吗?会附强牵!我十四最恨上学校。不读书真安逸的生活为️劳资!
巜秋风曲》:"登临宋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一一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图畵(書晝夜)难脚"!好脚好爪的难手写字,而用脚写字!一一一天下最难画鳯瓜!请教画家去!
2019-05-18 23:40:55 -
要知道王安石作《伤仲永》是不是讽刺司马光,那么首先要知道这个作品创作的背景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当然是先查看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从检索的结果看,“方仲永”在《年谱》中一共出现两次。
王安石在十三岁那年第一次见方仲永。
《年谱考略》卷一:“(明道)二年癸酉,(王安石)十三歲。有《傷仲永篇》曰:金谿民方仲永,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當是楚公自韶州丁衞尉府君憂也。”
根据《年谱考略》卷二,王安石是在庆历三年(1043年)写下《伤仲永》。
根据《宋史·王安石传》:“举进士高第,签书淮南(节度)判官”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荆國王文公》:“慶暦二年登進士甲科,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
查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P542 第十编《地方官类之二——府州县官》“签书判官厅公事”指出“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是幕职官名,职掌是协理郡政,从八品。王安石到庆历六年才自临川(今江西东乡)赴京,不求官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可知,他在写下《伤仲永》的时候应当是高中的第二年,难道他会在这个时候就知道以后会实行变法,司马光是他的死对头,所以赶紧动笔写文讽刺司马光砸缸?
王安石心怀家国,舍弃自己,为宋朝之强大而变法,令人钦佩。而司马光,同样作为政治家,虽然在他的地位不及王安石,但也是忠君爱国的贤者,只是思想略有保守而已。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9-05-22 14:32:00 -
要知道王安石作《伤仲永》是不是讽刺司马光,那么首先要知道这个作品创作的背景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当然是先查看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从检索的结果看,“方仲永”在《年谱》中一共出现两次。
王安石在十三岁那年第一次见方仲永。
《年谱考略》卷一:“(明道)二年癸酉,(王安石)十三歲。有《傷仲永篇》曰:金谿民方仲永,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當是楚公自韶州丁衞尉府君憂也。”
根据《年谱考略》卷二,王安石是在庆历三年(1043年)写下《伤仲永》。
根据《宋史·王安石传》:“举进士高第,签书淮南(节度)判官”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荆國王文公》:“慶暦二年登進士甲科,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
查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P542 第十编《地方官类之二——府州县官》“签书判官厅公事”指出“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是幕职官名,职掌是协理郡政,从八品。王安石到庆历六年才自临川(今江西东乡)赴京,不求官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可知,他在写下《伤仲永》的时候应当是高中的第二年,难道他会在这个时候就知道以后会实行变法,司马光是他的死对头,所以赶紧动笔写文讽刺司马光砸缸?
王安石心怀家国,舍弃自己,为宋朝之强大而变法,令人钦佩。而司马光,同样作为政治家,虽然在他的地位不及王安石,但也是忠君爱国的贤者,只是思想略有保守而已。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9-05-22 14:32:00 -
两位是同时代的人,虽是朋友,但也是政敌,实在看不出《伤仲永》是怎么指司马光的!
2019-05-18 23:13:11 -
个人感觉王安石还是比较靠谱..比较正人君子
2019-05-20 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