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上的云读者们?
如何看待网上的云读者们?
-
谢邀。
"云读者"这个词其实是第一次用,或者,用"浅读者"更精确一些,浅尝辄止的浅。毕竟很多人用Kindle,用微信读书,用网易蜗牛读书这种APP也实现了很深入的云端精读。
首先,你必须得承认,现在信息过载和时间碎片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认知焦虑又被如得到App,樊登读书会,十点读书等应用和自媒体送到每个人的面前。
其次,你也得承认天朝的教育体制是不太能让孩子们把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保留到成年的。
以上两者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现象就是: 对这个世界并没什么好奇心和探索欲,但被认知焦虑推动着,逼着自己去阅读和学习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还觉得自己懂了很多,然后就开始发表意见和见解,殊不知,其中错误百出,谬之千里不计其数。
说到这里,我必须要澄清一点,我自己其实是很支持得到App和樊登读书会的,或者说,我是很挺罗振宇和樊登的~如果没有他们,那些不把时间用来听书的人中的大多数也会把时间浪费在其他地方。
然而,大多数人却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来使用以上提到的App。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将他们作为一种信息的漏斗,从中挑选真的能引发自己兴趣的书籍和话题,然后以点切入,逐渐扩散开形成自己的一套选书体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深度的思考,纳为己用,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系统,并且以输出作为输入不断进行锤炼……这是很多讲如何学习的书籍本身也最推崇的系统性学习方法。
对于"浅读者"而言,仅将走马观花的略读或者听了一本书的音频解读就作为"懂了"的标准,真的是挺自欺欺人又不自觉。
举一个例子: 得到App上有对于《自私的基因》的解读音频。解读本身质量并不差,但30分钟的音频顶多只能作为提纲挈领式的引领~ 但对于我认为书中最重要的MEME的概念却几乎没有怎么进行深入,但其实MEME才是这本书对于人类社会文明基因化的最重要推论…
并且,从MEME的推论,再结合《枪炮,病菌与钢铁》你能得到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世界观。你会明白GENE和MEME从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不断进化的策略集,并且甚至可以把这种对于进化策略的理解推演到整个宇宙的尺度,并且在看量子力学类书籍时心有戚戚焉。
本来不相关的东西,但在本质上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这是必须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其实,懂得越多的人越懂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多(这句话有点绕哈),就像你画的圆圈越大,它与圈外的交集(周长)就越大~而圈里就是一个人的认知,圈外则是那全部的未知世界。
套用罗振宇经常引用的一句话: 真理的反面,可能是一个更深刻的的真理。
明白了以上,那么需要养成的习惯就是: don't judge。
意思是,不要轻易做出判断和评论。既然这个世界已经复杂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凭什么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一件事一个人做出"是与非","好与坏","善于恶"的判断呢?
当然,也不是不判断,而是判断时要小心又小心,否则可能很容易好心办坏事。就像咪蒙那篇关于江歌案的文章,轻轻松拿10万+阅读量的同时,她又真的对案情了解多少呢?她的行为又真的帮到了江歌的家庭么? 可能咪蒙自己也永远不知道答案……
2018-04-23 20: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