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可《西游记》里的龙为何显得如此懦弱怕事?

新农商网 全部 1009

总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可《西游记》里的龙为何显得如此懦弱怕事?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陈思呈
    陈思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确实如此,东海龙王任孙悟这强抢豪夺,态度谦恭口称上仙,西海龙王因为儿子小白龙烧了殿上明珠,就大义灭亲,还有一些出镜率很低的龙王也很窝囊,比如乌鸡国的井龙王,当时猪八戒看到他家徒四壁,穷得啥都没了。碧波潭的万圣龙王也很可怜,子孙全灭。泾河龙王更可怜,为了跟算卦的赌一口气,最后连命都搭上了。

    龙本来是很高贵的动物,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说:“就其形态而言,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种九似说强调了它作为复合型动物的特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其生态。‘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这是见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管子》卷十四《水地》中的一段描述,短短几句话就道破了龙的神通力,无可挑剔。”

    那么,为什么《西游记》中的龙王们这么苦逼呢?跟尊贵的龙,仿佛很不相搭?

    这是因为,龙与龙王是两个概念,龙王是与地域连在一起的,很多地方认为,一个小池塘里面也住着龙王,他们管辖范围很小,并不尊贵,工作性质与土地爷很相似。

    大家对土地爷应该有印象的,多数也任孙悟空呼来喝去,任何邮票大的地方也有土地爷,比如号山的土地爷就像红孩儿的家奴,也是十分懦弱苦逼。土地爷和龙王,一个管的是地,一个管的是水而已。

    但,也正因为龙王们的地位低下,他们又有一种奇怪的反弹。可能因为龙的身份本是尊贵,如今落得如此,所以内心里,其实一直有种压抑的骄傲。

    比如小白龙,取经团成员一直当他透明,孙悟空有次带着调戏的口气拿他打诨,在朱紫国让他撒点马尿糊弄国王,小白龙忽然“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因为犯了天条,观音菩萨救了我,将我锯了角,退了鳞,变作马,驮师父往西天取经,将功折罪。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木得味,变作灵芝,仙童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

    2017-07-21 12:34:44 0条评论
  • 清爽天空w9
    清爽天空w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觉得是佛教的影响,佛教为了融入中国,将佛教中的异兽与中国神兽联系到了一起,佛经中说,迦楼罗以纳迦为食,一天可吃一纳迦王和五百条小纳迦。迦楼罗被翻译成金翅鸟,或金翅大鹏,(是狮驼岭的老三),所以变成了“金翅鸟以龙为食”,如果《西游记》和佛教故事有唯一真实来源,就是纳迦成为了我们传说的龙,迦楼罗变成了金翅大鹏,而龙则成了金翅大鹏的食物,甚至于在西游记中神也吃龙,这样龙如何能不懦弱怕事呢?

    龙在宋前根本就没有龙王,龙就是一种异兽甚至远古图腾,龙也分很多种,很多出土的龙都有翅膀,再这之后才固化了。宋朝才正式册封了龙王,分别为青、赤、黄、白、黑龙,各朝也都祭拜册封龙王,民间也变成了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



    中国的龙文化据考古有8000年历史,先秦以前龙并不是水生动物,“云从龙,风从虎”,受佛教影响,龙开始变成水生动物。在宋以前多称龙神,直至宋徽宗封五龙为王,龙王信仰才开始流行,可以说,现在的四海龙王,五帝龙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龙神来的。

    印度的龙实际是一种眼睛蛇。

    2017-07-21 15:32:53 0条评论
  • 嗯容我三思
    嗯容我三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龙肯定是很历害的,西游里之所以弱其实是装的,因为他们都只是为玉帝当差打工的所以用不着拼命,不然何以解释猴子大闹天宫这么容易而取经路上连二三流的妖怪都很难搞定,因为妖怪们都是个体户为自己打工怎能不拼命?况且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同样适用于龙但这只是本小说而已并不足以有力的证明什么,不可以点盖面断章取义认为这是龙的特性

    2017-07-12 23:53:5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