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员工取得业绩时,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哪种效果更好?

新农商网 全部 1013

当员工取得业绩时,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哪种效果更好?

回复

共7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耕然夫
    耕然夫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为了更好的地解释物资奖励与精神鼓励的作用和效果,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案例。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一: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孩子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孩子由于在幼儿园帮助了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而幼儿园想奖励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让孩子在“得一朵小红花”和“奖励一块钱”之间作何选择?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对于物质奖励的概念是缺乏的,他们不会选择“一块钱”,在他们心里小红花是最高尚的,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荣耀,会得到老师、家长的夸赞。这是幼儿园孩子们的底层需求。

    案例二:孩子高考在省里得了状元,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更希望拿到图中的24万的支票,还是要100多小红花?当然是24万的支票来得实惠。上大学就意味着方方面面的开销,尤其对于家境不好的孩子来说,更需要这张支票,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这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底层需求。

    案例三:多年前,中央电视台去采访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红军。老红军听说后,翻箱倒柜,把军装穿上,把几十枚样式不同的奖章整齐地挂在胸前,等待着中央电视台来拍摄。那一枚枚奖章,对于老红军来说就是无限的光荣和立功的象征。精神鼓励就是他底层的需求。

    案例四:如果你是马云或者任正非,或者那个经济实力很强的企业家,如果因为他们的业绩和贡献,你认为他会接受100万的奖励还是接受“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的鼓励?当然是后者。他们的底层需求,是对自我实现的认可。

    阅读完上面的案例,我们接着来看看人在不同情形下会有什么需求。


    二、人在不同情形下的需求。

    奖励自然公司对员工的一种认可和赞赏。但人和人在不同的情形下,需求也不一样。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层(见下图),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处的情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对接受奖励的方式也会不同。中国有一句俗语,叫“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就是满足需求的方向错了。一个公司要想奖励业绩出色的员工,就要根据员工对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有些员工刚按揭买房,对物资需求的渴望就会大,有些员工想带着年迈的父母出去旅游,就希望公司能够奖励家庭旅游,有些员工在乎名声和声誉,就希望能够马云、任正非、曹德旺一起合个影,或者给一个“优秀员工”的称号,有些员工可能两者都在乎,那就希望两者兼得。需求不同,奖励方式就应该不同。

    注意:这里的需求层次,不是指一个人只需要一个层次,它们之间往往是交互的,是同时存在的。

    三、物资奖励和精神鼓励那种效果更好。

    公司里的员工层次不同,对于奖励方式的倾向也不同,满足需求的程度也不同,从而导致奖励的结果也会不同。

    1)对于基层员工来说,精神鼓励都没什么niao用,最实在的就是给我1万块钱的现金奖励,而且最好还是税后的。基层员工相对来说,生活压力比较大,要养孩子、要交房租、要养车、要赡养父母,一个月下来,交完七七八八的费用,估计也就所剩无几了。所以,他们最看重的就是物质奖励,所以对基层员工来说,物质奖励会更加实在,效果也会更好。

    2)对于中层员工来说,收入不能说高,但是也还过得去,已经解决了生存、温饱和安全的问题,但并没有富裕到对物资奖励满不在乎的地步,从地位来讲,又是企业的中层领导,在社交上、尊重上都有所需求,所以他们既需要物资奖励,又需要精神鼓励。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所以,既要在物资上能够有所表示,比如奖励1万现金,也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比如大会表彰,“与马云、任正非合影”等。

    3)而对于高层员工来说,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声誉和自我成就感。把物资追求当做第一要务已经不是这个层次上的事情,他们更多的需要精神鼓励。比如,与巴菲特共进午餐(尽管价格不菲,但他们看重的是与巴菲特吃饭)、成为某商会的会长、五一劳动奖章等。

    4)特殊情形下的需求。无论哪一层的员工,特殊情形下,需求会从某一层转变为另一层。即便是高层员工,一点身染重疾,治疗的开销大,物资需求就会大过精神鼓励的需求;一位大山里农村走出来的基层员工,父母到工作地点来访,公司如果能够派出公司的豪华专车接送、公司的董事长、CEO还能抽空去慰问一下,这种精神鼓励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四、公司物资奖励与精神鼓励的搭配。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很难用一种孤立的眼光来看物资奖励与精神鼓励的问题,也不能让奖励显得如此单薄:非此即彼。一个公司的物资奖励与精神鼓励应该是共存对。对于那些业绩突出的员工,奖励的需求确实比较复杂。有些喜欢现金奖励,有些喜欢奖励旅游,有些喜欢公司的无息贷款,有些则愿意在大会上被表扬,有些则愿意多一些带薪假期。为了让奖励的效果更加有效,公司应该把物资奖励和精神鼓励设计成不同的套餐,让业绩突出的员工自由选择或自由搭配(当然需要公平的政策),这样能够让员工在奖励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也更能够让奖励的效果更加有效。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精神鼓励根本没有用,干脆就用物资奖励效果会更好。如果你知道,有些公司把业务员的名片印成“销售经理”、“大区经理”,你就不会这么说了。同学们聚会时,以前一起同事的朋友聚会时,“身份”比奖励多少更重要:我是某公司的CEO,我是某公司的轮值CEO,我曾经和巴菲特一起吃过饭,显然比我曾经拿过1万块的奖金来的更加有含金量。

    我们不能简单地在物资奖励和精神鼓励之间二选一,因为最有效的效果,就是二者兼得,只是两者之间在不同人的眼里,重要性的比例会有不同,不同的比重,效果也会不同。

    2019-05-26 01:00:34 0条评论
  • 绿荫幽草胜花时
    绿荫幽草胜花时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精神奖励是个什么东西?

    2019-05-26 13:49:45 0条评论
  • 雷禺
    雷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工作十余年的老鸟,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供你参考。

    当员工取得业绩时,是用物质奖励好还是精神鼓励好?我的观点是:员工发自内心想要的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么说,听我讲几个例子。

    例子1:过去在公司里做企业内训,接触过很多业务团队经理,他们经常向我诉苦,说现在的销售太油了,钱的刺激已经不灵了,我问这些销售一个月到手能拿多少钱,他说一个月平均1、2万没问题,又问他你拿多少钱奖励他们,他说业绩TOP奖励2000元,出单量TOP奖励1000,然后补上一句,每个月这些钱都还得我自掏腰包,一脸无奈状,潜台词在说“我容易吗”。相信大家都能看出问题出在哪了,并不是说物质奖励没效果,对于有些业务团队短期确实很有效,但时间长了销售会觉着这钱是我应该拿的,不会领你的情,而且胃口会越来越大,这点小钱对于销售来说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例子2:现在公司里90后00后的员工越来越多了,一次有一位90后团队经理做分享,她发现下班以后她的这些90后00后下伙伴都不走,也不加班,而是聚在一起玩王者荣耀,这位年轻的团队经理非常聪明,她当月的团队TOP奖励的是一个炫酷的王者荣耀皮肤,结果可想而知,当月他们团队的业绩完成的非常好。

    例子3:还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团队经理,他的团队业绩全国名列前矛,他每季度会带领达成业绩的小伙伴们看望儿童福利院的儿童,给他们带些礼物,或是帮助他们打扫打扫卫生。小伙伴们都以能参加这样的慈善活动为荣,所以他的小伙伴们都非常有爱心和责任心,因为他们知道,作为社会的一员,能真正帮助社会做点事情,是作为公民的骄傲,这样的激励活动满足了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所以不管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鼓励,作为管理者要学会探寻下属的需求,和做销售一样,在你没搞清楚客户需要什么的时候,你给客户推荐什么,客户都不会买单是一样的道理。

    希望我讲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一起探讨。

    2019-05-26 00:04:05 0条评论
  • 何泊书
    何泊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作用体是员工,所以要考察员工个人的情况。给出奖励也是希望员工更好的、踏实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效益。


    主导动机

    人一般拥有不同的目标,这取决于他们心怀哪些类型的动机。你要知道员工是哪种类型的人,是内在动机占主导的还是外在动机占主导?换句话说就是,这人是看中自己内心满足感还是外在风光感。

    解释一下:内在动机占主导的人比较关注内在的目标,如营造人际关系、帮助他人、实 现个人成长、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外在动机主导的人通常瞄准的是外在的目标,如获得资产、财富、名气、美

    貌或耀眼的形象。

    外在主导

    心怀外在目标的人往往试图用物质对象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他希望,拥有一个耀眼的东西可以赋予自己一种自我价值感。在乎外在激励的人通常都很关心外在形象、避免惩罚或获得某种奖励获得某种奖赏的。如果员工是这类型的人,那就给物质奖励效果明显。

    内在主导

    这类人关心的是自己内心的满足感,对自我成长有明确的追求。他自身对成为一名更好的雇员真正感兴趣,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发挥潜能做好工作,得到更大的成长。这类人用精神鼓励效果更好。得到他人的认可会提升他的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说人话就是,他会认为精神满足更加重要。


    总结

    刺激性激励加上内在激励效果是最好的,说人话,物质和精神奖励一起的效果是最好的。

    2019-05-25 22:58:14 0条评论
  • 向日葵7O89
    向日葵7O8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两者都要给够,给准,证明自己不是个“糊涂虫”,“太精无路”。给太多,供不起,公司要“亏本生意”(你就是个不算成本,不值得信任,受道德绑架,爱面子,不敢坚持原则,底线保本,发展的“好好先生”,“糊涂老板”),给少了,员工“看见”你的“精致利己”。企业要有信仰,使命,愿景,文化,让员工愿意奉献。没有“人”值得“无私奉献”,但信仰,使命,愿景“值得”。

    2019-05-26 07:41:01 0条评论
  • 思想者王汉明
    思想者王汉明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先谈一个观点:奖励结果,鼓励行为,肯定想法,引导思想!

    因此,有业绩了只鼓励是不够的。鼓励应该是发生在事前,行动前,或行动中的低成本或零成本的管理行为;例如:鼓励某人去做好某件事情。

    您问的应该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哪种更好?

    一、那么当员工有了业绩,就需要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了;我觉得业绩表现应该是以物质奖励为主的,但不能缺了精神奖励;如果是一般的行为表现好,例如从不迟到、执行各项管理规定、积极认真做事,办公室收拾的井井有条这些事情,就应该是精神奖励为主了,物质奖励为辅了。

    二、所以我们要区分奖励因素,例如业绩达标,质量达标,产量达标,降低了成本这些关键性质项目取得业绩,应该物质奖励是必须的,日常表现这些基本的东西就是精神奖励为主了。

    三、有的员工会抱怨:什么都好,就是不给钱,这种情况说明员工是在意物质奖励的,也有的员工会说:以为有钱就可以把我当奴才,那么说明精神奖励员工也是在意的。

    四、对于年轻人来说,特别社会发展到今天,精神奖励是必须的,但依旧有很多企业没有重视这事;

    五、精神奖励的方式和素材:1、口头表扬和会上表扬,2、奖状,3、发一个他表现好的朋友圈,例如:公司小姑娘真厉害,居然一天就帮我搞定了什么什么事。4、尊重,5、多听他们的意见多沟通等方式有很多。

    六、物质奖励的素材:1、钱、钱、钱;2、物品,例如电视、手机、毛巾等之类的生活用品,最好是能用久一点的,这样可以起到精神激励的效果,3、旅游、吃饭都是有双重效果的;

    七、奖励应该公开化,这样可以让其他人也知道我们单位表现好是有奖励的,这样等于奖励了一个人,鼓励激励了一帮人,这钱就花的最值得了,

    八、切忌一种思想:给钱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给更多钱就行了,表面看是这样,实则人们其实是在意精神感觉的,另外:底层的员工其实更加在意自尊,更加在意是否被尊重,这是我们多年管理的深刻体会。

    如何实施激励和奖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觉得方式和内容没有对错,重要的是有这个想法,有这个心去做。

    2019-05-25 22:43:37 0条评论
  • 旭予东升
    旭予东升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都好,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就要两者结合使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是人们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当这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人们才会重视其它方面的需要。比方说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企业内部也是如此。员工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比方说公开的表扬、各种形式的情感激励和人文关怀,这些措施对员工来说都是重要的精神激励方式。

    2019-05-27 12:35:10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