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拖延症?
你是否有过拖延症?
-
我也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
其实很多人都有吧,很多事情不到火烧眉毛,都不想去做。
有时,拖延的时候就想想,最迟 什么时候完成就行了,不要管了。
或者有时会把一件事情分成几个部分来做,告诉自己今天只需要把开关部分完成就行了。
自己也感觉有拖延症很苦恼,会把许多的事情堆起来 ,而且有时候很多原本简单的事情在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变得让自己手忙脚乱了。
后为有一段时间我用过便签,把每天要做的事情理一理,要不然,本来想好明天有一件什么事情要做的,结果第二天就搞忘了,知道有什么事,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了?
拖延的人都是比较懒散的人,对自己的原则性不强 ,对自己也很宽容。
很多事情拖着拖着就放下了。
2019-02-02 22:13:46 -
要说拖延症,应该人人都有吧,有的甚至自己都觉得晚期无可救药了。
拖延症其实是种惰性,不只是身体上的懒,更是心理上的躲避,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行动。
痛恨拖延又反复拖延,在这个矛盾中挣扎,是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那如何克制自己呢?
首先,应该树立小目标,比如这周末收拾房间的某一处卫生,而不是意图清扫整个房屋,比如每周坚持早起一天,看看新闻或者健身跑步,这些都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不至于觉得压力太大,去拖延。
再就是让自己变得“无所事事”,每天给自己一个小时,放下手机,关闭电视,让自己孤独的待着,当然如果你静静坐着能待住一个小时,就当我没说吧。如果待不住,那就总要干点什么,一来二去,别说拖延了,很多事情可能在这一小时提前完成了。
2019-03-25 14:01:47 -
有,应该说人人都有,成功人士少点,大众及年轻人多点。成功人士不用治,事业催人勤,大众及年轻人,很难。在全民娱乐的今天,各种观念,报道,人人虚浮,签到、打卡、监督、手机定位、亲情感染、金钱鼓励效果都不明显。
2018-04-13 08:32:29 -
有,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我觉得吧你如果要克服,首先下个很大的决心,然后制定相应的计划,每个时间段都设有闹钟,强制性去做,坚持一个月,你会慢慢克服,
2019-03-25 12:59:52 -
有,但是有了较好的改善,因为现在生活压力一大,自己又不想落于人后,想过好的生活,因此在我想要把很多事放到后面做时,我便会提醒自己,拖延能改变现状能让自己进步有钱吗?慢慢的就不会拖延了,因为你的上进心
2018-07-08 21:03:11 -
产生拖延或焦虑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是能力不足;第二是完美主义倾向;第三是缺乏动机。
三种不同的原因导致了拖延或焦虑,可以用一个方法很好地解决,一个字:做。该方法简单高效,而且做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充满惊喜和快乐的体验。
首先说能力不足。解决能力不足的根本办法就是具备能力。但是能力的具备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提升和积累的过程,也需要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但是很多事情是不允许我们耗费时间去学习去积累去提升的。所以,先做是解决之道。
但是能力不足怎么做呀!去问!三人行必有我师!问领导、问同事、问朋友、问家人、问书、问百度……问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打开视野、思路,找到方法的过程。问到了,就会找到方法与途径,马上付诸行动,去做!
做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难题,再问!问了再做!反复问,反复做!无论是问,还是做,根本的方法就是要采取行动,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思考怎么做!
再说完美主义倾向。很多拖延症或焦虑的原因就是追求事事尽善尽美,不允许有瑕疵,不允许有差评,不允许失败!与其说是追求完美,不如说是缺乏自信,有些偏执。世界上本来就有没有绝对和完美。所以,做事出现瑕疵、失误,甚至失败是应该被允许、被接纳的。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做事的方向是对的。
把一件正确的事情做对,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缺乏任何一个因素时,都会影响正确结果的实现。但是三个因素同时具备,似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过于执念于万事俱备的条件,就会导致拖延,甚至延误。
这个时候,坚持的原则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只要做事的方向是对待,就去做,做的过程中不仅推进事情的进展,或许会找到其他替代的因素、资源、方法、途径,或许完美期待的条件在做的过程当中,自然地具备或发生了!
完美是可以追求的,但是不能过于苛求!对自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敢于探索的勇气,用实际行动去\"做\",去追求完美,而不是在思维层面苛求完美!完美的标准在做事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完美是一个可以追求的目标,但是不能成为行动的羁绊!
最后说缺乏动机。人的任何行动都是有动机的,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让我们被动行动,往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内在动机会产生自发行为。缺乏动机的时候,\"做\"的工作就是找动机。拖延或焦虑更多地是缺乏内在动机。
做事拖延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目标,二是有目标,但是不明确目标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所以迟迟不愿意行动。没有目标,就赋予要做的事儿一个明确的目标,用目标激发动机。对于有目标没有动机的情况,可以刻意培养动机。
比如,我在年初定了一个读书计划,要求自己每月读一本书,而且列出了读书清单,要读的书也都放在了书架上。可是到了9月份,我只读了1本书。明显是缺乏读书的动机。记住,计划不能代替动机。
10月份,我无意间接触了樊登读书,而且一天阅读了两本书,是通过听的方式完成的,四五十分钟听完一本书的精华。不仅短时间能读完一本畅销书,而且能短时间内获取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和知识。
这时,我发现自己读书的目的应该是获取有用的知识。这个时候读书的动机找到了,所以读书的热情也就被调动起来,读书的行为一发不可收。我利用樊登读书APP在20天读了44本书,而且越发觉得读书太快乐了。
所以,当你出现拖延症,或因为完不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而深感焦虑时,先做起来,行动起来,一边做,一边完成目标。做的行动力既可以推进事情进程,又会用行动带动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实现学习、提高、成长,这是惊喜,也是收获!
2019-02-21 23:02:59 -
拖延症几乎每个人都有,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而已。拖延症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除了导致工作完不成外,还会影响人的心情,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从头来说,我觉得如何克服拖延症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 延迟享受,也就是先把自己不相干的活干了,然后在干自己喜欢的。这样为了后面喜欢的事情,你就会强迫自己快速完成不喜欢的事情,就能保证自己的工作热情。否则不喜欢的工作就会一直拖下去。
2) 任务分解,对于一个比较大的工作,给你的感觉是无从下手,总是做不完。因此你就会拖着不想做。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分解称小工作,比如一个小时的任务,这样你按照计划每天做一点,持续下去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3)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拖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干去做,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因此一直拖延。但其实没做之前怎么能下结论呢,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做起来,然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这几点,用到日常工作或者生活中,相信一定能帮到你。
2019-02-02 12:25:43 -
一般情况下,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只不过有的严重有的轻点,比如说平时干啥事都不想干往后拖,能拖几分钟就是几分钟,不到万不得已都不去做,比如小学中学的时候假期作业本来计划的很好一天做点,然后就会最后一两天使全身的劲熬夜写,最后也不一定会写完,大学之后的考试复习也是如此。
2018-07-09 02:24:39 -
拖延是做事没有计划或者有计划但未按计划实行的一种表现,我有深刻体会,比如答应帮别人做一件事,总是找借口明天做吧,可是多少个明天后还是没做完,导致不了了之,都后来影响自己的信誉,所以大家做事一定要有计划,把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按时完成,到最后一定能按时完成的,说不定比预想的还要好,说到底就是计划和执行力的问题
2018-04-13 18:41:45 -
拖延症的定义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具体的界限可以用量表衡量,但不是绝对的。科学客观的评价是:看你对什么事情拖延?拖延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不可以轻易地贴标签。
2019-02-21 22:43:19 -
你有拖延症吗?
大多数人认为拖延是因为懒,因为缺乏对时间的管理能力,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心理因素,一旦一件事情你从心理上拒绝,那自然而然身体也不会快速地、主动地去执行。
拖延不仅仅是做事情慢,还有回避,轻视的表现。回避,主要是回避与需要完成的任务相关的信息、场所等等。就比如说我吧,每当遇到什么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好复杂的事情或者作业,我的大脑就会很自觉地回避与之有关的一切信息,不去看,不去听,免得心烦。轻视呢,就是尽管眼前有重要且急迫的事情,他也会从容地花时间去做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甚至不重要也不急迫的事情。比如说,明天要交论文了,今天还一个字都没写,不急,先去把更新的两集电视剧看了,不看的话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再去倒个垃圾,再不倒,垃圾都快洒出来了……等等。总而言之呢,就是在写论文与看剧,倒垃圾之间,选择了后者,认为后者是此时重要且急迫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反正我是体会过了。
如果你有拖延症的话,这两种表现你中没中?当然,拖延症不只是这两种表现,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拖延症在不同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不要认为拖延症很可怕,它是可以被改善的,不过在改善前,你得先知道自己的拖延是如何引起的,对症下药才会有效果。
2017-09-28 13:17:38 -
我以前拖延症非常严重,后来我用我以后的目标,和想要给父母一个好的生活的心来鞭策自己。每当自己犯懒的时候,想到这些就赶紧起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拖延症很多人都有,谁不想舒舒服服的躺在床上,刷刷手机,该做的事情能拖多晚拖多晚。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用灵魂来指挥你的身体,去克服拖延症,做一个自律的人。
一定要有目标,有追求,这样才有动力去做一个努力勤快的人。
2019-02-24 16:17:56 -
拖延症,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从小到大,最常见的懒床,拖延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古人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首明日歌鲜明的说明了拖延症以及后果,也寄托了对他人的鞭策,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不要拖延,不要浪费人生的美好时光。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写下此段 共勉。
2018-07-09 18:01:12 -
感谢邀请。
有。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在没发这个问题前还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查了下百度,原来自己还患有心理疾病。
其实,这和我们小时候有很大的关系,一直延续的现在。
习惯成自然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你想改变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现在,自己也在慢慢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
就像走进一片“迷雾”的深林。想找到出路,却总是在原地打转。
这时不妨就像小时候玩游戏一样,把自己的问题当做是游戏里的一道道“关卡,”循序渐进,或许能快的找到前“路。”
2018-07-09 22:56:31 -
首先有两个问题:
Q1:大学图书馆的位置什么时间最抢手?
A1:当然是考试前一周
Q2:工作效率什么时间最高?
A2:当然是Deadline前一刻
提及上面的场景,可能大家都会露出心领神会的笑容。由于拖延症“发作”,上大学时,考前最后一周临时抱佛脚,然后寝室空无一人,图书馆人满为患。
工作后,拖延症“发作”,在Deadline前一刻,硬生生的将工作效率逼到极限,在短时间内迅速交付工作。
图源:网络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至于你自己到底有没有?可以通过下面的小测试自测一下。
拖延症小测试
a. 从事项清单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事情拖延得越久
b. 每次开工都要整点开始,一点半、两点、两点半,却迟迟无法动手
c.在决定静下心做最重要的事时,要先跑去冲杯咖啡,总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时机”去做重要的工作
d. 不容许别人占用或浪费自己的时间,而自己却不珍惜时间
e. 本来在着手一项事情,一有什么欲望和想法,就抛下手中事情去干下一件
拖延症“发作”是认知到行动的3段连锁反应
“拖延” (procrastination)的拉丁字源解释是“向前”(pro)和“为明天”(crastinus),也就是说“拖延”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的习惯。
图源:网络
现在,拖延症已经成为大家自嘲的常见词汇,但少有人了解其实拖延不是简单的逃避行为,而是涉及到认知-情绪-行动三个环节的连锁反应。
图源:网络
例如,有一项报告周四要交,然而一想到要写报告,你就感到厌烦。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或许是因为这份报告的难度超过了你的能力范围,不知如何着手;又或许是你从来就不喜欢写报告本身这件事情。凡此种种,都使你产生了转移注意力的冲动。
于是你开始打游戏、追剧、做其他简单的事情等等,直到周三才终于将报告开了头。这一切的情绪和行为的源头就是你对自己和这项工作的认知。
图源:网络
3种方法,控制拖延症的“发作”
想要找到拖延症的原因,就需要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向入手。
认知方法
看清楚自身拖延行为是怎么样运行的,并通过认知采取措施有效改变拖延思维。
这是一个觉察自我的过程。通过觉察,可以找到拖延的原因,并成功找到拖延背后的那个心理需求。
图源:网络
比如你可以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拖延背后的原因:我为什么会如此厌烦周四要提交的那个报告,是因为害怕失败还是仅仅是工作累了,想休息。
情绪方法
建立起对情绪的忍耐力和持久性
拖延很有可能是由一些负面情绪引起,因为这些负面情绪,所以你采用一些让自己舒适的行为激发其他情绪代替这些负面情绪。所以,情绪方法则需要你学会认识到情绪并跨越它。
图源:网络
正念是可以借鉴的工具。通过练习正念中的觉察情绪技巧,然后解绑情绪对自身行为的“绑架”。
行为方法
确定你的方向,落实行动
当拖延症“发作”时,我们一般是通过做一些压力小或者不太重要的事情来代替被拖延的那件事,利用行为方法,你可以尝试将事情分解并分别设定开工的最后期限。
图源:网络
仍以周四交报告为例:周四提交,周三修改,周二就必须完成报告的初始版本。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行为方法将目标完成变得有趣。比如周二完成报告后,可以去吃一顿小龙虾奖励自己等等。
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当被拖延的那件事给自己带来过大压力,还可以尝试正念中的呼吸法进行深呼吸,获得情绪的放松,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将压力表达出来,得以释放。
2021-03-03 16:31:51 -
拖延症最好的克服办法就是给自己一个规划,每天醒来给自己安排好今天一天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分步实施!晚上睡前总结一下今天一天的工作成果!分析出今天一天的办事效率!坚持下去!时间久了就会改变了
2019-02-21 22:20:05 -
拖延是一种不良习惯要引起重视
2019-07-08 22:37:53 -
拖延症,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从小到大,最常见的懒床,拖延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古人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首明日歌鲜明的说明了拖延症以及后果,也寄托了对他人的鞭策,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不要拖延,不要浪费人生的美好时光。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写下此段 共勉。
2018-07-09 18:01:12 -
有啊 大学说好的复习,每次都是考试前一天急急忙忙的复习,一天复习完一科。。。。就和高中假期时的期末作业,必定是最后几天才会开始补。平时基本没效率,说好要干的事全部拖到最后两天。晚一点、再晚一点,然后就。。。。
2018-07-08 22:38:42 -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两种状态是一样的,虽然用文字形容的方式不一样。都是一个人的状态,而且是那种“鹤立鸡群”的状态,自己的想法 、处世方式 、做人的方式、学习工作的方式都是和别人没有太多共同之处的,别人也无法理解你的状态!就好像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在独立于世,在某些时刻,你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但其实,你在一个人的时候,如果头脑清晰,你会得到一个很好的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时间,就像你说的让自己精神饱满的时机!这样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在特别优秀的人身上,或者正在赶往优秀之路的人身上。既然能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时候,那你肯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成长道路上努力着,所有你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同流合污,来应对这个世界有用无用的交际,我不否认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话,但是在这样的虚华的社会上,能交到志同道合不会中途撤离的好朋友真的是有一定难度的!当一个人想成就更好的自己的时候,就必须用自己单独拥有的时间来填充自己的世界!例如学习专业知识,读一本好书,这都需要一定的安静时间的,不可能在闹市中就顺利完成!孤单和孤独在我这里算是褒义词了吧!
2019-02-21 22:31:53 -
明明知道一件事情很重要、很紧急,但自己却一直难以去着手做;明知道考试将近,自己本该好好复习,但是却被其他事情占用了时间。因为拖延,很多本应该早就完成的任务一直到了最后期限才被慌慌张张的完成、草草了事,事后自己又悔恨没有早点去做,内疚、自责。
喜欢拖延的人们总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最大的并且最重要的职责上,明白它们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总是把时间浪费在无收益的活动上,比如上上网,看看电视什么的,结果导致他们一边为这些重大重要的事情焦虑不安,一边又难以行动起来。
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佩里先生作为一个慢性拖延症患者,认为拖延也可以很艺术。他建议同类们选择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在攻克其他工作之前先推迟一阵。“不要为自己这样的操作安排感到羞耻。”他说。他建议拖延症患者们用比较不艰难的(而且很有用的)工作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跟进客户,完成开支报告或者阅读行业新闻。他说,聪明的拖延者可以获得“高效”的好名声,同时也可以继续“屈服”于自己拖延的冲动。也就是说先从小件的、优先性低的事情做起,从而建立一种成就感,然后打起精神完成更重要的工作,这就是结构拖延法。
佩里的理论虽不是由严密的科学推导得来,但好在源于自身,有实践为证。有实践者说,结构化拖延法帮助她能够更谨慎并且有效地关注并处理工作。“只要我能感觉到我在拒绝做某件事,我就能赶驴子赶马地让自己去干活。”她说。她认为“结构化拖延法”的技巧帮助了她在自己和大项目之间建立了一个精神空间用来协调处理自己。“当我在处理很小的事情的时候,脑袋里仍然想着那些我必须要做的大事情。我要专注我的思想。就算是小小的成就,比如在线缴纳一些款项或者为出差的旅行打包,都能为我提供的一整天的满足感。你不会感觉到失败,因为你确实把事情做成了。人生好像一切尽在掌握!”
佩里先生认为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做事习惯而感到不快,因为罪恶感会打消干劲儿,反而强化要延迟的欲望。对于拖延习惯,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力去改变,也经常为拖延而感到内疚和自责。当我们把精力关注在无力感、内疚、自责方面时,我们更容易否定自己,也是在不断的内耗自己的能量。当我们带着拖延症去生活,同时也能够顺利得做好很多事情,我们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好的,会有成就感和自信,从而也更有力量去做那些让我们感到困难而一直拖延的事情。
但是如果遇到了重要且紧急的工作怎么办?佩里先生说,要么不可变更的截止日期会逼着人行动,要么拖延者会获取足够的信息和观点支持他们去直面任务。而且,在工作、生活中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并不是太多,这些事情对拖延者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佩里的方法也许并不能解决每个人的问题,但是对于有些人却是适用的。有些人可能会在拒绝做某些事情的同时就把一堆其他的事情做完了。所以,即使有拖延的习惯,我们也是可以快乐的生活,拥有成功的感觉。
2019-07-09 17:46:48 -
多多少少都有,尤其是觉得不重要的事更是如此,给自己一个惩罚机制,别人监督,别给自己找借口可以试试
2019-03-25 11:56:46 -
请关注,自我管理督导师,管理目标,管理时间,增加财富。
1、感谢邀请!
2、拖延症是每个人天生自带基因,只是有些人成功的屏蔽了,但大部分人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只是看自己自律能力的强弱。
3、我个人的拖延症比较明显的是,之前没有接触自我管理时,每次的各种总结报告都是拖到最后的一个晚上加班完成。原因是,懒得动笔,心懒是拖延的主要原因。
4、改变拖延也是简单的事情,我们学员有很多已经完全摆脱了拖延症。
2018-07-09 10:48:05 -
感谢邀请。
有。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在没发这个问题前还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查了下百度,原来自己还患有心理疾病。
其实,这和我们小时候有很大的关系,一直延续的现在。
习惯成自然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你想改变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现在,自己也在慢慢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
就像走进一片“迷雾”的深林。想找到出路,却总是在原地打转。
这时不妨就像小时候玩游戏一样,把自己的问题当做是游戏里的一道道“关卡,”循序渐进,或许能快的找到前“路。”
2018-07-09 22:56:31 -
这个拖延症吗?我有,这个彻底摆脱,是不现实的,相信我这世上没有彻底的人,但是可一步步改善,这个还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你自己要清楚,在你觉得你在拖延时间的时候,就要闭着眼睛想想,问自己这样做可以吗?比如你在玩游戏之前,想想玩游戏有什么好处?这样子是不是可以?
当你养成这个习惯,你的拖延症就会有所改善。不会因为玩游戏而虚度时间,导致悔恨。再者就是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开始规划,开始进行半个月左右可实行的计划。开始进一步摆脱拖延症,走向精英阶级,加油
2019-02-21 22:32:53 -
有一点吧。总是一开始特别努力去了解、去全情投入,一旦可以掌握节奏,就容易懈怠,一定要拖到快接近最后期限时才会有动力去全力与赴,去收尾。中间的拖延有点类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的操作。
而且明目张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是这款操作模式。也许是在看了二十一日养成一个新习惯后,也许是在开始天天锻炼身体后,慢慢地向“天天如此”模式靠拢,以求“水滴石穿”,温水煮青蛙,把努力融入日常,而不是昏天黑地忙一阵子,美其名曰“一张一弛”,实际上是难以为继的。
真正的经久操作模式就是把学习、工作、锻炼等融入日常,天天不间断,天天温故知新,天天练手,并且没有很刻意,只是平淡如水的“日常”,却不可或缺。口渴了喝水,干实事就是日常无形模式化,不觉得累,只是一种日常需要。
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实实在在做事,这种日常充实感,亲身体验并养成习惯后,就不容易出现拖延。因为你让日常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珍贵,有收获,并且消融于无形。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纬度都在一日之中,容易上手、容易调整、也不容易出现焦虑。
与其在拖延模式下,花很多时间去焦虑,去做思想斗争,去管理情绪,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把任务分解到日,到时,到分。一点点蚕食,而不是总想干一票大的,鲸吞一口搞定,或是一网打尽。一旦不能如愿,就容易让自负自信受损,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失衡。
2019-02-02 05:25:53 -
“哎呀,反正还有一段时间才交,明天再弄吧”,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心理,并且屡见不鲜。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很多时候都是任务拖到截止期限匆匆完成,任务完成的质量自然不言而喻。这其实就是题主所问的拖延症的一种表现。
拖延症是指明知推迟的结果有害但是仍然把要做的事情往后延迟的一种行为。拖延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拖延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也有专家认为拖延症是由于个人人格特征引起,同时还有任务的难易程度等,这些不清楚的病因夹杂在一起引起了拖延症的发生。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拖延症的表现,比如,憋尿不到憋的实在受不了不去厕所、早晨起床设好几个闹钟不到最后一个铃响坚决不起床、作业不到最后一天不写等等。研究证实,做事拖拉不仅影响任务的完成质量,同时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如自责情绪、自我贬低、焦虑等。
目前,拖延症的治疗主要是非药物治疗,比如改变对拖延的认识、调整情绪、增强自我认同感、积极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等。总的来说,想要摆脱拖延症,关键还是要从自身做起。
2018-03-08 22:27:05 -
这要看你有多大决心了
2019-03-25 01:32:04 -
有,比方说收到这个回答问题的邀请的时候是今天早晨,并且当时我也没什么事情做,但是我还是关掉手机没有回答。
我就想等中午吃完饭,孩子睡觉了再回答吧,结果今天孩子玩的超级兴奋没睡觉…
本来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可以趁孩子自己玩的时候我抽空回答完毕,但是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我就窝在床上刷手机啊,然后就到了现在晚上9点钟了。
这种拖延的症状每天都在发生…
2018-02-20 20:55:32 -
不过多要求完美主义,提高效率
2019-03-25 14:57:24 -
谢谢邀请!拖延症有过,现在好多了!记得过去写作业总爱拖拖拖,慢慢意识到这样太累,习惯也不好,慢慢改善了。
拖延症的症结所在,还是自律性差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拖延症,这种拖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作业,工作拖拉,对于自己想逃避的东西也会去拖延再拖延。这样的习惯很不好,核心还是自控能力不强的缘故。我们想要拖延的事情,是我们必然要去面对的,潜意识总在提醒,这件事你想逃避,想缓一缓,所以就一拖再拖。
拖延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们婴孩时期,在婴孩时期,我们的环境,父母的引导,心理依恋的正常完成度,都可以使得拖延症开始生根发芽。举个例子,当我们还是婴孩的时候,父母对于我们的关注度不够以及当我们需要父母回应自己,却得不到回应,如果我们选择了逃避这种失落感,我们就没有很好的完成心理依恋的学习与过渡。这种逃避,就是拖延症的嫩芽,我们不愿面对,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心里的落差及失落感,即使我们到了成年依旧存在当时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潜意识,过去的行为模式,记忆模式,依恋模式,会左右现在的行为,导致拖延症的出现。
鉴于拖延症的危害,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 拖延症的根深蒂固,并不可怕,在于我们回忆自己初次的拖延联系到婴孩的经历,然后去接受它,理解它,开解它!
二拖延症的改变需要长期的克服,慢慢的一点一点改变,坚持每天做才可以。比如你习惯性拖延到十一点十二点睡,就改变自己每天十点左右睡觉,只坚持这一件事情,一直到习惯为止,再改变下一件事情。
三拖延症的症结在自律性差,那就需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成为一种习惯,做自己喜欢的事,相对坚持容易些,更容易养成自律性习惯。
2018-07-10 19:29:01 -
总是想明天一定要振作,一定要努力,结果第二天的阳光升起时,还是等等,再等等要不就明天再开始吧
2019-12-26 13: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