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官员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呢?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官员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呢?
-
古代政府,是不会有那种“皇帝召开全国省部级干部工作大会”的情况的。
因为交通条件的极度落后,古代地方官员任职,在上任之前会到皇宫找皇帝谢恩,赴任地方之后,除了特殊召见,一般不会进京,仅仅在卸任的时候才会回京。外臣不得擅自回京,地方官擅自进京视同勾连京官,武职不奉诏进京视同造反!所以袁崇焕当年未经请示,带着几万军队来到北京城下,严重性可想而知。
地方封疆大吏的设置,原本就是为了弥补交通的不足。中国幅员辽阔,如果有个水旱灾荒外敌入侵,请示中央需要几个月,等命令下来黄花菜都凉了。所以需要地方大员代表中央相机行事,而如果中央动不动就召见地方官,那地方官的设置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对于地方管理来说,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中央与地方的联络,全靠文书传递。
真正的地方官进京的时候,都是奉皇帝旨意。地方官会由路上的驿站接待,而且走起来时间都不短,十几天算快的,几个月平平常常,碰上个路远坑深的,有个一年半载也是有的。
有人说,古代不是有“六百里加急”吗?的确,古代是有六百里加急的文书传递机制,一天跑六百里的速度,十几天足以传递到帝国大部分的地区。但那是指文书传递,是通过驿站之间一站接一站的接力跑来实现的,驿站的驿卒在接到文书后立刻上马全速奔跑到下一站,交给下一站里没事儿了。如果要求古代官员也这样跑的话,只怕要把官老爷们活活累死。
所以对于古代官员来说,尤其是在政治上比较积极的官员来说,任职地与中央的距离,就决定了政治生命的生死。唐宋时期,朝廷处罚一个官员的方法基本就是流放,流放并不是作为犯人流放,而是作为地方官,去当时相当荒凉的两广、福建、川西、海南一带任职,这就等于判定了这个官员的政治死刑,因为他们几乎得不到朝廷的任何信息。
清末的时候,袁世凯和岑春煊恶斗,双方为了整垮对方各尽其能。最终袁世凯想了个办法,当时云贵一带有变乱,袁世凯等人向慈禧太后建议岑春煊任云贵总督。云贵总督虽然官也不小(总督级,一二品的大员),但距离北京太远。云贵又是出了名的道路难走。所以岑春煊在受命之后,死也不去上任,离开北京之后先去武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干脆去上海不走了。一个劲向中央申请拒绝上任,最终由慈禧改任尚书才心满意足的回京。可见当官也和房地产一样——位置比什么都重要啊!
2018-05-14 09:08:52 -
我们经常一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开会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过于繁琐的会议,而感到十分厌倦,可是这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时候人们会在思考,古代的人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经常需要开会呢?尤其是古人从地方去到京城开会,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去呢?古人又是如何去京城开会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一下。
古代京城官员如何去开会
其实古代的官员是需要分为京城官员和地方官员两种类型的,对于京城官员而言,上朝就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了,而且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我们今天的上班族一样,经常都需要开一个小会。
在西汉时期,一般在京城的京官是每个月可以休息4天,也就相当于是每周可以休息一天不用上朝,到了唐朝之后,则是每月只能休息两天了,其余的时间都要去上朝,当然了,这也要看皇帝,有的皇帝比较勤劳,比如李世民或者雍正之类的,每天都要去上朝,而有的皇帝却很懒,比如朱由校就经常不去上朝,所以有时候皇帝只是初五、十五、二十五上一下朝,其余时间都在休息。
除了每个月上朝的时间之外,其实京官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上朝的,比如在唐朝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员才需要在每个工作日都去上朝,而五品以下的官员是不需要去上朝的,在宋朝一般是隔一天上一天,而在元朝就是很少上朝,明朝时期是六品以上的官员需要上朝,六品以下的官员不需要上朝。
清朝一般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上朝,三品以下的官员一般都不需要上朝,这样一来,这些官员上朝的情况就有所变化了,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风格。官员上朝的方式,一般都是会乘坐马车或者轿子去上朝的。
距离比较近或者官员级别比较高的,就会选择轿子去上朝,轿子的颜色以及抬轿子的人数都有讲究,官员不能乱来,见到级别高的官员还需要主动让行,要不然就可能被打,这些规矩都是很复杂的。
距离比较远或者级别低的官员,一般就选择乘坐马车去上朝,因为很多朝代都是级别越小的官员距离皇宫越远,所以级别越小的官员,自然就需要选择马车去了。一般上朝的时间都是早晨四五点,官员去到那里天色都还没有亮呢,需要等着开门才能入宫,在冬天的时候,可能会天很黑,这些官员就需要跟随一些得到特许可以用灯照明的官员去上朝,要不然可能会踩到水池里或者台阶下,导致出现很多问题。
地方官员怎么去上朝
地方官员一般都是朝廷专门安排在地方任职的官员,诸如巡抚或者总督之类的,我们称之为封疆大吏,在各个朝代虽然叫法不同,但是一般都不需要去上朝,除非是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皇上召见,才需要去京城上朝。
因为不同的地方距离京城的距离也就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地方官员去京城所需的时间自然就不一样,因此一般皇帝都会给足官员去京城的时间,比如清朝时期的吴三桂,从云南去到北京,皇帝给了他六个月时间,而实际上吴三桂仅仅需要三个月时间就已经到达京城了,由此可见,皇帝给官员去京城的时间是十分充足的,至少官员不需要担心。
不过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叫地方官去京城,而是可能自己去地方,然后再见这些地方官,这样的方法显得更加简单,并且没有什么难度,皇帝去到地方后,可以分批次召见地方官,以达到正常的领导震慑作用。
皇帝很少会让地方官,尤其是封疆大吏去京城,因为皇帝担心这些人带着大量人马去到京城之后会造反,这样对皇帝的安全以及皇权都有影响,皇帝是十分谨慎的,生怕一不小心搞出一些事情来。
那么地方官去京城,一般都是采用什么交通方式呢?其实主要也就是那么三种,第一种是骑马,这种交通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武将,毕竟骑马才显得更加威风,可是骑马时间久了,对身体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选择这种交通方式的人是很少的;第二种方式就是选择马车,古代虽然没有汽车之类的东西,但是马车还是比较普遍的。
马车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可以拉更多的东西,行动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马车也是有缺点的,就是长途跋涉,实在是太过于颠簸,因此一般的官员也不喜欢选择马车,尤其是那些有钱的封疆大吏,更加不愿意选择马车了。
那么不选择马车,又能选择什么呢?实际上古代还有另外的一些交通方式可以选择,比如轿子,京官喜欢乘坐轿子,地方官一样也喜欢乘坐轿子,这种方式最舒服,只是劳累了抬轿子的那些人,需要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多,要不是封疆大吏这种财大气粗级别的官员,想必一般是根本不敢乘坐轿子的。
说了这么多方式,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古人去京城不走路呢?这个问题比较有趣,古代一般都是那些穷书生上京赶考才会走路,一旦当官之后,根本就没有人会选择走路的,毕竟这不符合身份,古代地方官一般都比较有钱,谁愿意这么寒酸呢?
结语
不管什么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特殊的交通方式,古代虽然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交通方式,但是他们从来不堵车,上朝也不需要每个人都去,其实还是挺幸福的,只是可怜古代那些底层人民,就要遭受苦难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2020-10-13 23:25:18 -
古代官员上班比起我们今天的官员们那要辛苦百倍千倍。当时没有什么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现代通讯手段,所以,什么事情都需要官员们亲力亲为,而这最辛苦的事情莫过于赶路了。
在古代,地方官要进京,一般来说是坐官船或者走驿道。当然,不赶时间的话,能坐官船的绝不走驿道。因为坐船平稳,而无论是骑马还是坐马车,那都比较颠腾。所以,很多地方官员奉诏进京一般都要提前一两个月出发,主要还是因为行船太慢。
比起地方官员的折腾而言,其实最辛苦的还是京官。因为地方官员进京可能两三年才一次,而京官上朝那可是五天就一次的。皇帝和官员们上早朝的是固定的,上午五点,称之为点卯。
皇帝不上朝,官员们会担忧,可是皇帝太勤政了,官员们会累得够呛。以清朝为例,康雍乾三代皇帝都非常勤政,所以大臣们大多晚上是没有多少工夫睡觉的。皇帝只有冬天住在紫禁城里,一般到了三月份就会搬进园子里去了。
可官员的家大都在北京城里,要去圆明园上朝,这一路得一两个时辰。而且官员们还不能迟到,迟到的话轻则罚俸,重则打板子。所以很多官员凌晨一点就得出发。可是天还没亮,北京城外连个灯都没有,只能是几个官员约着打一个灯笼,或者去蹭灯。还有官员因为摸黑上朝掉河里淹死的呢。
夏天如此,冬天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大臣们四点必须到值庐。北京的冬天那可是冻死狗的节奏,而且皇帝御门听政,大臣们都得跪在乾清门外的广场上,皇帝在门洞里坐着。上朝的时间一般看事情的多少,如果事情太多,一两个时辰也是有的。所以,大臣们上朝前都是全副武装,嘴里还得含片人参来提气。
2018-12-16 11:42:02 -
有徒步的,骑马的,乘船的,坐轿的。
2022-06-27 11:39:48 -
古代人去首都开会?木有的事!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并没有召开地方政府官员到首都开大会的情况;倒是自隋唐以后,有大批量的读书文化人,三年一次往聚首都,参加科举考试。
古代出任地方要职的官员,一般在赴任前,皇帝接见,面授机宜;任中非经皇帝召见,不得私下进京,任中接受中央政府工作,以及工作汇报由驿站传送,任职结束进京皇帝接见进行工作总结。
古代地方官员上任、离任由驿站沿途安排车辆食宿。
古代限于科学技术水平,通讯技术、交通运输不如现代发达,但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讯、交通系统。
驿站,类似于现代的邮政局兼招待所,但不受理民间业务。
古时,在中央政府联系地方政府、军事要地的交通沿线,设置驿站,由官员驿丞管理,配备有身体强壮的驿卒,中央政府朝廷下达、地方政府上报公文由驿卒驰递,遇有加急公文,限定送达时限,昼夜急驰,不得有误,误者当斩。
大家熟知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原是驿卒,可笑吗?大明帝国竞然毁于一个小小驿卒之手,相当于今日之邮政局邮递员!
驿站,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政府招待所,配备车辆、马匹、舟船等交通工具,客房餐饮设施,负责接待公务出行人员,明代著有《徐霞客游记》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曾有军队朋友送给通行凭证而公费旅行。
大家看地图,黑龙江省境内现有一站、二站……直至二十几站的数条连线地名,就是古驿站留下的印迹。
现在,各地有不少古驿站地名及建筑留存,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尚有保存较好的鸡鸣驿站。
至于赴京参考的举子,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行安排旅途事宜了;后期则可以使用驿站乘公车了,于是发生了晚清轰动中外的康有为“公车上书”事件。
仅供参考。
2018-05-14 05:48:01 -
自古以来就没有不想上京的地方官,但古代可没有高铁,需要舟车劳顿,离得近的还好,但也要走个几星期,远的就崩溃了,要走上好几个月!
路上几个月,可能皇帝都换了(开玩笑的),这里就给大家讲一个明史中因为上京考核路程太远导致的大冤案——空印案。
对不上的账本
按照明朝规定,每年布政使司(省级行政长官)都要派吏员(会计)到户部(财政部)报告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如果地方上报财政收支数额与户部掌握的不符,表册就要被驳回重做。
这对于河北山东这样离京师很近的省份还好说,但对于广州、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省份来说,哭的心都有了,来回一趟大半年就过去了,还对个什么帐!谁知道路上这几个月地方的指出和收入多了还是少了?不然又得返工!
所以这些吏员之间留流行一个潜规则,预先把公章盖好的空白公文准备好,如果遇到驳回的就在京师重新填写,省去了来回折腾。这种做法本是不得已之举,发明者更是可以追溯到元朝!是常年混迹官场中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可咱们的明太祖朱元璋是和尚出身,压根就没听说过!于是当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
“这不是做假账呢么!”
“统统给我砍头!”
从上到下,朱元璋杀了一批官员。其中还包括建文帝的宠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一个好官方克勤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后来朱元璋也意识到是自己误会了,但人死岂能复生,还能让皇帝偿命不成?
所以在古代去首都开会不仅可能升官发财,还可能掉脑袋!
后记:方孝孺带着悲痛的心情安葬了父亲,事后遵照父亲生前的安排,师从宋濂继续学习,后来成为建文帝的肱骨之臣,靖难之役后,因痛骂朱棣谋朝篡位而被诛了十族,亘古未有,忠臣如此!
2018-12-14 18:18:15 -
古代经历的朝代分别是: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同时各个朝代建都的地方也不尽相同。
在古代,别说到首都开会(朝拜),就连去首都的人也是屈指可数。能到首都开会(朝拜)的不是一般人物,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五品以上官员(省部级),一般官员是轮不到他们去首都(皇城)开会的。
古时候的交通工具只有马车,木船,轿子。
而臣民出行只能靠11号脚踏车(步行)。那时候交通十分不便,人民穷困潦倒,没有钱出去游山玩水,更没有旅游一说。能去首都的一般只有商人和考取功名的书生。
2020-09-21 14:32:55 -
古代时期,通常是通过徒步、驾车、骑马等方式前往都城进行会议,这要根据距离和时间而定。例如,唐朝时,来自远方的官员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旅行才能到达长安。在宋朝时,水路交通比较发达,很多官员也能通过船只到达首都。整个过程都比较耗时,且辛苦劳累。
2023-04-26 22:53:45 -
古代人去朝庭开会离京城近的是坐轿或坐车,远道是骑马走专用的大御路,沿路有驿站可以进食和住宿。
2020-08-04 12:15:16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簇簇。
上面这句话也向我们说明了通过十年寒窗读书考取功名,便能够获取一些社会财富。而这些社会财富包含了散发着金属光泽的黄金,亭亭玉立的美女,享之不尽的粮食,和便于出行的车马。
在古代,文臣和武将有着明显的区分,做官也分为京官和地方官,京官自然很容易接触到权力的核心层并且只要官衔够高都能够直接见到皇帝,但是这些地方官在每逢国家有重要会议时,是如何进京参加会议并且朝见皇帝的呢?
首先,古代有专门负责传递信息的驿卒和供驿卒吃饭和休息并且更换马匹的驿站。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800里加急等字眼。指的便是一些重要的消息,需要快速地传递到中央统治者皇帝和相关部门大臣的手中。因此一般情况下,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与皇帝沟通的方式都是采用专门负责送信的驿卒在中间传递。
而如果真的有人事变动,或者重要的事情,需要地方官员进京办理。则一般要提前准备很久并且收拾好随身的行李,因为往往从地方到中央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期间有着各种开支和费用。而进京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根据身份的不同,出门远行的方式是不同的,先说走旱路的情况。一般远行的原则,文官乘马车,武官骑马。当然有时为了加快行进的速度,文官可能也会选择骑马进京。因此并非是绝对的,有时一些较小的地方官或者家境比较清廉的地方官,也会选择骑毛驴进京。是的,你没有听错,毛驴在古代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
另外一个便是走水路。倘若从一些水系发达的地方进京。很多情况下也会乘坐船只,经自然河流进入到京杭大运河,然后抵达首都。比如说明清时期,南方的管理往往会选择先乘船进入京杭大运河,然后北上抵达首都北京。清朝末期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曾经奉诏进京朝见慈禧太后。张之洞便就先沿着长江乘船顺江而下抵达南京,然后从南京乘坐轮船北上。
当然到了清朝后期。当时国内已经开始建设铁路,并且运行火车,因此也有一些官员开始选择乘坐火车前往北京。只是这样的日子没有存在多久清朝便灭亡了。
2018-12-12 01:27:58 -
古代地方官还没有陷入文山会海,也没有技术条件开电话网络会议,在自己的任职地点把自己的分内之事做好就可以。
开会是京官的事,那叫做上朝,会议精神自有专门机构传达,按照重要程度给你快速或慢速送到地方上,你老老实实照做便是。
做地方官的这一辈子没有特殊问题意外情况,除了当年考取功名时要过殿试那关,那段人生必须要在京城度过,其余的人生只有奉诏才可入京,很大概率是进入皇帝考察视野,要给你升升官或找你的茬问罪干掉你。级别不到封疆大吏的档次,皇帝才懒得见你呢。不用说入京,就连离开自己的任职地点,也必须先打报告请事假病假。
在皇帝的统治思维和制度设计里,你地方官就不应该结交京官,有这种想法和实践的地方官一定心里有鬼,要么是想勾连造反,要么是想跑部钱进,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地方官要是非经奉诏,擅自入京,管你见谁不见谁,轻者判你擅离职守,褫夺官位,重者跟武将入京一个待遇,视同造反,脑袋不保。
在京的官员就不一样了,到了一定官阶,你必须上朝面圣,不想见皇帝也不行。
在唐代,五品京官必须上早朝(监察御史类的低阶官员也在此列),九品以上的每逢初一十五上大朝。
明代和清代,四品以上的京官必须上早朝。
从制度方面看起来,地方官似乎被杜绝了相互结交、跑官要官的可能性,但在实际上,大家都有变通之策,那就是驻京办。
驻京办的作用从古代到近代都很重要,送礼行贿、打听风声,没有比这个部门更能担当了。
汉代时,驻京办是制度化的一种机构设置,各地藩王和郡必须要有驻京办,藩王的驻京办叫做国邸,郡守的叫做郡邸,考核地方官政绩、选送地方人才、上传下达,连办公带住宿,职能全面,享受国家财政拨款。
唐代时,州级别以上的地方政府也都要向京城派出驻京办,但驻京办工作人员和各种开支中央政府不再负担,改由地方政府自行负担。中书省将每天的政策内容等需要让地方上知道的文件统一编成朝报,公开发布,各地驻京办就做成手抄报,汇编后再通过驿路系统往回传达。头脑灵活的驻京办主任,还在手抄报里夹带地方官需要的私货信息,尽量使地方官能从手抄报中得到更多对个人升迁有益的提示。
到了明代,朝廷看出了地方上设置驻京办的坏处,取消了这种机构设置,改设“通政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驻京办机构只好转入地下,改为民间会馆的形式,但实际上仍然充当了驻京办角色。
2018-12-13 19:32:52 -
电影,电视上不都是坐马车去的吗?古代又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应该是不会错吧,就是时间慢了点而已。
2020-09-14 09:10:23 -
在古代,官员按照“上班地点”可以分为“京官”和地方官(还有“外任”:京官外放)。
京官就是在京城上班的官员,包括京城“六部”的官员和京师附近的地方官。
以清朝为例:清朝皇帝给京城官员开会,就是“御门听政”制度。地点在乾清门的门洞里,而不是在金碧辉煌的金銮殿。电视剧中演的百官在“金銮殿”中和皇帝开会,还三跪九叩高呼万岁,还跟皇帝在朝堂上争论,这都是虚构的。只有“三节两寿”等节日的时候,皇帝才在太和殿,接受官员上表庆贺。
真实的上早朝(御门听政),每天(具体频率,就看皇帝了)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参加朝会。官员要按照部门职责分别轮流觐见,等前面的官员汇报完走了以后,后面的官员才能上前奏事。而皇帝真正和大臣商议国事的地方,是内阁和军机处。
清朝时,六部官员和在京的四品以上地方官,都能上朝。不过,没事的话,也可以不上朝。
地方官就不需要去京城开会。
古代交通不便,官员在外放之前,跟皇帝见一次面就行了。此后,一直到任期结束前,官员有事和皇帝沟通的话,就是靠“书信”了,不用回京开会。在清朝时期,有了密折奏事制度,督抚等地方大员可以将“所见所闻”通过“密折”上奏皇帝。这个“密折”内容,不局限于军国大事,就算是结头巷议、民俗风情,都可以跟皇帝说一说。
而放外任的京官和钦差,在整个外放期间,也不会跑回京城。一般情况下,直到差事办完,或者任期时间到了,才会回京。
最后,官员出行,首选坐马车和船,比较轻松。次选骑马,文官和年老的武官一般不会选择骑马。轿子是不适合出远门的,一般没人坐轿子回京城。
(文|勇战王聊历史)
2019-05-13 15:27:25 -
相比于现在,古代的交通确实很不发达,古人出行的交通方式没几种。至于说官员如何去京城办事,这个要分情况讲,京官就不用多说了,他们本身就住在京城里或京郊一带 ,古代的京城不像现在的大城市那么幅员辽阔,所以京官去面圣主要应该就是坐轿子吧,可能也有少数人坐马车或骑马去的。
至于地方官员如何进京?首先应该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地方官很少需要亲自进京开会之类的,很多事可以通过信函、奏折等方式取得沟通,除非是奉旨进京面圣等事。地方官进京的交通方式,我认为也有几种情况:
其一,京城周边城市的地方官应该会选择马车,然后走的是驿道,毕竟驿道安全性高,途中还有驿站可以休息,驿站里还有专门负责接待的人员。如果是年轻的武官,也可能骑马进京,简单省事。
其二,远离京城的地方官进京,在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很可能就是选择走水路或者是水路和马车等交通方式都用,毕竟有些城市没在水路沿线边上。走水路要平稳的多,不会像长途马车或骑马那么累,而且也比较快。
2019-05-18 12:10:13 -
在古代,官员按照“上班地点”可以分为“京官”和地方官(还有“外任”:京官外放)。
京官就是在京城上班的官员,包括京城“六部”的官员和京师附近的地方官。
以清朝为例:清朝皇帝给京城官员开会,就是“御门听政”制度。地点在乾清门的门洞里,而不是在金碧辉煌的金銮殿。电视剧中演的百官在“金銮殿”中和皇帝开会,还三跪九叩高呼万岁,还跟皇帝在朝堂上争论,这都是虚构的。只有“三节两寿”等节日的时候,皇帝才在太和殿,接受官员上表庆贺。
真实的上早朝(御门听政),每天(具体频率,就看皇帝了)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参加朝会。官员要按照部门职责分别轮流觐见,等前面的官员汇报完走了以后,后面的官员才能上前奏事。而皇帝真正和大臣商议国事的地方,是内阁和军机处。
清朝时,六部官员和在京的四品以上地方官,都能上朝。不过,没事的话,也可以不上朝。
地方官就不需要去京城开会。
古代交通不便,官员在外放之前,跟皇帝见一次面就行了。此后,一直到任期结束前,官员有事和皇帝沟通的话,就是靠“书信”了,不用回京开会。在清朝时期,有了密折奏事制度,督抚等地方大员可以将“所见所闻”通过“密折”上奏皇帝。这个“密折”内容,不局限于军国大事,就算是结头巷议、民俗风情,都可以跟皇帝说一说。
而放外任的京官和钦差,在整个外放期间,也不会跑回京城。一般情况下,直到差事办完,或者任期时间到了,才会回京。
最后,官员出行,首选坐马车和船,比较轻松。次选骑马,文官和年老的武官一般不会选择骑马。轿子是不适合出远门的,一般没人坐轿子回京城。
(文|勇战王聊历史)
2019-05-13 15:27:25 -
相比于现在,古代的交通确实很不发达,古人出行的交通方式没几种。至于说官员如何去京城办事,这个要分情况讲,京官就不用多说了,他们本身就住在京城里或京郊一带 ,古代的京城不像现在的大城市那么幅员辽阔,所以京官去面圣主要应该就是坐轿子吧,可能也有少数人坐马车或骑马去的。
至于地方官员如何进京?首先应该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地方官很少需要亲自进京开会之类的,很多事可以通过信函、奏折等方式取得沟通,除非是奉旨进京面圣等事。地方官进京的交通方式,我认为也有几种情况:
其一,京城周边城市的地方官应该会选择马车,然后走的是驿道,毕竟驿道安全性高,途中还有驿站可以休息,驿站里还有专门负责接待的人员。如果是年轻的武官,也可能骑马进京,简单省事。
其二,远离京城的地方官进京,在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很可能就是选择走水路或者是水路和马车等交通方式都用,毕竟有些城市没在水路沿线边上。走水路要平稳的多,不会像长途马车或骑马那么累,而且也比较快。
2019-05-18 12:10:13 -
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
古代的时候,因为科技受限,交通不便利。古人去首都开会,也是会大费周折的一件事。一般距离首都比较近的官员,可能坐着轿子就直接去了。
当然了骑马也可以,但是,一般骑马是武将最爱干的事,文人天性文弱,所以,还是坐轿子的比较多。当然了,我们说的这是距离首都近的地方,且官职不小的官员。
若是距离首都比较远的,官职又不大的人,那可就有苦头吃了。很可能他们是步行,是翻山越岭,反正也不用怕,毕竟沿途都有驿站,吃的喝的只要你是官员,沿途还是可以免费供应的。不过,对于偏远的官员来说,要到都城去开会,这依然是一件十分苦逼的事情。因为你不能耽误事呀,皇帝规定开会的那一天,不管你家住哪里,必须赶到。
这就要求住在偏远的地方的官员,不得不提前,准备前去首都。一般从南到北,他们是真的会跨江过海,翻山越岭的。这个路走起来,很有可能是,小半年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绝对不是骇人听闻。遇到特殊的时期,还有可能更长。甚至是可能一年才能到达。你说这是不是很苦逼的一件事。
历史上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件之一,空头案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嘛。
当年就是因为地方的官员,要到都城和首都的官员对账,但是,到了首都和都城的官员对账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数字,地方的记录和中央的不一样,对不上。这一下就头大了,官员必须回去修改,看看哪里出错了,必须要和中央的一致才能过关。
这时候地方的官员来的时候,可能是骑马,坐船,爬山,过河.......,一路走来可能需要一个季度,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来到首都,发现拿来的东西不能用。那怎么办?只能是二话不说,哪里来的,在哪里回去。你看,这一来一回,是不是都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总体加起来,来来回回,有个几次对不上账,是不是很可能几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要说古人就是脑袋活,他们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就直接在白纸上盖章,为了方便地方官员和首都官员对账,地方官员直接拿着空白盖章的纸,到了首都之后,就按照首都官员的数字来抄写,这样就避免地方和中央的不一致。
但是,这就是明显的作弊呀。所以,当老朱发现,所有的官员都玩这一套的时候,可把他给气坏了。老朱一发威,一下子杀死几万人。去首都开会的官员,当然要比这种地方去首都对账的官员好得多了,但是,他们的辛苦也是一样的。
当然了一般的话,十分重要的官员,都是会住在都城里的。不重要的官员,若是有什么急事,可以给中央写信,然后用八百里加急的快马,给送到皇帝的身边。但是,一旦涉及到人事变迁,或者特殊情况的时候,地方的官员,就不得不亲自来首都了。这时候旅途的劳顿,他们就自己来受了。
总之,他们来首都,要么是步行,要么是骑马。坐轿子的话有,但是,不会太多,一般都是短途才会坐轿子,毕竟长途的话,翻山越岭的,真心的不好操作呀,也不任性,你说对不对?
皇帝的目的
其实在古代,皇帝是很少召集官员们开会的,一般外出的官员在出发之前会面见皇上,在交代了一些事情之后官员出发前往任职,除了皇帝有事召见的话,官员直到到达任期结束之前一般是不会回京的,如果有什么事情的话都是通过皇帝派去的专门的人员反映,再由这些人向皇帝反映。所以,就不需要考虑官员如何进京的问题了。
还有一部分官员是被皇帝外放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是不能够擅自回京的,一旦被发现就面临着非常严厉的惩罚。如果皇帝真的有事需要传唤在外地官员回来,一般会规定一定的时间限制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回来,当然这个时间一般都是很宽松的,不像现在,交通那么发达,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来回,在那时候少则几天,多则一年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归京的方式没有限制,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选择交通方式。
实际上,皇上很少会召见官员,一般召见时也是会单独面见。这是为了防止不同的官员之间相互熟悉后拉帮结派而影响到自己的政权。因此,哪怕是同时在朝为官,很多官员之间也是相互陌生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维护皇帝的中央集权。但是,历史上也记载过一些官员开会的事情,但是选择的开会的地址并不在京师,而是选择远离首都的地方,而且召集来的官员所带侍卫也都是有着一定的数量的限制的。
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是有着一定本事的,特别是开国皇帝,他们深知打江山的不容易,也更知道守江山的难,因此,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将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上,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手段便是隔绝各地官员的联系,让他们相互不认识,这样的话即使有野心的官员自身的力量也是难以和整个朝廷抗衡的。
这样,才能使得皇上的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而防止他们认识重要的方法是不召开会议,官员又不能擅自离开管理的地方,自然就达到皇帝的目的了。
总结:综上所述,官员是很少去首都开会的,即使是去,也没有特定的规定去的方式,只要按时到达就可以了。
2020-10-14 19:35:21 -
从交通情况来说,基本是古代就是水路和陆路,空中航线那时候不存在,水路又有海路和江河路两种。大部分人走官道,政府官员一般住驿站,平头老百姓都是住客栈。跟我们今天出差住酒店,政府可能住招待所有点类似。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开始他的宏图霸业,车同轨,书同文。这个车同轨就是把全国国道标准统一,方便转运兵力,当然同时为方便了政府出差人员,信使邮差往来。那时候起一直到隋唐以前,主要道路还是陆路和水陆为主,海路尤其当时首都在内地,并不靠海,海路出差来首都的前提也不存在。
唐及以后朝代,因为国家富强,与海外国家交流频繁,尤其还开发了海上丝周之路。明清时期因为古大运河航道小而浅,又受黄海改道影响,当时就有从东海海路到天津(天子渡口),然后通过陆路或者水路到北京。唐因为疆域辽阔,像越南都属于管辖范围,所以公干探亲走海路也很多,比如著名大诗人王勃就是死于去看望在越南当官的父亲途中,坐船在海中遇到风浪。
从出行工具角度说,结伴步行最普遍,条件好的官员或者家庭会租马车或者租船,当然像张居正这样的还可以自己打造36人抬的轿子,并且安排一队鸟铳兵护送自己。但是大部分普通官员还是要靠自己解决,级别较高的就是驿站安排了。
曾国藩就曾多次写到,借钱租车进京,一般租车到某个渡口再换乘船,然后到下一站再租马车。朱元璋时期,有一个清官曾秉正是一个三品官员,后来朱元璋将他罢官,立刻离开京城,因为清廉没有回去路费(按照明朝的制度,正三品的官员每月俸禄为35石),就把4岁的女儿卖了。但朱元璋认为这些俸禄足以让他们过得富贵有余,所以这个平常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如今卖儿卖女实在是有违伦常,不配为人父母。于是下令阉了他。可见即使像曾国藩、曾秉正这样的比较高级的官员,古时候从家乡往返京城的路费也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朱元璋还曾发现进京城公干的官员,把政府印章带在身上,好在中央查到数据有问题随时可以随时更改。其实大部分的官员仅仅为了不用再往返一趟了。朱元璋最后还是下令把全国一万多这样的官全杀掉。假如去次京城如此方便,这些人也不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带上印章上路。
所以,古代出差去首都开会绝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走陆路有盗贼,走海路有风浪,走水路要转车或者转船。即危险又辛苦还费钱!
2020-10-18 22:52:50 -
古代人除了进京赶考、皇帝宣召、叩谢隆恩,没听说过还需要按时按点的进行开会啊,天下大事,悉决于皇帝一人而已!
难道说他们也跟现在一样,需要按时按点的到当时的京城聚聚、开开会什么的,古代的皇帝都这么开明了,是不是要选一拨召进京吃吃喝喝玩玩,顺道再把自己娶老婆娶几个老婆的事情跟他们商量一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显然不能,不说古代官员进京出京的机会并不多,就说皇帝也不可能老召见这些奴才商量事情不是,除了京官以外,就连封疆大吏譬如说地方督抚的级别的官员,都不一定有太多到京城开会的机会,就是让他们去了,那也是皇帝有事情找他们,让他们来听旨,而不是来听他们意见,跟他们商量呢!
一句话,让你干啥干啥就是了,还开会,听会还差不多,话说回来,其实古代的交通也不是那么的不堪,还不是离现代比较近的朝代,从封建一统的秦朝开始说,当时就有数条通往全国各重要隘口和城市大道存在。
要是事情紧急非得往京城走一趟的话,耐住性子,压住寂寞,近的三五天,远的仨五月还是能够到达的,而且沿途都有驿站提供住宿和改换马匹的服务,虽然路途遥远,但基本的保证还是有的。
去京城除了走大路,再一个就是坐轿子坐车呗,能被皇帝叫去“开会”的,非富即贵,而且是大富大贵,不像进京赶考的穷书生,靠两只脚慢走,官员基本上轿子马车,古代车子减震技术不太好,只能靠被褥让路途变得不那么辛苦了!
2018-12-09 21:07:22 -
在古代,小官没有资格见皇帝,不需要到京城开会;大官到京城开会,坐轿子、乘马车或骑马提前到京城侯着。
2018-12-09 22:24:20 -
骑马或坐车坐船
2020-08-11 14:00:35 -
中国古代的官员比我们工作时累得多,也许很多人一直有一个问题,这些官员来自哪里?他们每天上朝吗?每天什么时候去朝堂?是怎么到那儿的?
历代官员上朝的要求
中国有很多朝代,所以上朝在每个时期并不统一,也有不同的制度。当时,唐朝规定,都城的所有官员都必须上朝,这样看来,似乎对官员等级有一定的要求。五级以下的官员只要在每个月的1号和15号去报告一些重要的事情,五级以上的官员除非不去朝廷,否则每天都要去上朝。
宋代的官制过于复杂,国家相对稳定,许多皇帝每隔一天去朝廷,有些皇帝甚至更懒,一个月只上三次,分别是5日、15日和25日。
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没有上朝廷的习惯,他们大多数时候只是几个官员一起议事即可。
在明朝,有六品或六品以上物品的官员必须上朝;清朝要求比较低,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上朝。
在古代,人们并不是每天都去朝廷,上朝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在西汉时期,允许每月休息4天,到了唐代,它被减少了2天,一个月只允许休息2天,上朝的时间大多是5点到7点。
古代交通不便,那么这些官员是如何上朝的呢?
事实上,古代官员上朝很麻烦,与今天的电瓶车、公共汽车和小汽车不同,如今大多数是到8点钟才开始工作,然而在清朝,雍正皇帝在四点钟左右就要会见军机处的大臣,其他官员不得不在5点以前到达,许多官员凌晨3点或4点起床。
这些官员在黑夜和清晨开始了他们的路程,有的坐轿子,有的骑马,即使到了,也不得不在紫禁城外等候,也就是说,当他们到达这里时,他们不得不下马,从轿子上下来。
等门开了,那些从四面八方来的官员就必须要步行进去,如果是冬天,天还没亮,大臣们就只能点着灯笼走进宫中,说到这里,一些官员可以点灯,得到特别的批准,所以很多官员跟着“蹭灯”,否则他们可能会摔个大跟头。太监们会在太和殿示意大家安静,当皇帝到达时,便开始议事,当然,与电视剧不同的是,许多官员都是在朝堂外面的,而不是所有人都在里面,只有少数高级官员在里面。上朝的的时间长度取决于发生了多少事情。
据说一些官员在去朝廷的路上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毕竟,在古代没有路灯,其他官员在去朝廷的路上遇到了强盗,他们比现在累多了。不过,要是你是万历皇帝手下的官员,你将是轻松无比、无拘无束、非常潇洒的,毕竟30年不用上朝;如果你是雍正时期的官员,那就自求多福吧。
2019-05-16 16:29:55 -
古代人是坐马车去首都开会的,提前一个月动身。有马路,十里距离有一铺,三十里距离有一驿站,在驿站换马又前行。铺里驿站都有专职人员招服来人,养马添料。我们常听说的八百里加急赶路,都是在驿站换马又前行,最终把加急文件送进京城。
2020-09-20 08:39:32 -
骑马射箭。
2020-09-25 13:25:37 -
古代的时候,因为科技受限,交通不便利。古人去首都开会,也是会大费周折的一件事。一般距离首都比较近的官员,可能坐着轿子就直接去了。
当然了骑马也可以,但是,一般骑马是武将最爱干的事,文人天性文弱,所以,还是坐轿子的比较多。
当然了,我们说的这是距离首都近的地方,且官职不小的官员。
若是距离首都比较远的,官职又不大的人,那可就有苦头吃了。
很可能他们是步行,是翻山越岭,反正也不用怕,毕竟沿途都有驿站,吃的喝的只要你是官员,沿途还是可以免费供应的。
不过,对于偏远的官员来说,要到都城去开会,这依然是一件十分苦逼的事情。
因为你不能耽误事呀,皇帝规定开会的那一天,不管你家住哪里,必须赶到。
这就要求住在偏远的地方的官员,不得不提前,准备前去首都。
一般从南到北,他们是真的会跨江过海,翻山越岭的。
这个路走起来,很有可能是,小半年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绝对不是骇人听闻。遇到特殊的时期,还有可能更长。甚至是可能一年才能到达。
你说这是不是很苦逼的一件事。
历史上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件之一,空头案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嘛。
当年就是因为地方的官员,要到都城和首都的官员对账,但是,到了首都和都城的官员对账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数字,地方的记录和中央的不一样,对不上。
这一下就头大了,官员必须回去修改,看看哪里出错了,必须要和中央的一致才能过关。
这时候地方的官员来的时候,可能是骑马,坐船,爬山,过河.......,一路走来可能需要一个季度,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来到首都,发现拿来的东西不能用。
那怎么办?
只能是二话不说,哪里来的,在哪里回去。
你看,这一来一回,是不是都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总体加起来,来来回回,有个几次对不上账,是不是很可能几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要说古人就是脑袋活,他们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就直接在白纸上盖章,为了方便地方官员和首都官员对账,地方官员直接拿着空白盖章的纸,到了首都之后,就按照首都官员的数字来抄写,这样就避免地方和中央的不一致。
但是,这就是明显的作弊呀。
所以,当老朱发现,所有的官员都玩这一套的时候,可把他给气坏了。老朱一发威,一下子杀死几万人。
去首都开会的官员,当然要比这种地方去首都对账的官员好得多了,但是,他们的辛苦也是一样的。
当然了一般的话,十分重要的官员,都是会住在都城里的。
不重要的官员,若是有什么急事,可以给中央写信,然后用八百里加急的快马,给送到皇帝的身边。
但是,一旦涉及到人事变迁,或者特殊情况的时候,地方的官员,就不得不亲自来首都了。这时候旅途的劳顿,他们就自己来受了。
总之,他们来首都,要么是步行,要么是起马。
坐轿子的话有,但是,不会太多,一般都是短途才会坐轿子,毕竟长途的话,翻山越岭的,真心的不好操作呀,也不任性,你说对不对?
2019-05-09 16:09:22 -
各个朝代不太一样,但基本上只有在京的官员才会上朝,记得唐朝的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每天上朝,宋朝就不一样了,基本上隔一天去一次,元朝的话,因为是少数民族,没有这个习惯,大概就是一些重要人物商量一起议事。清朝的话,是三品以下不用上朝。
但是,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都大概了解,天不亮就上朝,四点左右军机大臣就看到皇上了,五点左右开始上朝,这样算的话,起床早的就在两三点了,真辛苦。觉得历朝历代的大臣里面,只有雍正朝里面的大臣最辛苦了吧。最清闲的臣工算万历朝的吧,毕竟万历30不上朝可是有记录的。
2019-05-13 12:08:23 -
用当时有的各种交通工具,快马、马车、船等。
2020-09-30 11:30:50 -
各个朝代不太一样,但基本上只有在京的官员才会上朝,记得唐朝的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每天上朝,宋朝就不一样了,基本上隔一天去一次,元朝的话,因为是少数民族,没有这个习惯,大概就是一些重要人物商量一起议事。清朝的话,是三品以下不用上朝。
但是,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都大概了解,天不亮就上朝,四点左右军机大臣就看到皇上了,五点左右开始上朝,这样算的话,起床早的就在两三点了,真辛苦。觉得历朝历代的大臣里面,只有雍正朝里面的大臣最辛苦了吧。最清闲的臣工算万历朝的吧,毕竟万历30不上朝可是有记录的。
2019-05-13 12:08:23 -
根本没有“去首都开会”这件事。就比如,你问你家邻居王大哥,“这两天没见,去哪了?”王大哥说,“去北京开会去了。”
那他开会的种类,可就太多了。可以是人大代表去人民大会堂开会。也可以是私营公司在北京办的年会。我还见过一些电器的销售商贩,被厂家请到北京来,玩了几天。回去也说去首都开会了。
所以,下面讨论的,就要分成两部分来说:开会和进京
先说开会。在严刑峻法的时代,三人以上聚集,就是造反。所以,在民间,开会的一半是反贼。剩下一半是在乡村的宗族会议。古代,皇权不下县。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宗族长老,负责管理村中事务,所以,有事儿了,族长召集有头有脸的,可以在本族的祠堂里开会。
进京这件事,限制就更多了。先说古代的治国思想是什么?那就是重农轻商。商人流动,不好管理。商人买东西没有实数,不好收税。农民就好管理多了,一年种地多少,就知道收多少租子。所以,农民就像庄稼一样,被牢牢的锁死在农田上。一生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一百里。特别是明代。要想出村,都要有路引、路条之类的。人和庄稼一样,被牢牢的控制在固定的一块土地上。婚丧嫁娶,都在附近。购物,也没那么多需求。
古代人的流动没有现在人这么频繁和广阔。少数的流动人口,有这么几种。大体上是:
举人赶考及官员调动工作;
换防的军人和传送邸报的驿卒;
被流放的犯人;
短途的小商贩;
江湖中人和镖局的镖师
犯人,秋后问斩。基本能弄到京城的,不是凌迟也得是砍头。
中央王朝对于地方的管理,也大体上,也是发号施令似的,由上而下的传达。
清朝四品以上官员,可以见皇帝。那也需要打报告,一层一层审批。
外国人朝贡,还要先去礼部演礼。就是把拜见皇帝的一套礼仪,怎么磕头、怎么说话,都学好了,才能见皇帝。
地方官员有事可以给皇帝递交奏折。但这个也是需要有资格的。
如果真有什么国家大事,皇帝拿不准注意,清代有军机处。可以召集几个相关大臣,讨论一下。但这些大臣都是京官。不需要从外地赶来。
如果真有去首都开会的,那只能是封疆大吏一级的高官。那也不算开会,而是皇帝召见。考核为主,慰问为辅。但主要目的是防止有异心和造反。
因此,不仅没有开会这这件事,即使去京城走走,也是很困难的。除了资格问题和钱财舟车费用。还有当时路上也不太平。遇见个土匪山贼,简直是太平常。
至于怎么走,无非是舟车劳顿。坐船是最便捷的。如果没有水路,只能骑马、坐马车、甚至步行。
2019-08-20 11:29:30 -
古代的官员上班比起我们今天的官员们那要辛苦百倍千倍。当时没有什么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现代通讯手段,所以,什么事情都需要官员们亲力亲为,而这最辛苦的事情莫过于赶路了。

在古代,地方官要进京,一般来说是坐官船或者走驿道。当然,不赶时间的话,能坐官船的绝不走驿道。因为坐船平稳,而无论是骑马还是坐马车,那都比较颠腾。所以,很多地方官员奉诏进京一般都要提前一两个月出发,主要还是因为行船太慢。
比起地方官员的折腾而言,其实最辛苦的还是京官。因为地方官员进京可能两三年才一次,而京官上朝那可是五天就一次的。皇帝和官员们上早朝的是固定的,上午五点,称之为点卯。

皇帝不上朝,官员们会担忧,可是皇帝太勤政了,官员们会累得够呛。以清朝为例,康雍乾三代皇帝都非常勤政,所以大臣们大多晚上是没有多少工夫睡觉的。皇帝只有冬天住在紫禁城里,一般到了三月份就会搬进园子里去了。
可官员的家大都在北京城里,要去圆明园上朝,这一路得一两个时辰。而且官员们还不能迟到,迟到的话轻则罚俸,重则打板子。所以很多官员凌晨一点就得出发。可是天还没亮,北京城外连个灯都没有,只能是几个官员约着打一个灯笼,或者去蹭灯。还有官员因为摸黑上朝掉河里淹死的呢。

夏天如此,冬天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大臣们四点必须到值庐。北京的冬天那可是冻死狗的节奏,而且皇帝御门听政,大臣们都得跪在乾清门外的广场上,皇帝在门洞里坐着。上朝的时间一般看事情的多少,如果事情太多,一两个时辰也是有的。所以,大臣们上朝前都是全副武装,嘴里还得含片人参来提气。
2019-05-13 18:50:44 -
前不久,有书君的表哥从深圳坐飞机到北京,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当我们哥俩在家里喝茶夜聊时,表哥激动的心情依然没有平复。
现代人到首都北京开会,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很多,可古代人是如何来首都开会的呢?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先来看看古代的官员为什么要进京开会。
古代的官员,在上任或者是卸任的时候,都必须亲自进京,面见皇帝,汇报自己的工作。
古代的皇帝坐拥天下,需要地方官员尽心尽力,所以,地方官员入京汇报,是常有的事情。
但地方官员进京,必须要有皇帝的诏令,否则是不敢进京的。如果私自进京,会受到处罚。
他们的小动作,在皇帝眼里,那都是对皇权的挑战。所以,对所有的地方官员,进京的制度都很严格。
不同的朝代,京都并不相同,对地方官员进京的规定也不同。比如清代,京都为北平。
清朝的前期,官员入朝都得骑马,不准坐轿,因为旗人是马背民族,讲究骑马拉弓,但八旗子弟很快堕落,到了雍正时期他们已经上不得马拉不开弓了。
嘉庆时,官员都坐轿,少有坐马车或牛车的。史载“时正阳门五更启钥,专许轿入,京官无坐车者也。”
康熙时,王士禛诗曰:“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 这说的是官员坐轿等候进城,去上早朝。
外城四品以上的官员,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赶往内城。六点钟早朝,晨曦中排成长龙的轿子,是当时京城生活中的特殊景观。
古代人进京的交通工具,其实是随着实际情况在发生变化的。他们进京开会,会选择以下几种交通方式。
1.人体自带的11号交通工具,可谓强身健体。
古代的交通很不方便,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也很少。据考古证实,中国出现家马的时间是在商朝晚期,所以这之前的官员要进京开会,当然得走路。
他们需要提前三四个月出发,远一点的地方,甚至提前半年。
这些官员全靠自己的两条腿,走到京城,简直精疲力尽,要多惨有多惨。
可是,在人类驯服了野马之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纵马奔驰在原野上,自由的心在飞扬。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一些聪明的人开始驯化马、骡、驴等,作为他们的代步工具。马从此成为地位的象征,有钱人的装逼神器。
这些驯化的动物,成为古人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结交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的交通利器,大大扩展了古人的朋友圈。
历朝历代的驿站,都备有若干马匹,以供过往官员骑乘。马跑得快,跑得远,将士们出征也离不开它。
地方官员赶行程,进京汇报工作,选择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骑马进京,可以控制速度,沿途还有驿站可以休息。
被诏入京的官员,只有如此赶路,才不会耽误事情。所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
当然,有马就有马车,官员进京,也可选择坐马车。
3.官员进京开会,马车成了首选“商务车”
汉代人们在马车上加了帷盖,一个方形的避雨棚,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样,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无法阻止汉朝的高富帅们进京开会啦。
开放的唐朝,以胖为美,马车同样如此。马车的外观有了很大的变化 ,更加圆润宽大,雍容华贵。
宋朝的人更为注重个人隐私,他们把轿厢改得更加封闭。
明朝人不喜欢封闭式的车厢,他们在车厢上设计了门,使得乘客们上下车更加方便,也让整个车厢更加通透,成为官员进京开会的必备“商务车”。
当然喽,追求舒适是人类的理想。官员们更是具有追逐时尚的梦想和便利,如果进京时能坐轿子,就更为舒服了。
4.舒舒服服坐轿子进京,却累垮了轿夫们。
汉、魏时期出现了轿子,可形状较简单,是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的四角,各做一个把手。
乘轿的人盘坐在上面,由四 人提着把手行走。唐代把手提逐渐演变成肩抬。
经过较大改进的轿子出现在五代之后。
在《清明上 河图》里,人群熙攘的汴京街道上, 就画有不少轿子。
官轿不仅是官员出行时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权势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根据轿子的颜色,围幕的用料、装饰物及轿夫数量,就可以区分乘轿人的不同身份。
古代官轿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金黄轿顶,明黄轿帏的是皇帝坐轿;枣红色的是高官坐轿;低级官员,乘坐绿色轿子。
据《清史稿》的记载,三品以上的官员,乘坐四人抬的绿皮轿子;三品以下的官员,乘坐蓝皮轿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乘坐二人抬的小轿。
出了京师,总督、巡抚可乘坐八抬大轿,知府、知县等乘坐四人官轿,仍然为绿皮或蓝皮。
八旗贵族乘坐的八人大轿的周围,有一圈淡黄色边角,明黄色绝对不许用,那是皇帝的专用颜色。
想想漫漫长途,轿夫们抬着官员赶赴京师,真的是挥汗如雨。如果轿里坐个300斤的大胖子,那真的会累坏抬轿人。
5.沿着水路坐船行,晃晃悠悠到京师。
船并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而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商代已造出了有舱的木板船。
隋唐时期,官员们甚至可以坐船去京师。两宋时期,京都在南京,一般官员都选择坐船去面圣。
明清前期,因为有了大运河,官员进京完全可以坐船。
到了清朝后期,交通比较发达之后,官员们可以坐火车进京,这为他们节省了不少时间。
其实说到底,人们风雨无阻 ,孤单上路, 都是为了事业!为了生活!
2019-01-10 17:41:20 -
骑马,坐马车,坐船或者坐轿子。
2019-05-09 10:18:10 -
那啥的税多,那啥的会多。这种集中开会的情况一般不会在古代出现,特别是作为庞大王朝的官员要进京开个会几乎是很少的。
中国古代王朝的会议一般是地方性的,如果要在首都开会,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在京官员,外地官员。
在京的官员都好说,皇帝下旨,某某官员即可入宫,派出太监也好,侍从也好进行一个个通知,把相关人等集中一起,皇帝一组织,大家议论就算是开会。
还有就是在京官员的每日上朝,因为朝代不同,京官上朝的品级是不同的,也不是所有的京官都要上朝见皇帝,金銮殿没那么大,容不下那么多官,一般来说,基本都是各个部门的主管官员上朝。这种即是朝政,也是开会就很简单,某时刻在宫门外等待,时刻一到,大家鱼贯而入,听皇帝开始支持朝议。
题主所说的问题应该是外地官员如何进京开会,这个问题的确很棘手,就算现代让西藏墨脱的县委书记进京开会,估计他也得走个两三天,更何况是在交通、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古代。
古代的王朝很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奏章制度,外地官员一旦外派地方后,几乎是很少有机会回京的,就算是进行异地调动,也不需要进京,接到吏部通知后,直接去新地方上任就行了。那么外地官员如何与朝廷保持联系呢?
该官员使用奏章的形式,把相关事宜详细的记录在奏章上,上呈上级或者皇帝,当然要给皇帝上奏章又要看等级了,如果所有官员都能给皇帝上奏章,估计要把皇帝忙死。
上级官员收到下级官员的奏章后,进行批示或者呈报给他的上级部门或者皇帝,这样,从下至上的奏章制度是保证王朝信息通畅的主要手段。
既然平日里有很顺畅的交流渠道和手段,也就没有必要让地方官员进京开会,在古代,官员的奏章具有非常严肃的法律责任,甚至朝廷主管部门相信奏章甚于相信本人。
如果遇到地方官员必须要进京的情况,那么其主管部门,无论是吏部还是皇帝直接下旨会有专门的渠道把信息送达到地方官员本人,地方官会立刻动身使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比如骑马、坐轿、乘船等等快速进京。
其实古代王朝里首都要举行大规模的会议要么是祭祀活动,要么是新帝登基,真正的涉及到朝务政事进行集中开会是很少见的。
2019-05-09 19:53:27 -
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古代人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或者坐轿,乘马车。
那时有“无事不登三宝殿”一说。
有“年中总结大会”和“年终总结大会”。
古代人不象现代人,如今“文山会海”,高铁,飞机“现代化”交通工具,方便快捷。
与时俱进。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决不能“半夜看“三国”——替古人担忧。”
秦兴于二0二二年二月十五日(农历正月十五)12:28宝塔山漆公寓楼421室
2022-02-15 12:30:03 -
或步行,或马车,或轿子。
2020-10-08 09:55:47 -
那你要穿越回去问古代人
2018-12-10 11:18:21 -
古代人去首都开会?木有的事,古代中央政府,并没有召开地方政府官员到首都开大会的情况;倒是自隋唐以后,有大批量的读书文化人,三年一次往聚首都,参加科举考试。
首先,古代有专门负责传递信息的驿卒和供驿卒吃饭和休息并且更换马匹的驿站。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800里加急等字眼。指的便是一些重要的消息,需要快速地传递到中央统治者皇帝和相关部门大臣的手中。因此一般情况下,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与皇帝沟通的方式都是采用专门负责送信的驿卒在中间传递。一般来讲,一任高级地方官员,都是启程之前跟皇帝及有关部门见一面,直到卸任之后才前往京城述职。在官员任职期间,皇帝偶尔会派其他大臣前往视察,更多的时候,都是通过御史直接向皇帝反映官员以及官员领地的情况。
真正的地方官进京的时候,都是奉皇帝旨意。地方官会由路上的驿站接待,而且走起来时间都不短,十几天算快的,几个月平平常常,碰上个路远坑深的,有个一年半载也是有的。一句话,让你干啥干啥就是了,还开会,听会还差不多,话说回来,其实古代的交通也不是那么的不堪,还不是离现代比较近的朝代,从封建一统的秦朝开始说,当时就有数条通往全国各重要隘口和城市大道存在。
古代也并非每天都上朝,上朝的时间都差不多,西汉时期规定一个月可以休息4天,唐朝时期减了2天,一个月只能休息2天,上朝的时间也大多是在五点到七点。至于赴京参考的举子,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行安排旅途事宜了;后期则可以使用驿站乘公车了,于是发生了晚清轰动中外的康有为“公车上书”事件。当然到了清朝后期。当时国内已经开始建设铁路,并且运行火车,因此也有一些官员开始选择乘坐火车前往北京。只是这样的日子没有存在多久清朝便灭亡了。
2019-05-13 19:28:38 -
步行,骑马,马车,坐船等等
2020-09-19 17:45:54 -
古代从首都到各郡、府、州、县应该是有驿道的,在各驿道交汇处会有驿站,相当于官方的招待所。如果要去京师有三种方法:一、沿驿道步行。二、骑马沿驿道走。三、开马车从驿道行。天黑到驿站住宿。另外有水路的乘船出发。
2022-02-27 10:35:54 -
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古代各朝代的皇帝都需要在京城中央的宫廷举行重要的会议和仪式,那么,中国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呢?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古代会议的意义和形式
在古代中国,会议是重要的政治和行政活动,旨在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规划国家发展、颁布政令法令等。会议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国家大事的重要会议,如朝廷的重要会议、皇帝的宴会、各种祭祀仪式等;也可以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会议,如内阁会议、各部会议等。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会议,都需要高级官员出席,以便展开讨论。
二、古代出行的交通工具
在古代,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步行、骑马和船舶等。步行是最为常见的出行方式,尤其是在城市内部出行。对于远行的高级官员,通常会骑马或乘坐轿子等车辆,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旅途时间,并增加旅途的舒适性。在河流较为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利用船舶出行。在古代,交通不便,旅途多舛,所以在出行时,需要经过周密的安排和筹备。
三、官员出行的程序和安排
在古代,高级官员出行参加会议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程序和安排。首先,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批准,并获得相应的旅行经费和护卫人员。其次,要准备充足的行装和饮食,以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出行前还要进行身体检查,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出行时需要安排一定的人员护卫,以保证安全。
四、官员出行的路线和时间
在古代,高级官员出行的路线和时间都要考虑周全。一般来说,会根据当时的地理情况和交通状况来选择最为便捷的路线。出行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地避开恶劣的天气和不利的地理环境,以免影响旅途的安全和顺利。同时,为了保证官员按时参加会议,还要提前做好时间规划和准备。
五、古代官员出行的安全措施
在古代,官员出行参加会议的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各朝代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高级官员的安全。一方面,会派遣专门的护卫人员,负责官员的护卫和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对道路和行程的监管和控制,以防止盗匪和其他不法分子的袭击。
六、古代京城的交通和行政管理
在古代,京城是各种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带。为了保证交通和行政管理的顺畅,各朝代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建设。在交通方面,会修建道路、桥梁和码头等基础设施,以保证交通的畅通和安全。在行政管理方面,会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京城的行政管理和协调各项工作。
七、结语
总的来说,在古代中国,高级官员出行参加会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和筹备。古代人的智慧和勤奋,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安全和顺利。同时,古代京城的交通和行政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代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3-04-10 11: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