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到底是讨好别人还是讨好自己?
讨好型人格到底是讨好别人还是讨好自己?
-
如果把时间、精力及人生目标浪费在博得别人的息爱之上,你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受爱戴的死人。
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处处取悦别人,以别人为中心,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一个讨好型的人格,大概有如下特征:
1.“都是我的错”/对别人的感受过渡敏感。
遗憾的是,他们之所以这样,通常是因为内心有一个不好的假设,即他们认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
尽管他们意识不到这是荒谬的逻辑,却按照这样的逻辑在指导自己的行动。
2.“我决定不了任何事”/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讨好型的人格往往对别人的负面反馈往往吸收消化很快。他们一惯采用别人都很强,很好,自己很弱,自己很差的模式来解释一切事情。
本质上,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他们害怕自己表现的强大和美好,会引发别人的攻击。为了避免冲突,他们提前缴枪投降。
3.“我害怕说不。”/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具有讨好型特征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因为他们有很深的不配得感,即会认为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是件很过意不去、很愧疚的事。
4.“宝宝苦,宝宝心里不说”/缺乏界限和原则。
讨好型的人的这种缺乏界限,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界限感造成的,因为自己界限缺乏,想当然的也会认为别人界限也缺乏,所以会引发各种人际痛苦。
所以说,讨好型人格是心里一种不健康,让自己受伤害的人格,既不是讨好自己也不是讨好别人,而是一种自认为的防卫机制。
2020-06-30 19:51:44 -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讨好,而你只是成为了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写过一本书,叫《讨好是一种病》(The Disease to Please)。她在书中提到:“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阅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一般都渴望别人的关注和爱,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以自己期望得到的方式对别人,希望别人也一样回报他们,就像我在你难过的时候第一时间就陪着你,那我也希望你在我难过的时候能第一时间陪着我。
因为生性敏感,他们能很轻易地察觉到别人的需要,又因为他们很善良,所以往往宁愿委屈自己不会去打扰别人,他们不会拒绝别人的需要帮忙的请求,而且还因给别人带来困扰而感到内疚。
但是,他们忘了:讨好别人不如做好自己。其实,追求别人的爱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其花时间讨好别人还不如将精力用来讨好自己。
别人如何看待你,如何评价你,本质上取决于你个人的价值,你是不是一个“好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你对他人的讨好和迁就非但不会赢得尊重,反而会更让人将你看轻。所以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我们要为自己而活!
2020-07-06 23: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