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你认为这句老话说得有道理吗?
“外孙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你认为这句老话说得有道理吗?
-
这句话已经不合时宜了。
过去,儿子孙子是家庭的种子,老人一般跟儿子过,不会跟女儿过。因为在以前,一个家庭一般都有二三个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孩子,总有个男孩。男孩继承家业,主持家庭的祭祀活动。可是现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家庭是只有一个女儿的。这样,继承家业的,给老人养老送终的,主持祭祀的责任,就只能落在女儿的肩上了,这是时代使然,由不得个人说了算。
外孙是女儿生育的子女。既然女儿有责任负责父母的家业,那么作为女儿的子孙,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所以,现在在姥姥家吃了,还会回来,不会吃了就走。想走也走不了,因为你对姥姥家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它就相当于以前的孙子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习俗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历史条件变了,习俗也会发生变化,这叫做俗随时异,或事随时动。如果食古不化,或者因循守旧,就会成为笑柄。
2020-08-04 19:50:50 -
我是笨蛋爷爷,我来回答:外孙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的问题。
首先是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外孙一般不和姥姥家一起住,他的妈妈只会有时间或者逢年过节了才会带上孩子去姥姥家里。
孩子由于没有经常在这里居住,即使他的姥姥姥爷家里的人都很亲近他,孩子还是不适应环境,受拘束。左右不离开妈妈,哼哼拧拧叫回家!
妈妈哄着,等吃吧饭,丢下饭碗就会催妈妈回家!妈妈很想和自己的亲人多呆一会,无奈孩子不依,只得趁早回自己的家。
在姥姥家人眼里,认为疼你吃疼你喝,吃吧就走。就像那狗饿了,前后围着打转,一旦吃饱,就一边玩去了!
这种现象很多,主要表现在孩子小时候。
在姥姥家里,如果还有舅家的小老表,哥哥弟弟妹妹等,一起玩耍,难免会产生摩擦,争执!
大人的立场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无形中会给小外甥一些打击,哪怕是善意的,孩子不理解,就会闹情绪!有时候大人之间还会产生隔阂。
再者说一窝老鼠不嫌臊!姑舅表亲已经是两个不同基因的家庭了。一般大的有时候会一致对外。有这种成分存在,只是不多而已。
再说“狗”。既然把外孙比喻是狗,那么狗是忠诚的代表。外孙与姥姥家是一刀砍不断的亲戚。即使他们长大了,成家了,也会逢年过节去看望姥姥姥爷的。即使二老都不在了,他们还会和舅舅亲戚着。
只是不是一个家庭,例行的礼尚往来,吃过饭了,该说的话都说了,该交流的都交流了,吃吧就走很正常。这叫客走主家安!
2020-08-01 22:03:26 -
“外子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你认为这句老话说得有道理吗?
我觉得那是老话,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理念与生活方式的更新与转变,这种老话也很快成为过往,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出现,这个老话,我觉得这个道理可有可无。
现在,特别是独生女儿,80%以上,宝贝基本上都是姥姥、姥爷照顾。现在,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不再是泼出去的水,偶尔回家,难得一见,吃了饭,人就走……
在我们东北,大多家庭都不重男轻女,女孩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我是60后,有一个独生女儿。我结婚住在娘家二年,有了宝贝女儿后,妈妈帮我照顾了11个月。我搬家离老妈挺远,坐公汽要半小时左右。我一个人边上班边自己带大女儿。
每到周末,我都领着女儿,去看老妈,买好多好吃的去看老人。女儿与她姥姥、姥爷特别亲。现在工作了,也常去陪我老妈住,有时陪住上几个月。每次去姥姥家,每次开支都给姥姥买吃买穿,给钱。
春节给姥姥1000红包,过生日、过节给500,开支给200。一点也不比有的儿女差。现在,我老妈的大部分生活费用都有我承担。
外孙与姥姥、姥爷亲不亲,主要取决于一个家庭的家风。还有姥家与女儿、外孙的亲疏程度。因为,孩子就是一棵禾苗,要有阳光雨露的哺育,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要有爱护,当然也要尊老,有好的传统美德。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家长必须给孩子做样板……
孩子谁带谁亲,教会孩子感恩,教会孩子有爱。改变理念,尊老爱幼,倡导男女平等。老人与孩子相互关爱,那还会出现“外孙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的老话吗?
只要相互有爱,那爱就在,只要相互包容,那爱就永远不会溜走,细水长流。让爱永住!让爱永恒!
2020-08-02 12:35:26 -
过去有句老话,痴婆子看外甥。做外公外婆的尽一点责任罢了。外甥长大了只会想着奶奶爷爷。所以有这句老话。吃外公外婆的不吃白不吃。都是这样。
2020-08-01 19:14:43 -
我觉得不合理,因为孩子都是长辈的孩子,理应当都收到照顾。
就算是外孙的话,也是需要付出的。因为女儿也是父母的小棉袄,女儿的儿子也是亲骨肉。
亲人之间的感情是不可磨灭的。
无论是外孙还是孙子都是孩子的孩子。
有的人认为外孙就是外人,现代人的亲情观念发生着变化,不再认为外孙就是外人。
而且现在都是一个孩子,没有很多孩子的牵挂。所以外孙和孙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
好好地相处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尊重,老人的爱心,孙子辈的孝顺。
不要听信外人的言论,好好做好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人。
只有自己的内心坚定,才能获得孩子们真诚的对待。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太过于迂腐。
对待孩子的成长,作为长辈,应该有自己想法,如果听信别人的言论,会让孩子倍感压力。
2020-08-02 09:18:29 -
“外孙狗,吃饱了就走。”是说外孙对姥姥姥爷感情淡,不亲。不像爷爷奶奶那样是一家人。你听我分析一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婚姻风俗是“娶媳妇,嫁姑娘,”家按在男方家里。所以,生的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看大。孩子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跟着妈妈到一次姥姥家,离得远的一年看不到一两回。对孩子们来说,姥姥姥爷与其他的亲戚没什么两样。
姥姥姥爷一见孩子,就“心儿呀,肝儿的”冲上去,反而会吓着孩子。孩子在“新环境里”会很不适应,很排斥,小时会吵闹,大了会冷漠。这就是姥姥姥爷所失望的“喂不熟的狗”。
我有一同事比弟弟大一岁,弟弟出生了,她就被送到姥姥家。从此,妈妈成了陌生人。她妈回姥姥家多待一会儿,她都会反感:“那个女人怎么还不走?”至到大学时才明白妈妈才是最亲的。所以,距离产生美,也产生陌生。
要融洽孩子与姥姥姥爷的关系,首先要多创造二者相处的机会,相处久了,自然就热乎了。
其次,妈妈要经常跟孩子讲,姥姥姥爷是妈妈的妈妈爸爸,让孩子知道亲情关系。
第三,姥姥姥爷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经常通话、视频,让孩子认识你,知道你很爱他,很关心他。过年的压岁钱,生日礼物等都是沟通感情的好媒介。
第四,姥姥姥爷要有值得敬佩的学识、人品,值得孩子尊敬与爱戴。
第五,细水长流,不着急。等孩子长大了,懂人情了,自然就跟姥姥姥爷亲近了。
2020-08-02 15:26:19 -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没什么道理,虽然说这是一句老话,但是我认为是没有道理的,放在以前,或许有放在现在,我觉得至少的这个准确性越来越低吧,我来说几点理解吧。
1、第一点就是这句话,放在以前呢,就是说这个外孙啊,吃完就走了,基本上了,外孙是外姓的不对,不是自家人,并不是姥姥家的人,其实这有一点说,站在姥姥看来呢,外孙是别人家的人,只有自己的亲孙子才是自己的人,所以呢,说他吃完就走,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的思想。
2、放在现在这句话当然就越来越没有道理了咯,越来越不准确了咯,因为外婆也是非常爱自己的外孙的,有的时候你看电视剧里面外婆和奶奶争着要带自己的外孙是吧?带自己的孙子,抢着要给他吃饭,买买新衣服,以前我看过一个电视剧,好像就是这样。
3、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一个女的和一个男的结婚以后,那这个孙子就都是他们的亲孙子啊,有的时候还一定要生个二胎才可以解决,为什么有的时候大的跟爸爸姓,小的跟妈妈姓,这样子的话,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亲孙子外孙子之分了,都是一家人了。
4、最后呢,我要强调的就是说,其实的目前也还有一少部分人会有这种封建思想,但是我感觉这种思想呢是越来越轻了,在社会中的占比是越来越小了。
大概就这么理解吧,谢谢!
2020-08-06 16:48:40 -
“外孙狗,吃饱了就走。”是说外孙对姥姥姥爷感情淡,不亲。不像爷爷奶奶那样是一家人。你听我分析一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婚姻风俗是“娶媳妇,嫁姑娘,”家按在男方家里。所以,生的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看大。孩子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跟着妈妈到一次姥姥家,离得远的一年看不到一两回。对孩子们来说,姥姥姥爷与其他的亲戚没什么两样。
姥姥姥爷一见孩子,就“心儿呀,肝儿的”冲上去,反而会吓着孩子。孩子在“新环境里”会很不适应,很排斥,小时会吵闹,大了会冷漠。这就是姥姥姥爷所失望的“喂不熟的狗”。
我有一同事比弟弟大一岁,弟弟出生了,她就被送到姥姥家。从此,妈妈成了陌生人。她妈回姥姥家多待一会儿,她都会反感:“那个女人怎么还不走?”至到大学时才明白妈妈才是最亲的。所以,距离产生美,也产生陌生。
要融洽孩子与姥姥姥爷的关系,首先要多创造二者相处的机会,相处久了,自然就热乎了。
其次,妈妈要经常跟孩子讲,姥姥姥爷是妈妈的妈妈爸爸,让孩子知道亲情关系。
第三,姥姥姥爷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经常通话、视频,让孩子认识你,知道你很爱他,很关心他。过年的压岁钱,生日礼物等都是沟通感情的好媒介。
第四,姥姥姥爷要有值得敬佩的学识、人品,值得孩子尊敬与爱戴。
第五,细水长流,不着急。等孩子长大了,懂人情了,自然就跟姥姥姥爷亲近了。
2020-08-02 15:26:19 -
“外孙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小孩子(1到7岁之间)不懂世事,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按血亲远近来处理的。七周岁上学之后会好的。我的外孙女是我从小带的,看到爸妈就把姥爷姥姥甩了。爸妈不在,就开始姥爷长,姥姥短地套近乎。尤其是对我这个惯她的姥爷,想找我要吃的或者有什么事需要我同意,小眼睛老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见我嘴角刚往上一抬,脸上马上露出笑容,嘴里脱口而出:“搞定“。看到外孙女这么可爱的样子,一切辛苦、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现在外孙女一天天大了,也不能让她太任性。吃食品和她一起吃,喝牛奶和她一起喝,不能让她养成吃独食的习惯。感情因血缘论远近,孝心在于后天的耳濡目染。老辈对于后辈,尽心尽力足亦,尽享天伦之乐就好。不要太纠结这些小事。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2020-08-02 06:58:50 -
这是以前的老说法,因为以前的人生养孩子多,几乎没有独生子女的家庭,家家有儿有女。女儿出嫁后不太回娘家,父母的养老由家里的兄弟负责,家中财产也都是儿子继承,故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那女儿的孩子随夫姓了,就相当于也是女儿婆家人了,难得来姥姥家玩,吃了就走了,在姥姥眼里,外孙肯定不及孙子亲。
现如今早就没有这种说法了,随着交通的便利,通讯的发达,思想观念的改变,女儿和娘家人的联系变得方便多了。不管家中是独生子女还是有兄弟姐妹,父母基本都一视同仁,城市里一般是这样的,农村也许还有少数人的观念没有改过来。甚至有的姥姥姥爷对女儿和外孙比儿子和孙子更好。
我觉得女儿和儿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孙子和外孙也都一样是自己家的后代,好好疼他们,不要分彼此。
2020-08-01 21:51:49 -
你好!我是优雅一品,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外孙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我认为这句老话有点道理。不管是外孙还是孙子,都是这样,在孩子的心目中,他和爸爸妈妈是一家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是外人,等他长大了就明白了。
我那个外孙他就是这样,别看我从小带他,可是一见到他爸爸妈妈回来,他就不要我了。记得去年一次我带他出去转,看见我们街道有一家现做石头馍的,味道还可以。我们农村过去生孩子坐月子,都吃的这种干馍,是自己婆婆提前做些,娘家妈妈再送些,一个月不吃软蒸馍,说是刚生完孩子胃不好,吃干馍容易消化养胃,也放的时间长不容易坏。孩子小的时候自己也经常做,好多年都不做了,也没有那种小石头了。宝宝最喜欢吃那种干馍,特别是加鸡蛋的。他要吃,我就给他买了一袋,十二块钱一袋二十个,想着拿回家大家都能吃。
晚上宝宝爸爸妈妈接他回家,他把一袋馍全都要提走,我家二女儿说:“那让我座一下你爸爸的车好不好?”宝宝急忙挡住车门,大声喊到:“不要”,我家老二又说:“那让你姥姥座好不好?还是你姥姥给你买的馍馍,”小家伙还是挡住车门说“不要姥姥座”,我们都笑了,你看看这外孙,他就认自家的。
可是今年他就不一样了,昨天晚上下雨了,他妈妈没有摆成摊,就回去的早,我说:“宝宝今晚上不回去了,和姥姥一起睡”他爽快的回答“好”,他爸爸妈妈就出门了,他一急,就要追,还拉着我,让我和他一起走,看到他这样我真开心。虽然追了他一下午,累的够呛,可是心里是高兴的。
想通了姥姥带孩子是帮女儿减轻负担,我追他就当锻炼身体,饭后运动降低餐后血糖,他的一个举动,一句话我会开心半天,他就是我的开心果,我付出了劳动收获了快乐。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你能满意,谢谢了!
我是优雅一品,优雅的一品生活!关注我,分享我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生活窍门有妙招。总有一段我们能够达到共鸣,也许会有一招你能用得上。
2020-08-02 05:31:02 -
有理无道。姥狗生刍狗,刍狗为狗娘,狗娘生狗仔,狗仔是外孙,外孙啃狗姥,吃饱往家跑。
理解成狗窝一堆,打闹牛逼。
2020-08-04 13:10:07 -
题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句话和小编家乡的俗语很相似——“姥姥疼外甥儿,麦棵里撵溜雀儿” 。方言读起来是谐音的 意思是姥姥疼外孙,以后外孙就像麦地里麻雀一样根本到不跟前就飞走了(喻意很少有见面机会)。
至于说有没有道理,毕竟是流传下来的俗语,经过几百年的经验之谈,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面牵涉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首先,外孙是女婿家的后人,姓的姓就不是姥家的,小时候,因为女儿(孩子母亲)回来去娘家比较勤,小孩子跟着妈妈也就经常到姥姥家,和姥姥的孙辈吃住在一起,看起来跟姥姥家很近很亲似的。等到长大了,单独去姥姥家的机会越来越少,慢慢地开始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亲近孝敬起来,就显得好像小时候在姥姥家就像一条“喂不熟的小狗一样”。
再则,一般姥姥家的人本身就拿外甥儿不当自家人,从“外孙、外甥儿”这个词头就能看出来是“外人”。所以小孩子基本上都是小时候在姥姥家待的机会比较多,长大后自然地就疏远了姥姥家,包括姥姥家的舅表兄弟姊妹,也是长大后来往稀疏。
但这只是一大部分,还有一些人和姥姥家亲,和自己家反而不亲,这里有自己家族矛盾比较多,还有就是姥姥家对自己特别好而自己又特别懂得感恩这些原因。
这就是@耕读随笔 的回答,希望题主喜欢。欢迎朋友们指点评论。
2020-08-02 18:37:49 -
小时候,姥姥就跟我说“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当时不懂这句话,觉得姥姥不应该说这样的话,我觉得是外孙,咋成了外甥了,
后来大了明白这句话了,
我们现在都把这个当成外孙和姥姥的矛盾,是错误的,
其实是外甥和舅舅的矛盾
这个话是这么来的
第一,闺女出嫁,家里财产是舅舅继承,外甥就等于到舅舅家去看姥姥
(假定姥爷死了,舅舅继承财产了,姥姥还活着)
第二,你和妈妈回去,这是到舅舅家骚扰,吃喝拉撒,走的时候还得给你打点点东西,即使舅舅喜欢你来,那妗子也不一定喜欢你来
第三,你不走,你在这里碍眼啊,上蹿下跳的,非得等人烦了再走,那不还是赶快走人完事,
不来不好,来了又不是姥姥的家
这样的矛盾关系,还有其他的词语:
正月理发——死舅舅
外甥大灯笼——照旧(舅)
其实都是借孩子的口,说出来姐弟,兄妹之间的矛盾的
实际跟姥姥没关系,姥姥一死,你再去舅舅家,岂不是更让人烦
2020-08-02 13:42:45 -
这年头姥姥家是外孙的乐园,自从学生上网课开始,两个外孙就在我家吃住,爸妈都是社区工作人员,疫情当中加班加点下班下定时,我即心疼女儿下心疼外孙只能如此,也没想过他们将来会怎样。
2020-08-02 13:39:13 -
民间的很多老话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是根据多年的民俗民情总结出来的一些人生的道理。老话说,外孙是狗,吃了就走,这个话有没有道理?老百姓都觉得这话很有道理。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外孙子,外孙女儿,都是人家的孩子,即使再怎么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念着爷爷奶奶的好,而外祖父外祖母放在后面。骨血相连,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羊肉贴不到狼身上,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血缘关系真的是无法改变的。
1、血缘关系使然,传统习俗使然
在传统观念意识里面,女儿嫁人了,就是泼出去的水。她和娘家没有什么关系了,因为已经嫁去了婆家,连女儿都是外嫁的人,那么更何况是外孙和外孙女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在我们中国很现实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外祖父,外祖母就是白搭钱,最后得到孝顺与否,那个就不要想了。一辈人,一辈人,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过现在人都想开了,过好自己的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就是最好的,我要想的太多的人,顾好自己就可以了。再怎么对人家好?还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好,这是天性,这也是血缘关系。
2、外孙是不是狗?还得看关系处的深不深?
有时候老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老话也不完全对,只能说明一部分人。因为平时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相处的时间多,所以说对爷爷奶奶可能比对外祖父,外祖母要好一些。小孩子主要是和谁在一起呆的时间长,那么和谁的关系,也就是深,这个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事。
在现实里,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孩子和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还是很亲的。不过总体来说吧,还是和爷爷奶奶的关系,胜过外祖父和外祖母,因为差在一个外字上。这就是我们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家,所面对的人情世故。
2020-08-02 16:37:23 -
这句话是我姥姥说给我的,她老人家1901年生人,要是还在得120岁了。这句话应该有些年头了,不知出处在哪里,大概是孙子辈还是祖母祖父照顾的时候吧,那个时候是有道理的,因为传宗接代以及宗法,可能现在农村还有这种风俗在的。
大城市,工业化后,这里生活的都是小家庭,而且少子化,孩子母亲大都工作有收入,话语权在手,孩子由外祖母照顾的不在少数,宗法实际上已经破去了,这句话调侃的意味更浓,所谓道理更是无从说起了。
但有些地方还是很看重传宗接代的,有个亲戚姐妹嫁给南方人,生了三个儿子,祖父每一个奖儿媳一百万(十年前了),外祖母除了头胎去照顾女儿,其他都是男方家照顾。传统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2020-08-02 23:38:59 -
这是过去的话。外甥狗,吃了走。因为男尊女卑,家里以儿子为主。外孙子来了只是客,没有任何责任,可不是吃了就走。现在行吗?家里就一闺女,全指着她呢,外孙子也成了家孙子,你的房产他不继承你给谁?所以,外孙子长大了,有什么事就让他干,培养点他的责任意识。
2020-08-02 17:25:24 -
外孙二是姥姥家的狗吃完就走。实际上不对,做为孩子谁疼爱她(他)就会对谁好,至于现代社会血缘关系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谁有钱供给孩子最重要。
2020-08-02 11:56:28 -
有道理。外孙,有个外字,很难改为内字。俗话说是园背竹笋。3
2020-08-03 19:40:52 -
一辈管一辈,做老人的管下一辈就存在这个问题。孩子的遗传决定了(外甥狗,吃完就走)这个问题。
2020-08-02 1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