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

新农商网 全部 1018

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

回复

共17条回复 我来回复
  • Gaby在荷兰
    Gaby在荷兰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这个问题之前我没想过,直到

    我们的邻居年龄大,前段时候疑似新冠,可能严重了,被救护车带走,姐姐有点紧张的问我他会死吗,我一时语塞,停顿了一会儿说,不会的,他会康复的!于是从上周开始五岁的她就对死亡产生了好奇。

    姐姐:妈妈你会死吗?

    我:会呀,每个人有一天都会死掉的,nola:那你为什么还没有死呢?(我觉得她真的想表达的是,如果妈妈死了,谁来照顾她和弟弟,所以我并不生气)

    我:因为妈妈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等我有一天变老了,完成了我所有的愿望,我就会死掉。

    姐姐:不要呀,我不要死,也不要你死,居然哭了起来。

    其实孩子对于死亡是一种未知,成年人是一种恐惧,但是刻意的回避或者长篇大论的解释,我觉的都是很极端的做法,说的太直接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恐惧,但是过于美化,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我觉得坦诚的告诉他们死亡,可能现在他们还不理解,但是有概念就行,比理解死亡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珍惜当下,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去做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危险的事情,开心的度过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微笑],刚得到的消息我们的邻居已经走了,哎!大家务必都要保护好自己!

    2020-06-11 20:00:06 0条评论
  • 我是小小牛
    我是小小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您好,如果你的孩子问你有关死亡的事情,你可以这样回答:

    1)举例解释:动物、植物等的生死。

    2)通过课外书上的知识解释。

    3)实践解释:通过现实中的事情解释。

    2018-12-29 11:20:13 0条评论
  • 音乐助手
    音乐助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会告诉他,你现在的努力学习,和长大后的奋力拼搏,都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死亡\"。

    都是为了在死亡的一瞬间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留下遗憾而做的准备。“出生”是不公平的,你没办法去选择自己的父母,和成长的环境,但是\"死亡\"是公平的,因为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逃脱不了死亡,不同的是有的人选择奋发拼搏,为了不让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留有遗憾,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在死亡将近的时候,又满是悔恨。

    记住今天的努力是为了让你面对死亡的时候可以坦然处之,可以自然洒脱,因为优秀的你,已经没有任何遗憾和后悔,你有足够的胆量和信心去面对死亡之神。

    2018-12-28 14:07:41 0条评论
  • 茵苗教育
    茵苗教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其实孩子每一天都在接触死亡,我们吃的鱼,打死的蚊子,孩子就见证了活的变成死的过程。

    那么,人会死吗?答案是肯定的。人死了之后,也是一样没有了知觉,他就是会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会去拜祭祖先,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怀念。虽然人已经不在了,但是先人的精神做过的事情还是永远的留在我们的心里。

    生命是有限的,要想能够让别人记住我们,就必须做出贡献。

    死亡这个话题,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最好就是往生命意义的方向上讲,引导孩子要好好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在这里借用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也不会被人忘记的。

    2018-04-13 14:53:48 0条评论
  • Gaby在荷兰
    Gaby在荷兰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这个问题之前我没想过,直到

    我们的邻居年龄大,前段时候疑似新冠,可能严重了,被救护车带走,姐姐有点紧张的问我他会死吗,我一时语塞,停顿了一会儿说,不会的,他会康复的!于是从上周开始五岁的她就对死亡产生了好奇。

    姐姐:妈妈你会死吗?

    我:会呀,每个人有一天都会死掉的,nola:那你为什么还没有死呢?(我觉得她真的想表达的是,如果妈妈死了,谁来照顾她和弟弟,所以我并不生气)

    我:因为妈妈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等我有一天变老了,完成了我所有的愿望,我就会死掉。

    姐姐:不要呀,我不要死,也不要你死,居然哭了起来。

    其实孩子对于死亡是一种未知,成年人是一种恐惧,但是刻意的回避或者长篇大论的解释,我觉的都是很极端的做法,说的太直接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恐惧,但是过于美化,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我觉得坦诚的告诉他们死亡,可能现在他们还不理解,但是有概念就行,比理解死亡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珍惜当下,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去做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危险的事情,开心的度过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微笑],刚得到的消息我们的邻居已经走了,哎!大家务必都要保护好自己!

    2020-06-11 20:00:06 0条评论
  • 随风飘散的自由自在
    随风飘散的自由自在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和她说死亡的话我们会进入天堂,一个美好的世界。儿童需要美丽的神话,长大了他自会知晓。

    2018-12-28 14:01:37 0条评论
  • 知名形象设计师刘海龙
    知名形象设计师刘海龙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们不能选择生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死的方式,有的人死后轻于鸿毛,遗臭万年;也有的人死后重于泰山,千古流传!

    2018-12-28 16:03:54 0条评论
  • 猴儿驾到啦
    猴儿驾到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告诉孩子死亡就是长久的离开,每个人都有一天会离开,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是不用难过,因为有一天还会再见面。让孩子懂得死亡就是离开了,但也不要让孩子太伤心难过。相信等到孩子长大了,自然也就懂了。

    2018-04-13 07:01:48 0条评论
  • 善良的人4260
    善良的人426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人有生都有死。这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一样。来到这个世上都要为生而活着。为活着努力生活。死而无含。

    2018-12-30 22:44:18 0条评论
  • 大尹妮儿的小生活
    大尹妮儿的小生活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也许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也许只是我们的传统,我们通常都很避讳跟小孩子说有关于死亡的事情,甚至对于小孩子的突然提问,我们会为之一愣,不知如何表达,不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误解。那我们该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呢?

    一,当孩子提问时一定不要回避,不要跟孩子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样的话搪塞孩子,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恐惧不安。更不要跟孩子说“去了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或者“永远的睡着了”这类的话,小孩子的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类似于这样的话对小孩子来说,或许很危险,他可能会想去试一试。曾经就有这样的新闻,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自杀,留下遗书,遗书上有“我太想去天上看看了”“下辈子再做你们的女儿”等等很多这样的话语。

    二,我们要平静地告诉孩子生老病死只是自然规律,就像花开花落一样的自然,有出生就有死亡,人就是在这样的自然规律下繁衍生息

    三,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等死2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一生都在恐惧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习怎样活的精彩,我们要学习怎样才能不留遗憾的死去。如抗日英雄们能够面对死亡泰然处之,源于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充实的,又如一些文人,科学家,他们面对死亡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的有价值,活得有意义。还有一些反面例子,那些监狱里面临死刑的囚犯,他们哪一个对死亡不是充满着恐惧,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生活,生命不会重来,他们也再没有机会好好生活了,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遗憾,可他们也只能带着遗憾和恐惧死去。告诉孩子,你的生活才刚开始,要不断地学习让自己活得更好,充实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我们不能避免死亡,但我们能让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很美好。

    2018-04-13 14:52:28 0条评论
  • 教育秀秀看
    教育秀秀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宝宝表面焦虑的是死亡的问题,实际上折射的是分离焦虑的问题。是不是您平时对孩子地陪伴太少?孩子的安全感不足?

    我给您的建议是: 一,首先重视孩子的问题,不要搪塞他,给到孩子足够的耐心来,一遍一遍的倾听孩子的话,倾听时不加任何评判,尽量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出他内心的恐惧,孩子描述完您再复述他地语言,给到他共情,:哦,妈妈知道了你很害怕是吗?你很害怕死亡,害怕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同时,一定带给到孩子肢体上地安抚,让他感到此时妈妈对他深情的爱。

    二,跟孩子聊一聊死亡。首先,你可以说你小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的害怕,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孤独感。然后,科学的跟孩子说死亡:是宇宙世界的规律,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永远存在的, 比如春天小树发芽,秋天树叶掉落,比如小孩出生,老人去世,再给他讲讲如果我们的人类和动物只有出生没有死亡,世界会是一种什么现象。接着话题在回到孩子身.上, 感谢你这个可爱的小生命来到妈妈身边,妈妈会陪着你长大,你会陪着妈妈变老,我们要珍惜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妈妈爱你,永远都爱你!

    三,建议你生活中一定要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每天多陪孩子做做游戏,多一些肢体上的拥抱,临睡前在孩子的耳边说: 妈妈爱你,永远爱你!把你的爱输入到孩子的潜意识里

    四,你要有心理准备,并不是今天你按照我的步骤去做了,孩子明天就不害怕了,没那么快,但孩子的恐惧感会一天一天消除,慢慢来, 你要有耐心哦,只要孩子重复这个话题,你就带着饱满的爱意与孩子互动。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2018-05-24 17:57:43 0条评论
  • 预语还休
    预语还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家小朋友五岁多,正是随时随地脱口而出“为什么”的年纪。说他小脑袋里有“十万个为什么”一点儿不为过,可就算我买来《十万个为什么》每天给他读,也还是会有回答不了的“为什么”。 每晚睡前交流。 小朋友:妈妈,我们中国的祖先是谁? 我:炎帝和黄帝,我们是炎黄子孙。 小朋友:为什么是两个人?到底是哪一个呢? 我:有一部分人的祖先是炎帝,另一部分是皇帝。我们应该是皇帝。(我觉得是时候找机会带他去黄帝陵之类的地方看看了) 小朋友:那炎帝和黄帝是不是都死了呀? 我:是的,他们很久很久之前就死了。 小朋友:他们为什么会死呢? 我:每个人都会死的。 小朋友: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死呢? 我:这是自然规律。 关于死这个话题,孩子不是第一次问到了。之前我们聊到“死”,孩子给我的感觉是“事不关己”的,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儿的。比如,有一次跟他说起爷爷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是个军人,他会问“那爷爷为什么没有死呢?”应该是看电视里某些战争片得出的结论吧。还有一次,突然问起奶奶,“奶奶你什么时候死呀?” 对于死亡,孩子是好奇的。就像好奇“我是从哪儿来的?”一样。孩子口中关于死亡的询问,或者表述,不应该是禁忌,也不应该令我们“大惊失色”。这两次孩子对爷爷奶奶关于死亡的问话,我自然是很尴尬的,但完全没有表现出“这个问题不能问,这种话不能说”。而是耐起性子跟他交流。 可是这一次,小朋友关于死亡的思考,明显又深入了。 小朋友接着问:那人什么时候会死呢? 我:大概活一百年吧,就会死了,这个不一定,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小朋友:我也会死吗? 我:会的。 听到我的回答,小朋友突然缩进我的怀里,搂着我的脖子说“我害怕,妈妈我不想死,我好害怕”。 这着实让我意外了,不知道该怎样抚慰他对死亡的恐惧。只有揽他在怀里,轻轻的拍着他,说“不用害怕,每个人都会死的。”“死了以后呢?死了以后会怎么样?我好害怕。”我想起他以前问我说“妈妈,你老了是不是要死?”“你死了以后是不是要埋进土里?”那时,完全没有害怕,就像在问“你饿了是不是要吃饭”一样平常。 他是为什么突然开始害怕了呢?在害怕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未知。人对未知的事,像是有着本能的恐惧。 我继续安抚他,“不要害怕,我们只要好好活着,好好吃饭,吃健康的东西,好好锻炼身体,就可以少生病,就可以活很久,有一百多年那么久”。 “那还是会死呀,我不想死,害怕”说完,又往我怀里缩了缩。这个解答他显然是不满意的。可我还能怎么说呢? 只好又说一些类似于好好吃饭,按时睡觉之类的话来分散他的注意力。 人对死亡是有着本能的恐惧吧。所谓“不知死,焉知生”。五岁多的孩子对生命有好奇,开始害怕死去,我想,他是开始要懂“好好活着”了吧? 我们80后这一代父母,养个孩子战战兢兢,相当多的人对孩子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我们“养儿”,更重“育子”。养身,更重养心。真真的恨不能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多有不易。 想起三毛那句话:“养一个小人没有问题,但为了一份爱,担一生一世的心,担不起。” 担不起,也要担,因为爱。

    2019-07-10 23:42:09 0条评论
  •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吴志伟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中国文化心理学系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晓平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员、心丝带心理学志愿者、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武汉大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

    这个问题,是生命本质的问题,回避它,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它。

    一是要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场景下,自然而然地和孩子谈死亡。比如孩子喜欢的金鱼或者养的花死了,我们要告诉他,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不美好的东西,动物、植物、人,都会有离开的那一天。我们要学着接受它。它的到来、离去,都是和我们的一种缘分。

    二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让孩子悲伤、难过、失落等情绪宣泄出来,不能积压在内心打成结,否则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我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回忆和失去的事物在一起的情景,写成文章或者诗歌,把它朗诵出来,表达追思。

    三是明了死亡的意义,正因为有了死亡,活着才显得如此珍贵,如此动人。所以要好好地享受,好好地对待,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每一天。

    四是告诉他让生命得到延续的办法:肉体消逝,而精神和能量永恒。比如用心去爱亲人们,让自己活在亲人的心中;比如用心去爱、去奉献这个世界,留下伟大的思想、事业等等,让自己活在所有人的心中,比如释迦摩尼、孔子、孟子这些先贤,再比如周恩来、毛泽东、雷锋,虽然身体消亡,但他们都永远地活在了这个世界上,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2018-04-18 15:44:18 0条评论
  • 哲学诗画
    哲学诗画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何让孩子接受亲人的死亡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件棘手的事。最近看了和死亡有关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更深理解死亡。(这是他们之前的难题)电影中记住逝去亲人和供奉他们的照片情节让人很感动。人的一辈子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从社会地位来说,你死了。第三次是再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才是真的死了。看完这部电影我还特意想了一下我去世的姥姥和奶奶的样子(姥爷、爷爷我出生时就已经不在了),我怕忘记她们。也特害怕我的孩子老了会因为某种原因忘记我。(泪崩)

    记得他们三岁多的时候我在群里求助过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这件事,当时儿子们对死亡非常恐惧,很担心爸爸妈妈会变老离开他们,提到这事就伤心哭,因为他们看过几本绘本关于亲人离开的绘本,还有知道清明节是纪念逝去的亲人的,幼小的他们始终没法接受“死亡”这个概念,有时会直接问我:“妈妈,你也会死吗?”我回答:“是的”。他们立马搂着我嚎啕大哭。当时能想到安慰他们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埋在地下化成泥土,但灵魂会变成天使去了天上,一家人还会在天上见面,爸爸妈妈一直爱他们。但这些说法他们始终无法接受,不能释怀。我一直也在找更好的解释,现在他们五岁多,心里承受能力强了一些,也能理解死亡了,不再有慌张、恐惧和放不下的悲恸。所以我家这个棘手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教训:

    1.跟孩子解释时一定要口气平淡自然,不要流露出悲伤的情绪。我刚开始就犯错了,第一次给他们读《外婆住在香水村》这本书时感动的哽咽掉眼泪,这让他们更害怕了,后来吸取教训,用很平静的语气给他们读。

    2.多跟孩子解释,利用大自然的生命发展规律,比如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枯荣交替;小动物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说的时候要具体一些,列举孩子熟悉的植物和动物仔细描述他们不同生命阶段变化,最后得出生命其实并没有真正结束,而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记得儿子当时就说:“爸爸妈妈把生命传给我们,我们又把生命传给我们的孩子。”

    3.如果孩子不问就算了,如果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家长不要回避,尽量正面回答。我在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解释时企图回避,但是聪明的孩子一下就感觉到:大人不回答就是讳莫如深,结果往往是他们心里否定的、不好的的答案。他们就越发紧张害怕。

    2017-12-20 14:18:48 0条评论
  • 积木育儿
    积木育儿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生活中,我们孩子看动画片,或者是看一些绘本的时候,可能会问到,什么是死啊?那可能对于我们大多数父母来讲,觉得这是一个避讳的字眼,是一个不吉祥的字眼,我们生活中很少去谈论。

    还有的孩子呢,是因为家里出现了一些变故,比如家里有老人去世,或者父母在聊天的时候,或者他听别的小朋友去说一些事情的时候,提到了这个字。那么孩子他就要去问,该怎么去回答呢?

    这个确实能够让我们父母很为难。比如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死可能它只是一个虚构的,是我们孩子就是从媒体或者是别人的事情当中来听到的。这种情况下呢,可能家长解释起来还是比较容易一些,你可以跟他讲,死就是一种结束,就是他再也不会动了,或者再也不会说话了。可能这种死呢,孩子会泛化到很多东西上,比如说一些小宠物,甚至是一朵花,甚至是一个人,那你去可以跟他讲,他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告诉他。比如孩子会提问,这个死的东西还可以做吗?你就告诉他可以还是不可以,就够了。

    最让家长为难的是,就是说我们自己的身边,比如我们孩子的这种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老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家长本身非常地伤心。但是呢,我们还要跟孩子去解释什么是死亡。比如说我见到过这样的小朋友,他的妈妈去世了,四岁多的时候,他就总问他爸爸,妈妈是死了吗?什么是死呀?然后爸爸就会跟他说,死了就是埋在地下,或者是去天堂了。但是实质上很多时候爸爸去说这个的时候,爸爸其实这种情绪是很难控制的,很多时候孩子还想继续问,爸爸就把脸别过去,不想再讨论这个话题。

    但是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在这里,而且其实这种情况下,我们去满足孩子探索,也是对他情绪上的一种疏导。因为毕竟孩子也失去了妈妈,比如说如果我们只是说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实际上孩子是不能满足的。他会说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那爸爸你给我买个望远镜吧,我就是可以用望远镜看到她,我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他还会问我们中午吃饭了,那妈妈要不要再继续吃饭呢?那妈妈一个人躺在地下,她会不会憋得慌呢?会不会地下有虫子去咬她呢?然后她会不会呼吸不了呢?等等等等。我们会发现孩子会无穷无尽地问这些个问题。

    这会儿呢,我们家长就要很严肃,或者是很完整地告诉他,一个人什么叫死?对于一个人来讲,说他不需要吃饭了,再也不用吃饭了,而且他会安静地躺在那里睡觉,而且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但是呢,你在心里面可以想念他,而且他也不能跟你去说话了。

    用一些孩子能够理解的行与不行,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特别简单明了地去告诉孩子,切记不要因为孩子问到了这些我们伤心的东西,或我们忌讳的东西,就去训斥他。因为对死亡的理解,也是孩子这种整个认知世界的一个非常的重要的一个部分。希望呢大家在遇到孩子问到我们死的时候呢,能够发挥自己的这种智慧,能够心平气和地讲给孩子听。

    如果说你不太确定这个答案怎么说的时候呢,也可以采用一种很开放的方式,比如说爸爸妈妈也不知道,那你觉得呢?你觉得他会怎么样呢?这样我们跟孩子一起去讨论。这样呢,能够保证我们的孩子他这种主动发问的这种好奇心,同时呢又能够满足孩子的一些个求知欲,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这种主动性思维。

    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2018-02-08 19:17:39 0条评论
  • 预语还休
    预语还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家小朋友五岁多,正是随时随地脱口而出“为什么”的年纪。说他小脑袋里有“十万个为什么”一点儿不为过,可就算我买来《十万个为什么》每天给他读,也还是会有回答不了的“为什么”。 每晚睡前交流。 小朋友:妈妈,我们中国的祖先是谁? 我:炎帝和黄帝,我们是炎黄子孙。 小朋友:为什么是两个人?到底是哪一个呢? 我:有一部分人的祖先是炎帝,另一部分是皇帝。我们应该是皇帝。(我觉得是时候找机会带他去黄帝陵之类的地方看看了) 小朋友:那炎帝和黄帝是不是都死了呀? 我:是的,他们很久很久之前就死了。 小朋友:他们为什么会死呢? 我:每个人都会死的。 小朋友: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死呢? 我:这是自然规律。 关于死这个话题,孩子不是第一次问到了。之前我们聊到“死”,孩子给我的感觉是“事不关己”的,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儿的。比如,有一次跟他说起爷爷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是个军人,他会问“那爷爷为什么没有死呢?”应该是看电视里某些战争片得出的结论吧。还有一次,突然问起奶奶,“奶奶你什么时候死呀?” 对于死亡,孩子是好奇的。就像好奇“我是从哪儿来的?”一样。孩子口中关于死亡的询问,或者表述,不应该是禁忌,也不应该令我们“大惊失色”。这两次孩子对爷爷奶奶关于死亡的问话,我自然是很尴尬的,但完全没有表现出“这个问题不能问,这种话不能说”。而是耐起性子跟他交流。 可是这一次,小朋友关于死亡的思考,明显又深入了。 小朋友接着问:那人什么时候会死呢? 我:大概活一百年吧,就会死了,这个不一定,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小朋友:我也会死吗? 我:会的。 听到我的回答,小朋友突然缩进我的怀里,搂着我的脖子说“我害怕,妈妈我不想死,我好害怕”。 这着实让我意外了,不知道该怎样抚慰他对死亡的恐惧。只有揽他在怀里,轻轻的拍着他,说“不用害怕,每个人都会死的。”“死了以后呢?死了以后会怎么样?我好害怕。”我想起他以前问我说“妈妈,你老了是不是要死?”“你死了以后是不是要埋进土里?”那时,完全没有害怕,就像在问“你饿了是不是要吃饭”一样平常。 他是为什么突然开始害怕了呢?在害怕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未知。人对未知的事,像是有着本能的恐惧。 我继续安抚他,“不要害怕,我们只要好好活着,好好吃饭,吃健康的东西,好好锻炼身体,就可以少生病,就可以活很久,有一百多年那么久”。 “那还是会死呀,我不想死,害怕”说完,又往我怀里缩了缩。这个解答他显然是不满意的。可我还能怎么说呢? 只好又说一些类似于好好吃饭,按时睡觉之类的话来分散他的注意力。 人对死亡是有着本能的恐惧吧。所谓“不知死,焉知生”。五岁多的孩子对生命有好奇,开始害怕死去,我想,他是开始要懂“好好活着”了吧? 我们80后这一代父母,养个孩子战战兢兢,相当多的人对孩子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我们“养儿”,更重“育子”。养身,更重养心。真真的恨不能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多有不易。 想起三毛那句话:“养一个小人没有问题,但为了一份爱,担一生一世的心,担不起。” 担不起,也要担,因为爱。

    2019-07-10 23:42:09 0条评论
  • 广阔天地World
    广阔天地World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毛先生语,言之有理。

    死生,存亡之大事也。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死的态度阐明了他的格局和态度。

    毛先生认为,当孩子问起死亡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的回避这个话题,需要向他讲清楚死亡的意义。

    而如果要讲清楚死亡的意义,就需要家长首先自己能够理解生死,所以,先让自己通过学习理解生死,再谈给后人讲吧。

    2018-09-12 11:56:48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