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被比作“扶不起的刘阿斗”,在历史中,刘禅表现真是如此吗?
刘禅被比作“扶不起的刘阿斗”,在历史中,刘禅表现真是如此吗?
-
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一形象源于他嬉笑自若地应对“此间乐不思蜀”。但若从当时情势来看,面对司马昭杀机重重的试探,身陷囹圄的刘禅若不能释除司马昭的疑忌,顷刻间即有杀身之祸。正因洞悉司马昭的用意,刘禅才矫饰昏聩。明代学者于慎行便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危急关头,刘禅轻轻一句“乐不思蜀”便从容化解,说明这位在位41年之久的帝王不无政治机变。
刘备临终托孤,遗诏刘禅要父事诸葛亮,由此便奠定了之后的权力格局。刘禅君臣不过是执行了这种“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安排。
刘禅本人极富机变,很有政治头脑。如诸葛亮死讯传到成都后,刘禅即果断地下令宵禁,降低这一非常事件带来的震荡。刘禅非但没有残杀暴谑大兴土木的记录,更在诸葛亮死后,即停止穷兵黩武的北伐以休养民力。延熙元年、六年、九年、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景耀元年、四年均大赦境内。
在诸葛亮之后,刘禅始终掌控着用人之权,蒋琬、费祎、姜维都由其亲自授职。并且取消了“丞相”一职,蒋琬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执政,蒋琬之后又取消大司马之职,费祎仅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名义执政。另外,为诸葛亮立庙一事,被他整整拖了三十年,在快亡国时才颁令在遥远的陕西勉县立祠。所以不同意在成都,因为担忧臣子的声望过大有损人主权威。凡此种种均非昏聩帝王所能为。
要知道,刘禅并非嫡子,其生母甘夫人只是刘备早死的一妾,夫人名号还是刘禅被立太子后的追谥,刘禅所以被册为储君,除年长外禀赋应该是主因。
刘禅对亡蜀也并无太多责任。在其即位伊始,蜀国疲弱之势已经难以挽回。刘备诸葛亮对此形势也异常明晰。刘备临终“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推心置腹中,难掩忧郁悲凉。再看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勉励儿子修德、读书、父事诸葛亮外,无一句提及自己奋斗一生的“兴复汉室”,酷似富家翁临终“好自为之”的告诫,既无“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期望,自然不会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刘备对时局的气馁可以想见。诸葛亮所能做的也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临终时,刘禅派人请示后事,诸葛亮依次推荐蒋琬、费祎,再问其次,即不答。可见诸葛亮对蜀的前景已不抱期望。
总之,刘禅所以扮作昏聩,应该是险恶高压下的韬晦自全,恰是一个亡国帝王的酸楚。刘禅在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受演义诋毁太多,今天我们应该重新看待这一历史人物。
参考解洪兴《重评刘禅》《蜀汉刘禅传》
2019-11-16 23:13:29 -
刘禅并非无能,只是没有主见只听大臣的。所以很容易被带偏。如果他真的无能的话为何诸葛亮还要写出师表来告诉他如何当好一位君王而不是让他退位让贤让他的儿子(那时候已经成年了)来当呢。他只安于维持现状罢了至于国事基本都是由诸葛亮安排的人来处理的直到费袆去世。诸葛亮的最后安排的最后一名大臣离世。魏国攻打了过来蜀国未战投降了。刘禅他从皇帝的角度他不是一名好皇帝。可从其他角度看他保全了蜀国军民的性命。总得来说他不适合当皇帝更适合当一个城池城主。
2019-11-10 17:38:28 -
在后世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末代皇帝刘禅大多被描写为“扶不起的刘阿斗”,这更多他在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在真正的历史上,刘禅可以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皇二代,既不是大智若愚、高智商高情商的帝皇,也不是烂泥扶不上墙、愚笨如猪之人。不算什么坏人,也不是弱智,能明事理儿,但放不下自己的私心。
其实世人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他们每次在评论刘禅时,总会变成两个极端。要么说此人愚蠢透顶,不可救药;要么说他大智若愚,韬光养晦。古人之所以将刘禅描述成一个昏庸无能、无所作为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只是因为古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信奉着“国破身死”的思想,对于刘禅为了保命而卖国的行为非常不屑,成为了帝皇们教育继任者的反面案例。
现在的人和过去心态不一样,所以我们从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哲学角度看,刘禅临危投敌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说过:“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刘禅其实既没有诸葛孔明那皓如日月的智慧,也没有刘备那包容万物的胸襟气量,但他同样不是昏庸无能、愚蠢透顶的烂泥。在面对司马昭提问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如果说思念故国,恐怕会惹来杀头的祸害。人又不是草木,怎么可能没有感情,刘禅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他再薄情,对蜀地总归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马昭面前着实演了一场戏,也就骗得了一个“乐不思蜀”的昏君之名。与为了自己千秋之后的美名劳苦一生的大多皇帝不一样,他着眼的是当下。刘禅这样做是想保全刘氏的血脉,使得哪天能够东山再起。所以他选择了忍耐,但是忍让却不代表是无能,如果当时刘禅为了一时之气,就回答说思念故国,那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牵连。
平心而论,刘禅既不是雄才大略的马上天子,也不是整兵治民的中兴之主,但是他中规中矩地统治了蜀汉政权近四十年,也没出什么大的乱子;最后投降魏晋后,能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下当安乐公得以善终,也难能可贵。
同样,从他与诸葛亮相处之道就可以看出他有着一定的胸怀和政治头脑。与其说刘禅是心甘情愿地做甩手掌故,不如说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无论能力智商、资历威望、谋略经验以及战略眼光他都与诸葛亮相差甚远,如果想勉强与丞相“共事”或“共政”,其结果不是掣肘就是添乱。当能力撑不起野心时,刘禅索性“萤烛不与日月争辉”!
其实刘禅选择投降魏国并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能让蜀汉的百姓少受一次灾难。当然,那些极力抵抗的君主会受到后人的敬仰,自己获得了一世英名,但是对百姓更多的是灾难。
综上所述,刘禅被比作“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后人从建功立业、国破身死的角度给他定的标签,刘禅本人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普通的皇帝,在三国纷争的年代,选择了一条颇具争议的道路。
2019-11-10 17:34:53 -
其实刘禅还是很厉害的还是有过人之处的,在刘禅执政蜀国期间,其实经济发展迅速,刘禅他其实脑子很聪明善于运用人才,他之后又废除了丞相制,将执政的权利到自己一个人的手里,这样新的政治安排,刘禅无疑是想掌管一切,这样的行为可见刘禅还是比较聪明的。
2019-11-10 17:29:46 -
刘禅,小字阿斗,后蜀汉怀帝。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幼时多遭难,曾两次被蜀国大将赵云所救,电视剧演绎的画面曾有刘备为招揽人心,将阿斗摔出的场景,以此联系后刘禅投降曹魏,乐不思蜀的场景,很多人都认为刘禅直接被摔傻了,此后一系列的表现,成为千年来昏庸无能的典范。
不过近日有史学家根据历史的蛛丝马迹推断,其实刘禅是属于那种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的类型。
大家对刘禅的印象多是从《三国演义》而来,而小说作者为突出渲染,往往会会刻意的神话或丑化一些人物,而刘禅属于躺枪的那种。
很多人只看到了刘禅被摔、不通诗书,贪玩,投降等情节,而并不清楚刘禅其实在位30多年,他在位期间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人民安乐富足,除了没有独挡一面的军事将领外,并没有毛病挑剔。即便是诸葛亮在世时,刘禅事事如君如父,在诸葛亮的引导下,逐步理顺蜀汉的各项政要,而诸葛亮也多次赞扬后主的聪慧,二者的关系非常融洽,完全没有显现诸葛亮功高盖主的意思。可见刘禅在用人机制上非常知人善任。
在看待刘禅投降曹魏一事,在大事已去无可挽回之际,并没有倾全国之力作拼死顽抗,反而隐忍下来,既保全了城中百姓,也为自己今后的安身立命提供了基础,甚至不惜被流言蜚语所笼罩,也许在他的心中,活下去才有机会翻身,只有莽撞人才会慷慨赴死。
虽然刘算死前也没有等到翻身的机会,不过独善其身,见证了曹魏统一天下,也算是一种额外的补偿吧。
2019-11-12 18: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