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奇以治偶,偶以治奇”论证的是什么?

新农商网 全部 1009

《内经》中“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奇以治偶,偶以治奇”论证的是什么?

回复

共4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带你聊世界
    带你聊世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灵枢 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依据《灵枢 九宫八风》篇的内容可知,“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及其所表达的天文历法理念。

    结合“洛书”布阵规律,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

    “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乃至在此作用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按五运六气理论而言,每个季节各有73.05天。五个“奇数”分布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同样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不同地域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在此影响下不同地域环境之中万物的生长变化。

    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也表达了五季依次循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的时间“序列”,科学地反映了春季万物复苏,如“木”之萌发;夏季万物盛长,枝繁叶茂,此时为全年气温最高,犹如“火”之温热;长夏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犹如“土生万物”;金秋送爽,万物成熟,生机收敛,植物的枝叶枯黄凋谢;冬季严寒,阳热之气如同自然的“水”一样涵藏于地下,万物生机伏匿敛藏。“五行”之“行”,即季节气候年复一年运行不息之意。在太阳背景下的五季气候运行不息,万物也随之发生变化,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这就是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19-06-27 12:19:42 0条评论
  • 天地有易
    天地有易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你要明白中医辩证的八纲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理解了这八个字你就能看到一个道理,都是阴阳同存,后又相克相争,所以跟“道”是同理同宗的。

    在传统思想中,一,为伊始,九,为鼎盛,盛泽衰,而后又生。如此往复,是为谓天道轮回。奇为阳,偶为阴。所以,放到《内经》里就是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阴阳同生,表里相合,寒热不争,虚实无形。


    2019-06-27 12:35:18 0条评论
  • 不可不戒非戒不可
    不可不戒非戒不可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本段经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原文】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歧伯对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见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译)黄帝道:我愿闻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死生,是怎么一回事?歧伯说: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见九,以应九野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来决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怯除病邪。[按]《三部九候论》主要是讨论三部九候的脉诊法。与现代《中医诊断学》的脉诊的三部(寸关尺)九候(浮中沉)不同。

    2019-06-27 14:04:51 0条评论
  • 天方夜谭79351
    天方夜谭79351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奇数为阳,代表了阳经络电流的大小。偶数为阴,代表了阴经络气的大小,也就是电流的大小。

    2019-06-28 16:04:22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