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spider 全部 1018

庄子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回复

共6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当年青山
    当年青山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先说结论: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句话概括就是: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化,所以要返璞归真,不争,不比较,不追求名利知识。

    要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如何产生,我们就要先了解他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庄子原名庄周,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今河南)。他可能是一个没落的旧贵族。做了小官,管理园林。生活很清苦,卖过草鞋,有时甚至吃不上饭。找朋友借过米。但是他人很“清高”,经常借文抒情,嘲笑富贵得意的人,他认为人生如梦(庄周梦蝶),仿佛看破“红尘”。因为他人很聪明,所以文章写的好,从战国到现代都有很多人爱读他的书。

    例如《庄子》第一篇《逍遥游》:说大鹏鸟很大,同小鸟一样,又何必做大鹏

    第二篇《齐物论》说世界是一个样,无有大无有小,无有强无有弱。所以不要去争大小,好坏。因为从不同角度看,没有区别。比如从天上看地上的人,高矮是没有区别的

    第三篇《养生主》“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

    庄子因为生活在战乱年代,认为我们“游于羿之彀中”即在刀尖上过日子,又因为家室没落,生活贫苦,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表面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消极思维。庄子,不断在文中提到一个“忘”字,“忘年”“忘我”“忘物”,实际也是生活找不到出路的自我麻痹。尽管如此,他的一切在变的看法,仍然带有辩证思维的光芒!

    2018-03-05 22:14:15 0条评论
  • 章一刀
    章一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寂静》:

    自主、自由、自在、自作、自受……

    逍遥、快乐、安心、宁静、般若……

    不惊、不畏、不怖、不荒、不急……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2018-01-01 16:21:50 0条评论
  • 啊呥
    啊呥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庄子曾经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是他对名利权利、荣华富贵都不屑一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清心寡欲。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其主张清神净心,顺其自然,自由平等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差不多相同。

    2018-06-20 21:51:31 0条评论
  • 乐活族长神洲大地
    乐活族长神洲大地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乐活“深度国学”,庄子“不要跑”!

    庄子哲学就是“天人合一”的乐活方略,其精心撰述的《庄子•内篇》是整套治世良药,文化“处方”!似乎格外“对症”当下世界,是人类文明星空下的“指南针”!

    《庄子》被于丹等人,在她的电饭煲里“煲”得都不成样子了!历史上能理解“庄学”一二的没几个人,他也没少“挨涮”。各种污化、“矮化”泼脏水层出不穷、花样百出。有代表性的如鲁迅的称其“油滑”、中了“庄子韩非的毒”,这是鲁迅被社会达尔文主义“洗脑”后文化自残的症状,他的“文风”汲取庄先生的太多了!还有称庄子“没落贵族”,很荒唐的给这位一生淡泊的哲人划了成分。青山遮不住这位人类思想巨人,只证明了某些人只是当年文化“粗放型”政策下的“劣质产品”而已!殖民文化的洋奴。这位不怎么被待见的哲人,其国际影响力早已几个世纪了,比如海德格尔、荣格、博尔赫斯。不过,鉴于目前严峻的生态恶化现状,我们还得重提庄子的文化哲学,因为穿越两个千年之后,他的思想仍是哪么伟大、高明!

    1.反对、掊击“失控”的黑科技文明

    庄子是先秦诸子里,头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那个时代文化科学素养最高的人。

    按理他或许会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之类战斗机式的口号吧,他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坚决反对为知识而知识!就是对技术的应用他是谨慎的,如寓言中的那位老人放着灌溉机器不用,却用手工汲水,因为有机械者必有“机心”!正如鲁班曾毁掉自己发明的“木鸢”一样,因为人工便利是小事,而“失控”的黑科技“惑乱人心”毒化生态是大事!是不可预料的。联系现实,再比如,原子核弹发明者,本意是用它作为可资利用的新能源,而实际上是“失控”成了炸弹,其威力能把地球炸翻几千次,谁能控制得了?谁敢保证?

    2.“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科学伦理

    庄子早就思考过“科学伦理”的现代命题,就是“人类如何利用科技造福自身”的问题。《易经》里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器”划分。庄子《齐物论》的主旨就是“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即是对待知识、技术“高科技”的态度。

    他列举批驳了惠施、公孙龙的逻辑“诡辩术”,音乐家师旷的琴技、音律学识,史鱼的史学知识,称这些背反自然的行为是圣人所鄙视的有害“大道”的作为。似乎有“反智”的倾向(历史上就是这么理解庄子的),我觉得卢梭可能受到过庄子哲学的“震撼”,所以才发出“回归自然!”那史无前例的“口号”,但庄子并没有简单否定科学知识,而是要人明白、体悟自然“大道”,又回归日常生活中,因为“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很好使的“用”就是,“不炫技”、“不作死”!庄周那样渊深的思想家绝不可能肤浅。这是因为古人学道、体道悟道得道,不是耳目闻见之知,是生命全息智慧升华的结晶洞见。

    3.看破名利,过“审美”的人生,热爱这美丽而又缺憾的人间世!

    “逍遥游”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惊世骇俗、超凡脱俗高出庸众“九万里”的气度过目难忘。

    其实,“道不远人”,现实中的庄先生可以拒相位、傲王侯,但仍然要应付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庸常生活,入世而出世,就是要在污泥浊水里甘愿找“拽尾”之乐,开出红莲,圣化自己的生命,过审美的人生,平凡而伟大!

    乐活一家之言!共勉!

    2018-05-09 11:54:59 0条评论
  • 一往文学
    一往文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生死观:轻死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此物之情也。’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庄子载鼓盆而歌,这充分说明庄子对于死亡的豁达态度。

    根据《庄子》记载,他拒绝弟子的厚葬,他说天地就是自己的棺材,不在乎被缕蚁食用,认为人生走向坦途的时候是必须要经过生与死这一站。庄子的生死观是看透了生和死,一切都随缘,其思想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善生善死。他对死亡的态度是十分乐观,但是不会消极地对待活着;对于生活中贪生怕死的。人十分鄙视,但是不同意无所谓的牺牲;鼓励人们大胆地面对死亡的恐惧,以自然主义的博大胸襟看待生命与死亡,不被生所累,不被死所羁。同时,他也认为生死之变只是物质的变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就是一种气化现象,所以人的死亡就等于是自然的变化过程,生与死这个对立的过程其实是相通的。

    庄子的生死观超越了个人的局限,是将整个目光投射到自然当中,人的整个生命就是万物当中一个小小的部分,诚如他在《知北游》中所提到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潦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亡,人类悲之。解其天,堕其天;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人生苦短,转瞬即逝,不过是这苍茫世界中的一个自然变化,只有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一切,才能真正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金钱观:薄名利

    在庄子心中,世俗之人所向往的名誉和权力,并不是本来生命应该拥有的东西,而是外物暂时的寄托。

    《庄子·秋水篇》记载这样的故事:庄子水边钓鱼,楚国的国王让两个人去请庄子,希望子能够为他所用。庄子却只是悠然的钓着鱼说:“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死的时候三千岁了被人们放在庙堂之上供奉。你们说这只乌龟究竟是愿意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里还是被人们供呢?”两个特使回答:“愿意呆在水里。”庄子顺势回答道:“你们回去吧,我也愿意呆在水里。”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不愿意被名利束缚住。

    崇尚自由

    对我们的人生,庄子认为应该追寻自由,不被任何外力束缚住。在《庄子》这本书里,最能体现庄子关于这样个人态度看法的文章就是《逍遥游》。

    徐克谦先生说:‘庄子哲学以追求个人精神‘无待’的‘逍遥游’为崇高理想,希望个人的精神能摆脱世间一切礼法制度、道德规范、世俗观念的束缚,‘登天游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逍遥游》里提出“有蓬之心”,其实就是指被名利权欲等所束缚住的心,庄子认为只有人无忧无虑地在这天地之间生活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自由,精神自由才是人们应该向往的。对于自由的真正标准,庄子的文章有详细的阐述一‘无己,“无功”、“无名”。只有到达了这三种境界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自在,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忽视一切,而是有自己的标准,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顺乎时势

    在《人世间》,庄子提出八个字的标准“行莫若就,心莫若和。”这句话就是说表面上可以圆滑世故,但是内心要浑融合顺,会坚持正确的原则。过分的迁就和顺从,会显得很没有主见,毁灭自己的本性。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庄子》一书中“无用即大用”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话语,它包含了这样一个前提和假设:即在病态的、污浊混乱、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世人对个体“有用”部分的利用总是以牺牲个体的生命、自由与尊严为代价的,从而使得“无用”和“有用”被迫分高“无用”就成了保全生命和自由的“大用’,

    2018-08-23 11:26:35 0条评论
  • 一往文学
    一往文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生死观:轻死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此物之情也。’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庄子载鼓盆而歌,这充分说明庄子对于死亡的豁达态度。

    根据《庄子》记载,他拒绝弟子的厚葬,他说天地就是自己的棺材,不在乎被缕蚁食用,认为人生走向坦途的时候是必须要经过生与死这一站。庄子的生死观是看透了生和死,一切都随缘,其思想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善生善死。他对死亡的态度是十分乐观,但是不会消极地对待活着;对于生活中贪生怕死的。人十分鄙视,但是不同意无所谓的牺牲;鼓励人们大胆地面对死亡的恐惧,以自然主义的博大胸襟看待生命与死亡,不被生所累,不被死所羁。同时,他也认为生死之变只是物质的变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就是一种气化现象,所以人的死亡就等于是自然的变化过程,生与死这个对立的过程其实是相通的。

    庄子的生死观超越了个人的局限,是将整个目光投射到自然当中,人的整个生命就是万物当中一个小小的部分,诚如他在《知北游》中所提到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潦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亡,人类悲之。解其天,堕其天;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人生苦短,转瞬即逝,不过是这苍茫世界中的一个自然变化,只有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一切,才能真正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金钱观:薄名利

    在庄子心中,世俗之人所向往的名誉和权力,并不是本来生命应该拥有的东西,而是外物暂时的寄托。

    《庄子·秋水篇》记载这样的故事:庄子水边钓鱼,楚国的国王让两个人去请庄子,希望子能够为他所用。庄子却只是悠然的钓着鱼说:“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死的时候三千岁了被人们放在庙堂之上供奉。你们说这只乌龟究竟是愿意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里还是被人们供呢?”两个特使回答:“愿意呆在水里。”庄子顺势回答道:“你们回去吧,我也愿意呆在水里。”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不愿意被名利束缚住。

    崇尚自由

    对我们的人生,庄子认为应该追寻自由,不被任何外力束缚住。在《庄子》这本书里,最能体现庄子关于这样个人态度看法的文章就是《逍遥游》。

    徐克谦先生说:‘庄子哲学以追求个人精神‘无待’的‘逍遥游’为崇高理想,希望个人的精神能摆脱世间一切礼法制度、道德规范、世俗观念的束缚,‘登天游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逍遥游》里提出“有蓬之心”,其实就是指被名利权欲等所束缚住的心,庄子认为只有人无忧无虑地在这天地之间生活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自由,精神自由才是人们应该向往的。对于自由的真正标准,庄子的文章有详细的阐述一‘无己,“无功”、“无名”。只有到达了这三种境界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自在,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忽视一切,而是有自己的标准,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顺乎时势

    在《人世间》,庄子提出八个字的标准“行莫若就,心莫若和。”这句话就是说表面上可以圆滑世故,但是内心要浑融合顺,会坚持正确的原则。过分的迁就和顺从,会显得很没有主见,毁灭自己的本性。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庄子》一书中“无用即大用”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话语,它包含了这样一个前提和假设:即在病态的、污浊混乱、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世人对个体“有用”部分的利用总是以牺牲个体的生命、自由与尊严为代价的,从而使得“无用”和“有用”被迫分高“无用”就成了保全生命和自由的“大用’,

    2018-08-23 11:26:3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