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化是否是外来文化?三星堆的后人到了何处?
三星堆文化是否是外来文化?三星堆的后人到了何处?
-
随着“三星堆文化”这一充满神秘和诱惑的词语的出现,大家脑海里便再一次涌现出千古未解之谜:三星堆文化是否是外来文化?三星堆的后人去了哪里?
遗憾的是,这里只能谈一下现今的主流推测,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尤其是考古专家和学者对其中“七大千古之谜”,仍然是争论不休。
三星堆文化简介:
三星堆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起步时期最早发现的大遗址之一。最初发现其遗址是在20世纪30年代,1986年又成功发掘了两个祭祀坑,三星堆以历史悠久、出土物精美、文化独特、神秘莫测而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文化起源的主流推测:
三星堆祭祀坑内各种奇诡怪异的神像和形象从未见于著录,没有现成的巴蜀文献记载可资对照,至今学者还不得不主要借助于有关中原文化典籍的知识来认识和探索三星堆遗物及其风貌和内涵。所以有些外国人推测,三星堆文化是外来文化。
三星堆文化的来源目前还没有定论,四川盆地内的考古发掘相对中原和关中地区来说,力度相对薄弱,积淀相对较薄。
一般认为,四川盆地的考古学文化分为两个大区,即东区和西区,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认为四川盆地考古学文化序列应为:
东区:丰都玉溪坪遗存→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遗存→忠县中坝商周遗存→巴文化。
西区:茂县波西遗存→茂县营盘山遗存→茂县沙乌都遗存→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蜀文化。
这从这角度来说,三星堆文化的直接来源就应该是新津宝墩文化,而宝墩文化则源于川北地区。川北文化具有关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应是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经由汉中地区带入四川盆地。
三星堆遗址在考古学上被分为四期,其中的青铜器是在第三期才出土,即中原的中商时期。此时的三星堆出现了大量和中原、长江中游地区吴城文化等极为相似的青铜礼器。比较典型的青铜大立人像,风格浓烈,让人过目不忘。这座铜像的底座也出现了商代流行的兽面纹影响,与中原兽面纹非常相似。
三星堆文化后来迁至成都平原,形成十二桥文化,十二桥文化的青铜礼器远不如三星堆的辉煌,但是古蜀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成都平原大量十二桥文化遗存被发现。十二桥文化兴盛于西周时期,而四川盆地在十二桥文化到战国时期存在缺环,需要更多的考古工作补足。
综上所述:就目前所掌握的证据证明,三星堆文化并非是外来文化,而是来源于宝墩文化,宝墩文化与西部、西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关系密切。三星堆后来受到夏文化、商文化的强烈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青铜文化面貌。三星堆文化演变成十二桥文化,并在战国末期被秦国统治。
正如三星堆文化中的“七大千古之谜”一样,研究三星堆文化仍然是中国考古学,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三星堆文化的谜团迟早会展现于世人面前。
2020-06-06 19:38:34 -
刚好这段时间我在研究新疆的古文化,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人类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1个时期具体年代不清楚,那是地球上开天辟地的神话形成的时候,这些神制造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比如西方的宙斯,中国的伏羲。这些神跟人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代表性就是他们是人面兽身。比如西王母,伏羲女娲都是这样。在埃及至今有人面狮身像。第2个时期是人神共存的时期,这个时期大家都比较了解,在西方以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为代表,在东方则以三皇五帝为代表。这个时候社会上有人也有神,由神来统治人。第3个时期就没有神了,但是有不同外形的人类,比如巨人,长着羊腿的人等等。这个时候刚好是青铜时代。不管是从考古中还是历史记载中,还是神话传说中,都有着这样的信息,而且那些长相怪异的人在距今3700年前全部消失了。但是在这个阶段,像我们这样的人还是占多数。世界各地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也基本就在这个年代。第4个阶段就只有我们这种人类了。
三星堆的年代在4000年前,也就是不同形状的人共存的年代末期。三星堆很可能是其他种类的人的文化,但是也属于本土文化。
这就把你的两个问题都回答了。我知道我的这个回答过于另类,肯定不会入选优质回答,所以也不配图了。
2020-06-08 20:42:37 -
一提起三星堆文化,给人的感觉就层层迷雾下的美人,谁也没有看到过她的真容。它到底是远古时代中原人迁徙的一个分支;还是以原有古蜀文化为主的当地人,同时期创造的另一个文明;亦或是,三星堆文化真是是外星文明?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
那么什么是三星堆文化呢?三星堆文化是基于我国20世纪从3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80年代,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同时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种类庞杂,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而且这些文物上有非常多的图画,有人认为这是它们当时的语言和文明。当然也有不少觉得不是文字,这究竟是什么呢?而且还有一点特别奇怪的是,出土的文物中也有许多的人像,它们有别于现代人类,身材短小,协调匀称,而且刻画技艺非常高超,无关肢体雕刻的都特别细腻。而且都是男性,赤裸着身体,姿势还都是跪着的。与他们摆放在一起的有一些 石头制成的蛇,还有一些认不出来的动物等等。
最具震撼力的是,在1986年发现的两个“祭祀坑”,与近些年发掘的三星堆文化遗址,逐渐看清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基本确认了是三星堆古城址的东、西、南三面城墙。这一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总体面貌,也让人们逐渐揭开了“三星堆”蒙在脸上那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引起了“三星堆文化”新一轮的考证和辩论。
我们都知道,三星堆祭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棵大铜树和一个大型铜人立像。它们体型高大,面貌特别,很难猜透其中的寓意,一些专家用一些远古的典籍来对比,比如《山海经》等等,没有完全匹配的解释,可以说“三星堆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没有完全解开,所以也引起了很多五花八门遐想。三星堆有没有留下后人,也引起了更多人的猜测和论证。大家都在想用更多的证据来揭开三星堆那神秘的面纱。
近些年,日本考古界也关注上了“三星堆文化”遗址,并尝试不断解开其中的谜团。其中的缘由不得而知,希望大家都能够本着一颗去伪存真的初心吧!
2020-06-06 16:26:31 -
三星堆不是外来文化 ,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也其实是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是从高山上往下走的,因为最早的时候全部是水
2020-06-11 06:33:54 -
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1980年至1981年间考古学界把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称为三星堆文化 ,其文化年代下限存在争议 。
三星堆文化基于1933年至1980年、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以及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
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面极广,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少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新成果不断问世,同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
三星堆文化的命名,是基于1933年至1980、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自1933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林名均首次发掘,直到1949年以后才对三星堆一带展开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等于1956年、1958年、1963年、1964年和1980年5月在这一带进行过考古工作,当时称这一带的古遗址为中兴古遗址(因遗址位于广汉县中兴公社范围)。
1980年11月至1981年5月,四川省文管会、省博物馆和广汉县文化馆在三星堆进行发掘,获得丰富的资料,发现房屋基址18座、灰坑3个、墓葬4座、玉石器110多件、陶器70多件及10万多件陶片。年代上限距今4500±150年,大致延续至距今3000年左右,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相当中原夏、商时期。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建议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尽管当时还没有预料到三星堆文化会在日后产生重大影响,以致会由此改写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但作为一个古文明命名,\"三星堆文化\"这个名称,从此便正式出现在中国考古学文化的行列之中,并日益取得中外学术界的公认。
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发现是1986年夏相继发现的两个\"祭祀坑\"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掘并确认的三星堆古城址的东、西、南三面城墙。大批考古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引起了\"三星堆文化\"概念的发展演变。
从文化内涵上看,1986年以前所提出的三星堆文化概念,通常把它作为早期蜀文化看待,还认识不到它是一个古代文明的概念。1986年两个\"祭祀坑\"发现后,出土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以及数千枚海贝,加上后来发现的三星堆古城址,这些重大考古新发现立即突破了以前的认识,使学术界最终充分认识到,三星堆文化(不包括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是一个拥有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三星堆遗址区域的面积,据1980年5月至1981年5月的发掘报告,\"不少于四万平方米\",这就不会是一般的村落遗址。所谓三星堆,像是夯土城墙拐角处的残垣。一个古城的西垣、北垣和东垣的夯土残垣。三星堆似是其西南角。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发掘的月亮湾遗址,是在城内的北部。后来发掘的两个祭祀坑,是在南垣外的不远处。据东垣残垣断面所示,城墙的中间是由若干层平铺夯土筑成的主垣,内外两侧又各有斜行夯土支撑中间的主垣。这同郑州商城及黄陂盘龙城的筑城方法非常相似,而在中原地区,这种筑城法最迟至东周时期已经消失。整个遗址区文化层的分布范围,又恰恰在城圈之内。把这种现象结合两个祭祀坑内出土遗物的年代及其高贵规格来分析,这里当是一座古蜀国的王都遗址。
就三星堆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而言,多认为是夏文化或商文化的传播,或其分支。学者们一致认为三星堆文化陶器、封口盉、鬶、觚、高柄豆,铜牌饰、铜铃,玉戈、玉璋等都与夏文化有渊源关系,而且后者是源,前者为受后者影响所致。如果撇开两者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关系不谈,仅从三星堆文化与夏文化之间表层的文化传播关系来说,夏文化是传播主体,三星堆文化是受体。地理概念上是从中原地区流向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指分布于成都平原的以广汉三星堆遗址第二至四期遗存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关于\"夏文化\"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争论未决,但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本文暂不论夏文化还是否包含其它考古学文化,所称\"夏文化\"均指二里头文化。
三星堆文明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它既有自己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受着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乃至东方文明不同地域的文化或明或隐、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把三星堆文明同通向远方的古蜀商道联系起来解读是有意义的。应该说,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玉石工艺,就是中原夏商文化与蜀文化交流融会、互补互融的产物。不过,蜀人在文化的互补互融中创造出了自身新的有特色的文化,例如在接受中原的礼器、酒器的铸造技艺之外,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神器造型艺术。
尽管三星堆文明在其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文明较多的影响,采借了中原青铜器和陶器中的某些形式,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体系的结构框架,因此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1.古蜀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根据中外学术界关于文明时代的界定,城市、文字(符号)、金属器,是文明社会形成的三大物质文化要素,在三星堆文化中均可得到明确反映。古蜀国家形态、政治组织、政权结构、王权与神权的关系、社会分层等研究,对于认识古蜀文明的进化程度、文化进化的动力和社会运作机制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至关重要。2.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和周边文明的关系。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上说,三星堆文化已初步显示出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和殷墟文化(商文化)的一些密切联系,也隐含着更多的一些区域文化因素,如长江中下游,以及滇、越等文化色彩。通过对这些因素所占比重、变异程度、地位和作用等研究,同时通过对其他区域中的三星堆文化因素的相关研究,将对古蜀文化与中国古代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原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对古蜀文化的演进所起作用等,得出更深入的认识。
3.巴蜀文化与西亚、南亚和东南亚文明的关系。这个方向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新方向,具有国际意义。当前的研究成果,是根据考古资料和文化形态,文化因素集结、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对巴蜀文化与古印度和中、西亚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早在商周时代就存在某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4.封闭与开放。三星堆文明研究向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课题:内陆文化是否必然与封闭性、落后性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三星堆文化是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等历代蜀王世系所代表的不同经济时代的都邑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提供了典型的古蜀城邦国家文化特征的识别体系,填补了巴蜀城市文明早期起源和发展史的空白。
2.三星堆文化展现了古蜀人恢诡浪漫、舂容大雅的艺术世界和铿訇辩肆、不师故辙的文化心理,很值得考古学家们探索。
3.三星堆文明为古代东方文明增添了新的篇章,为学术界留下了不同文明之间开放交流、互补互融的历史经验。
2020-06-07 21:17:00 -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三星堆文化与人相关的物件,无论是面具还是直立人,都是不长胡子的。
我们知道,中国人从古以来对胡子很重视,一方面胡子是男性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胡子还有权威、有文化、老资格等内涵。
但是三星堆文化对胡子“避之唯恐不及”,为什么为这样呢?对于男性体征的压抑,很可能意味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较尊贵,甚至三星堆当时还是母系社会也是有可能的。
当时,三星堆文化被视之为华夏文化的异类,三星堆人被视之为华夏民族的怪胎。这让我们联想到清朝初年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我们知道,三星堆文化灭绝于西周初年。或许当时刚刚建立的周朝向三星堆人下了一道“留胡令”,但是三星堆人不愿放弃祖制,奋起反抗,引来周朝大军残酷镇压,遭受灭族大屠杀,三星堆文化也被尘封于历史。
三星堆文化消亡了,三星堆人灭绝了吗?或许没有。三星堆文化对胡子“避之唯恐不及”,在世界各地有没有再出现这种文化现象,成为判断三星堆人是否灭绝的关键一环。
我们把目光转向埃及,埃及法老的塑像都是垂着一条大胡子;我们把目光转向西亚,一把浓密的大胡子至今还是西亚人的特色;我们把目光转向欧洲,他们向来以体毛浓密著称;我们把目光转向复活节岛,岛上的石人像恰好都是没有胡子的。不仅如此,石人像跟三星堆人型物件一样,具有大眼睛、宽嘴巴的特征。
研究发现,复活节岛土著居民是公元7~8世纪时从波利尼西亚诸岛迁居的。就此我们可以推测:西周初年,躲过屠刀的部分三星堆人一路狂奔,逃到了亚洲大陆的尽头,又乘船逃到了海上,最终落脚波利尼西亚诸岛。随着时间的流逝,三星堆人的文化传统发生衍变,但是不留胡子的传统还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2021-03-24 11:20:48 -
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1980年至1981年间考古学界把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称为三星堆文化 ,其文化年代下限存在争议 。
三星堆文化基于1933年至1980年、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以及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
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面极广,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少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新成果不断问世,同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
三星堆文化的命名,是基于1933年至1980、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自1933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林名均首次发掘,直到1949年以后才对三星堆一带展开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等于1956年、1958年、1963年、1964年和1980年5月在这一带进行过考古工作,当时称这一带的古遗址为中兴古遗址(因遗址位于广汉县中兴公社范围)。
1980年11月至1981年5月,四川省文管会、省博物馆和广汉县文化馆在三星堆进行发掘,获得丰富的资料,发现房屋基址18座、灰坑3个、墓葬4座、玉石器110多件、陶器70多件及10万多件陶片。年代上限距今4500±150年,大致延续至距今3000年左右,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相当中原夏、商时期。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建议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尽管当时还没有预料到三星堆文化会在日后产生重大影响,以致会由此改写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但作为一个古文明命名,"三星堆文化"这个名称,从此便正式出现在中国考古学文化的行列之中,并日益取得中外学术界的公认。
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发现是1986年夏相继发现的两个"祭祀坑"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掘并确认的三星堆古城址的东、西、南三面城墙。大批考古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引起了"三星堆文化"概念的发展演变。
从文化内涵上看,1986年以前所提出的三星堆文化概念,通常把它作为早期蜀文化看待,还认识不到它是一个古代文明的概念。1986年两个"祭祀坑"发现后,出土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以及数千枚海贝,加上后来发现的三星堆古城址,这些重大考古新发现立即突破了以前的认识,使学术界最终充分认识到,三星堆文化(不包括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是一个拥有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三星堆遗址区域的面积,据1980年5月至1981年5月的发掘报告,"不少于四万平方米",这就不会是一般的村落遗址。所谓三星堆,像是夯土城墙拐角处的残垣。一个古城的西垣、北垣和东垣的夯土残垣。三星堆似是其西南角。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发掘的月亮湾遗址,是在城内的北部。后来发掘的两个祭祀坑,是在南垣外的不远处。据东垣残垣断面所示,城墙的中间是由若干层平铺夯土筑成的主垣,内外两侧又各有斜行夯土支撑中间的主垣。这同郑州商城及黄陂盘龙城的筑城方法非常相似,而在中原地区,这种筑城法最迟至东周时期已经消失。整个遗址区文化层的分布范围,又恰恰在城圈之内。把这种现象结合两个祭祀坑内出土遗物的年代及其高贵规格来分析,这里当是一座古蜀国的王都遗址。
就三星堆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而言,多认为是夏文化或商文化的传播,或其分支。学者们一致认为三星堆文化陶器、封口盉、鬶、觚、高柄豆,铜牌饰、铜铃,玉戈、玉璋等都与夏文化有渊源关系,而且后者是源,前者为受后者影响所致。如果撇开两者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关系不谈,仅从三星堆文化与夏文化之间表层的文化传播关系来说,夏文化是传播主体,三星堆文化是受体。地理概念上是从中原地区流向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指分布于成都平原的以广汉三星堆遗址第二至四期遗存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关于"夏文化"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争论未决,但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本文暂不论夏文化还是否包含其它考古学文化,所称"夏文化"均指二里头文化。
三星堆文明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它既有自己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受着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乃至东方文明不同地域的文化或明或隐、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把三星堆文明同通向远方的古蜀商道联系起来解读是有意义的。应该说,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玉石工艺,就是中原夏商文化与蜀文化交流融会、互补互融的产物。不过,蜀人在文化的互补互融中创造出了自身新的有特色的文化,例如在接受中原的礼器、酒器的铸造技艺之外,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神器造型艺术。
尽管三星堆文明在其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文明较多的影响,采借了中原青铜器和陶器中的某些形式,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明显的自成体系的结构框架,因此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1.古蜀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根据中外学术界关于文明时代的界定,城市、文字(符号)、金属器,是文明社会形成的三大物质文化要素,在三星堆文化中均可得到明确反映。古蜀国家形态、政治组织、政权结构、王权与神权的关系、社会分层等研究,对于认识古蜀文明的进化程度、文化进化的动力和社会运作机制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至关重要。2.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和周边文明的关系。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上说,三星堆文化已初步显示出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和殷墟文化(商文化)的一些密切联系,也隐含着更多的一些区域文化因素,如长江中下游,以及滇、越等文化色彩。通过对这些因素所占比重、变异程度、地位和作用等研究,同时通过对其他区域中的三星堆文化因素的相关研究,将对古蜀文化与中国古代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原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对古蜀文化的演进所起作用等,得出更深入的认识。
3.巴蜀文化与西亚、南亚和东南亚文明的关系。这个方向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新方向,具有国际意义。当前的研究成果,是根据考古资料和文化形态,文化因素集结、功能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对巴蜀文化与古印度和中、西亚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早在商周时代就存在某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4.封闭与开放。三星堆文明研究向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课题:内陆文化是否必然与封闭性、落后性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三星堆文化是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等历代蜀王世系所代表的不同经济时代的都邑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提供了典型的古蜀城邦国家文化特征的识别体系,填补了巴蜀城市文明早期起源和发展史的空白。
2.三星堆文化展现了古蜀人恢诡浪漫、舂容大雅的艺术世界和铿訇辩肆、不师故辙的文化心理,很值得考古学家们探索。
3.三星堆文明为古代东方文明增添了新的篇章,为学术界留下了不同文明之间开放交流、互补互融的历史经验。
2020-06-07 21:17:00 -
摆龙门阵,喝大碗茶去了。
2020-06-11 14: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