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三省的人要被统称为东北人?

spider 全部 1052

为什么东北三省的人要被统称为东北人?

回复

共5条回复 我来回复
  • 松花江畔的张大丰
    松花江畔的张大丰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曾是莽荒之地的东北大名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那时的东北经济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轻重工业基础雄厚,那时东北的铁路网最稠密占全国的近二分之一 —— 五大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吉林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局、锦州铁路局、沈阳铁路局,那时富饶东北的石油、天然气、木材、矿石、粮食、鱼类、工业品、牧业品等等等源源不断地无偿地运输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 那时,人们知道了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大东北,也渐渐地把居住在这里的勤劳、睿智、纯朴的人们称为东北人!

    2020-06-21 06:15:06 0条评论
  • 梅子雨summer
    梅子雨summer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因为东北三省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其实与其他地区产生了政治隔膜。

    明朝时期

    在明朝,大明朝廷建造了明长城,如下图:

    一道山海关隔断了辽东与明朝,辽东虽然名义是明朝的领土,实际上是明王朝的战略缓冲地带,整个辽东就是一个堡垒。

    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辽都指挥使司于辽阳,下设有前、中、后、左、右五卫、金州卫,整个辽东分为海、盖、金、复四州。

    洪武八年:改设辽都为辽东。

    洪武十九年:设东宁卫,沈阳中卫。

    洪武二十年:设三万卫。

    洪武二十一年:设铁岭卫、义州卫。

    洪武二十三年:设广宁卫。

    洪武二十六年:设广宁左屯卫、前屯卫、后屯卫。

    洪武三十一年:设沈阳中屯卫、安东中屯卫。

    朱元璋在几十年间对辽东军事进行了十几次改动。朱允炆在位虽短,对于辽东也下了一道旨意。朱棣六道,洪熙皇帝朱高炽在位十月换了一任征虏将军,宣德年间朱瞻基四道,到了万历年间得有二十几道,到了崇祯皇帝,几乎是一年一道圣旨。

    明朝享国313年,16个皇帝,平均下来每两年就要对辽东军事进行整顿,实质上辽东就是一个堡垒,而不是正常的国家领土。

    这导致常年备战的辽东与山海关内的大明完全是两个世界,一个是寒风瑟瑟、整军备武的军事堡垒,一个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

    清朝以来

    清兵入关,就把国家划分为关内和关外,对关外实行抚民政策,对关内实行血腥镇压。

    在打完仗以后,除了皇帝和朝廷在关内,大多数的铁帽子王都在关外带兵,许多满族人仍然在关外生活,双方的文化并没有完全地融合。

    直到清朝晚期,清廷开始用优惠政策吸引百姓闯关东,这才为关内外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但随着关内百姓大量涌入关外,清朝一度限制闯关东的人数。

    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长据关外,与关内的奉系军阀不死不休,又导致很长时间关内、关外的隔阂。

    而后张作霖为了抵抗日本移民增多,放开了闯关东的限制,再到张学良易帜,国家一统,关内、关外才合为一体。

    之后日本入侵建立了伪满洲国,东北人民生活在敌人的爪牙下。

    1945年,抗战结束,东北才结束了几百年的流浪,回归大家庭。

    虽然现在没有了政治、地缘隔阂,但是由于长达数百年的政治隔阂遗留下来的认知,所以东北三省都愿意接受东北人的称呼。

    而且我的一个内蒙古的朋友说:他们内蒙古人一般也认为自己是东北人。

    所以东北人可能不只是东北三省,还有可能是东北四省。

    2020-06-21 14:30:57 0条评论
  • 华夏铭记录
    华夏铭记录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东北人大多数从山东一带闯关东过来的,所以东北人的性格基因相差不是很大,再加上东北三省的气候差不多,距离比较近,平时交流比较频繁,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都比较有认同感,所以统称东北人

    2020-06-22 10:35:02 0条评论
  • 晓鉴读历史
    晓鉴读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大家都知道东北有三省,黑、吉、辽,那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东北人,而不是黑龙江人、吉林人、辽宁人呢?下面我将从两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原因要从这的居民说起。

    在我国的古代史上,东北在大多数王朝时期是不归中国管的,也就只有辽宁省离中原较近,所以辽宁省在历史上和各个王朝关系较为密切。黑龙江和吉林省长期遭受冰雪的封冻,在古时可以说是蛮荒之地,人是很少到达这里的。在清王朝初期,满人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不允许百姓到东北去,那里就更是荒草丛生。鸦片战争爆发后,因俄罗斯和日本看中了东北地区,所以清政府就下令允许人们到东北去,"闯关东"之风盛行。内地的百姓纷纷都到东北去发展,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山东、河北,当时的“闯关东”甚至还有来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距离较远一些的省份。

      来自各省的人们组成了东北人的主体,他们在这里居住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也不过几代人,可以准确说出他们的祖籍在哪个省、哪个县。如果我们问他们其中一个住在黑龙江的,祖籍却是山东的人,他是哪的人?他说黑龙江人吧,就有忘了祖宗的嫌疑;说是山东人吧,讲话却是浓浓的东北口音。所以还不如直接说是东北人,问者和被问者都可以接受。

    第二个原因是这里的区域频繁被划分。

    东北地区的内部行政区划多变,使得东北人省籍认同不如内地的省份。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增加人们对自己的省籍认同感。自从道光年间开放东北的禁令废除以后,东北省的行政区划就在频繁地变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东北人对自己各个省份的认同感就大大降低了。从一九零七年到现在,东北的行政区划分变化很大,让东北人不好说自己具体是哪个省的,还不如说自己是东北人更容易让大家知道呢。

    随着影视传媒的发展,一些东北的演员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大家也慢慢爱上了这些豪爽、开朗的东北人。

    2020-06-21 13:11:10 0条评论
  • 痛点历史
    痛点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东三省加上蒙东地区统称为东北人,东北各省居民认同感对东北区域概念强于各省的概念。

    由于生活习惯,习俗,饮食,方言,文化,气候等各方面基本接近,所以东北的认同感特别强。东北为多民族地区,但是东北民族差异在全国来说是最小的。民族融合的比较好,包括现在的习俗,语言,饮食等基本想近。

    从闯关东到各民族迁徙一直到建国后从祖国各地来到东北,支援东北的人共同开发了这片包容的土地,北大荒,各大重工业岗位,东北容纳了太多外来人口,而且都是以包容融合的态度来接纳这一切,从没有民族和地域歧视,而是变成了一个各方面差距都比较小的共同体。

    包容的热情造就了东北人统一的特性,有人说东北都是关系社会,办事爱拖人,但是这不正是说明东北人把人情看的更重吗?托人办事是容易相信别人,受托之人大部分也是尽心尽力,有人说造就了不公平,但是哪个地方,哪种文化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呢?如果都变得冷漠,自私,互相不信任那可能才是真正的悲哀吧,东北人从渔猎开始到闯关东再到建设东北的人都诠释了自给自足到奉献的精神。

    在外拼搏的东北人证明了东北的奋斗精神,留在东北的东北人留住了乡情和东北独有的那种安逸和悠闲,在东北大部分人还是要猫冬的,不是东北人懒,东北的生活由于气候自带了一种安逸,人生苦短,很多乐趣不一定是金钱带来的,如果去东北待上几年可能就会喜欢上那份安逸!

    在东北,汉,满,蒙,朝,回等各民族如果只是简单的交往根本分不出是哪个民族,只能说是东北人,由此可见现在的东北这一概念已经跨越了民族概念,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东北人在东北区域内跨省基本没有陌生感,到了东北其他的省也好像到了自己家附近一样没有陌生感。

    一年四季强烈反差也像东北人的性格一样爱憎分明,东北大部分小城都特别的安逸,有人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但是之前东北经济好的时候比现在还悠闲!反而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比原来更忙了一些!如果在外边累了回到东北可能会有一种不适应的安逸,东北的气候就像人生一样的有跌宕起伏,在这里才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的休闲和安逸!




    2020-06-21 02:37:11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