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停止修长城?

spider 全部 1020

为什么清朝停止修长城?

回复

共56条回复 我来回复
  • 春暖花开喜羊羊
    春暖花开喜羊羊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时代不同,你也问问看现在中国为什么不去修长城(游旅除外)?

    2019-03-04 19:56:41 0条评论
  • 子屠龙
    子屠龙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其雏形是秦始皇修建的秦长城,更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为抵御游牧民族而在北部修建的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一项科学施工的军事防御工程,由一系列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网络体系。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万里长城的修建都很重视,尤其是明朝为防御北部蒙古部落,更是下了一番力气重修万里长城。

    然而,清兵入关问鼎中原之后,清朝统治者态度发生180°大转弯,他们摒弃万里长城的修建,这是为什么呢?毕竟万里长城在抗日战争时期都还发挥着御敌的巨大作用……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当朝之时,有大臣上奏请修万里长城,皇帝现场教育他,国防的关键在民心所向,而不是万里长城有多坚固、有多绵长。为坚决自己的态度,康熙不仅不修万里长城,还派人去扒掉一截万里长城。

    我们都说“明修长城清修庙”,清朝前期确实如此。典型如承德修建的外八庙,皇帝在这里召见游牧部落首领,大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欢腾间便完成安抚、结盟政策的实施,顺顺利利降服草原地区。

    清朝不修建万里长城,还有其他的考虑,主要有一下几点:1、清朝统治者源自关外游牧民族,长城的意义对他们不大;2、修建长城耗资巨大且要兴工劳役,修完之后的维护成本又很高。3、万里长城延袤数千里,要派重兵守备,远不如修庙。

    清朝不修万里长城是真的,但不是没有修建其他长城,所谓“民心悦则邦本得”只是口头说说,实际上统治者还是缺乏信心。

    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花费43年的时间,修建“柳条边”工程。该工程总长度达到1300多公里,标准是用夯土筑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面种植柳条。

    柳条边的存在,主要是防止汉人、蒙古人等破坏满清龙脉,尤其是防止关内汉人移民关外。清朝皇帝在边内立“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专供狩猎、演兵之用。一旦中原有边,皇室可随时带人返回关外,进而在关外站住脚跟。

    不过,柳条边修建完成之后,东北确实没什么人进去,以至那里人口锐减,广阔的土地缺乏足够的国民来守卫。19世纪末沙俄的巧取豪夺,并割走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跟当年的柳条边政策不无关系。

    到清朝后期,朝廷因形势所逼,为围剿捻军修建一条长城。王安定在《平捻军篇》中说:“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这条长城的目的,跟万里长城完全相反,它的作用就是镇压内敌。当时的工程范围极广,遍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

    这条长城确实发挥出巨大的军事作用,“东捻军”“西捻军”尽管流动作战能力很强,但都败于清军的河墙战法之下。

    纵观有清一朝,你可以看到,能否修建长城的关键,在于能维护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否则,一切都仅仅是浮云。

    2019-03-05 10:28:22 0条评论
  • 高广银
    高广银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元朝和清朝都不需要长城。

    这两个王朝都是统一中原的游牧政权,蒙古虽然在血缘上和“东胡系”有关系,是鲜卑旁支的后裔,但在后来的几百年中,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和政权崛起都是在北方草原。所以严格来说,蒙古是“草原系”政权,他们建立的元朝存在的时间不足一百年;满清源自东胡系,他们所建立的大清,存在了276年。在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元朝和清朝在政治上有什么不同。

    先来说元朝,关于元朝,很多人都认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朝代,有330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两个俄罗斯大。但实际上,元朝虽然面积大,但却只有1375万平方公里,只比清朝大59万平方公里,有330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不是元朝,而是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是成吉思汗建立,后来的继任者前后分别是窝阔台、贵由、蒙哥。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这直接造成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四大汗国和元朝各自独立互不统属,虽然后来四大汗国曾一度承认元朝是“宗主国”,但仍然改变不了蒙古帝国分裂的事实。也就是说,元朝只是原先蒙古帝国的东亚部分,控制区域包括北方草原和中原。

    我们在前面说过,草原系的游牧政权对中原领土没有兴趣,但蒙古看上去是一个例外,它不仅统一了中原,还在中原建立了政权。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算是个例外,因为统一中国只是当时蒙古征服世界计划的一部分。而后来,元朝之所以会建立,完全是因为蒙古帝国分裂导致的。更关键的是,元朝虽然统一了中原和草原,但是在政治逻辑上,它依然延续的是草原系的一元传统,这一点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比如在认知方面,蒙古人根本无法理解中原地区的优势和作用,他们曾一度想将中原地区改造成草原。其次在文化方面,他们对于中原文化极度排斥。在元朝皇帝中,除了忽必烈和元顺帝之外,其他皇帝都几乎不会中原的语言。他们还把儒家思想放置在很低的位置,所谓“九儒十丐”,就是说儒生的社会地位,仅仅比乞丐高。然后在社会层面,人被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社会地位相差很大。最后在行政方面,担任政府高级职位的全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而中原人只能担任低级职位。这一切都说明了,元朝是一个以蒙古人为中心的一元化政权。所以,元朝的政权其实很不稳定,忽必烈和元顺帝在位时间加起来刚超过五十年,而在剩下的四十多年中,竟先后出了十几位皇帝。而且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来自民间的武装起义,竟先后有18次之多。种种迹象都表明,光靠蒙古人和蒙古文化,是无法长期治理和控制中原的。

    而且在元朝皇帝的观念中,中原地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元顺帝,在朱元璋的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元顺帝几乎没有尝试任何方式的抵抗,直接弃城而走。书中对此评价说:尽管元朝首领们已经长期远离草原生活,但他们还是以同样随意的方式,像他们的前辈获取中原一样,轻易就放弃了中原,全然不考虑有什么后果。

    和元朝相比,清朝不仅存续时间更长,而且在政治上高度稳定,领土面积也跟元朝差不多,有1316万平方公里。清朝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仅仅在于它延续了“东胡系”的“二元政治”。甚至还超越二元政体,建立了一个多元政体。

    刚才说到,“二元政体”就是让政府本身具有游牧和中原的双重身份认同。而清朝不仅建立了双重身份认同,还进一步建立了多重身份认同。比如,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军队以“八旗制”为主,而“八旗制”不仅仅包括满洲人,还有蒙八旗和汉八旗。不仅如此,清军入关时还借助了一股纯中原的力量,就是吴三桂。在平定天下之后,吴三桂和其他中原军事力量被封为具有实权的“藩王”,和八旗军事贵族平起平坐。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在康熙时期吴三桂被清朝政府武力平定,但这并不是说清朝政府打压纯中原的军事力量。在吴三桂被平定之前,满洲的军事贵族,就随着鳌拜的倒台被康熙狠狠地打压过一次。也就是说,在军事上,清朝政府并不特别偏袒任何一方。在政治上也是一样,在政府机构中,满、汉官员的比重几乎差不多。而且清朝十分重视科举制,无论出身草原还是中原,大部分人都要通过科举制才能入朝为官。

    这是清朝处理满洲与中原关系的策略,是典型的“东胡系”政治传统。但是,清朝和北周、契丹、女真不同的是,清朝不仅同时建立了中原和草原的身份认同,还陆续建立起了其他地域的身份认同,比如西藏与蒙古。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皇帝既是中原地区的皇帝,又是满洲八旗的旗主,还是蒙古地区的大汗和藏地的文殊菩萨转世。也就是说,清朝政府建立了至少四种文化身份认同,这就是为什么说清朝超越了传统二元政治的原因。

    在这种政治模式下,过去作为中原和草原区隔象征的长城,就完全失去了实际上的意义,从此变成了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过去,在东亚地区博弈的三角关系,也在清朝最终完成了融合。

    2019-06-27 07:07:48 0条评论
  • 若愚趣谈
    若愚趣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从秦始皇修长城开始,中原王朝一代接一代都在修长城。中原王朝修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挡住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进犯中原。元朝时,蒙古人入主中原,整个北方和中原连成一片,元朝时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元顺帝逃回漠北,蒙古高原和新疆,不在明朝控制范围。但明朝继承元朝时期对西藏、云南、东北和台湾的统治。这一时期,蒙古高原分裂成为瓦刺和鞑靼两国。而且蒙古高原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此时的长城继续起着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

    明朝后期,东北的建州女真崛起,联合鞑靼,形成了与明朝抗衡的强大军事力量,并成功入主中原,再一次将蒙古高原和东北与中原连成一片,曾经被中原王朝防御的北方游牧民族成了中原的主人,北方已经没有了敌人,长城也就失御敌的作用,修之也就无用了。

    2019-03-05 00:43:12 0条评论
  • 杜语说宇
    杜语说宇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长城准确的说都是明朝修的,也就是基本是汉人修的,这就是汉人的封建思想,固步自封,一亩三分地,你们都别打我,我也不出去,清不修长城,认为也没什么用,多长的长城都没有挡住满清入关,反而修长城还会耗尽民力,清朝是以王道治天下,长城看着好像是民族的建筑奇迹,其实,就是闭关自守,贪图安逸,不思进取,长城的修建也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地基里全是尸骨。

    2019-03-04 19:32:35 0条评论
  • 付家河LU
    付家河LU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一句话,清朝就是从长城北打进关来的,你说他还能相信长城的作用么?

    2019-03-05 13:56:38 0条评论
  • 只见滚滚长江东流水
    只见滚滚长江东流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长城是古代汉民族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点的作用。在秦汉的时候,起过一定的防御匈奴的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各民族大融合,长城失去了作用。在隋唐时候,长城内外都是本国的领土,在北宋时候,长城被少数民族所占领。元朝时候,又成为本国领土。 到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天子守边,所以,北方的长城,重新修筑。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数是明长城, 是用来防御蒙古人入侵的。

    清军入关以后,满蒙关系处理得很好,再也没有发生过蒙古人入侵的现象。满州贵族,跟蒙古贵族通婚,比如说,皇太极的5个后妃都是蒙古人,包括有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后裔。清王室好多公主也下嫁到蒙古。由于这么好的关系,根本不需要长城。所以清朝政府,根本不需要防御北方的入侵,也不需要修长城。

    2019-03-04 20:11:25 0条评论
  • 八卜书友
    八卜书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外国(或外族)入侵的军事防御性设施。而清朝在入关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三藩、郑氏台湾,统一蒙古诸部,打败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新疆和西藏也纳入版图,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影响至今的大统一王朝,消除了所有传统上以及新出现的外部威胁。特别是蒙古地域,历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中原王朝的踏板,历来也是中原王朝的主要防御对象,修建长城便成了历朝历代最重要的国防建设措施。

    从清朝大一统的版图上看,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外部势力可以威胁到清朝的安全,因此,对长城的军事防御性用途便显得不再迫切,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便不再是利国利民的举措,因此清朝不必要再修建长城。

    说到底,当中原王朝不甚强大,又时刻受到外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时候,修筑长城便是缓解外部压力的一项重要军事举措。以期赢得足够的时间来积聚足够强大的力量,然后通过战争消除外族威胁。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以及后来的秦汉对抗匈奴是如此。唐时对抗突厥亦是如此。历史上每一个大统一王朝在建立之初不够强大的时候,都会通过修筑长城来抵抗外族侵略,以权一时之机。

    一言以蔽之,在自身弱小的时候修筑长城防御保家卫国,在自身强大的时候用铁血进攻保家卫国。因此,清朝根据自身的国力,便不再修筑长城。

    2019-03-05 09:17:37 0条评论
  • xie德yong
    xie德yong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清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王朝,统治者对之前王朝兴衰历史有更多了解,至于长城,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实际上长城在最初的古代城邦时代有些防御功能,大多数时间也是象征意义,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次战争突出了长城的作用,只是给进军路线标注了选择。

    多说一句,修长城的坏处,它禁锢了当时内地人思想,小农即安,不敢想北方辽阔的天空土地。

    2019-03-04 23:14:27 0条评论
  • 壵垚垚克水
    壵垚垚克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长城本为防鞑靼,鞑靼们全部进来了还防什么,维护民族一统失败,野蛮带着屠刀强制融进汉族,降低汉民族优秀品质,民族之悲哀 ,华夷之辨才是对汉民族最好的保护。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保护血统,保护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自信于世界的根本,迟早有一天你们会明白的,,,,

    2019-04-29 08:52:14 0条评论
  • 翰墨年华y
    翰墨年华y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万里长城自秦朝以来一直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标识,早年秦汉王朝修长城是为了防备匈奴,明朝修长城则是为了防备蒙古。久而久之,长城不仅作为一个军事设施,更成为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还是把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隔离的分界线。

    自清王朝的康熙时期开始,万里长城开始彻底失去两千年来的军事意义。康熙帝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历代的汉族大一统王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备塞外游牧民族的侵扰,但是并没有彻底解除边患。

    于是,在对待塞外民族问题上,康熙帝总结前人的历史经验,实行将蒙古并入华夏文明圈的政策,创造性的将前朝用万里长城防备蒙古的思路改变为把蒙古作为大清帝国北部的万里长城。

    一方面优待蒙古,时常联姻,封赏不断。一方面又严格控制蒙古诸王公和部族的力量。皇帝还时不时的去看一下这帮蒙古王公,检验一下忠心,活络一下感情,顺便起到督策作用,防止有人做大。

    通过册封和会盟,将喀尔喀蒙古即外蒙古完全并入大清帝国版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对于一心图谋搞分裂的准噶尔蒙古,康熙帝及其后继者雍正、乾隆则以坚决的军事行动予以毁灭性打击。当然,这离不开喀尔喀蒙古人的大力支持。

    解决蒙古问题后,清王朝的北部国境线及华夏文明圈的最北环就推进到了库页岛、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一线,保证了清朝北段200多年的和平局面。可以说,清朝的时候,蒙古是被捏在手里玩。既然如此,何必要耗费巨资,吃力不讨好的去修长城。此外,修长城劳民伤财,在古代修这么一个大工程不亚于当代修三峡,甚至更宏伟。财政人力都是负担。

    因为清朝时期,通过各种手段将盘踞在外蒙和新疆、蒙古人逐一收服,草原上再也没有能与中央政府对抗的草原武装了,修长城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性了。

    清军成长于东北关外,不像汉族政权觉得长城以外的地方就是荒蛮之地了,所以汉族政权强大的时候基本也不会去和游牧民族争夺那些草原地盘,都是引进人口或者长距离奔袭击溃对方然后再退回长城内,如果本着抢夺领土的目的,汉朝时代外蒙和西伯利亚就都是我们的了。

    满人不一样,他们也算游牧民族起家,能够适应的生活环境比汉人要恶劣得多,外蒙新疆这些汉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满人可以,而且和游牧民族的隔阂还少,所以也没修长城去保护中原的意愿。

    以上几点原因综合起来,就导致了清朝时期没有修建长城。

    2019-06-27 11:04:38 0条评论
  • 老师会武术
    老师会武术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防谁啊?蒙古?早就被打成渣了,剩下的也和满族通了婚,康熙的奶奶(孝庄)就是蒙古族。满族防满族就有一点扯淡了。

    2019-03-04 20:08:57 0条评论
  • 戎马丹心
    戎马丹心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苗疆修长城防御苗人!中原修长城防御捻军!清朝没修长城?

    2019-04-29 11:22:20 0条评论
  • 喜欢街拍的八戒
    喜欢街拍的八戒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为什么了,我讲几点。

    1因为清朝本身是渔猎民族,以骑射定天下,八旗精锐是重甲骑兵,长城对他来说反而碍事。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八旗是自备武器战马,做个重甲骑兵可花老鼻子钱了!

    2清朝地域辽阔,长城所在地不是边疆。军事地位木有以前重要。除了开始,终满清一朝,长城未发生大的战役。

    3清朝采取满蒙一体的策略,对边疆,游牧民族控制力亲和力的非常高。满清对蒙古是推心置腹,真诚相待的,用蒋介石的话,精诚团结。满蒙联姻,和汉唐宋和亲不同,是双向的,娶蒙古贵族为皇后。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血统。明朝是不和亲。结果是蒙古八旗成为满清柱石。清末蒙古僧格林沁亲王为满清马不下鞍,人不卸甲,以身报国。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打英法联军,就是蒙古马队,冒着炮火,勇敢冲锋,虽然全军覆没,但勇气惊天地,泣鬼神。有电影火烧圆明园可看到。暗地里,清朝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不是金国残酷的武力杀戮,而是家家必须有一人出家做喇嘛,出家人不能结婚生子,结果你懂的。

    4大炮的出现,消弱了长城的重要性,3000斤的红衣大炮,拉上去不容易。

    先哔哔几点,谢谢大家。

    2019-04-29 09:38:06 0条评论
  • gijhgghjj
    gijhgghjj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清朝就是从长城外面进来的,修长城防自己吗?

    2019-03-04 19:25:27 0条评论
  • 星光永动
    星光永动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长城不是满清滴,长城的两边都是大清帝国,还修神马长城呢?好玩儿啊?实际上长城并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恰恰相反,是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长城没有挡住清军入关,也没有挡住日寇的铁蹄!不用说修长城死了多少劳工,就单单是战争就流淌了多少中华儿女的鲜血呢?满清的皇上和日寇都曾嘲笑过长城,让长城见证了他们的胜利!

    2019-03-04 19:58:32 0条评论
  • 放进来吧
    放进来吧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长城内外都是大清的,修长城干啥?防谁?

    2019-03-04 19:25:45 0条评论
  • 萧武
    萧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中国历史上,修长城的时期最重要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统一王朝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大规模修过长城,其它朝代基本上都没有大规模修长城的记录。金朝也曾经修过一些,以抵御正在崛起的蒙古,但并未留下来,也不是沿着传统的长城线来修的。

    修长城最显著的实际上就是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秦朝,汉朝和明朝。这几个时期之所以要修长城,原因也是很清楚的。秦赵燕三国是为了抵御正在崛起中的匈奴,秦朝和汉朝也都是为了防御匈奴,明朝则是为了防御和封锁蒙古南下。

    匈奴和秦赵燕三国、秦朝和汉朝,都是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明朝和蒙古也基本上是完全对立的。匈奴与秦朝和汉朝是完全敌对状态,明朝修长城的时候,虽然蒙古各部都已经接受了明朝的册封,但仍然会经常性乃至日常化的劫掠明朝边境地区的老百姓。

    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这些年一直有人质疑。这并不奇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发现,长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大,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在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入侵面前,实际上长城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明朝时期就多次出现过蒙古和后金拆毁长城,越过长城防线,突袭北京的情况。

    那么长城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干什么呢?有两个方面。

    虽然在几万人以上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面前,长城不是不可逾越的,但是对只有几十几百人规模的入侵来说,长城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中原地区来说,大规模的入侵其实并不可怕,是可以打的,中原农耕王朝最无奈的是边境地区的日常化的抢掠。长城的存在,在军事上,主要也就是用来对付这种日常化的抢掠。

    另一个原因是,游牧民族和我们的想象不同,实际上是比较依赖与中原地区的物资交流的,包括粮食、布匹、铁之类的物资,以及后来的瓷器、茶叶,都需要通过与中原地区的交易来获得。而游牧民族能够拿出来的交易物资,主要也就是马牛羊。

    对中原王朝来说,这种交易是需要管制的,不能放任自流。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国家希望能够控制交易的规模,从而对游牧民族进行制约。所以,官方总是希望能杜绝日常化的老百姓的自发交易,而将交易控制在自己指定的榷场来进行,包括交易物资的种类,都要得到国家的许可。

    也就是说,长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在于对这种物资交流的管制。在当时边境无法有效控制的条件下,国家要杜绝所有类似走私的自发的贸易,是比较困难的,而长城的存在,就可以迫使小规模的商队只能到指定的地点去交易,这样国家就掌握这种物资交易的主动权。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清朝不需要修长城。

    早在入关之前,清朝就可以有效控制了蒙古各部,将东部蒙古各部按照女真当时的八旗制度进行编制和管理。而且,蒙古各部是清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时期,清朝可以调动蒙古各部的军队参加战争。在入关之后,蒙古的地位也是在汉人之上的,和满人基本上持平。

    清朝在入关之后,定都北京,但仍然与蒙古各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蒙古王公也可以通过朝廷的赏赐得到大量的中原地区的物资,并不需要劫掠内地边境地区的汉人。而清朝也对蒙古地区进行保护,和东北一样,禁止汉人向蒙古地区移民垦荒,进行农业开发。

    所以,清朝在传统的蒙古高原上并没有像匈奴之于秦汉、蒙古之于明朝那样的敌对势力,这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优势所在。唯一对清朝构成过威胁的是在西蒙古地区崛起的准格尔,但真正威胁到内地的安全的,实际上也就是葛尔丹时期。

    因为葛尔丹把整个蒙古变成了一个统一联盟,才直接威胁到了内地。而在康熙亲征之后,葛尔丹被打败,不久后准格尔主导下的部落联盟国家就解体了,准格尔主要在西蒙古地区活动,完全威胁不到内地的安全。而蒙古其他各部也都在清朝的控制之下,和满族一样坐享荣华富贵。

    此外,相对于蒙古骑兵来说,清朝的火炮是比较先进的,尤其是在防御作战中,作用非常明显。葛尔丹建立起来的蒙古部落联盟,实际上还是以传统的骑兵冲锋的打法为主,有利于运动战中的突然袭击,而不利于大规模的阵地战。传统上,游牧民族在面对已经摆好阵势的中原军队时,也是很难取得优势的。

    而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是摆好了阵地,等着葛尔丹冲锋,所以很容易就击败了葛尔丹。但在随后清军主动出击时却没有大获全胜,就是因为在这种运动战中,作为进攻的一方,清军的火炮优势无法发挥出来,而准格尔骑兵的机动性很强,清军抓不到主力进行决战。

    因此,清朝才完全用不着修长城。

    2019-03-05 11:24:13 0条评论
  • 喜欢街拍的八戒
    喜欢街拍的八戒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为什么了,我讲几点。

    1因为清朝本身是渔猎民族,以骑射定天下,八旗精锐是重甲骑兵,长城对他来说反而碍事。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八旗是自备武器战马,做个重甲骑兵可花老鼻子钱了!

    2清朝地域辽阔,长城所在地不是边疆。军事地位木有以前重要。除了开始,终满清一朝,长城未发生大的战役。

    3清朝采取满蒙一体的策略,对边疆,游牧民族控制力亲和力的非常高。满清对蒙古是推心置腹,真诚相待的,用蒋介石的话,精诚团结。满蒙联姻,和汉唐宋和亲不同,是双向的,娶蒙古贵族为皇后。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血统。明朝是不和亲。结果是蒙古八旗成为满清柱石。清末蒙古僧格林沁亲王为满清马不下鞍,人不卸甲,以身报国。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打英法联军,就是蒙古马队,冒着炮火,勇敢冲锋,虽然全军覆没,但勇气惊天地,泣鬼神。有电影火烧圆明园可看到。暗地里,清朝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不是金国残酷的武力杀戮,而是家家必须有一人出家做喇嘛,出家人不能结婚生子,结果你懂的。

    4大炮的出现,消弱了长城的重要性,3000斤的红衣大炮,拉上去不容易。

    先哔哔几点,谢谢大家。

    2019-04-29 09:38:06 0条评论
  • 历史何必认真
    历史何必认真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的观点:长城是中原农耕文明政权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而修建的,清朝统治者本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大地,没必要修长城。

    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中原农耕文明没有彪悍的骑兵,没有迅疾的战马,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中原政权以步兵对抗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不占优势。

    西周因犬戎入侵而东迁;秦汉派重兵北击匈奴;西晋因五胡乱华南迁,中原大地第一次被游牧民族占领,农耕文明遭到极大破坏;隋唐时期突厥势力强悍;有宋一代因燕云十六州不在掌握而面临随时被入侵的危险;明朝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可以看出,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长期争斗,一旦中原政权势弱,游牧民族就想来花红柳绿的中原享受美好的人生;清朝统治者本是满族,又关外入主中原成功,他有必要修长城吗?完全没有,蒙古是满清联合的对象而不是防御的对象。

    如果清朝一定要修长城,那就是从东北沿海岸线修到广西北海,以防欧洲工业文明的入侵。

    2019-06-27 11:31:20 0条评论
  • 明离子
    明离子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来说说长城是做什么用的。

    长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以城墙为主体,将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巨型防御体系。

    从西周开始,长城的修建便开始了,“烽火戏诸侯”就是用的那时的长城烽火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御他国,主要是防御北方戎狄,修建了大大小小的长城工事。

    秦灭六国后,将所有国家的北部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旷世建筑,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明朝,是我国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时代,也是我们如今最熟悉的长城。

    长城的主要防御目的是防御敌国骑兵,我们知道,北方多游牧民族,在马背长大的少数民族,是天生的骑兵。而中原汉民族,多是农耕为主,两厢对比,肯定是要吃亏的。

    但好在先进的生产力和充足的人力,让中原王朝便想到了筑起长城,以削弱游牧民族的骑射天赋。

    说完了长城用途,再说说清朝为啥不修长城,原因太简单了:

    因为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本身就是游牧民族。

    满洲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禹时代的肃慎人,和中原王朝一样,也经历了朝代更替,世事变迁,明末由努尔哈赤统一各部,而后历经皇太极、多尔衮摄政,最终入主中原。

    此外,满洲与蒙古各部有着深厚的关系,许多皇帝的皇后甚至都出自蒙古部落。

    所以,可以说清朝时期,是北方最为安稳的时期,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从那里来的,再往北就已经是沙俄了。

    中华地区不再需要长城的防御工事,使得清政府也不会再去启动这样的没有任何收益的伤财工程。

    当然了,明朝留下的长城也不是毫无作为,因为满洲皇族对入主中原一直缺乏信心,因此把东北弄成了“自留地”,通过长城,来了个反向防御,防止中原汉民族向东北地区迁徙,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但随着统治时间越来越长,连这个防止汉民迁入东北的功能都成了摆设,“闯关东”成了冀鲁地区老百姓越来越流行的名词。

    但无论如何,万里长城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物质文化瑰宝,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被世界熟知。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2019-06-27 09:34:20 0条评论
  • 老赵讲古
    老赵讲古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多谢题主邀请回答

    康熙认为,古来已有长城然而,边境之患依旧存在,且多次防线被攻破,所以他认为,修筑长城对于清朝来说,只是劳民伤财。

    而且当时,火器渐渐就行,长城的优势已经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并没有必须修建长城的理由。

    他对于修筑长城有一段谕最能表明他对长城的态度: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2019-03-08 23:25:20 0条评论
  • 北是山南是水
    北是山南是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长城是大清的內墙,何必要修?长城外是他的故乡,难道要防自己?再远处新疆蒙古西藏也已经纳入版图。再者,火器特别是大炮的发明,长城早已成了战争的废垒。

    2019-03-04 20:55:27 0条评论
  • 枕籍经史0
    枕籍经史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长城是中原政权是为了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修建的一个宏达的军事设施,在明代,当时正是和北元和后金打的火热的时候,清军入关以后,当时的东北和漠北仍是他们的根基,他们的祖籍地,八旗军军队的主要基地,然而清朝最早的几个帝王他们的陵寝当时都是设在关外的,如果当时清朝的皇帝修长城的话就如同在自己的家里修了一堵墙。除了挡了自己的路,毫无用处,而且劳民伤财。以当时的技术和能力,根本无法在条件恶劣和遥远的地方修建一座这么庞大的工程。

    2019-06-27 11:10:37 0条评论
  • 帆哥436
    帆哥436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只有士兵能去哪打到哪里,还用建长城吗,国家力量影响到那里,那里就是长城

    2019-03-04 22:11:33 0条评论
  • 临沂彭彭小胖
    临沂彭彭小胖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清朝前期经过顺治康熙雍正铺垫实力大增,别说不修剪长城,不去打别人就够好的了。后面乾隆继承过来,清朝国力达到了鼎盛,开始闭关锁国,但是英国要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了。到清朝后期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欧洲经过工业革命,枪支弹炮比清朝不知道先进多少倍了。冷兵器时代人多打胜仗,有了枪炮,冷兵器不好使啊!轮船一开,大炮以架,围着中国海岸线想在哪里登录在哪里登录,长城不管用了。然后就是不停的割地赔款,慈禧太后还得过生日。国力不停的削弱,中央集权岌岌可危。还是我们彭德怀说的好:\"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中国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修什么不如国家实力强了好,落后就要挨打!

    2019-06-27 06:21:52 0条评论
  • 季我努学社
    季我努学社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岳忠豪

    首先,不修长城不等于没有长城,清朝前期对于修筑长城确实是不感兴趣,但也并非对前朝长城完全弃之不顾,对长城还是有一定的修复。其次,清廷国力强盛,与蒙古诸部关系融洽,即便如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也可以用武力征服,不必以长城为防备,时刻分兵把守,劳民伤财。再加之清朝皇帝(尤以康熙为代表)一再声称施恩于边疆少数民族,以仁政治天下,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清朝(至少是清前中期)不怎么重视修长城。

    仅康熙三十年一年中,康熙就多次对长城发表意见:(1)上驻跸鄂尔哲图宾敖拉地方,谕扈从诸臣曰: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2)古北口总兵官蔡元上奏,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随即晓谕大臣,蔡元所奏未谙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未在修德安民,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蔡元之言甚属无益。

    蔡元作为守边将领,奏议修筑长城只是尽了一个臣子应尽的职责,反而当众被康熙一通斥责。康熙的言行是标准的“戏精”套路,这一顿标新立异的训斥无非宣示清朝统治不恃武力而是以德行施恩天下,炫耀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使劲儿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而已。

    (康熙)

    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副都统傅玉奏请修理山海关一带长城,乾隆交直隶总督方观成议复,方观成以山海关一线过长,“普行修筑,所费过多”为由,建议停缓修筑。而是建议以大栅栏进行阻隔,这也说明,长城边患并不严重,统治者也是不太重视,不用投入过多财力。

    (乾隆)

    但仍有学者考证,在同治年间为阻止陕西捻军东进山西,清政府最终还是在吉县、乡宁一带专门修筑了一段长城,但它并未发挥应有的效用。可见,如康熙所标榜的清朝以德行治天下,只能施行在盛世。国力强盛时,边境安然,长城可以不修;国势衰微,起义遍地,清朝的长城也是不得不修。

    2017-12-19 12:17:41 0条评论
  • 我是上海秋天
    我是上海秋天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秦始皇造长城就是为了防止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入侵而造的,后来历朝历代也是为了防备关外民族入侵而维修保护,契丹夺取燕云十六州时,东边长城已经在草原民族控制之下,等到前金灭契丹蒙古灭亡前金长城已经失去应有的防御作用了…草原民族已经进入中原成统治者了,后金同样…皇太极打败蒙古林丹汗…蒙古臣服后金,等后金完全入主中原统治中国后长城对后金统治者来说就是文物,没一点作用

    2019-04-29 09:42:41 0条评论
  • 大脑门爱上内蒙古
    大脑门爱上内蒙古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代长城是防骑兵的。长城的本质是“拉长的城墙\"。实际上不发挥大的作用。

    康熙皇帝大致说过,中国边境线上居住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就是最好的长城。只要民族团结,和谐奋进,修长城是多余的。

    清政府又同意“闯关东”、“走西口”、“赶大营”,让上千万汉族人口移民边疆,保卫了边疆。

    这是清朝“修人心长城\",而不劳民伤财“建土砖石长城”的主要原因。

    2019-06-27 08:59:50 0条评论
  • 80后爱电影
    80后爱电影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女真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蒙古也被历代皇帝拉拢,没必要修长城

    2019-06-27 13:41:17 0条评论
  • 旭照荷塘
    旭照荷塘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原来建长城防的就是他们,他们自己都进来了,还防谁?

    2019-06-28 01:20:02 0条评论
  • 执着多久才算久呀
    执着多久才算久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清朝的统治者认为修建长城没有必要,主要跟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经历有关,明朝是修筑长城最卖力的朝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的长城也没能抵挡住八旗铁骑。康熙也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于修民,表明了对修筑万里长城的理解。

    2019-07-01 17:49:05 0条评论
  • 三官中郎将
    三官中郎将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百度百科显示: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由此可见,长城主要的功能就是抵御外敌。要是知道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战争连绵不断。于是各个朝代在边境修建长城,能够及时发现敌情,点起烽火台,变能迅速的将敌情传到朝廷,可以快速的做出反应,派兵抵御外敌入侵。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封锁边境,禁止商人往来。

    这样就能有效阻止中原地带的先进物品流入关外,变相的遏制他们的发展,这样就有有效的阻止他们的崛起。以免给中原地带带来威胁。

    所有的朝代都在积极的修建长城,为什么清朝没有呢?现在我们来看,所有的长城都在我国的境内板块,没有在边界的。其最真实的原因就是,清朝的地域扩大了。地盘大了,长城由边界变成了关内。

    清朝最早由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东北地区在山海关以外,属于关在地区。明朝和努尔哈赤在长城边界发生了无数的战争。

    努尔哈赤逝世以后,皇太极继位。并且还国号为大清。

    由于清朝和蒙古世代联姻,本质上是一家。他们的结合是为了共同对抗明朝,壮大自己的力量。

    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多尔衮率兵攻入北京。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从此,长城失去了他几千年来的意义。

    因为在明朝,长城防的就是清朝,清朝都入住中原了,当然就不用在防谁了。

    爱新觉罗和蒙古世代联姻,所以,长城连蒙古都不防了。

    本质上,清朝的疆域扩大了。长城不在是边界地区,这个时候在花巨资修建的意义就没有了。

    而且关外地区都是自己的地盘,所以就没必要修长城了。剩下的钱用来扩充军费,修建设施,用于民生等等都可以,实在没有必要再去修建已经失去了本来意义的长城了。

    2019-03-04 20:44:37 0条评论
  • 精品优选家
    精品优选家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因为清朝八旗是从关外打到关内的,长城主要是防御关外势力的,清朝统一后,长城失去了军事存在的价值了,所以清朝不修长城,谢谢

    2019-03-06 00:32:51 0条评论
  • 历史杨sir
    历史杨sir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个人认为原因应有以下几点: 1、古代中国很多王朝修长城的目的在于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而清朝统治者源于女真族演化而来满族,自身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治中心由关外的盛京(今沈阳)迁入关内的北京,因此清朝没有修长城的必要。 2、清朝统治者认为“修德”比“修长城”重要且有效,加强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比如联姻、笼络上层人士、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宗教领袖等方式加强了满蒙、满藏的团结。 3、清初,北方相对稳定,而南方的问题更多,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南明小政权的存在、三藩割据、郑氏家族收复台湾后割据台湾,再加上清初政权根基未稳,经济凋敝、民生交困,清朝没有修长城的主观上和客观上的需要。

    2019-06-27 08:21:28 0条评论
  • 历史小林
    历史小林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清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因为没有必要

    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抵抗外敌的入侵,清朝是没有所谓的外敌入侵的外患的,一直存在的是内忧。

    在秦朝以前就有国家已经开始修建长城,只不过那时候六国所修建的长城比较零碎,不成体系,而秦朝统一全国后把所有的零碎长城一起修建在一起了,就成为了现在长城的基础。

    六国时期和秦朝这个时候是外患的,外部的少数民族国家一直在虎视眈眈着中原。所以修建长城是正常的操作。

    而接下来的一些朝代在有外患的时候也会对长城在秦朝时期的基础前面进行修补和扩建,因为也是有着外敌入侵的烦恼。

    比如汉朝,明朝。

    而宋朝是外患最严重的朝代,为什么不修建长城?

    因为宋朝已经失去了长城这边的领土,已经被外族占据了,所以长城的维修就没必要了,费时费力,就像是贼已经进家里了,还去修门一样。

    清朝因为和蒙古那边比较和谐,并且自己当家的皇帝一族也是满族人,不需要防御外敌,所以就没有必要修建长城了。

    没有外患,只需要解决内忧就好了。

    2019-06-27 14:04:56 0条评论
  • 剋勀
    剋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修人心比修长城强!

    2019-03-04 20:45:39 0条评论
  • 梦想家开拓者
    梦想家开拓者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康熙王朝里康熙大帝说长城是空的是没有用最多是个摆设,因秦始皇造长城到二世就亡国了明朝花百年修长城结果也没当住大清入关的步伐,所以从今后大清要用王道治天下永不修长城

    2019-03-06 18:16:04 0条评论
  • 梧桐春秋
    梧桐春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第一,明朝时修的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后金与蒙古。清军入关后来自北方的威胁消除。不用再耗巨资修长城。

    第二,康熙认为自己有能力从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统治这个国家,实现大一统,绝不会被汉人赶回关外。

    2019-06-27 13:25:58 0条评论
  • RF2008
    RF2008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清之前,长城主要用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就算被征服,也是短期的,甚至他们可以绕过长城侵扰内地。清朝就不一样了,清朝早已征服这些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并且是实际控制之中,所以长城自然就没有了!

    2017-12-18 14:57:27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