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联赛是否需要职业化,原有的省队模式是利是弊,应该抛弃吗?
女排联赛是否需要职业化,原有的省队模式是利是弊,应该抛弃吗?
-
现在联赛在已进八强中有三个队是全华班,而这三个队己出四强,这三个队中单以苏省中球迷几年来就拿全华班说事,而对引进外援队反贬损是八国联军杂交混血队,这能对排球运动改革起推动作用吗?所以改革就先从老大难苏队开始吧,苏队先把遮羞布从头上掀下来吧,不过苏男排早已引外援混血了
2019-12-30 15:23:18 -
随着朱婷的复出,本赛季女排联赛天津队夺冠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是回顾本赛季的联赛,表面上看热闹风光了许多,由此延伸,依然需要改变。
纵观我们的女排联赛其实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职业化水平不高,甚至可以说成是省队模式下的“伪”职业联赛。各队大多都是以所在省份的青训球员为班底,内援以租借为主,转会交流不多,外援的加盟显得比较生硬和直截了当,多数是为了补强某个环节的实力,整体上缺乏统筹之下的全盘考虑。于国家队这一模式有利有弊。
第一、关于发展职业化女排联赛
女排联赛已经走过60多个年头,加上中国女排国家队的出色成就,正常发展应该已经达到世界顶级联赛的水准,但是就目前来看,我认为联赛仍是省队模式,只不过慢慢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在改变。
由于赛事体制上的不同,全盘职业化加上市场化商业因素的干预和影响走上与意大利、土耳其、巴西等联赛相同的发展道路,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不合适的。如罗马利亚联赛、阿塞拜疆联赛也曾红火一时、风头无俩,但随着追名逐利的资本和商人们的退却远去,如今已是一地鸡毛,不光联赛受挫严重,国家队水平也不升反降。
国内女排联赛的大环境在这儿,中国女排又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赋予者,我认为最合适走的是半省队+半职业化道路,眼下要做的,是加快职业化的步伐,步子迈大一些。那么,什么样的职业化适合在我们的联赛中落地生根呢?我认为包括以下两点点:
第一、要摒弃的就是固有的省队框架,打开国内转会市场,保证球员们的自由转会和流通不受限,到四年一度的全运会时再将本省球员征调组队,这样至少可以将国内的市场盘活。
第二、在第一点的基础之上经过几个赛季的实行等“老大难”的内援问题不复存在,再逐步打开外援的转会窗口,将引援期与引援政策与世界排坛接轨。
第二、原有省队模式的利弊探讨与分析
在现有条件下,国内女排联赛需要和根深蒂固的省队模式结合起来,并寻找到一个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有利于本土联赛的进步,也有利于中国女排国家队的发展。以下就这一点做一利弊上的分析。
1.省队模式的弊端
与塞尔维亚、美国队、荷兰队主力都在顶尖联赛效力不同,也与意大利、土耳其、巴西、俄罗斯本国联赛高水平有异,我们的国家队球员基本上都效力于国内联赛,球员们只有在国际比赛时才有和欧美各强队对阵和交手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脱节”。
在越来越追求全方位的男子化,暴力接应+全能主攻打法盛行的潮流之下,中国女排依旧很难做出改变和调整,国内联赛培养出的佼佼者一到国际比赛就“露馅”,因缺乏必要的交流导致猛地一上来自身优势无法发挥,又对对手不习惯不适应,因此需要国家队层面从基本功到打法的优化提升上下功夫。
2.省队模式的利处
不过省队模式的好处也正是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培养年轻的好苗子,职业球队的球员转会自由,大多数如过客般来去匆匆,球队只会揉合成整体来打造,不会花大力气在球员身上,即便再出色,也是流水线一般的训练方式。
经过一至两赛季的栽培,球员的进步会很大,对于国家队来说便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战术的组织和打法的构架上有更多种可能,也更游刃有余。
第三、中国女排国家队的培养模式区别于欧美,需要重新磨合与打造
欧美联赛中的传统强队如科内利亚诺、瓦基弗银行等在阵容强度、团队实力上均不亚于它们所处的意大利、土耳其联赛,而中国女排国家队完全不同,是高出省队一级的存在,不论教练团队、后勤保障工作等方面都是如此,女排球员需要真正的提高与蜕变,必须经过国家队之手,而能够入选国家队,也是对一名球员最大的肯定。
国家队要做的基本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第一、继续打磨球员基本功。球员在联赛中的对抗强度低,组织速度慢,容易出现“偏科”与实力上的不完整,国家队需要再次针对性的补强短板,优化特长。
第二、磨合与提升整体上串联配合与小球技术。国家队球员由不同球队征召而来,彼此之间的默契需要再培养,尤其是二传与攻手之间、两副攻的拦网起跳节奏、两主攻的进攻与防守等。而小球串联需要不断地精细打磨,需要一球接着一球不断地传不断地练。
第三、培养球员心态和心智上的成熟,从而带动比赛中技战术的正常运用和发挥。
第四、完成新老交替。国家队以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为周期,来完成球员们的新老交替,中国女排球员的运动寿命与欧美球队相比短出不少,基本每一届奥运会之后都有老将退役、新人入选,其中的抉择也需要国家队的参与。
在联赛的职业化没有取得大的提升的前提下,中国女排在一传、拦网、进攻、二传、发球等多个环节的合理的衔接与默契精细的配合,都需要郎平为主教练的国家队来筑构和形成体系,这也是我们的国家队不同于欧美球队之处。
综上,我们国内的女排联赛需要职业化,也需要原有的省队模式为底子,不能全盘抛弃,一步一步来,找对适合自己的路子,奋勇前进吧!
2019-12-27 12:22:31 -
女排联赛职业化,大势所趋!
2019-12-27 20:35:01 -
省队模式利大与弊,集中资源好成事,不变味。将女排市场化联赛化无非两个结果;(一),像男足被中超联赛“金元足球”妖化后一退再退,战斗意志渐渐磨灭。(二),女足推后联赛后,各省队在巿场化面前一一死去。女排要继续保持中国女排的旗帜,只有继续原来的计划时代下省队运行体制。中央与地方两级政策给予等同于市场化下的补贴,让女排姑娘们继续安心打球,放心练球,继续弘扬“女排精神”。
2019-12-27 11:59:28 -
女排联赛需要职业化,但在中国可行度并不太高。
首先,我们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这样的好处在于我们选才的面是非常广的。14亿人口,总会找出那么一两个会打球的吧,但是也有坏处,就是我们没办法精分,人口太多了,如果不是每个省来组成省队,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去看到一些优秀队员。
其次,职业化这是个很现实却也很缥缈的话题,因为我们很需要联赛职业化,把转会做的更加好一些,更加流动一些。缥缈是在于我们每个队伍都是以自己省队组成的俱乐部,这样我们各个省队的体育局不一定愿意去配合。如果一个经济很强的省份,某一项大球成绩很差,那其实也是很没面子的,所以都可以理解这个很难实行。
最后,说职业化很必要是因为它可以刺激我们排球比赛精彩程度的发展,我们现在的联赛是什么状态,一两个优秀的队员带着一批基本功不怎么样的队员在打,打好打差一个样,该拿多少钱还是多少钱。但是大家都拼命的打全运会,是因为全运会省内的重视程度要更高于联赛。所以说,职业化真的挺困难的。
实行职业化也可以,但是我们需要打破现在的联赛格局,我们不再以省队建立俱乐部,我们把企业作为一个俱乐部的标头,打得好的确实是可以拿高薪,打的一般的就拿的少,这样把层次给分开,出现差距才能出现竞争。而且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把优秀的队员和教练聚集在一起,这样我们队员自身收入也会提高很多。
再就是,省队磨合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是一个体校过来的,俱乐部就难一点了,这也多少锻炼了队员的适应力。我们不得不说,很多国家像巴西、意大利在联赛的高水平对战中有了很好的提高但是像俄罗斯、土耳其这么多年也不见那么大起色,所以说,联赛水平高低不一定代表一个国家这个项目的水平高低,但是却从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个国家队员技术的发展。2019-12-27 19:14:44 -
问题是没厂家赞助,很难弄成职业联赛的。虽然男足天天给人骂,但骂者私底下还是买票到现场看比赛,厂商还是源源不断砸钱。反看女排,网上天天在赞扬,但能掏钱出来看球不多,厂家也按住钱包,你说怎么搞职业联赛?谁出工资?
2019-12-27 15:13:18 -
你先问问江苏同意不同意?
2019-12-27 15:31:01 -
要看到女排世界的环境!全世界女排职业环境都很一般,别以为土耳其有几个球队买人就是世界女排职业化好了!而且,女排实际上就是一个技巧运动,需要从小找到苗子,从小培养,不是只有球员个人兴趣,还有球员从小看出来的身体条件!看看半路出家,改打排球的几个球员,身体条件都不错,由于从小没有进行基础训练,现在要想更进一步多么困难!中国人和欧美人体质不一样,需要身体高度来弥补弹跳和爆发力不足的弱点!这就对从小选材,更加要重视!这都是职业化根本不会重视的地方!所以职业化对中国女排来说,就是一个噱头而已!踏踏实实做好目前的业余体校青训选材,才是中国女排的基础!
2020-01-03 23:27:23 -
第一部分:发展职业化女排联赛
女排联赛已经走过60多个年头,加上中国女排国家队的出色成就,正常发展应该已经达到世界顶级联赛的水准,但是就目前来看,我认为联赛仍是省队模式,只不过慢慢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在改变。
由于赛事体制上的不同,全盘职业化加上市场化商业因素的干预和影响走上与意大利、土耳其、巴西等联赛相同的发展道路,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不合适的。如罗马利亚联赛、阿塞拜疆联赛也曾红火一时、风头无俩,但随着追名逐利的资本和商人们的退却远去,如今已是一地鸡毛,不光联赛受挫严重,国家队水平也不升反降。
意大利联赛科内利亚诺队
国内女排联赛的大环境在这儿,中国女排又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赋予者,我认为最合适走的是半省队+半职业化道路,眼下要做的,是加快职业化的步伐,步子迈大一些。那么,什么样的职业化适合在我们的联赛中落地生根呢?我认为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要摒弃的就是固有的省队框架,打开国内转会市场,保证球员们的自由转会和流通不受限,到四年一度的全运会时再将本省球员征调组队,这样至少可以将国内的市场盘活。第二、在第一点的基础之上经过几个赛季的实行等“老大难”的内援问题不复存在,再逐步打开外援的转会窗口,将引援期与引援政策与世界排坛接轨。眼下的情况是,各队引入外援基本需要依靠中间商,自身的运作能力低下,导致外援加盟后不适应本队体系,或者在黄金引援期中根本抢不到心仪的球员,与顶尖联赛相比运作手段不成熟且没有竞争优势。这也是本赛季联赛的引援窗口一直延续至12月底才关闭的原因,排协也极不自信地认为需要超长的时间来给各队操作。第三、在内援和外援问题均得到解决之后,排协需要协调和出台“职业化”头上的政策方针,加以完善之后,众所期待的高水平的职业女排联赛就出炉了。
第二部分:原有省队模式的利弊探讨与分析
在现有条件下,国内女排联赛需要和根深蒂固的省队模式结合起来,并寻找到一个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有利于本土联赛的进步,也有利于中国女排国家队的发展。以下就这一点做一利弊上的分析。
1.省队模式的弊端
与塞尔维亚、美国队、荷兰队主力都在顶尖联赛效力不同,也与意大利、土耳其、巴西、俄罗斯本国联赛高水平有异,我们的国家队球员基本上都效力于国内联赛,球员们只有在国际比赛时才有和欧美各强队对阵和交手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脱节”与闭塞。
天津队球员李盈莹
在越来越追求全方位的男子化,暴力接应+全能主攻打法盛行的潮流之下,中国女排依旧很难做出改变和调整,国内联赛培养出的佼佼者一到国际比赛就“露馅”,因缺乏必要的交流导致猛地一上来自身优势无法发挥,又对对手不习惯不适应,因此需要国家队层面从基本功到打法的优化提升上下功夫。天津队的李盈莹就是最好的例子,2017−18赛季荣膺得分王后在千呼万唤中征召进入国家队,结果进攻上的犀利程度大打折扣,速度提不起来,又没有稳定的一传防守能力,甚至需要朱婷来后撤保护,两年来经过国家队的“再改造”以及她自身的努力,才逐渐补强短板,趋于能力上的完整化。
2.省队模式的利处
不过省队模式的好处也正是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培养年轻的好苗子,职业球队的球员转会自由,大多数如过客般来去匆匆,球队只会揉合成整体来打造,不会花大力气在球员身上,即便再出色,也是流水线一般的训练方式。而国内的省队则不同,比如天津队的李盈莹、辽宁队的胡铭媛等,都是在崭露头角,看到了球员身上的天赋和潜力之后,给予充足的锻炼空间与上场机会,花精力花时间来帮助球员成长,这对于一名处在涨球期的球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辽宁队球员胡铭媛
经过一至两赛季的栽培,球员的进步会很大,对于国家队来说便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战术的组织和打法的构架上有更多种可能,也更游刃有余。
第三部分:中国女排国家队的培养模式区别于欧美,需要重新磨合与打造
欧美联赛中的传统强队如科内利亚诺、瓦基弗银行等在阵容强度、团队实力上均不亚于它们所处的意大利、土耳其联赛,而中国女排国家队完全不同,是高出省队一级的存在,不论教练团队、后勤保障工作等方面都是如此,女排球员需要真正的提高与蜕变,必须经过国家队之手,而能够入选国家队,也是对一名球员最大的肯定。
中国女排
国家队要做的基本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第一、继续打磨球员基本功。球员在联赛中的对抗强度低,组织速度慢,容易出现“偏科”与实力上的不完整,国家队需要再次针对性的补强短板,优化特长。第二、磨合与提升整体上串联配合与小球技术。国家队球员由不同球队征召而来,彼此之间的默契需要再培养,尤其是二传与攻手之间、两副攻的拦网起跳节奏、两主攻的进攻与防守等。而小球串联需要不断地精细打磨,需要一球接着一球不断地传不断地练。第三、培养球员心态和心智上的成熟,从而带动比赛中技战术的正常运用和发挥。在比赛中有稳定的心态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在被动局面下迎难而上不放弃,在主动局面下趁胜追击不浮躁。第四、完成新老交替。国家队以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为周期,来完成球员们的新老交替,中国女排球员的运动寿命与欧美球队相比短出不少,基本每一届奥运会之后都有老将退役、新人入选,其中的抉择也需要国家队的参与。
中国女排球员
在联赛的职业化没有取得大的提升的前提下,中国女排在一传、拦网、进攻、二传、发球等多个环节的合理的衔接与默契精细的配合,都需要郎平为主教练的国家队来筑构和形成体系。曾经球队也有“优先考虑网上实力,基本功次要”的特点,郎平带队后,注重发、拦、带弥补了后排一传的短缺,带领球队逐步走向了高、快、强。目前的中国女排有着娴熟默契的串联,有板有眼的拦网和防守,酣畅淋漓的进攻,这都离不开平日里不断的打磨,离不开对重点对手深入细致的研究。
所以,省队模式不应完全抛弃,应与职业化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升联赛的水平,也提升国家队的综合实力,继续前进吧!
2019-12-27 2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