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IP影视剧作者亲自担任编剧可是最终却被评为毁原著?
为什么很多IP影视剧作者亲自担任编剧可是最终却被评为毁原著?
-
IP剧是当今的一个热潮,各种当红畅销的网络小说被IP影视化。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原著作者会亲自操刀,比如我们的郭敬明,他把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一般这种时候都是书粉最期待的时候,然而也有一部分作者会把自己的作品给毁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写作与影视制作各自的特点不同,若是按照写作的特点去拍摄,难免会出些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小说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有时候写作的价值观与它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可能会有出入,甚至完全相反。
所以了解社会上对这部剧的主体价值观是完全有必要的。根据你的受众,去迎合你最大部分受众的价值观,才有可能使IP影视化价值最大化。
其次,作者要有把文字转换成视觉效应的功底和能力。每个镜头的把握和刻画对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尤为重要。就好似优美的文字语言,如果拍摄不好就好像写文中的流水账一样。难以“下咽”。
最后还有演员的问题。一个是演员的选择问题,哪个演员更符合原著的气质,这个演员的演技更好一些,怎样判断演员演技的好坏,这些对原著作者这个行外人来说都是大难题。
其中以郭敬明的《小时代》与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做比较,
小时代的创作可谓是极尽奢华,跟郭敬明的生活品味一样,他奢华的特性,但是力求完美,对细节的刻画要求极为严格,他的特性使他注意到了作者与IP影视化之间的异同,才创作出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可能是感觉不对,他的《幻城》并不如人意,这可能不是科班出身的原因吧。
而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这部电影有很多槽点,这是一部以盗墓为题材的电影,却有两场以上的枪战戏,有观众看了一下导演,吐槽说枪战是李仁港的拿手好戏,所以如果没有枪战的话,估计他找不到存在感。另外,虽说这是盗墓,都在地下,但是这部电影没有省电费,全程亮堂堂的,被观众吐槽了。
观众都集体吐槽的是最后的大场面,无论是特效制作,还是角色的运动规律,以及美术画面都很欠妥。最后就是反派大BOSS蛇母出场了,观众说,这位蛇母肯定跟《封神传奇》里面的妲己有点血缘关系,大招都一样,妲己有9个尾巴,蛇母大概是4个,末端都自带黏液的张开大嘴要咬人,不过蛇母一看就是印度人,一身肚皮舞的服饰。建议准备去看的观众仔细看一下,蛇母陵下面的熔浆,特效上显示为稀稀拉拉的色块,连一般动画片的效果都没达到。另外,这部电影最让人意外的是,居然是一个拯救人类的设置,蛇母的蛇群爬出去要祸害人类了,虽然这个蛇群做的极其像蚯蚓群。
2017-05-09 17:09:13 -
可能就是改的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
2017-05-08 21:30:15 -
1.首先,写出这篇文章的作者更多注重的是主人公内在的心理描写,更擅长于写作,可是却让他担任编剧,这隔行如同隔山,总是难以行得通的。创作是一个人孤独且自主的旅程,可是编剧确是一大波的人一起协商讨论的后果。把小说影视化,要经过多重的考核。在自己决定好后,别人还可能再改动。小说里有些桥段也并不适合在媒体上以数字信号的形式播出。
2.作家对自己的文字自然是惜字如金的,再改编成影视剧时难免有要为了剧情需要,人物表现需要改变的地方,但作者却可能就没有别人看的通了,会不想改动。难以全面考虑影视效果。
3.网文影视化也是一种再创作,也需要去打磨。并不能说,因为文章是作者写的,作者就能更好地把握主演们的行为动作。表演是别人做的事,即使是编剧也很难让主演做到让自己完全满意。而当影视剧面向大众的时候,自然而然,也很难让大众都满意。
4,当书迷在看小说的时候,大多都会自行想象。已有的即视感,可是一旦遇上影视化的小说,会发现影视剧并不与自己所想的一致,难免有些出入,这就让书迷多少会有些失望。把小说改成影视剧还需要考虑人设的需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一旦被集中处理的影视化作品或这或那难免会让书迷不满意。
2017-05-08 22:36:21 -
1,首先剧本和小说的具体写方式是不一样。小说有很多心理描写是可以通过直接描写出来的。读者很容易就能知道人物的情感表达,这是一种外泄式的情感表达,能很容易被感知。但是剧本是不一样的因为剧本是为影视化服务的,而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就需要编剧将那些外泄的情感已内敛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小说的作者可能不是很了解这种改法,所以在改写的过程就容易改变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的时候就会使得原本讨喜的人物变得不那么令人喜欢。
2.其次,有很多影视剧都会需要赞助商的投资。那么在剧本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赞助商的一些品牌进行植入。而原作者之前在写小说的时候是不用考虑广告植入问题的,所以不会很完美的将广告与剧本相结合,就会使得广告的植入很是僵硬,这样也会使得观众反感剧情。
3,再次,小说和剧本的写作视角也是不一样,小说的写作视角可能会比剧本的写作视角要小,所以原作者在改编自己的作品可能并不太能把这种视角的切换做好,反而会把自己原来作品里好的视角改到面目全非,因为有些视角,有些场景还是在小说的状态下会更加合适,但如果要影视化可能就不是很合适了,那么这种视角的切换还是由专业的编剧来做会更加合适。
4,最后,小说是一个比较抽象,所以所有的人物设定和场景安排也都是比较抽象的,而这也是小说的一大优点,没有给人物和场景定性,可以给读者大量的留白,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留白会给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但是影视化的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都是固定的,是需要将它具象化的,是需要细节到甚至是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的。而留白式的写作和具象化的写作也是不一样的。
2017-05-09 16:40:54 -
1,首先剧本和小说的具体写方式是不一样。小说有很多心理描写是可以通过直接描写出来的。读者很容易就能知道人物的情感表达,这是一种外泄式的情感表达,能很容易被感知。但是剧本是不一样的因为剧本是为影视化服务的,而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就需要编剧将那些外泄的情感已内敛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小说的作者可能不是很了解这种改法,所以在改写的过程就容易改变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的时候就会使得原本讨喜的人物变得不那么令人喜欢。
2.其次,有很多影视剧都会需要赞助商的投资。那么在剧本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赞助商的一些品牌进行植入。而原作者之前在写小说的时候是不用考虑广告植入问题的,所以不会很完美的将广告与剧本相结合,就会使得广告的植入很是僵硬,这样也会使得观众反感剧情。
3,再次,小说和剧本的写作视角也是不一样,小说的写作视角可能会比剧本的写作视角要小,所以原作者在改编自己的作品可能并不太能把这种视角的切换做好,反而会把自己原来作品里好的视角改到面目全非,因为有些视角,有些场景还是在小说的状态下会更加合适,但如果要影视化可能就不是很合适了,那么这种视角的切换还是由专业的编剧来做会更加合适。
4,最后,小说是一个比较抽象,所以所有的人物设定和场景安排也都是比较抽象的,而这也是小说的一大优点,没有给人物和场景定性,可以给读者大量的留白,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留白会给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但是影视化的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都是固定的,是需要将它具象化的,是需要细节到甚至是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的。而留白式的写作和具象化的写作也是不一样的。
2017-05-09 16:40:54 -
如果让曹雪芹把《红楼梦》改编为影视剧本效果会怎样呢?
事实上,影视剧的表现方式决定了她和小说是有些特质上的不同!
小说的语言可以很感性的描写,读着这样的句子读者就会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把这些描写立体画起来。这是读者参与的“二度创作”,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思维空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艺术效果。
影视剧的语言则必须要为演员的表演服务,为导演的实施艺术提供最为具体的依据,这是编剧与小说创作最大的区别……
小说是“自助餐”的欣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把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场面,在自己的四维空间里激活演绎,一切都是自己的想象,也就那样的令自己满意。
影视剧就是被迫接受的艺术欣赏,于是就和自己的期望有了距离,(这里边不乏思维习惯,欣赏水平,审美差异……等等的因素),于是乎就会出现了并非理性的“比较效果”——这是很无奈的局限!!
所以,一些改编自名著的影视城很可能就会“出力不讨好”,许多翻拍作品也难以超越第一部经典之作……
2017-05-09 04: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