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孙刘联合,这里面谁的功劳最大?
赤壁之战孙刘联合,这里面谁的功劳最大?
-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赤壁之战爆发于建安十三年(208),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它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无疑,孙刘的联盟的达成是孙刘联军胜利的重要因素。那么,促成孙刘联盟的人物中谁的功劳最大呢?我觉得是鲁肃。
鲁肃
可能是由于小说的影响,使大家对鲁肃这个人没有太多的印象,给人的感觉他就是一个文弱的书生,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鲁肃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应属这一时期第一流的人物,通过两件事可以体现出来。其一,在诸葛亮未出山之前的建安五年(200),此时鲁肃跟随孙权后不久,被孙权召见,双方进行了一次长谈,鲁肃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时局观。在某种程度上,这次长谈左右了以后几年的国际关系。
其二,鲁肃是促成孙刘联盟的最大功臣。刘表死后,刘备逐渐成为益州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于是鲁肃向孙权建议:我们应该去吊唁刘表的儿子,刘备是当世枭雄,他是抚慰刘表部下的主要人物,同时刘备和曹操有间隙,我们应与他联合,共同对抗曹操。孙权担心曹操早日拉拢刘备,于是马上派鲁肃前去与刘备谈判,这才有了后面的孙刘联盟。
孙权和刘备
孙刘联盟的达成,与两家的“老板”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的刘备处于长坂坡大败的绝境,在刘备一方而言,请求联合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这一点上,就不得不称赞孙权的大度,经过诸葛亮的“软磨硬泡”,孙权答应诸葛亮实行孙刘联盟的措施。实际上,当时东吴的内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多数人赞成向曹操称臣,《三国志》记载道:“皆劝劝迎之(指曹操)”。但是,孙权最终决定达成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体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该有的品质。
诸葛亮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实际上有点儿夸张了。在历史上有“鲁子敬力排众议”的事实,但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小说的作者罗贯中之所以这么安排,可能与他所赞扬的人格有关吧!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请求达成孙刘联盟时,刘备一方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已经处于劣势了。此时的刘豫州(刘备)被曹操在长坂坡击败,陷入了不得不联合绝境,所以诸葛亮才向孙权发出了求救信号。试问,没有鲁肃前期对时局的分析,孙权会同意联盟吗?肯定不会,因为孙权是东吴的一方。
周瑜
在达成孙刘联盟的过程中,周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周瑜是一个对东吴尽心尽力的人,当周瑜病危的时候还向孙权提出有利于国家的建议,他说道:“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虑”,可以看出只要对东吴有利的措施,周瑜一定会赞成。其二,鲁肃与周瑜的个人关系很好,当初周瑜在居巢任县长的时候就求助于过鲁肃,鲁肃给予了慷慨的相助,之后两人又都在孙权的身边效力,所以在政见上比较一致。
结语
尽管《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的这么一回,但在促成孙刘联盟的过程中,鲁肃的功劳大于诸葛亮,这是事实。鲁肃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建安五年(200),鲁肃就提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不得不令人佩服!同时,刘备、孙权、诸葛亮和周瑜等人作为孙刘联盟的主要参与者,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2020-05-23 11:59:56 -
鲁肃鲁子敬,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读书、善骑射。周瑜病世后,代周瑜之职。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挥师南下,取荆州,与东吴隔江相望,曹操以80万大军自诩,致信劝降孙权,吓坏了张昭等东吴的一大片将领,时有鲁肃力排众议而主战,后鲁肃与周瑜一起劝说孙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孙权抽刀断案,曰今后不要再提投降之事,坚定了抗曹信心。之后鲁肃往返于孙刘之间,确定联刘抗魏之计,赤壁之战的最后胜利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与鲁肃有很大的关系。孙刘联合抗曹,当属子敬居功首位。
2020-05-24 10:04:26 -
孙刘联盟,孔明的功劳很明显,以黄盖为代表的东吴众武将也功不可没,但我认为,孙刘联盟得以成功,里面作用最大,功勋最巨的当数鲁肃鲁子敬,若不是子敬在公谨和孔明之间不遗余力的周旋,诸葛亮过江会无功而返甚至性命堪忧!所以,周喻孔明皆感言:交友当数子敬!
2020-05-21 17:14:37 -
鲁肃!
2020-05-23 15:22:36 -
周瑜
2020-05-23 05:09:39 -
孙吴的功劳大,刘备没兵,只去了一个诸葛亮,诸葛亮的神通还是罗贯中演绎出来的。
2020-05-21 17:57:47 -
周瑜的功劳最大。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2020-05-21 17:16:33 -
大家都知道有诸葛亮、周瑜、鲁肃等,那到底是谁呢,谁算是第一功人呢?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孙权的力量比刘备大,所以孙权方面是有选择权的。联刘抗曹,是孙权根据集团和个人利益做出的决定。因此帮他拿主意的只可能是自己人,不可能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代表的是刘备的利益,坚守的是刘备的立场。有个人从东吴和孙权的根本利益的角度为孙权进行了分析,从而使孙权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就是孙权集团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的总设计师————鲁肃。至于周瑜,则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或者叫总负责人。
中间过程当然是迭荡起伏,很是精彩,在此不做赘述。当然了,《三国演义》里很大程度有演义的成分,此不做评论,最好还是以正史为依据。
在这个问题上,史学家裴松之、陈寿等人做出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裴松之在《鲁肃传》和《周瑜传》的注文中说的很清楚:“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素之本谋”;“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也就是说,建议刘备联合孙权的是鲁肃,说服孙权联合刘备的,也是鲁肃,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始作俑者,也是孙刘联盟的第一功人。
2020-05-23 07:14:36 -
孙刘联盟主要是三个人的功劳,鲁肃、诸葛亮、周瑜。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诸葛亮的功劳最大。其实不然,赤壁之战主要是孙权集团打的,诸葛亮是去求援的。当然要看孙权集团的意志,这当然的是孙权集团的人。
而在孙权集团之中周瑜只是在军事层面解决了问题,而把握东吴集团战略方向,最终促成孙刘联盟的是鲁肃。
受小说影响,大家以为鲁肃是个无用的老实人。其实不然,历史上的鲁肃性格豪爽,仗义疏财。鲁肃曾经在初次见到孙权的时候,就提出来“建号帝王以图霸业”的塌上策。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场景极其相似。孙权更是将其比喻成自己的邓禹(东汉开国元勋之首),而鲁肃也不负众望,,在东吴大多数人反对,曹操来势汹汹,孙权犹豫不决之时,挺身而出,在孙权上厕所的时候向其进言“将军降曹,欲安何归”,短短八个字将孙权的处境说的一目了然,也向孙权指明了方向,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所以鲁肃才是孙刘联合的第一功臣。
2020-05-23 20:42:26 -
赤壁之战孙刘能顺利联合,我认为是鲁肃功劳最大,周瑜功劳第二,诸葛亮功劳第三。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统一北方后,计划先消灭荆州的刘表,再顺着长江东进,击败东吴的孙权,从而完成统一大业。但刘表死后,他那胆小的儿子在他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就投降了曹操,而依附刘表驻守樊城的刘备闻讯后南撤,曹操却一路追击,在当阳长坂坡击溃刘备大军。
面对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合东吴共同抗击曹军。刘备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赶赴柴桑会见孙权,共同谋划抗击曹军的大计。诸葛亮是这么劝说孙权的,第一,曹操大军经过长途跋涉,劳累不堪;第二,曹操军队都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第三,新投降于曹操的荆州水军是受他威逼才投降,并不心悦诚服地归附他。但曹操讨伐孙权的宣战书也到达了孙权手里,曹操称自己有80万大军,以张昭为首的群臣都主张投降,孙权在犹豫与抵抗之间犹豫不决,这时候鲁肃的一番分析让孙权心里倾向于联合刘备抗击曹操。那么,鲁肃是怎么说的呢?
鲁肃说:“像我这样的人还可以投降,唯独将军不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我去投降曹操,曹操一定会给我一个小官当,然后我再结交一些士大夫,还可以步步高升,也有可能当上州郡的长官。可是您投降了曹操,曹操会放过您,让您有立足之处吗?”正是这一句话触动了孙权的痛处,让他有了联合刘备抗击曹军的打算。
而接下来周瑜跟他说的话让他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周瑜对孙权说:“马超、韩遂屯驻函谷关以西,曹操在北方的后患还没有完全消除,人心不稳定,却急着向南边进军,他现在又放弃了擅长的骑兵作战,再加上战马缺乏草料,这些士兵长途跋涉赶来,水土不服,必然生病,这些都是兵家大忌,而曹操却贸然行事,形势对他很不利。我请求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一定能击破曹操。”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曹操率领的部队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人,而且因长期征战,疲惫不堪,加上接受的刘表部队有七八万人,但他们对曹操有猜疑心。因此,曹操人数虽多,却不可怕,我只要有5万精兵,就足以制服敌军,希望您不要有顾虑。”
周瑜的一番话坚定了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军的决心。后来,孙刘联军从夏口沿着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大战一触即发。因此,我觉得鲁肃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上居首功,周瑜次之,诸葛亮第三。
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看更多内容,请点关注。
2020-05-21 23:31:37 -
鲁肃
2020-05-22 17:17:24 -
肯定是诸葛亮啊,要是诸葛亮不借个东风,孙刘联军都得喝西北风去
什么当时在吴国庞统的连环计,什么黄盖苦肉计,什么草船借箭,什么刘备他们痛打落水狗,都不可能的。
你就说说,除了诸葛亮谁还能借东风,关键是借了东风还能不还的。
2020-05-23 20:13:44 -
鲁肃
2020-05-22 17:17:24 -
根据史实资料分析,应该是周瑜的功劳最大。
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来袭之时,吴国诸位将领、官员是一片恐慌,纷纷表示降曹是保住大家的最佳方案。曹操攻吴之前,曾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大军,获取袁绍大部分物资战士;之后,曹操又获取刘表之子刘琮献城降书,在长坂坡大败刘备,截取大量辎重士兵,可谓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吴国目前为止只有十万战士,精兵不过三万,如何抵挡住曹军八十万?
即使刘备前来合作,他也只有精兵一万,刘琦尽江夏郡全力招兵也只能凑齐一万来人,还不是精兵。
周瑜则不然,他力排众议,与诸葛亮的观点一致,认为曹操虽然拥有兵士众多,但是质量未必高;虽然士兵配置精良,但是未必用的上。
首先,曹操是北方人,曹操军队的大部分士兵也都是北方人士,基本不习水性,更不用提水战,那更是曹操他们所不擅长的;
其次,曹操大军远道而来,人疲马乏,士兵们的战斗气势通过长途跋涉已经磨灭的近乎于无;
第三,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潮湿闷热天气。北方干燥少雨,南方雨多水多蚊虫也多,北方人初到南方很容易病痛缠身,尤其是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
第四,曹操大军不仅仅只是他们自己的士兵,还包括来到南方之后收拢过来的兵力,譬如刘琮的兵马,刘备的兵马,人心不齐,容易产生内乱。
此等分析一出,获得了吴主孙权的最高评价,为了吴地不失,为了吴国十万兵马,跟曹操干了!
于是,命令周瑜率领三万精兵屯于赤壁,与曹操大军隔江相望。眼看战争一触即发,曹操大军旌旗招展,人头攒动,密密麻麻战船几乎布满整个江面。周瑜部队官兵不由胆颤,即使对方不战斗,只用人力碾压也可以压死我方!
周瑜与黄盖并没有被这些兵马所震慑,而是仔细观察对方的战斗模式。这时黄盖发现,曹操大军为了在江面上如履平地一般,把所有的船只链接在一起,形成类似于桥的设计,不由得灵机一动,转身禀报周瑜,周瑜大喜,这可是天赐良机。于是与黄盖策划一番。
转天,黄盖派人向曹操递交了投降书,示意自己要偷偷率部分兵马投奔曹操。曹操自然是如获至宝,回文表示欢迎之至。
傍晚时分,黄盖趁天色渐暗携同几十个士兵划船奔往曹操大营方向,船上布满油脂与箭矢,在离曹操大营几十米距离的时候,黄盖密令士兵射出火箭,瞬间,曹操大营的船只就布满火苗。当时的风向也特别给力,火苗在风的作用下逐渐烧向整个曹家大营,风力太大,救火不及,战士们死伤无数,包括烧死、淹死,让人惨不忍睹。曹操无奈退兵!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周瑜黄盖功不可没!
2020-05-21 20:40:47 -
当然是鲁肃。只因当时刘备落魄,吴主孙权本不愿结盟。便让鲁肃去探听军事情况,诸葛亮知道鲁肃为人,而且分析利弊。后又随鲁肃过江,舌战群儒,技压江东英才。
鲁肃拜访周瑜,告知孙刘就像唇齿,唇亡则齿寒。周瑜感激鲁肃大恩,非常相信鲁肃,经过分析,认为结盟抗曹乃是当下的正确出路。
所以孙刘联合,鲁肃功劳最大。
2020-05-23 22:51:16 -
曹操号称百万雄师去征讨江东,当时的刘备已经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去投奔孙权。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这个地方把曹操打回了北方。
三国演义是夸大了诸葛亮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根本就不可能有孙刘联军(这里的功劳鲁肃要分一半), 如果没有周瑜的火计那就根本没有破敌之策,没有庞统的连环计曹操不可能傻到把战船连起来、没有黄盖的苦肉计曹操不可能相信黄盖的假投降。
正史\u003c三国志--周渝传\u003e中记载,是周渝在九江调兵谴将,指挥3万水军将曹操打败。
杜牧的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还有苏轼的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都说明赤壁之战已经是属于周瑜的代名词了所以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周渝
个人觉得排名应该是 《周瑜---庞统---黄盖---诸葛亮和鲁肃》
另外还有一个人功劳比以上的都大那就是曹操
曹操轻装南下,9月秘密行军至新野,12月打完赤壁之战。3个月时间里曹操从没带战船,空手套白狼,到占领荆州、论功行赏(服从之功)、征用荆州水军,最后和联军会战。期间还总共绕湖北转了一圈。太牛了。3个月不到面都没混熟,就敢直接当主力用跟人大决战。于是十几万大军就这样没了。
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不自己送人头,联军一会半会还真不好搞。
2020-05-27 11:29:50 -
当然是鲁肃。
刘表一死,鲁肃最早洞察南方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曹操肯定会出兵南下,于是鲁肃立即向孙权请命,去荆州吊唁,消弭两家仇恨,再与刘表的继任者联盟,共拒曹操。
鲁肃走到半路,曹操已经南下,刘琮投降,于是鲁肃立刻改变去襄阳吊唁路线,寻找刘备,然后与诸葛亮回江东,商议联盟。可以说,孙刘联盟,鲁肃居功至伟。
2020-05-24 17:49:12 -
你好,这个我觉得应该是鲁肃和诸葛亮的功劳最大。
这两个人在没有碰面的时候,对天下形势的看法,就惊人的一致,后来历史发展的走向也证明了他们的预见,比如他们对曹操的看法,鲁肃说的是“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诸葛亮的说法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正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了曹操的强大,所以才会产生联合的想法,毕竟弱者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强大的敌人,他们两个人在这一点上,看的非常清楚。
但是起初的时候,鲁肃的想法并不是联合刘备,而是在吞并荆州和巴蜀之后,联合关中的马超韩遂,在随着刘表去世,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备逃亡夏口之后。鲁肃就意识到了先前的谋划已经很难实现,主要原因就是曹操介入荆州,让孙吴的发展受到瓶颈,甚至对孙吴的生存都产生了很大的威胁,这个时候,他希望联合刘备共抗曹操,所以在刘备逃到夏口之后,他主动提出以吊丧为名去联络刘备,打探消息。
在刘备这一方面,诸葛亮是一直坚持联吴抗曹的,这在他的隆中对里就很明确,等鲁肃一来,诸葛亮与他一会面,双方就不谋而合,产生了联合的意愿,刘备这个时候就不必说了,他甚至想继续往南跑到今天的广西那边去,如果能联合孙权这样一个大军阀,他自然求之不得。接下来,就是做通东吴方面的思想工作,于是鲁肃和诸葛亮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正式向孙权提出联吴抗曹的建议,他主要是从抗曹的角度来寻求联合,而不是从联合的角度来谋求抗曹,最终让孙权下定了决心连刘的是鲁肃,抗曹的是周瑜。
孙权是一个少年老成的人,联不联合刘备打不打这一仗,恐怕他心里早就有底了,是周瑜最终让他下定了跟曹操打仗的决心,同时周瑜也是赤壁之战的第一功臣。但联合刘备,是诸葛亮和鲁肃的功劳。
周瑜可能并不想联合刘备,而是想独自对抗曹操,吞并荆州,在赤壁之战前,周瑜给孙权的军事分析里面,从没有提到过刘备集团,他说的主要意思是: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继承父兄基业,英明神武,正要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怎么能投降曹操。接着分析了曹军的破绽和诸葛亮的分析差不多,最后周瑜说曹操这是自己来送死,我愿得三万精兵,前往夏口,为将军破敌。这里面没有联合刘备的意思,周瑜就是想自己干,确实是豪气干云。
不过,在孙权看来,联合刘备也多了一个盟友,反正他力量弱小,将来也不过是给自己打工的而已。所以也支持了鲁肃和诸葛亮的意见,结成孙刘联盟。这样来看,支持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主要是诸葛亮和鲁肃,周瑜是一个鹰派,无论对曹操和是刘备,都是比较强硬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赤壁之战的功臣是周瑜第一,但孙刘联合是诸葛亮和鲁肃努力谋划的结果。
2020-05-23 13: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