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你是通过什么来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评书还是小人书?
童年的你是通过什么来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评书还是小人书?
-
记得70年代文革期间,四大名著被列为禁书,我正在插队,东拼西凑借来偷阅。那时记忆好,西游记、水浒传相对简单,可以背诵如流,从而人际关系很好,农村的男女老少,包括知青,常常邀我给他们说书。红楼梦为禁书中的禁书,还是偷阅完了。偷看时感到很耻辱,尤其是王熙凤戏贾瑞那段,看看就不想看了,诱惑力驱使,那段居然重复看了五六遍。三国演义应当是最深奥,情节最复杂,人物最多,且计谋最实用的了,致使我无法背诵,但一段段讲给大家听,也算得心应手。那时候只知道情节,之后慢慢的领悟到每部书的真正含义。
2019-04-28 17:47:37 -
我是拿着《毛泽东选集》学字的!
2019-04-28 19:04:31 -
生长在偏远农村,小时候能看到的书不多。小镇上有一个小书铺,但能买得起的就只有三、四毛钱一本的白描画小人书。
有整套的四大名著的小人书,买一套得二十几元钱,一般农家孩子是买不起的。
好在书铺可借书看,出几分钱,可以坐在那儿小凳子上借书看。我家离小镇不远,我经常到那儿去看书。
那些连环画编写得很吸引人,情节生动,白描画很逼真,文字简练,一下就把我们吸引住了,所以看了上一本就急着再想看下一本,欲罢不能。有时忘了回家吃饭,都是父母找来了,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我对四大名著的认识,完全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还攒钱买过几套连环画,三国演义一套,是我用二个多月时间收集废品,一分一分的攒够二十四元钱买的。
一套水浒是舅舅给我买的,一套西游记,是爷爷在我当上少先队大队长后给买的,说是奖励。
红楼梦没有买,我不太喜欢看。那些书,成了我家小小图书室的家底。我经常在家阅读这些小人书,还有声有色的讲故事给邻居们听。
后来,我发明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连环画上的图,一页页的用毛笔描在小玻璃片上。用几节电池和一个聚光灯泡制成一只小幻灯机,用那些自制的幻灯片放幻灯。
当时农村根本没有放电影的,我这土幻灯放映在白墙上很清晰。夏天的晚上大家在在院子中乘凉,所以很多大人小孩都来看。
我放一张幻灯片,就口头讲解内容,有色有色的讲解,再配上我精心制作的幻灯片,真的很吸引人。
一天接一天的放映,来看的人越来越多,附近好几个生产队的大人小孩都来看。一套水浒,就得放好几个星期的幻灯。
我父母也很支持我,出钱给我买电池。四节电池要一元钱,得在队里干二天的活,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我对文学的喜欢,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就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而讲故事的能力,也是从讲这些小人书故事开始的。
到四年级以后,就喜欢看长篇小说了,对照着以前的小人书,对四大名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9-04-28 02:55:30 -
家里还有存书,童年的乐趣与回忆!2019-05-05 09:25:22 -
家里还有存书,童年的乐趣与回忆!
2019-05-05 09:25:22 -
关于这个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是70年生人,我谈一谈我的经历吧:
最先借助小人书,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有了初步了解,时间主要集中在小学及学前阶段;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接触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看的似懂非懂,通过广播听快板书《西游记》;八十年代初,已经是初中生了,又读过一遍《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两本书,感觉理解的深一点了,也是初中阶段,听袁阔成的《水泊梁山》评书,虽然和原著情节相差甚远,但感觉人物更鲜活了。再后来听袁阔成先生说的《三国演义》,感觉袁先生说的既忠于原著,讲的又人物形象鲜活,遂叹为评书不可逾越的经典。
走向社会以后,我又读过一遍《三国演义》,感觉每读一遍都有收获。
2019-04-25 22:53:03 -
第一次接触四大名著是在小学的时候,去大舅家堂哥送的一本带有拼音,全书只有300多页的儿童版《三国演义》,全书基本略写,就知道三个国家刘备是好人,曹操跟孙权是坏人,但是只有一幕讲的很细,我记得很清楚是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出刘阿斗,那时候就感觉赵云是个大英雄,后来常常跟小朋友玩闹打斗的时候把自己当成赵子龙,还给自己编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子龙附体”喊完感觉自己一下充满能量,起来继续打斗。
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陆陆续续的读完了四大名著。而那本启蒙读物现在还在家放着,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厚厚!
2019-04-29 07:54:21 -
刚开始是小人书,难得一见,如果见到如获至宝,如果有一本三国演义,或者水浒的小人书,那么多的小孩子都挤在一起争看。后来从一个老师那里借到一本老版的三国演义,只有上集。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感觉其它书皆无法比拟。
2019-04-27 18:16:31 -
第一次接触四大名著是在小学的时候,去大舅家堂哥送的一本带有拼音,全书只有300多页的儿童版《三国演义》,全书基本略写,就知道三个国家刘备是好人,曹操跟孙权是坏人,但是只有一幕讲的很细,我记得很清楚是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出刘阿斗,那时候就感觉赵云是个大英雄,后来常常跟小朋友玩闹打斗的时候把自己当成赵子龙,还给自己编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子龙附体”喊完感觉自己一下充满能量,起来继续打斗。
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陆陆续续的读完了四大名著。而那本启蒙读物现在还在家放着,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厚厚!
2019-04-29 07:54:21 -
最早是不知道四大名著这个说法的,反正童年时期能看的书很少,逮着什么看什么。《三国演义》最早接触的是天津人美版的连环画,木盒装,沉甸甸的一大套,迷的不行,但想来没有看完,好像看到天水关收姜维;《西游记》也是如此,哪个版本的忘记了,也是白描传统连环画,当时字都认不全,瞎猜着看。五六年级时就弄到了一册简装本西游记,几乎翻烂了,至今能大差不离地将魏征梦斩泾河龙王的情节倒背如流,无他故,概因里面有大段诗词。《水浒》一开始就接触的文字版本,后来有祝延平的电视剧《武松》,连环画看得倒少,不过最后倒是收集了一整套连环画,最后一集是《蓼儿洼》。《红楼梦》读得最晚,高中三年级吧,还是片片断断地读,而且始终没看过后四十回。四大名著都算好书,但糟粕委实不少,能批判着读最好,而且开始别看带夹批的版本,省得被前人成见所困。
2019-04-26 10:47:49 -
我小时候是通过评书与图片来了解的,内容也挺精彩的
2019-04-26 18:10:26 -
我们小的时候,是通过听评书和看连环画,了解和熟悉四大名著的。那个时候也没有其它的渠道来了解。
2019-04-25 21:12:56 -
作为80后的我们,那是还是物质很匮乏的年代,加上我是农村孩子,那时家里条件也非常一般。所以了解四大名著就是靠小人书,而且自己家没有,有时去亲戚朋友家看到了就非常喜欢,爱不释手的看,看不完不回家的那种,有时亲戚看见了不好意思就把它送给我。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后来慢慢有了广播评书,还是每天准时守候在收音机旁。再后来大了就有机会看到书店的图书还有电视剧。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反应出来了社会的进步。我们了解四大名著也有了更多的渠道。
2019-04-27 13:07:43 -
在我童年时,是个文化"匮乏"时期。这40多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浩劫)!就根本无书读(看),是无法念书(上学)!这个有大学文化可以说是不多,这100个人大约有六个就是奇迹!这个有了大学生!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这不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这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呢?再后来就是十年,九年的义务教育!……在那时候!这基本都是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和英雄人物的文化题材!这四大名著、和武侠小说是80年代后东西!这个60后、70后都知道。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小编,和头条的朋友们和亲们!谢谢
2019-04-28 05:24:05 -
第一次看红楼是小学二年级暑假去姨家,姐姐的书,“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一下子就被惊艳,现在还能背出来,红楼梦从小到大翻烂了两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都是先看的影视,前年才发狠读了书。西游的书和影视反差最大。影视中的师徒情兄弟情书中完全没有,只有尖酸刻薄。
2019-04-25 20:40:19 -
我从小看小人书,听评书了解到的
2019-04-28 06:06:58 -
四大名著和镜花缘!
2019-04-25 18:54:31 -
我是黑龙江农村出生,从小文化生活单调,(不能说没有)但是,四大名著却接触较早,其中《三国演义》还是那种由右及左竖行印刷的繁体字版本,而且每页纸都是双层边缘连接的黄色纸,翻阅要小心翼翼的,绝对不能手指蘸口水去翻书的,很容易把书弄脏弄坏的。我父亲是一名老师,我也不知道这书父亲是从何而得,反正一套是几册装在一个类似于现在可折叠的油布一样东西包起来。然后是《水浒传》记得当时看的是叫《水浒全传》,上中下三册,卷首有毛主席批宋江是投降派的浯录,半文言文。这现在知道是建国后出版的所谓“去其糟 粕"有许多裁减的版本。至于《西游记》,《红楼梦》也是稍晚一些才看到,因为识字有限,读的很吃力,所以只能了解大概故事情节,甚至给别人讲起来把人名说错的也经常有,闹了不少笑话。上初中后也不务正业的还读巜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东周列国志》巜鬼狐传》(聊斋志异》等等,也算“愽览群书"了。只是这些书都是借来的,没有一本属于我,书的扉叶都有书主的名字,还有书主写的警示语,有一套是这样写的:有人借书观,爰惜最当先。看完还原主,切莫胡乱传!如果有闲遐,这些书,有的还可能再读吧,虽然我不是吃文化饭的,但读书,总归没坏处,开卷有益嘛。
2019-04-28 23:27:42 -
我是黑龙江农村出生,从小文化生活单调,(不能说没有)但是,四大名著却接触较早,其中《三国演义》还是那种由右及左竖行印刷的繁体字版本,而且每页纸都是双层边缘连接的黄色纸,翻阅要小心翼翼的,绝对不能手指蘸口水去翻书的,很容易把书弄脏弄坏的。我父亲是一名老师,我也不知道这书父亲是从何而得,反正一套是几册装在一个类似于现在可折叠的油布一样东西包起来。然后是《水浒传》记得当时看的是叫《水浒全传》,上中下三册,卷首有毛主席批宋江是投降派的浯录,半文言文。这现在知道是建国后出版的所谓“去其糟 粕\"有许多裁减的版本。至于《西游记》,《红楼梦》也是稍晚一些才看到,因为识字有限,读的很吃力,所以只能了解大概故事情节,甚至给别人讲起来把人名说错的也经常有,闹了不少笑话。上初中后也不务正业的还读巜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东周列国志》巜鬼狐传》(聊斋志异》等等,也算“愽览群书\"了。只是这些书都是借来的,没有一本属于我,书的扉叶都有书主的名字,还有书主写的警示语,有一套是这样写的:有人借书观,爰惜最当先。看完还原主,切莫胡乱传!如果有闲遐,这些书,有的还可能再读吧,虽然我不是吃文化饭的,但读书,总归没坏处,开卷有益嘛。
2019-04-28 23:27:42 -
通过读小人书了解知识,小人书也是我学画画的老师!
2019-04-27 22:25:53 -
连环画小人书
2019-04-27 20:51:26 -
我童年时是通过小人书《连环画》了解四大名著,本收藏了一千余册连环画,没事时翻翻儿时的记忆总在眼前,怀旧呀!
2019-04-28 13:32:59 -
小时在收音机听评书“说岳传”四大名著还是看小人书。
2020-03-26 10:54:51 -
我爸爸时常讲,记得上四年级时,就自己看书,我家四著书都是祖留繁体书。
2019-04-29 22: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