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和鲁智深本是结义兄弟,为何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林冲和鲁智深本是结义兄弟,为何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
林冲是一个城府比较深的人物,也是一位怕得罪官员的人物,鲁智深性格开朗,天不怕,地不怕,说干就干,说打就打的真豪杰壮士,也是位爱人才的人物,他见林冲武艺高强,心中敬佩,以行动去保护林冲,可林冲是驴死了,架子还没倒的人物,显得有点清高,鲁智深也就只有忍了,和林冲保持着不淡不浓的关系,这是我的看法,谢谢!
2018-11-08 11:55:05 -
鲁智深嫉恶如仇,行侠仗义,三拳打死镇关西,不得已离开朝夕相处的军营,流落到江湖之间。
在此过程中,他先后认识了九纹龙史进,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和行者武松。
鲁智深和史进情投意合,关系非同一般,自不必说。而鲁智深和林冲的关系似乎非常微妙,确实应该重点深入地分析。
在东京汴梁,来自于大西北偏远地区的鲁智深,举目无亲,百无聊赖,整天与几个泼皮开展一些穷开心的活动。
偶然间,鲁智深认识了豹子头林冲。林冲豹头环眼,武艺高强,威武雄壮,气度不凡,更兼他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地位当在中产阶级以上。
林冲的优越条件,让来自于边地的鲁智深流连忘返,心向往之,遂结拜为兄弟。等到林冲得罪高俅,刺配沧州,鲁智深不离不弃,暗中相随。林冲之所以能够安全到达沧州,是由于鲁智深在野猪林对命悬一线的林冲进行的及时相救。
此后二人相别,天各一方,而再次的相见,已经是多年之后的梁山群雄大聚义之时。
鲁智深一路南下,来到青州地界,先后又结识了杨志和武松,三人在交往过程中结下深厚友谊,特别是鲁智深和武松的关系,已经达到了情同手足,亲如骨肉的程度。
他们同为步军头领,同为步军五虎上将,同吃同住同打仗,一方有难,另一方舍命支援,在生活,工作和战斗中结下了生死友谊。
而与此同时,林冲作为梁山马军头领,是马军五虎上将之一,和他一起生活战斗的,大多是马军将领,由于马步军营相距较远,又没有很多业务联系,每天夜以继日的进行训练,巡逻和值班,于是与身为步军首领鲁智深的交往日趋减少。
同理可证,鲁智深与林冲的交往也是如此。梁山聚义之后,鲁智深与武松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史进,杨志的关系也非同一般,而与林冲的关系却渐行渐远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林冲和鲁智深各自忙于事务,无暇在一起喝酒吃肉,吹牛聊天,但是他们目标一致,心有戚戚焉,终究还是要走到一起。
事实正是如此,在远征方腊战争中,梁山好汉或死,或伤,或远走高飞,或回京复命,而武松林冲鲁智深一行三人却坚持拒绝北归,依然滞留杭州,在六合寺遁入空门,于是水浒传中星月相随,生死与共的三兄弟终于走到一起来了。
人生在世,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遇到自己相亲相爱的人。年龄区间不同,生存空间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别是三观不同,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系。
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或事业有成,如日中天,或老骥伏枥,烈士暮年。每个年龄阶段,在人事交往过程中,都有不同的选择。
中年时期,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旧日伙伴,甚至大学一别,天各一方,杳无音讯。
而一旦退休在家,远离了事业和权力,才重新捡拾旧梦,回归真实的自我,或怀旧反思,或故地重游,或故友再往,或同学聚会,或旧情复发。如此不一而足,异彩纷呈。难道不是这样吗?
2018-11-08 16:48:05 -
鲁智深与林冲惺惺相惜仅仅是在武功交流方面而已,至于两人性格方面相差太大,老鲁粗人一个,大大咧咧直来直往,为人做事方面很一般不计较细节,为了救人自己的命都可以搭上。再说身为禁军教头的林冲,在官场呆久了做事难免有点畏头畏尾。经过一连串事件之后,老鲁虽然一路暗中跟随搭救,可是内心深处已经瞧不起这个优柔寡断的林教头,之后认识二龙山武松一伙更加衬托出为嘛叫做物以类聚为嘛要人以群居。
2018-11-08 20:11:24 -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鲁智深是古代的活雷锋 + 白求恩
谢谢邀请!
网上有一种“倾向”,即把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来个“重新评价/考证”。这本来也是平常事,可有些“评价/考证”让人看了总有啼笑皆非的感觉。这类文章一知半解却敢标新立异,往往脱离历史或当事人一贯的背景走向,用现代人/社会的角度去“分析”/评判历史人物/事件(哪怕是艺术虚构的),比方说“刘备与诸葛亮合谋除掉关羽(因后者自大狂傲、恐尾大不掉)”——试问如果刘备真要除掉关羽,又何必在他死后不管不顾、伐吴复仇,那不是脱了裤子放屁?最后闹得自己兵败身亡,这亏大了嘛!也亏这些“评论家”的脑洞咋能开得这门大?
本题的所谓林鲁二人“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不知根据什么?
鲁智深在五台山几度大闹禅院,被他本师智真推荐去东京大相国寺师弟智清长老处,智清即安排鲁智深去守菜园。后来智深用武力收服了菜园子地带的那伙泼皮,又倒拔垂杨柳,一不小心把自己打造成了菜园子社区周边的网红。
某天在菜园子里表演舞禅杖,被同是高手的林冲看见了喝彩,于是两人相识,因武投契,遂结为兄弟。
再后来林妻被高太尉之子高衙内欺侮、林冲被害发配,都有鲁智深这个耿直哥们儿出手相助。萍水相逢,却能如此尽心的帮人到底,一而再的做这种好人好事,且每次都带累自己要么丢官,要么丢工作,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优良品质,充分说明鲁智深就是个古代的活雷锋或白求恩——而且心胸坦荡、开阔,绝非那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猥琐人物。
那些质疑林鲁二人在梁山的关系微妙/淡漠/疏远的人,最大的“依据/论点”就是:1、之前鲁对林一口一个“兄弟”,上山后却改口称“教头”了;2、野猪林救林冲后一路护送,临别鲁用禅杖打断一颗松树、以警告两个法警董超薛霸,后来林冲说过一句“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有人就硬生生说这是林在故意“出卖”,使鲁后来被高俅害的再丢工作、从此流落江湖很久,因此鲁对林鄙夷/不满。
试问谁会这样立马恩将仇报啊?林冲也是个恩怨分明、做事果断的英雄——尽管先前他曾贪恋已有安逸生活不愿轻易打破,但这不也是“人性的弱点”嘛!林冲此言确实有失,但绝非出卖。他有讨好高俅的必要吗,那时?
再来看所谓“称呼上的改变”。这就不得不说是一知半解、捞起半截就跑了:他称林冲兄弟时,多是在二人一起的私下场合,野猪林后一口一个兄弟,一为慰藉/送温暖给受冤屈的林冲、二乃警示董薛二人。上梁山后再逢时称教头,不是生分,恰恰是鲁的“智深”和礼貌——这样说就都懂了:你已属某公司老三老四的高位,某天你曾经的恩人来加入公司了,他在公司众人聚会的时候大喇喇叫你“兄弟”,你说妥不妥?何况鲁后面还问“……沧州别后,曾知阿嫂信息否?”完全是兄弟关爱嘛!何来“微妙”?
更何况紧接情节:
杨志举起旧 日王伦手内上山相会之事,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晁盖说起黄泥冈 劫取生辰纲一事,众皆大笑。次日轮流做筵席,不在话下。
——那照“现代批评家”的逻辑,晁盖也害杨志丢掉好不容易再次谋到的职位,是不是私下里也该恨上晁盖一坨呢?没有嘛。
再后来,鲁智深听潮坐化,葬于六和塔。林冲染病留于六和寺,托已加入六和寺的武松照看——武松后期可是和鲁智深形影不离的铁哥们儿,如果林冲真因“出卖”而招鲁厌怨,性如烈火的武二哥会照看他?
四大名著中,三国和水浒,以叙事为主——较少去细述人物间互动,只在(历史)事件推进中顺带塑造了人物;西游记和红楼梦(包括金瓶梅)则以团队或家庭活动为主,故人物间互动较多。搞清楚这个背景特点,就不会去妄测/妄断林鲁的“关系”了。对嘛?
2018-11-08 14:21:37 -
总的来说可以说成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人一开始确实是情同手足,但后来的事让鲁智深不能忍受,那就是林冲太软弱,本来这也没什么,毕竟林冲有家室,是朝廷命官。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让鲁智深对林冲产生了隔阂,甚至以后的称呼也变成了“教头”。这个事就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时候,如果不是鲁智深,恐怕林冲早就死在野猪林了,然后鲁智深怕他走了林冲再被杀害,就一路护送。期间,解差曾经试探地问鲁智深是什么人,鲁智深骂了他一顿,意思是想问出来我是谁,好回去向高俅告状来找我麻烦是吗?吓得解差不敢言语。但是林冲就说了,谁不认识东京大相国寺的,曾经大闹五台山,柳树都能连根拔起。等于直接把鲁智深卖了!意思就是都是他的事,跟我没关系!鲁智深何等耿直,救了林冲也算是仁至义尽,从此以后关系便没那么好了,属于关系不怎么样,但也不撕破脸的那种。
2018-11-08 08:20:53 -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鲁智深是古代的活雷锋 + 白求恩
谢谢邀请!
网上有一种“倾向”,即把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来个“重新评价/考证”。这本来也是平常事,可有些“评价/考证”让人看了总有啼笑皆非的感觉。这类文章一知半解却敢标新立异,往往脱离历史或当事人一贯的背景走向,用现代人/社会的角度去“分析”/评判历史人物/事件(哪怕是艺术虚构的),比方说“刘备与诸葛亮合谋除掉关羽(因后者自大狂傲、恐尾大不掉)”——试问如果刘备真要除掉关羽,又何必在他死后不管不顾、伐吴复仇,那不是脱了裤子放屁?最后闹得自己兵败身亡,这亏大了嘛!也亏这些“评论家”的脑洞咋能开得这门大?
本题的所谓林鲁二人“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不知根据什么?
鲁智深在五台山几度大闹禅院,被他本师智真推荐去东京大相国寺师弟智清长老处,智清即安排鲁智深去守菜园。后来智深用武力收服了菜园子地带的那伙泼皮,又倒拔垂杨柳,一不小心把自己打造成了菜园子社区周边的网红。
某天在菜园子里表演舞禅杖,被同是高手的林冲看见了喝彩,于是两人相识,因武投契,遂结为兄弟。
再后来林妻被高太尉之子高衙内欺侮、林冲被害发配,都有鲁智深这个耿直哥们儿出手相助。萍水相逢,却能如此尽心的帮人到底,一而再的做这种好人好事,且每次都带累自己要么丢官,要么丢工作,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优良品质,充分说明鲁智深就是个古代的活雷锋或白求恩——而且心胸坦荡、开阔,绝非那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猥琐人物。
那些质疑林鲁二人在梁山的关系微妙/淡漠/疏远的人,最大的“依据/论点”就是:1、之前鲁对林一口一个“兄弟”,上山后却改口称“教头”了;2、野猪林救林冲后一路护送,临别鲁用禅杖打断一颗松树、以警告两个法警董超薛霸,后来林冲说过一句“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有人就硬生生说这是林在故意“出卖”,使鲁后来被高俅害的再丢工作、从此流落江湖很久,因此鲁对林鄙夷/不满。
试问谁会这样立马恩将仇报啊?林冲也是个恩怨分明、做事果断的英雄——尽管先前他曾贪恋已有安逸生活不愿轻易打破,但这不也是“人性的弱点”嘛!林冲此言确实有失,但绝非出卖。他有讨好高俅的必要吗,那时?
再来看所谓“称呼上的改变”。这就不得不说是一知半解、捞起半截就跑了:他称林冲兄弟时,多是在二人一起的私下场合,野猪林后一口一个兄弟,一为慰藉/送温暖给受冤屈的林冲、二乃警示董薛二人。上梁山后再逢时称教头,不是生分,恰恰是鲁的“智深”和礼貌——这样说就都懂了:你已属某公司老三老四的高位,某天你曾经的恩人来加入公司了,他在公司众人聚会的时候大喇喇叫你“兄弟”,你说妥不妥?何况鲁后面还问“……沧州别后,曾知阿嫂信息否?”完全是兄弟关爱嘛!何来“微妙”?
更何况紧接情节:
杨志举起旧 日王伦手内上山相会之事,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晁盖说起黄泥冈 劫取生辰纲一事,众皆大笑。次日轮流做筵席,不在话下。
——那照“现代批评家”的逻辑,晁盖也害杨志丢掉好不容易再次谋到的职位,是不是私下里也该恨上晁盖一坨呢?没有嘛。
再后来,鲁智深听潮坐化,葬于六和塔。林冲染病留于六和寺,托已加入六和寺的武松照看——武松后期可是和鲁智深形影不离的铁哥们儿,如果林冲真因“出卖”而招鲁厌怨,性如烈火的武二哥会照看他?
四大名著中,三国和水浒,以叙事为主——较少去细述人物间互动,只在(历史)事件推进中顺带塑造了人物;西游记和红楼梦(包括金瓶梅)则以团队或家庭活动为主,故人物间互动较多。搞清楚这个背景特点,就不会去妄测/妄断林鲁的“关系”了。对嘛?
2018-11-08 14:21:37 -
总的来说可以说成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人一开始确实是情同手足,但后来的事让鲁智深不能忍受,那就是林冲太软弱,本来这也没什么,毕竟林冲有家室,是朝廷命官。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让鲁智深对林冲产生了隔阂,甚至以后的称呼也变成了“教头”。这个事就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时候,如果不是鲁智深,恐怕林冲早就死在野猪林了,然后鲁智深怕他走了林冲再被杀害,就一路护送。期间,解差曾经试探地问鲁智深是什么人,鲁智深骂了他一顿,意思是想问出来我是谁,好回去向高俅告状来找我麻烦是吗?吓得解差不敢言语。但是林冲就说了,谁不认识东京大相国寺的,曾经大闹五台山,柳树都能连根拔起。等于直接把鲁智深卖了!意思就是都是他的事,跟我没关系!鲁智深何等耿直,救了林冲也算是仁至义尽,从此以后关系便没那么好了,属于关系不怎么样,但也不撕破脸的那种。
2018-11-08 08:20:53 -
林聪出卖了鲁智深
2018-11-08 01:09:59 -
谢邀
其实就一个原因,林冲把鲁智深卖了!
林冲是个没什么原则的人,义气不义气的对林教头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
2018-11-07 23: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