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为什么元朝只延续不到百年,清朝却持续两百多年?
同样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为什么元朝只延续不到百年,清朝却持续两百多年?
-
蒙元和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都曾统治过中国,并作为大一统王朝被正史所记载,但是二者在一统中国的时间可谓是相差万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统治者是否有主人翁的思想,把天下人当成是自家人。
其实两个民族政权,如果从开国到正式灭亡算的话,蒙古政权存在的时间要长于满清政权,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到1635年察哈尔部投降后金止,大蒙古政权共存在了429年。
而满清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溥仪退位,满清政权共存在了296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元朝和清朝在统一中国的时间上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蒙古人为什么只在中原大地上统治了90多年就退守到草原了?
一、元朝为什么短
蒙古统一之前,中国正处于第二次南北朝时代,尤其是生活在南宋境内的人民,既有钱也懂得享受,两宋是中国古代唯一没有亡于农民起义的朝代。
人民生活稳定了,对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也就有所提高了,在蒙古南侵时,南宋臣民经历了殊死抵抗,并且在南宋亡国时,南宋十万军民壮烈殉国。
1.等级划分
由于元朝在进军南宋用了四十年之久,并且蒙古大汗蒙哥被钓鱼城守军用飞矢直接击毙,所以元朝统治者对于南宋境内人民的态度极差。
在元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阶级压迫的等级制度,即第一阶级是蒙古人;第二阶级是色目人,即被蒙古统治的中亚地区的人民;第三等级是金朝境内的汉人、女真人和契丹人,虽然他们不是最低等级的,但是他们在竟遇上依然属于被压迫阶级;第四等级就是南宋境内的人民,他们完全属于被歧视等级。
元朝通过四等人制度,强行的制造民族阶级矛盾,使得汉人如同牲畜一般被压榨被剥削,而处于上层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则无需劳作就可以获得所有财富,并且元庭中央多是有蒙古贵族和色目人充任,而汉族官员至多只能作为副官协助。
2.不重视读书人
元朝从元仁宗开始第一次开科取士,到元朝灭亡共进行了16次,由于元朝皇帝大多不懂汉语,更别提写汉字看汉书了,所以元朝皇帝在对待读书人的问题上就显得不是那么上心。
元朝科举分为左右两榜,为了照顾文化程度较低的蒙古人贵族,所以蒙古人只需参加两场考试并且题目简单,汉人则需要参加三场相对严格的考试。
而汉族士人即便是考中科举,也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往往汉族及第学子只能赋予六品以下的小官,所以元代科举考试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并不是很大,这也导致很多读书人投身到文学创作中,由此使得元代戏曲和小说达到了十分兴盛的局面。
3.统治者内部斗争激烈
元朝统治者的继位方式可谓是比较独特的,统一中国的元朝虽然进行了汉化改革,但是为了保留蒙古传统,依然存在着蒙古特色制度忽里台大会,所以在皇帝过世后如果未确定继承人,则需要通过忽里台大会进行推举,这也导致各方势力在皇位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元朝统治的98年间先后产生了11位皇帝,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至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的二十五年间,元朝走马灯似地换了八个皇帝,平均每位皇帝只统治了3年,从而导致军政大权流入权臣之手。
所以元朝从上层建筑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也为元朝后期走向腐败灭亡之路埋下了伏笔。
4.贪图享乐,奢侈无度
元朝后期,蒙古贵族开始大肆圈地享乐,对待汉人更是变本加厉的压榨剥削,经常更是变着花样的向汉人收取各种苛捐杂税。
由于元朝贫富差距极大,由于蒙古贵族大肆圈地,使得大部分优良土地被收归到蒙古大地主手中,使得汉人百姓只能沦为佃农,他们不但要向朝廷缴纳各种杂税,还要被蒙古大地主进行再次盘剥,使得“富者愈富,贫者欲贫”。
农民被残酷剥削的同时,又赶上了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得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元朝的压迫政策,以韩山童为首的起义军便打着宋徽宗八世孙的名义进行反抗,并且很快得到天下的响应。从1325年到1368年,长达43年之久的元末农民起义正式走进了历史。
元朝在统一中国后,并没有将自己作为主人翁的角色进行统治,他们将汉人视作蒙古人的仆从,只是为了服务蒙古贵族们的奢侈享乐的目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来建设这个国家,这样一个王朝怎么能不短命呢!
二、清朝为什么能统治中国二百多年
清朝的建立,完全应该感谢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理朝政,使得大明朝纲败坏,到了明熹宗时期,皇帝更是一心只为做好一个木匠,将朝政弃之不理,使得魏忠贤为首的宦官趁虚而入干预朝政。
到了明思宗时期,由于崇祯皇帝为人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加上听信错误的行政错略,最终激起民变,明朝灭亡。
1.灭流寇而安天下
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收罗了大批汉族士人和明朝的降臣,所以经过这些前朝旧臣的指点,清军打着“灭流寇而安天下”的口号轻松地就进入了北京城,多尔衮下令前明旧臣投降者一律官复原位,并且当着明朝臣民的面为崇祯皇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此收罗了北方汉人的心。
顺治登基之后,提出了“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口号,首先得到了士人表率的孔子后人的认可,并大量招录汉人入朝为官,所以清朝从立国之初就已经得到了北方汉人的肯定和认可,这也为清朝后来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同化政策,满人至上
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在汉族士人孙之獬的建议下,开始执行奴化便开始推行“剃发令”,即所有汉族男子都需要剃发成满族人样式的金钱鼠尾辫,提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高压政策,此举动的目的是强化民族认同感,消弱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
虽然入关之后的清朝大量重用汉人,但是在重要职位上依然由满族人担当,并且规定皇帝的后妃以及宫女必须是旗人,全国重要城市中,内城多数被旗人所圈站,汉人被迫只能迁居城外,如此一系列的操作,不但加深了满人的统治地位,也大大的团结了满清统治阶级内部,使得汉人造反难度增加。
3.康雍乾盛世
清朝虽然也是实行了民族歧视政策,但是和元朝比起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满清统治者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到了雍正时期,执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正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如此一来减轻了人民劳作的负担,极大的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的长足发展。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父祖三代的长达一百多年的勤心治理,使得中国古代最后一次进入盛世,中国领土获得极大地增长、人口连破三亿、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和谐稳定。国泰安康了,百姓生活富足了,文人得到重用了,满清的统治自然就会长治久安下去。
4.大兴文字狱,编纂《四库全书》
清朝最被人诟病的除了“剃发令”之外就是大兴文字狱了,要说清朝文字狱的开端开得拜明太祖所赐,朱元璋由于起家于乞丐,文化程度较低,对于文人士大夫更是不放在眼里,所以一切他认为不好的字,不对的字都会被文字狱。
清朝在入关之后,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地位,防止民间有反动情绪,所以对诸如“朱红”“灭清”等一类的字眼都被看作是反动行为,其中文字狱在乾隆朝最为严重。
乾隆皇帝为了维护社会安定,防止反动苗头的发生,所以借着修《四库全书》的名义大肆搜罗天下书籍,对于清朝不利的书籍一概销毁,所以乾隆所修《四库全书》名为修书实则毁书。
但是《四库全书》依然起到了一些正向的作用,比如对一些遗落地方的古籍进行了整理,书籍目录进行了编修等。
由此可见,清朝之所以能够作为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多年,其核心就在于,清朝统治者把自己放在了国家主人翁的位置上,在政治上大量重用汉人,并且注重农民生存问题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被统治的汉人心甘情愿的为这个国家付出心血。
2020-01-06 14:43:35 -
写在前面:元朝实行纸币制度,后期纸币发行严重过量,以致百姓生活困难,官逼民反,终致元朝灭亡。
元朝政权大量发行纸币,以致货币泛滥成灾背后的原因是元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所致。元朝的科举制度受到在任官员和贵族势力的严重干扰,其特点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分开选拔,对汉族极端仇视,选吏不选官,官由吏产生,而且官员世袭制与科举制并行。世袭制盛行,元朝官员的数量也难以有效控制,官员队伍日趋庞大,财政开支也空前扩大。
到元朝后期,财政收入增长赶不上财政负担增加的速度,无奈之下只有大量发行货币以维持财政开支,从而致使货币发行规模失控,货币贬值严重,以致民不聊生,民变四起。
因此,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发行失控,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官员选拔制度存在问题以致官员队伍素质下降、规模失控、财政不堪重负。选吏不选官、世袭制度风行造成!将汉人划为最下等民,不得(汉)民心。
至于清朝统治时间久,不过是不断放宽对汉人的限制、管理。 但并非是满汉一家,看看清朝统治者制定那么多法令来限制满汉融合就清楚了,所以,终清一朝,满汉一家只是一个口号,没有实际行动。
但是我们汉人之光芒、才能是不可能被那些法令所限制,多尔衮统一中国,靠的是汉人;康熙平三藩,汉八旗是主力军;到了清末,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就几乎全是汉人藩帅了。所以,清不断的放宽选拔汉人的标准。 看看清朝汉人名臣不在少数就知道,这与元朝歧视汉人性质的政策可是天壤之别的。 因此,就这点来说,清朝还算是识时务的王朝。
2017-10-31 22:31:40 -
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准备将北方所有汉人都杀掉,幸亏有契丹人耶律楚材的劝说,才使成吉思汗打消了这个念头,拯救了那些汉人。
后来在蒙哥汗战死钓鱼城之后,蒙古帝国内部发生内乱,虽然最后是更加倾向于汉化的忽必烈胜利了,但统一全国后的忽必烈,并没有将其治下之民一视同仁。
元朝时期,全国的人分为了几个等级,汉人的地位是最底下的,虽然有许多汉人在朝廷担任要职,但并不能改变整体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元朝不过百年,而清朝却能传国两百多年的原因所在。
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态度问题,对待中原人及中原文化的态度问题。
元朝统治者马背上得天下,会打江山却不会坐江山;而清朝统治者则不同,虽然同样由少数民族建立,但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一直以来就与汉地间有密切联系,农耕文明程度高。
也就是说,建州女真其实本就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人家努尔哈赤都是熟读《三国演义》的,并精通满,汉双语。
建州女真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与汉地有诸多相似,因此,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能够一统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进而统一全中国。正因如此,清朝统治者本就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相比蒙古人,自然更加清楚治国治民的各种道理。
因此在清朝建立后,能够很快建立起对全国的有效管理,不论中央还是地方,经济还是政治制度,都是照搬明朝的那一套。
稍微有改进点的地方就是军机处的设立,使得专制皇权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总之,元朝皇帝与清朝皇帝治国理念是不同的,清朝都是儒家那一套,自然更利于笼络人心,国祚自然就比元朝长的多。
2019-05-29 20:50:53 -
元、清虽然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因为民族政策、文化政策、自我定位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元朝不到百年就亡国而满清却能够屹立近三百年的巨大差距。
一:元朝和清朝两代不同的民族政策
打从元朝统治者入关开始,他们就制定了严格的民族压迫政策,根据被征服的先后顺序,把全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最高贵的民族);色目人(中亚细亚人);北方汉人(早期原属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治下的汉人);南方汉人,也称南人(南宋王朝治下汉人)。
这四等人自被划分之日起,在政治上、律法上即享有截然不同的待遇,第一等人和第二等人在元朝基本可称为贵族阶级,而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汉人则相当于奴隶阶级,天然承受各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不仅生活艰辛而且备受歧视。随处可见的特权阶层无形之中几和天下汉人汉人的矛盾日益凸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呼声自然越来越高。
而清王朝却不一样,自顺治入关以来,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亲政之后的顺治皇帝开始有意识的弥合满汉界限,汉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虽然尚逊满人一筹,但远远高于元朝时期,朝廷之中满人和汉人共同享受治国大权,有才华有谋略的汉人也能够进入权力中枢。
到了康熙朝,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皇帝亲为先导的娶汉人女子为妻为妃,并公开祭祀大明王朝历代帝王和拜祭儒家先师。虽然这些都不过是满清皇帝的手段,但当时的人还就吃他这一套,慢慢的还真就相信了所谓“满汉一家亲”的谎言,从心理上对满人产生了认同感。
二:元朝统治者和清朝统治者采用不同的文化政策
就文化这点上来说,元朝统治者要比满清可爱的多,元朝统治者因为恐惧被汉化,自始至终都牢牢的坚守着文化底线, 据史书记载,忽必烈本人稍通汉语,其他历代蒙古皇帝基本上都不会说汉语,统治者内部处理政务都用蒙古语交流。甚至于朝廷外派到地方的蒙古官员也基本不懂汉语,处理政事往往需要借助汉人。
此外,出于对汉文化的排斥和对蒙古文化自固,统治者天下人等分为十个等级,即: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十级。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固态形势被强行打破,传统社会中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沦落到连娼妓都不如的地步。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纽带就此丧失,元王朝成了孤独的寄生者。
也许是有元朝的前车之鉴吧,入主中原后的满清王朝制定了详细而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因为汉文化在驭民方面的强大魅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旗民百姓,满族人生来就被强行要求掌握两门语言:满语和汉语。
另外,满清的统治者还大肆笼络士人集团,邀请他们偕同治理国家,康熙皇帝还专门开设“博学鸿词科”来拣拔学识出众之人。经过元朝的大肆打压、明朝的惨无尊严,初入满清的士人集团感受到了统治者的诚意。所以大量有识见有理想的士人投入满清集团,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得不说满清在治术颇有建树,在一些列温和政策之外,为了击溃汉人的自尊自信,多尔衮在汉族叛徒孙之獬的建议之下,强势推行“剃发易服”运动,以极其残暴血腥的手段清洗了汉人中的鲠骨之臣,消磨了汉人的脊梁。
三:元朝和清朝统治者的自我定位
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清人都把自己定义为征服者,将汉人视为奴隶,肆意盘剥压榨。唯一的差别不过是蒙古人粗暴而直接;满清人含蓄而温和。但正因为满清人“温水煮青蛙”的阴险狡猾,他们虚伪的面貌获得了广大汉人的认同,但其实质却从未有丝毫改变,这也就是为何在清朝奄奄一息之时,慈禧依然叫嚣着“宁与外邦,不与家奴”“竭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原因。
虽然定位一致,但因为手段的差异,蒙古族虽然统治中华不足百年,却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性,至今活跃在北方的广袤草原;满情人却因为“师华长计以治华”的文化政策,经过近三百年的文化融合之后,满族成了汉文化的一个支脉,原本以统治者身份君临华夏的满洲人对汉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至今日,满语、满洲人的概念几乎消失即是明证。
此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由于蒙古政权特殊的组建形式和忽必烈时期的不当的竞争,蒙元政权内部一直争斗不断,从1308年到1333年,短短25年时间换了10位帝王,这恰是满清近300年统治时期的皇帝数量,统治者内部平稳与否由此可见一斑。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2019-05-30 06:30:07 -
我们常常下意识的拿元朝和清朝相比,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其实相当于秦朝和隋朝。
秦朝东灭六国,南征百越,一统华夏,但国祚只有15年。
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甚至可以说是从汉末以来的乱世和南北对峙,但国祚也只有37年。
元朝,结束的是唐朝之后的大南北朝,或者说是“大战国时代”。
蒙古人崛起之时,整个中国存在金、南宋、西夏、西辽、吐蕃、大理、蒙古七个政权,蒙古起于边陲,最终一统天下。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农牧两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蒙古人残暴,但这一点却居功至伟。
从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开始,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破北京止,元朝国祚97年。
但如果从蒙古人灭金入住中原算起(1234年),国祚则超过了百年。
所以,与秦朝和隋朝相比,其实元朝的国祚不算短了。
对于后世来说,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今天的运河并非完全是隋朝的运河),从此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连接在了一起,元朝之后我国再无长时间的南北对立。
但元朝毕竟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经验不足,又不能完全融入华夏,对汉人的压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忽必烈是想建立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王朝的,但忽必烈去世之后,统治者们就如何统治这一帝国上始终摇摆不定:一派坚持蒙古人的生活和治国方式;另一派则是认为应当汉化,以儒家思想治国。
正是这一原因,元朝统治阶层内部始终内斗不止,削弱了统治力。
清朝则是后来者,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并努力将自己融入华夏,同时以为大明复仇的名义一统天下。
事实证明,融入华夏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无论我们是否喜欢清朝,都无法否认其在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是成功的。
2019-05-29 21:22:05 -
元朝入主中原实行的是类似印度种姓制的政策,将人民分为四等。
北方汉人和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是最低的第三第四等,低等汉人受到各种的严苛限制,不得从政甚至连做饭的铁器都不得拥有。
这极大的激起了底层人民的怨气,所以不到百年各地就起义不断,最后造成了元朝的分崩离析。
而清朝这方面就十分聪明,适当的任用汉人为官,给汉人一定的晋升渠道,再加上明末传来的地瓜玉米等耐旱高产的农作物,最终还早就了乾隆时的康乾盛世(地瓜盛世)。
有的时候只能说是时也运也。
2019-05-29 20:57:45 -
元、清虽然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因为民族政策、文化政策、自我定位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元朝不到百年就亡国而满清却能够屹立近三百年的巨大差距。
一:元朝和清朝两代不同的民族政策
打从元朝统治者入关开始,他们就制定了严格的民族压迫政策,根据被征服的先后顺序,把全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最高贵的民族);色目人(中亚细亚人);北方汉人(早期原属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治下的汉人);南方汉人,也称南人(南宋王朝治下汉人)。
这四等人自被划分之日起,在政治上、律法上即享有截然不同的待遇,第一等人和第二等人在元朝基本可称为贵族阶级,而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汉人则相当于奴隶阶级,天然承受各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不仅生活艰辛而且备受歧视。随处可见的特权阶层无形之中几和天下汉人汉人的矛盾日益凸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呼声自然越来越高。
而清王朝却不一样,自顺治入关以来,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亲政之后的顺治皇帝开始有意识的弥合满汉界限,汉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虽然尚逊满人一筹,但远远高于元朝时期,朝廷之中满人和汉人共同享受治国大权,有才华有谋略的汉人也能够进入权力中枢。
到了康熙朝,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皇帝亲为先导的娶汉人女子为妻为妃,并公开祭祀大明王朝历代帝王和拜祭儒家先师。虽然这些都不过是满清皇帝的手段,但当时的人还就吃他这一套,慢慢的还真就相信了所谓“满汉一家亲”的谎言,从心理上对满人产生了认同感。
二:元朝统治者和清朝统治者采用不同的文化政策
就文化这点上来说,元朝统治者要比满清可爱的多,元朝统治者因为恐惧被汉化,自始至终都牢牢的坚守着文化底线, 据史书记载,忽必烈本人稍通汉语,其他历代蒙古皇帝基本上都不会说汉语,统治者内部处理政务都用蒙古语交流。甚至于朝廷外派到地方的蒙古官员也基本不懂汉语,处理政事往往需要借助汉人。
此外,出于对汉文化的排斥和对蒙古文化自固,统治者天下人等分为十个等级,即: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十级。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固态形势被强行打破,传统社会中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沦落到连娼妓都不如的地步。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纽带就此丧失,元王朝成了孤独的寄生者。
也许是有元朝的前车之鉴吧,入主中原后的满清王朝制定了详细而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因为汉文化在驭民方面的强大魅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旗民百姓,满族人生来就被强行要求掌握两门语言:满语和汉语。
另外,满清的统治者还大肆笼络士人集团,邀请他们偕同治理国家,康熙皇帝还专门开设“博学鸿词科”来拣拔学识出众之人。经过元朝的大肆打压、明朝的惨无尊严,初入满清的士人集团感受到了统治者的诚意。所以大量有识见有理想的士人投入满清集团,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得不说满清在治术颇有建树,在一些列温和政策之外,为了击溃汉人的自尊自信,多尔衮在汉族叛徒孙之獬的建议之下,强势推行“剃发易服”运动,以极其残暴血腥的手段清洗了汉人中的鲠骨之臣,消磨了汉人的脊梁。
三:元朝和清朝统治者的自我定位
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清人都把自己定义为征服者,将汉人视为奴隶,肆意盘剥压榨。唯一的差别不过是蒙古人粗暴而直接;满清人含蓄而温和。但正因为满清人“温水煮青蛙”的阴险狡猾,他们虚伪的面貌获得了广大汉人的认同,但其实质却从未有丝毫改变,这也就是为何在清朝奄奄一息之时,慈禧依然叫嚣着“宁与外邦,不与家奴”“竭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原因。
虽然定位一致,但因为手段的差异,蒙古族虽然统治中华不足百年,却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性,至今活跃在北方的广袤草原;满情人却因为“师华长计以治华”的文化政策,经过近三百年的文化融合之后,满族成了汉文化的一个支脉,原本以统治者身份君临华夏的满洲人对汉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至今日,满语、满洲人的概念几乎消失即是明证。
此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由于蒙古政权特殊的组建形式和忽必烈时期的不当的竞争,蒙元政权内部一直争斗不断,从1308年到1333年,短短25年时间换了10位帝王,这恰是满清近300年统治时期的皇帝数量,统治者内部平稳与否由此可见一斑。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2019-05-30 06:30:07 -
元朝入主中原实行的是类似印度种姓制的政策,将人民分为四等。
北方汉人和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是最低的第三第四等,低等汉人受到各种的严苛限制,不得从政甚至连做饭的铁器都不得拥有。
这极大的激起了底层人民的怨气,所以不到百年各地就起义不断,最后造成了元朝的分崩离析。
而清朝这方面就十分聪明,适当的任用汉人为官,给汉人一定的晋升渠道,再加上明末传来的地瓜玉米等耐旱高产的农作物,最终还早就了乾隆时的康乾盛世(地瓜盛世)。
有的时候只能说是时也运也。
2019-05-29 20:57:45 -
我们常常下意识的拿元朝和清朝相比,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其实相当于秦朝和隋朝。
秦朝东灭六国,南征百越,一统华夏,但国祚只有15年。
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甚至可以说是从汉末以来的乱世和南北对峙,但国祚也只有37年。
元朝,结束的是唐朝之后的大南北朝,或者说是“大战国时代”。
蒙古人崛起之时,整个中国存在金、南宋、西夏、西辽、吐蕃、大理、蒙古七个政权,蒙古起于边陲,最终一统天下。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农牧两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蒙古人残暴,但这一点却居功至伟。
从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开始,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破北京止,元朝国祚97年。
但如果从蒙古人灭金入住中原算起(1234年),国祚则超过了百年。
所以,与秦朝和隋朝相比,其实元朝的国祚不算短了。
对于后世来说,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今天的运河并非完全是隋朝的运河),从此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连接在了一起,元朝之后我国再无长时间的南北对立。
但元朝毕竟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经验不足,又不能完全融入华夏,对汉人的压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忽必烈是想建立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王朝的,但忽必烈去世之后,统治者们就如何统治这一帝国上始终摇摆不定:一派坚持蒙古人的生活和治国方式;另一派则是认为应当汉化,以儒家思想治国。
正是这一原因,元朝统治阶层内部始终内斗不止,削弱了统治力。
清朝则是后来者,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并努力将自己融入华夏,同时以为大明复仇的名义一统天下。
事实证明,融入华夏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无论我们是否喜欢清朝,都无法否认其在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是成功的。
2019-05-29 21:22:05 -
二者存活时间不同的最大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他们的制度和对国家采取的措施不一样,这直接导致了统治时期的长短。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压迫政策。它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是最为高贵的民族;第二等是色目人,即中亚细亚人,他们因为当亡国奴早,所以颇得元朝统治者的信任;第三等是汉人,主要是金朝时所属的汉人;第四等是南人,主要是南宋所属的汉族人。这四等人在法律、政治上的待遇、法律上的地位和经济上的负担都各不相同。第三等和第四等汉人最受歧视。
在元朝的统治之下,特权阶层随处可见。元政府将每二十家编为一“甲”,“甲主”由蒙古人担任。这二十家就是甲主的奴隶,其衣服、饮食,甲主可随意索取,女子、财产,也可随心所欲。在甲主控制下的汉人不能打猎、不能持有兵器、不得集会拜神、不得学习拳击武术、不得赶集、赶场,甚至夜间走路也被禁止,所谓当时的特权阶层们强住汉人住宅,把男子掠走,留下妇女陪宿。他们在街上很少出钱买东西,都是直接掠夺。如此统治和压迫,历代都很少见。而且最重要的是,元朝只是在制度上歧视并且欺压中华各民族,但在文化和精神领域则没有做什么,这也是中华各族能保持自己的精神,能够直接对其进行反抗并最终将其驱逐出去的根本原因。
而清朝则不一样,。朝的历代统治者都是从精神和文化上对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进行打击的,剃发易服政策将敢于抵抗的人们屠杀干净,斩断了脊梁,而文字狱从根本上使文化朝着有益于满清政府的一面发展,人们无法懂得或了解真正的历史,这是直接让中华民族跪下而心甘情愿的接受奴化政策,所以清的统治是比蒙元要高明很多的,而后来的统治者们又接受汉文化,在很多领域和场合,用儒家学说“忠于君父”的那一套来提拔,任用了大批的汉族士人,所以人民被麻醉了很久,也就是到了清朝末年,外国列强的入侵,才让人们真正的认识到了这个统治阶层的本性,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这个反动政权。
2018-10-04 13:29:03 -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我们中国疆域最大的朝代,但是元朝他只会打江山根本就不会做江山。还特别搞了个等级制度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4.南人,你想想元朝科举时汉族的文化人才是不能科举元朝之所以没到百年就亡,除了根基不稳没什么经济更多的是民族歧视导致汉人纷纷揭竿而起。
2.清朝比元朝真的是好多了,因为他懂的治理天下如何调解民族予盾,从来不搞民族歧视这套,以至于满族都被我们汉族给同化了,除了没有民族予盾更多的是康乾盛世,那时候内部稳定百姓国泰民安特别的富强谁没事吃饱的撑着去造反。所以同样是游牧民族清朝比元朝多活了两百年更多的是内部团结,经济基础强,也不存在满人歧视汉人
小伙伴对清朝比元朝多活了两百年有想法呢,欢迎评论
2019-05-29 20:59:26 -
元朝社会制度残暴
2019-05-29 21:20:33 -
元朝清朝完全不同
先来看看两个政权起兵地点,蒙古起兵漠北,斡难河畔,距离宋金路途还是比较遥远,而清军起兵辽东,这就很近了,过了山海关就是大明。事实上,这么说也不严谨,明朝势力范围也确实到了辽东,但控制力不足。不要小看这个起兵地点,起兵地点决定了很多未来的问题。
文化交融,虽说明朝对东北控制不足,但辽东地区汉人人口还是有相当规模,很多女真人都接触汉人,以至于,后面起兵的清军对汉臣是十分接纳的。而蒙古则不同,路途遥远,离得近的也就只有木华黎那里的十万兵马,多数都是从漠北远征,甚至他们连什么是汉人都不知道。
元朝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汉人指北方汉族,南人则指南方人。没办法,蒙古人打到北方之后,北方汉人说,我们是汉人,宋国那边都是南X子。这也是有原因的。而清朝划分则是旗人和汉人,两种关系是有很严格的等级划分的。
清朝皇室虽说都是满族人,但并不妨碍清朝皇帝接纳汉族文化,满族人是非常愿意接纳汉族文化的,以至于现在满族语言都濒临消失。清朝高官,尤其是晚清时期,高官绝大多数都是汉族,比如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些重臣,都是汉族。而蒙古则不同,蒙古高官都是蒙古人,主事的带兵打仗的都是蒙古人,蒙古人也拒绝接受汉文化,这就很难统治了,不了解自己的属民,就无法统治。
那么,统兵大将是汉族,高级文官也是汉族,百姓是汉族,国家自然稳固,元朝自然是没那么稳了。
苛政,元朝对于官吏是很严苛的,官员俸禄低,那么官员只能贪污了,从老百姓手里榨取,这也导致元朝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到处都是起义军。朱元璋说了“咱造反不是没有原因的”
再看一点,元朝濒临灭亡的时候,元朝皇室贵族都举兵北撤,没有什么反扑的欲望。也就可以说,元朝皇帝,对于中原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土地没了,也就没了,回老家放羊就是了,中原有什么好,又不能放羊。
2018-09-11 15:43:53 -
仅用汉奸多寡不同造成的。
清朝在山海关没拿下前,就有汉八旗军队了,吴三桂降服后,大半个中国由汉军打下,因而须削番。武去汉人,文广用汉人,并且入乡学的读书人家可免劳役与减税。这是清朝长久的本因。
元朝入中原,仍跑马圈地,将粮田改成草场作牧业用。
令汉人受不了的是九等人中,北方汉人是八等,南方汉人是九等,还不如娼的七等高呢。
更悲惨的是,十五户一连保,由一个蒙族人或高等人,管这十五户为奴,共用一把铁制用具的刀。奴不是人,男人劳役,女为家仆,并陪睡。
汉读书人被迫入戏剧,从而元曲达顶峰。
元朝人占地大,自人群及随同人群人口太少,被奴役者太众,由是一户就算四口人,一贵族统六十人,遇造反立刻被消灭。所以王由北京逃回蒙族原居地。
蒙族人分裂成多个汗国也是因素之,且主力在西亚及欧洲。
而满族几乎弃山海关外一切土地,封为大清龙脉禁地,使俄国占西伯利亚及黑龙江北及东土地,讨说法,俄国人回无人区,这才有了闯关东开禁地历史,但联蒙族为王候通婚人群,和西藏友西域,定近代中国版图。即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承清朝地域为疆域,但民国时半个蒙族地被分切出去,成现代的蒙古国,从而有了内蒙外蒙式。
真实中,长城以北地区仍是中华人群,仅牧业与种植业不同而已,大禹时把没来帮治水的人群划出“我们人群”之外,自此北方游牧人群开始了返回中塬的运动,只不过被中塬居住者说成袭挠中塬了,再后世断茶布丝交易,惹游牧人侵入,掠茶布丝了。从而使现在版图的中国呈北人向南侵,南人入海向海外逃命的格局。而惹祸的是大禹凭鼎居中塬制度,及断茶布丝货易撩游牧人群武力掠茶布丝瓷的享有。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2019-06-06 09:42:02 -
什么破问题?同样是汉族政权,各朝存在时间一样长吗?历史上各朝优劣能简单以存在时间定吗?秦朝短,宋朝长,秦不如宋?
2018-09-11 19:02:40 -
元朝的蒙古人没事就自己人互相残杀,清朝的满族人孙然打不过外国但自己不互相打。
2019-05-30 09:07:27 -
因为蒙古人的视野其实不只是局限在中国,对于他们来说,当时的中国只是他们征服计划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并没有很好的考虑如何统治中国。而满清一直就是以入主中原为战略目标,因此他们所有的准备都是为此服务的,包括他们入关后颁布的种种政策。个人的一点见解。
2019-05-29 21:18:25 -
蒙古不选择归顺汉文化所以被淘汰掉 清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而且学习汉文化 朝廷中汉人当官也蛮多的 主要是选择了融入和归顺 所以国祚二百多年
2019-05-29 20:40:46 -
1.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将民族分为几个等级,蒙回是最高等级,满次之,汉族最低等。元朝的民族政策十分残忍,只要有反抗者立刻杀掉,动辄灭族屠城。曾经在蒙古人南下侵宋的时候在华北制造了宽达几百公里的无人区,里面的人全被杀光。这和后来侵华日军也在华北制造无人区的手法极其相似。所以元朝中国个方面的发展都处于停滞阶段。
2.满清在初期也采用了和元朝相似的政策,大肆镇压汉族。历史上就发生过有名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后来康熙帝即位后逐渐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实行满汉融合的政策,提倡“满蒙汉藏一家亲”的立场。所以清朝发展的较好。而元朝只存在了90几年,清朝延续了将近300年。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2020-01-05 18:01:02 -
因为清朝没有犯金融错误,没有引发通货膨胀~
2019-05-29 23:29:34 -
元朝是结束分裂,对比秦晋隋,统治时间算长的了。清朝和汉唐明相当。
另外,满族不是游牧民族,是半渔猎半农耕族群。
2019-05-29 22: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