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是什么?
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是什么?
-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是从陶器到瓷器过度的珍品。
这两件作品是两匹骏马,一大一小,富有情趣。大者仰天长啸,跃跃欲试;小者垂首而立,安静恬淡,一动一静自然天成,有昭陵六骏之美感。
这件唐三彩双峰骆驼,仰天鸣叫,似乎跋涉跋涉在大漠上,鞍子上还有胡人头像,这不禁让我们想到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和平使者走在去西域的路上,洒下一路驼铃声。
这几件作品色彩明快、温润细腻,三十年前购于西安。下面还有工匠特殊的印章,为工匠们敬业精神点赞!
2020-10-25 15:58:48 -
谢邀。
其实关于它是陶器、殉葬品这样官方的解释,去度娘或者前面已经有人很认真地回答过,非专业人士我就不敢多言了。
个人很喜欢唐三彩传达出来的快乐感。就是那种…嗯…真的很好奇唐代到底繁荣富足到什么地步,才会让殉葬品都看起来开朗明亮。每次去到博物馆里看那些俑类的表情,我都想捏捏他们的脸蛋(好像跑偏了…)
不过虽然它看起来没有青白瓷那种高冷的精致感,但是它的制作工序还是很繁琐的,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有些烧出来还要重新开脸,画眉点唇画头发等,总归还是个匠人之作。
唐三彩给人最大的感觉应该是充满生活气息,你能从它身上看到盛唐时期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总之就是没有距离感,不会有那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这可能和它接地气的色彩搭配有关(哇…它们接的可是真·地气啊…)
2017-10-25 11:13:18 -
前不久刷爆各大网络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展出的唐三彩文官俑收获无数迷粉的爱,纷纷表示很想把这件瑰宝留在国内。
唐三彩文官俑,大英博物馆藏
那唐三彩究竟是啥玩意呢?其实在历史上唐三彩是专门陪葬的明器。除了汉代外,唐代是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为了厚葬,民间艺人大量烧制俑、器皿,唐三彩发展得极为迅猛,直接将汉代清一色黄绿釉陶器上升为多彩系列。其中,钴釉唐三彩更是青花瓷前身,非常稀有珍贵。遗憾的是,唐三彩发展仅限于唐朝极盛时期,到了晚唐开始衰落。
很多人以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是釉陶。制作时,通常以高岭土作胎,先经过1100℃高温素烧,再用含铜、铁、钻、锰等矿物质施在胎体上做釉料,之后再经过900℃低温二次烧制。
二次烧制过程中,还是一道化学氧化反应题,氧化铜变绿色,氧化铁变黄褐色,氧化钴变蓝色…于是,这些釉料变成玻璃状物质附着在胚体表面。由此,那些高岭土摇身一变为斑斓陶器。
两尊易县罗汉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是简单涂抹釉料烧制!唐三彩以其造型栩栩如生闻名,整个制陶过程hin复杂,上釉料这步非常关键。并不是随手涂抹釉料就可以,手艺匠人要用黄、褐釉表现马/骆驼的鬃毛,以蓝绿釉突显人物衣饰裙带,加之混合黄、褐、蓝、绿、白等形成的余色(互补色),再凹出马鞍、彩毯等绚丽造型。
然而,以上还只是大色块打底画像,如果要想让这件陶俑变得逼真有趣,还得用素胎捏制面部丰满肌肉。釉烧出来之后,有的人物作品需再开脸(人物头部产品不上釉),历经发型修饰、画眉、点唇,反复修饰后才能凹出传神唐人表情。再经过复杂工艺,一件传神作品才算完成。
总结就是,唐三彩陶俑要细腻绘画多元色彩,制作步骤N+++
唐三彩的显著代表是随葬陶俑,其形体丰富,从数寸高的动物、玩具到武士和辟邪,以及官员、仆从、舞女、乐师等,简直就是唐代生动缩影。
万千陶俑中,女俑占有主导地位。唐代妇女典型代表是以胖为美,如杨贵妃那般丰满圆润。那时候的女子不但开放,更享受到了当时最高level的民主。妇女同男子一样享受骑马,打马球等体娱活动。
唐骑马狩猎俑
唐代陶俑人物形象都很夸张。天朝陶艺工匠喜欢以中亚和西亚的胡人为原形制作,夸张他们的奇装异服、高鼻梁、胡须来逗乐。所以我们常常能在这些陶俑身上看到一个朝代的幽默艺术。
当时唐三彩不仅在天朝盛行,还传入了全球。约7世纪中叶至9世纪末,大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很多陶艺匠开始模仿唐三彩。日本甚至将仿造的唐三彩称为奈良三彩,并加入了自己的元素,正仓院目前藏有很多…
日本奈良三彩
面对如此细腻有趣的陶俑,还是建议大家亲自去真迹面前感受TA。当你近距离读懂了唐三彩,也将读懂了大唐的豪气千云与趣味。最近香港有个最值得期待的丝路展览,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唐三彩魅力。
展览: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
时间:2017.11.29-2018.3.5
地点:香港历史博物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艺萃 yicuichina)
2017-12-01 13: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