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热映,毒鸡汤真的有用吗?
《银河补习班》热映,毒鸡汤真的有用吗?
-
毒鸡汤肯定有用啊。心灵鸡汤喝多了就必须要土鸡汤。
2019-08-02 16:12:27 -
究竟这部电影是一部温情的教育片,还是一锅毒鸡汤?个人认为,虽然这部影片掺杂了太多的元素,交错的故事线略显凌乱,甚至有人认为影片在故意制造泪点,缺乏真诚。但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确引出了一些能够发人深思的问题,即使是在教育理念已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仍然在真实的发生着。或许我们应该透过毒鸡汤,去看到当下教育方式中的盲点。
影片中,马皓文越狱后与儿子再次相见,并与教导处主任定下赌约,要将儿子的成绩提高到班级前十甚至年级前十。对于儿子来说,爸爸的再次出现是令人欣喜的,但升学的压力让他郁闷不已。马皓文给儿子上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他问儿子想要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儿子不假思索的说考上清华北大。这个答案无论放在十年前还是现在,都是一个标准答案,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能明白,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高考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而马皓文却告诉儿子,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这句话并没有否定考上清华北大这件事的意义,但却指出了考上好学校,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过程和方式,而不是人生的全部。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的理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是考上清华北大?还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抑或是挣足够多的钱实现财务自由?或许这些都只是过程,而不是真正的目的。但我们仿佛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把这个过程当作是目的,而忽略了内心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感到焦虑和迷茫,觉得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认真想过未来要做什么,我未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所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升学、考试、工作,都只是用一种看起来很努力的方式逃避思考。
但这并不完全是我们的错,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孩子的个人意志是最不重要的。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年级排名才是学校和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至于人生理想,那是考上大学之后才需要想的事情。家长们总是为孩子规划好了一切,读哪所中学,考哪个大学,去哪个国家出国留学,他们一厢情愿的为孩子付出所有,最后往往感动的只有自己。或许作为家长,应该在为孩子铺路的同时,给孩子留下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坚定一些。
“你只要一直想,就可以做好这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马飞从小学开始,就是班级里面的“差生”,做不好老师交代的动作,以至于被赶到后排,被全班同学嘲笑是笨蛋。但他不在乎,因为他有一个很厉害的爸爸,也许这是唯一一件让他能够抬得起头来的事情。但随着马皓文的入狱,再也没有人给他“洗脑”,说他是最聪明的孩子。家庭的破裂,母亲的忽视与严厉,使得他的自卑感越来越强,最后干脆放弃了自己。学校是一个残酷的地方,孩子的世界比大人的世界更加冷漠。作为一个差生,不仅不受到老师的重视,甚至在同学面前也低人一等,只有成绩优秀的人才配拥有一切资源。
而马皓文用“洗脑式”的教育,不仅让马飞重新有了对生活的信心,更是戏剧性的将成绩提升到年纪第一名。这一看似毫无逻辑的情节背后,其实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马皓文在教育儿子的同时,也在不断去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并告诉儿子,你的时间应该由你自己来安排,我不会干涉你,你所要做的就是朝着目标方向努力,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把握,而不是父母。
当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遇到挫折,马皓文又告诉他,你只要一直想,就可以做好这地球上所有的事情。”一直想“在三个字被马皓文刻在门上,也深深刻在了马飞的心里。这一句心灵鸡汤般的台词,只有真正实践过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个简单的道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其实,”一直想“无非就是保持思考,是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为什么保持思考就能够做成所有事情?因为大多数人在遇到一件难以解决的事情时,首先会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很难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找出解决方案。而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小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无论遇到任何事情,便都可以快速的冷静下来,进入理性状态,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此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马皓文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这个道理,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了马飞。反观现在的许多父母,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保持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使人丧失了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从最终的耐心教导变成以训斥和责怪告终,甚至放弃花时间去和孩子沟通,而父母的任何言行都会深刻的影响孩子,甚至情绪。因此,当我们在埋怨孩子不够努力和专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在孩子面前是怎样的形象?我们的一举一动有没有对孩子产生正确的导向?
电影终归只是电影,一切情节纯属虚构,但现实中往往比电影荒唐百倍,学校、父母以及社会对于孩子的深刻影响,也许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我们总是认为孩子终归只是孩子,他们不必懂得太多,甚至总是去一厢情愿的为他选择好人生的道路。但古往今来,一个人要过怎样的一生终究取决于自己,用经验去假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终究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或许我们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一个更加平等的角度,为孩子的人生负责,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2019-08-02 17:49:54 -
电影虽然讲述的是父子情,但其实最后落脚在了教育体制上。以传统教育和新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由头,在故事的年代中,看似是一个超现实的对抗,但实际上是演员邓超,在现实中作为父亲身份的自我反思。每一部电影都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无论是讲述的亲情还是教育体制,影片里所反映的亲情,教育,梦想,人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深思的,我们要用理智的思维去看待这部影片,学习其中的精华,做个有理想的人。
2019-08-02 16:55:48 -
我觉得这个应该只是一方面,通常情况下,对孩子的教育是多面性的,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多方面的观察孩子,在这部影片中,肯定对孩子有益,特别是对孩子信心的教育,邓超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相信很多家长也很赞同,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颗大树,时常修剪,可能会往东长。也可能会往西长,并不是只有信心这一个方面
2019-08-02 17:40:26 -
有用的,孩子们也喜欢多表扬多鼓励的,好的老师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只是现在老师工作很被动,学生不好管理,老师对学生说不得碰不得。
2019-08-02 16: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