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为什么不让姜维做接班人?

新农商网 全部 1020

诸葛亮临终前为什么不让姜维做接班人?

回复

共59条回复 我来回复
  • Yours互联网嘴替
    Yours互联网嘴替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临终前指定接班人,只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在《二十五史·三国志》中,并没有诸葛亮临终指定接班人的记载。

    事实上,诸葛亮即使指定接班人,也不会是姜维。原因在于,姜维跟魏延是一路人,都是追求自己小利,不顾国家大义的“无德有才”的人。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都记载了诸葛亮死后,魏延为了争权夺利谋反的事情。而诸葛亮死前埋下了后手,才将魏延谋反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姜维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反面描写,但在《三国志》中对其秉性有详细的描写。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但是个武将,并不是像诸葛亮一样的谋士文臣。武将的特点是好战!!!

    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姜维逐渐掌握了大全,虽然史书评论他忠于汉室,但是其连年讨伐魏国,导致蜀国天怒人怨,加剧了蜀国的灭亡。蜀国灭亡前,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

    有此可见,身为武将的姜维有其职业缺陷,诸葛亮明白这种缺陷会导致蜀国国力衰弱,才没有指定姜维做接班人。

    2017-06-04 15:33:36 0条评论
  • 解焱
    解焱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临终前为什么不让姜维做接班人

    2017-03-30 14:15:24 0条评论
  • 乔治花生豆
    乔治花生豆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学生,但是并不聪明,他只是学到了诸葛亮的皮毛,其精髓并未获得。因此也是诸葛亮担心的地方。姜维后来虽然带兵九伐中原,可是,一没有什么收获,二没有发展出自己新的人材,他只是一味地穷兵黩武,空耗国库两响,这也就造成了后来蜀汉最早灭亡的原因。

    我曾看过一本《反三国演义》作者重点突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刘备又收了许多人材,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刘备中兴了汉室。

    可见,没有人材,一切免谈。所以说姜维所学十之一二,自身条件又不是太好,所以也只能勉强维持局面而不能讨论统一了。

    2017-06-03 13:31:35 0条评论
  • 条友你吃了吗
    条友你吃了吗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生逢末世,君王昏庸,再大的本事也难成大事。倘若姜维接手诸葛亮的全部事业,蜀国必将陷入更多的、无谓的的征战杀伐之中,直至像自己一样——到死方休。于国于民,有何益处?与其做无谓牺牲,不如分散姜维的权力,再给姜维找几个对手加以牵制,让蜀国自生自灭,顺应历史潮流。

    对于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姜维并不理解,倒是后来司马昭说得极其到位:“人之无情,乃至如此!虽使诸葛亮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2017-05-31 01:23:32 0条评论
  • 遇娱
    遇娱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不选姜维是给姜维创造机会。如果直接指定姜维,首先刘禅肯定就不乐意,你死了有换个和你差不多的人来,皇帝再怂那也不喜欢被管着,也想自己独掌大权。换蒋琬、费祎,这些都是文臣,也是儒臣,不容易一来就压着刘禅,会更尊重刘禅,刘禅更自由。

    当时的蜀国全靠不断北伐维持国内稳定,一旦停止北伐,各种矛盾都会跳出来,这个时候当丞相是背锅的,不是占便宜。姜维一直都管着军权,关键时刻还得靠他,只要对外打上几次胜仗,自然可以掌控全局,不靠指定也能上位,还更服众。

    顺带诸葛亮还能卖一波人情,大家都会记着他的好,不会再想着以前诸葛亮打压他们的事,诸葛亮一系的人日子也好过得多。

    2017-05-25 13:00:42 0条评论
  • 追逐光影的
    追逐光影的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刚刚我对象看完这个问题笑了笑,说,谁也没有他那么厉害,就索性不选了。深思一下,竟然有几分道理。汉代的丞相不同于唐宋之后的宰相,汉代丞相是百官之首,是皇帝决策的重要的影响人,权利极大,威望极高。三国时期,也是如此。丞相人选,无不是在很多方面得到建树很大之人。如孙吴的四大都督,蜀汉诸葛亮曹魏中书令荀彧等人。即使是陆逊,因为过于年轻而遭到老臣质疑。所以诸葛亮不选所谓的接班人,有这个原因。

    看了很多网友的留言,说姜维是降将且资质浅,才学不及孔明十之二三等等,都有,确实,姜维投降后跟在诸葛亮身边,是诸葛亮派系的领头人,代表着这个派系的利益,但是始终因为在蜀汉没有根基而无法进入蜀汉的核心。汉代的派系、家族为首的这种意识很重,之后陈群的九品官人制发展到顶峰。而这个派系、家族的因素,诸葛亮不选他,也不能选

    小编说继承人,也就是前代推荐新人继续领导,诸葛亮在说完蒋琬费祎后没有再说。后人不能完全揣测他的意思,但是从他没有回答,就能说明,他不放心,但是又无能为力,所以他不说。

    2017-06-10 21:28:34 0条评论
  • M158092983
    M15809298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诸葛亮的接班人里姜维的条件不是最好的。接班人需要能统领全局, 政治经济和军事本领都要好,能得到主要势力的拥戴和最高领导的认可。选择某项能力出众但不能团结所有力量的接班人会造成政权分裂内耗,反而不如选择能力均衡德才兼备能团结大多数力量的人。1 蜀汉政治格局中,有跟随刘备起家的元勋势力, 有荆州地区外来势力,有巴蜀地区的本地势力, 姜维作为曹魏降将外来势力很难服众,团结所有人。2 姜维的职务偏军事为主, 内政经济的部分管理参与的少。 3 蒋琬除了军事上没有姜维突出,其它的方面都比姜维均衡, 在朝堂,军队,品德个性的表现都优于姜维。

    2017-05-31 07:40:34 0条评论
  • 景德小草
    景德小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反叛过来的人即使再忠诚,自古以来无人让其执掌大权为主帅,傅作义为帅没有,最难测的是人心,诸葛亮也不能预测姜维的未来,信任不能代替理智,可见有些事情必然发生,明眼人自然能看出,这不是对错的问题。东晋末司马氏一族被刘裕诛杀殆尽也是历史的必然。

    2022-02-03 14:34:08 0条评论
  • 沧海一滴
    沧海一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姜维的资历不够,难以服众。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收伏的魏国降将。资历太浅。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他的忠诚度也是受到广泛质疑的!跟刘备起家时的那些铁哥们以及刘备、诸葛亮从荆襄等地带到西川的旧部,还有益州本土的世族官僚相比,他当接班人都是不够格的。一生明智谨慎的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了然于心,他肯定不会去干犯众怒的低级的错误了。在论资排辈的统治集团内部,诸葛亮是深通权力制衡的游戏规则的高手,他是不会去埋设引爆一颗定时炸弹,让不服气的部下们为了争权夺利而产生内乱,危害国家安全的。其次,姜维是一个军事统帅,而不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好手。况且蜀国统治上层也不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文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一个只会带兵打仗的将领去管理国政,那就是乱劈柴,是找死的节奏啊!诸葛亮会那么做吗?

    2017-06-16 07:19:26 0条评论
  • 景德小草
    景德小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反叛过来的人即使再忠诚,自古以来无人让其执掌大权为主帅,傅作义为帅没有,最难测的是人心,诸葛亮也不能预测姜维的未来,信任不能代替理智,可见有些事情必然发生,明眼人自然能看出,这不是对错的问题。东晋末司马氏一族被刘裕诛杀殆尽也是历史的必然。

    2022-02-03 14:34:08 0条评论
  • 三国爱好者联盟
    三国爱好者联盟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其实说到底,诸葛亮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以及二流的军事家。

    诸葛亮在世时,他在政治方面能力太强,所以他不怎么担心政治上,季汉会出什么事情,到是军事上有的他操心的,毕竟他虽有军事才能,但是毕竟专业不对口(前期诸葛主要在政治,军事有庞统法正等人,庞统法正死后,蜀国无人可为帅,所以他才挑起这面大旗。),所以几次北伐并无什么大功。而且他也清楚,现在的蜀国很弱小,只能以攻为守,给蜀汉续命。

    所以当诸葛临终之际,他的思路是,军事上,只要有个人能带兵,能打战,且持久,就可以了,这个人选其实是有许多的,本来的马谡,以及后来的姜维都是合适人选,其他的马岱魏延等人年纪偏大,恐不能持久。所以军事上,诸葛亮可以挑几个合适的人,都可以成为未来的军事一把手。只是后期实在无人,姜维顶上罢了。

    而政治上就不同了。政治是这个国家的根本,国家安定,没有内乱,这个是蜀汉政权稳定的基础,虽然益州派荆州派系的争斗经常是小摩擦不断,但是都没有影响蜀汉政权,说明孔明的政治水平很高,所以诸葛亮希望在他死后,能有个政治水平相当的人可以继承他的位置,让蜀汉不产生内乱,只有如此,蜀国才能有能力外侵。所以选一个政治界的大佬来继承他的位置很有必要。当时的蒋琬费祎董允都挺合适,而蒋琬的威望最高,自然这个继承人就是他了。

    总之这么一句话,选一个武将统军是还能凑合的,但是选一个政治一把手,还是要谨慎的!

    2017-07-21 00:37:18 0条评论
  • 石头说历史
    石头说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姜维,为何临终时不让姜维接班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姜维资历尚浅。姜维出生于202年,26岁的时候投降蜀汉,29岁时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和栽培,以俘虏身份进入丞相府,任奉义将军,当阳亭候。234年,诸葛亮去世时,他年仅32岁,职位是征西将军。虽然姜维职位不低,但毕竟只有32岁,投诚过来没几年,资历尚浅,难以服众,魏延肯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所以他还不适合接班诸葛亮。

    二、姜维善于军事而弱于政务。想坐诸葛亮这个位置主要看的是政治能力,而这并不是姜维擅长的。诸葛亮传授姜维的是军事知识,如何治军,如何布阵,如何作战等等,让姜维领兵作战可能合适,但让姜维处理政务,平衡派系关系就不行了。所以,从荆州就跟着做事的蒋琬、费祎要比姜维合适许多,甚至杨仪都比他合适。

    三、姜维一直受到压制。姜维有能力不假,但在诸葛亮死后一直受到其他人的压制。先是蒋琬费祎两人主政时期,姜维调动兵力一直受到限制,不超过万人。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没有了限制,得以放手进行北伐,256年升任大将军。虽然姜维已经执掌军权,却受到黄皓、诸葛瞻等人的排挤,姜维只能在沓中屯田避祸。诸葛亮一定也清楚,所以让姜维接班并不合适。

    2018-03-31 11:07:36 0条评论
  • 东篱吟
    东篱吟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其实,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已经说的很清楚,蒋碗主内政,姜维主军事,要知道那时姜维才30出头,论资历,威望,是排不上的,能做出这样安排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说,怎么说姜维也是投降过来的,在朝里无根无秧,全靠诸葛亮的具大威望,服人,所以,蜀国之亡算在姜维头上是很不公平的,让人心酸的是,诸葛瞻本应该和姜维一体同心,确老想着算计姜维,如果诸葛瞻在朝里肃清奸党,和姜维,蒋碗同心同德,蜀国之亡也不直这么迅速!

    2017-06-11 21:04:15 0条评论
  • 萌大叔来了
    萌大叔来了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可能让一个曹魏的投降的将领做自己的接班人吗?况且,姜维是的老妈让他回曹魏,他都不听,所谓不孝吧!?蜀汉当时,按照出师表讲,郭攸之费祎董允,将军向庞……这些人是诸葛亮心中的人选!

    姜维是后来逐渐自己干,才爬上去的!

    2017-05-28 02:08:52 0条评论
  • Boss原来如此
    Boss原来如此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最早献身曹魏的国防事业,军事才能不须说,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曾一度败于其手,可见此人本事了得。这样的人才,在蜀国不多见,但在曹魏阵营中却是不少,像司马氏兄弟、邓艾、钟会等人,都是出了名的将帅之才。从来物以稀为贵,姜维在魏国有这些人给比着,倒也显不出有多么优秀。

    或许就是蜀国人才匮乏的缘故,诸葛亮遇到此等人物,顿时有了收降之心。于是采取离间之计将姜维收到了麾下,目的就是精心调教,为将来的蜀国留下一个统帅三军的得力干将。而姜维,在魏国本就不怎么显山露水,见诸葛丞相如此看重,自然也就乐得归降了。事实证明,姜维的选择没有错。有了诸葛亮的倾力栽培,姜维的军事智慧日臻成熟和完善。唯一的不足在于,姜维年轻,威望和地位还不足以驾驭大局。因此诸葛亮垂危之际,并没有让姜维完全接替自己的位置。

    秋风五丈原。当李福奉刘禅之命前去询问诸葛亮后事的时候,诸葛亮先推蒋琬,再荐费祎。两代丞相人选都安排妥当了,却唯独对姜维没做特殊交代,可见诸葛亮并没有让姜维独当一面挑大梁的打算。

    这让姜维很伤心也很失望,本想继承诸葛老师遗志,以攻为守,为蜀汉赢得更大生存空间。但孔明的交代非常清楚,三权分立,各负其责,自己作为军事干部,要想获得爵禄地位就只能依靠军功。于是姜维连连上表,定要出师北伐。早前,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后来姜维却是九伐中原,比诸葛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7-03-31 00:05:44 0条评论
  • 中孚鉴
    中孚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那么看中姜维,把他一生所学也传给了姜维,但是诸葛亮死后为什的没有直接把蜀国军政大权教给姜维,而是先后指定蒋费二人呢?

    首先,姜维虽然被诸葛亮所器重,并且把自己所学教给姜维,但是姜维毕竟是单纯的武将。

    姜维在厉害也是不能和诸葛亮相比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是军政同时掌握,而姜维显然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同样蒋费二人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和威望。

    所以诸葛亮死后,政事由蒋费二人先后为相,军事由姜维,蒋费为相,朝廷清明,所以将相和,开始蜀国没有多大的问题。

    可是蒋费二人先后去世,只有姜维一人支撑局面,这时姜维就显得很吃力,他不善于政事,所以最后不得不避难,退守剑阁,而导致后来邓艾打来时,远水解不了近渴。

    这也说明诸葛亮死前,把国家大事交给蒋费二人是正确的。所以就没有直接全部交给姜维管理!

    其次,姜维虽然得到诸葛亮的重视,但是毕竟是降将,虽然归附蜀汉有了一定时间,但他目前资历还不是太高,很难服众!

    最后,诸葛亮之所以这么看中姜维,是因为姜维的领兵能力很好,所以诸葛亮是把姜维当做军事方面的继承人,而不是政事方面的。

    如果把政事也交给姜维,那不免一心二用。诸葛亮一心想要北伐,光复中原,所以就把这件事交给姜维了,而把政事交给蒋费二人,让姜维一心专心领兵!

    所以,诸葛亮死之前,并没有把蜀国军政大权全部交给姜维继承!

    2018-05-04 21:33:50 0条评论
  • 军机处长
    军机处长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如果姜维接班,蜀国会崩盘更早。诸葛亮死后的三位大将军蒋琬、费祎、姜维,除了姜维,蒋、费二人都大将军录尚书事,做到了行政、军事真正一把抓。且蒋、费皆为诸葛亮指定先后接班,姜维并不在指定的接班序列之中。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对于蜀国国策改变的需要,他需要鸽派接班休养生息。从228年到234年,短短七年之中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对曹魏的北伐,以区区益州加上汉中的生产力和经济能力,已经到了承受战争的最高值。因此,他指定鸽派的蒋琬、费祎接班,而主战派姜维与当时国策并不合时宜。

    第二,这与背后代表的利益集团有关。如果背后缺乏强大的政治集团支持,给你再高的位置你也接不住。蒋、费都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的代表者,用来平衡刘璋系统的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土集团。姜维作为曹魏降将,他不具体代表以上三大集团任何一个的先天劣势,即使诸葛本人再欣赏他,也不敢把他举上高位。费祎死后姜维终于接任大将军,却因为搞不定局面而被迫远离成都在沓中屯田,更说明他还真担不起诸葛接班人的角色。

    第三,与综合能力有关。诸葛亮选的接班人都是军政双能手,而姜维政治能力一般,相对突出的军事能力在曹魏的邓艾、钟会、陈泰、郭淮等人面前并无法占据太多优势,一方面他的十一次北伐建功有限,另一方面在抵挡司马昭大军攻蜀时的糟糕表现。

    诸葛亮没指定姜维接班就对了。至于后期他做了军事一哥,全赖蜀国人才凋敝,矮子里拔高个而已。

    中意就点个赞呗,更多沟通关注我的头条号私信,谢谢。

    2018-01-28 15:27:07 0条评论
  • 历史简单说
    历史简单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虽然有街亭之败、箕谷之失,但同样是有收获的,那就是发现了两个人才,一个就是姜维,还有一个就是王平,那我们这边就只说姜维,这时候的姜维才二十六岁。

    第二年,诸葛亮就拜姜维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诸葛亮对蒋琬和张裔说,姜维这个人有胆有勇,熟读兵法,心思又缜密,又有德行,确实是凉州一等人才,整个蜀汉里面,能到诸葛亮这样的评价,只有姜维。

    诸葛亮又说:应该交给他五六千禁军,他很有军事上面的天份,肯定能忠于汉室的,不久之后,就成为征西将军,我们可以拿另外一个人做比较,那就是赵云,赵云是刘备公孙瓒那边认识的。

    进益州的时候,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赵云没升迁,刘备称帝,赵云还是没有升迁,一直到刘禅称帝的时候,赵云才会封为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姜维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达到了赵云的位置,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

    那我们再往下看,公元234年的时候,姜维被封为平襄侯,公元243年的时候,姜维为被封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公元247年,被封为卫将军,和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公元256年,被封为大将军。

    诸葛亮到姜维之间,还有蒋琬和费祎两个人,诸葛亮能将毕生所学,教给姜维,但是不能将军政大权交给姜维,原因也很简单,主要就是两个。

    第一,姜维是魏国降将,这一点在公元262年,也体现出来了,因为姜维多次被邓艾所击败,再加上他是魏国的降将,所以黄皓一直劝说刘禅让阎宇代替姜维,姜维没办法说服刘禅杀掉黄皓,也不敢呆在成都了,只能种麦于沓中。

    第二,诸葛亮死的时候,姜维才降蜀六年,姜维根本没有足够的威望来继承诸葛亮的位子,这个是显而易见的,姜维得在蒋琬和费祎的帮助下,慢慢的积累军功与威望,等蒋琬和费祎死的时候,那就轮到姜维了,所以还是时间的问题。

    2018-12-21 00:17:06 0条评论
  • 电视剧里看历史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诚邀,如题。诸葛亮为何不让姜维继承自己的军政大权,小编觉得有两个原因。

    首先,姜维出身不好

    现代还讲究个根红苗正呢,更别说封建色彩浓厚的古代了。姜维原来是魏国将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阴”回来的,并不是蜀汉元老,这样的出身就决定了如果姜维总揽军政大权,不但蜀汉官僚们不会服气,就连后主刘禅估计也不会放心,君臣不和,国家大难,诸葛亮不得不防。

    其次,诸葛亮想把权力给刘禅

    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谓事无巨细,皆出于丞相,他的权力是十分可怕的,换句话说,如果换一个人在诸葛亮这个位置上,可能早就废刘禅自立了,诸葛同学在病逝前就想过这个问题,所以对刘禅的推荐是费祎掌朝政,姜维只有部分军权。诸葛亮就是想把大权还给刘禅,所以才没有让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2018-12-20 20:48:57 0条评论
  • 历史风暴
    历史风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死的时候姜维已经32岁了,这个年龄在今天看太年轻了,所谓三十而立,32岁的年龄刚过而立之年,很难让人相信在这个年龄的一个人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全军最高领导。

    但是,三国时期32岁可不小了,那个时候的人跟今天不一样,今天的人,几十岁了还跟个巨婴一样的比比皆是。三国正处于动乱时期,这种环境下的人最大的优点是百炼成钢,一个巨婴在动乱时期活不到成年。但是,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人就显得精锐异常。

    比如三国时期周瑜14岁就官拜水军都督,战国时期小甘罗12岁成为权倾朝野的宰相。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姜维,32岁的年龄已经堪称“老人”了。而且,不仅年龄上没有问题,姜维的能力也被诸葛亮多次赞叹。早在姜维刚投降的时候,时年27岁的他就被诸葛亮成为“凉州上等人才”,后来还让姜维负责操练五千步兵。

    可以说,诸葛亮对姜维的才能是认可的。而且有意将他好好培养,为此还曾经带着姜维去宫中拜见刘禅,和自己的领导认识认识。这无疑是想把姜维往自己接班人这方面去领。

    可惜,时不我待。

    诸葛亮这个人哪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喜欢事必躬亲。俗话说,浑身是铁打得多少钉儿!

    这种工作方式对一个人的精力消耗是巨大的,纵使诸葛亮聪明绝顶也受不了。结果,仅仅54岁,深受蜀汉爱戴的好丞相诸葛亮就积劳成疾,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这个时候距离姜维投靠蜀汉才过去5年,虽然5年时间足以让人们认识到姜维的能力,但不足以让人相信姜维对蜀汉是忠心耿耿的。要知道,当初姜维投靠蜀汉并不是本意,更多的有被逼的成分。当时,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打算投降蜀汉,让姜维等人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投,只好归降了诸葛亮。5年以来,虽然姜维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诸葛亮对其大加赞赏,但这都不是姜维足以节制蜀汉所有大军的理由。

    当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第一号人物变成了蒋琬,在此之前诸葛亮曾经在蒋琬面前多次提起姜维,所以蒋琬还是比较认可姜维的能力,叫他率领一支偏师。作为新领导,对姜维的考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这也是为什么姜维所率领军队从来都没有超过1万人的原因,大家都防着他呢。

    一直到公元253年,也就是诸葛亮死后20年,姜维才逐渐被重用。这期间,他的才能得以施展,取得了对魏国的多次胜利,在公元256年,姜维被拜为大将军。

    假如诸葛亮不是那么早去世,我认为姜维很可能会成为诸葛亮的继任者。

    姜维这个人也是知恩图报,面对后主刘禅对他的信任和重视。姜维在此后延续了诸葛亮的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从军蜀汉的生涯中,出兵11次北伐,试图收复关中,复兴汉室。

    到了后来,连刘禅都投降了,姜维还要与魏军作战,并假降钟会,伺机发动叛乱。虽然最后被魏军砍死,但忠心可鉴!

    以上

    2018-12-20 13:37:36 0条评论
  • 两个情绪君
    两个情绪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临终前,选择蒋琬、费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却没有选择更有才华能力的姜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蜀国十分重视排资论辈,姜维虽然已经为蜀国效力十多年,但蜀国中比他资历老的人大有所在;

    其次,姜维是个降将,虽然诸葛亮对其十分看重,也不怀疑其忠心,但毕竟出身属于“根不正,苗不红”,如果继任丞相,很可能导致人心不服,蜀国出现动荡;

    另外,姜维是个武将,主要的影响力来自军队,缺少团结文武百官的力量,丞相一职很显然不能没有文官集团的支持;

    最后,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在设立丞相一职,而是让蒋琬辅政,让姜维领兵。

    姜维先后十一次北伐曹魏,尽管不能继任丞相,却也功成名就,被拜为大将军,也算是对得起自身的才华了。

    2020-08-12 11:52:23 0条评论
  • 两个情绪君
    两个情绪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临终前,选择蒋琬、费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却没有选择更有才华能力的姜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蜀国十分重视排资论辈,姜维虽然已经为蜀国效力十多年,但蜀国中比他资历老的人大有所在;

    其次,姜维是个降将,虽然诸葛亮对其十分看重,也不怀疑其忠心,但毕竟出身属于“根不正,苗不红”,如果继任丞相,很可能导致人心不服,蜀国出现动荡;

    另外,姜维是个武将,主要的影响力来自军队,缺少团结文武百官的力量,丞相一职很显然不能没有文官集团的支持;

    最后,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在设立丞相一职,而是让蒋琬辅政,让姜维领兵。

    姜维先后十一次北伐曹魏,尽管不能继任丞相,却也功成名就,被拜为大将军,也算是对得起自身的才华了。

    2020-08-12 11:52:23 0条评论
  • 知常容
    知常容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姜维,诸葛亮评价他时凉州上士,他的军事能力十分看好,而且他投降过来,一年多就马上封侯,其他人可能要累积十几年的战功才可以。为此我还写过这么一篇文章。

    不让姜维接班人理由有这么几点

    第一,他年纪太轻,不能服众,根基太浅,无法开展活动。刘禅又对他并不是百分百的信任。他也没有真正进入蜀汉的决策层。

    第二,他资格太浅,蒋琬,杨仪,费祎,魏延以不管哪一个人,从资格上来说远远超越姜维。

    第三,诸葛亮要的是一个治世能臣,不是一个攻伐的将军。而蒋琬明显符合这个要求,所以诸葛亮在还没死之前就跟刘禅说,那时候让蒋琬接班。为了蒋琬顺利接班,他用遗计杀了魏延,废了杨仪

    第四,姜维气量不大,不能容人,这一点诸葛亮是最忌讳的。本来杨仪跟蒋琬两个人差不多,但是杨仪性格是很偏激,所以最后诸葛亮选择了蒋琬。杨戏原来脾气很不好,但是蒋琬仍旧重视。但是到了姜维执政的时候,找了个借口,把他废为庶人。从这一点可见一斑。

    一般提出了诸葛亮为什么不把权力交给姜维的,基本上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大。三国志没多大看才有此疑问吧。

    2018-02-13 14:47:26 0条评论
  • 五音山人1
    五音山人1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姜维有将才而无相才,蒋琬有相才而无帅才,虽然都是忠志之士,诸葛亮无奈之下只有把权力一分为二了!可惜姜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九犯中原,致使蜀汉国穷民疲,很快灭亡,姜维之过也!

    2018-01-18 21:29:24 0条评论
  • 古今历史拾遗
    古今历史拾遗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最终选择让蒋琬接班,而不是自己最欣赏的弟子姜维。在我看来,姜维相比蒋琬,有以下不足之处。

    1、姜维是降将,威望不足

    从姜维归顺蜀汉,到诸葛亮去世,期间不过五六年的时间。姜维归顺时才27岁,诸葛亮去世时,不过30岁出头。姜维并非刘备旧部,资历不如蒋琬、魏延等跟随刘备多年的人。在诸葛亮部下时,他有很多时间是用来学习军事,并没有立下突出的功绩。论资历、威望、功劳,姜维都无法镇服蜀国人。

    2、姜维是激进派,主张北伐,不利于蜀国发展

    诸葛亮自己的理想是灭掉魏国、一统天下、兴复汉室。但他也知道,蜀国的国力远不如魏国。在自己死后,蜀国已经无力与魏国继续大规模作战。诸葛亮希望自己死后,蜀国能够休养生息。所以他更重用保守稳重的蒋琬、费祎。而资历、威望、战功最高的魏延,因为是主战派,就被诸葛亮抛弃了。姜维同样是主战派。诸葛亮虽然姜维的才华、志向,但是并不希望蜀国无休止的与魏国消耗下去。在诸葛亮执政时,姜维的官职就不如蒋琬、费祎。诸葛亮死后,安排蒋琬、费祎执掌朝政,而姜维并没有最高决策权。可见,诸葛亮并不希望由姜维执掌蜀国。

    而蒋琬相比姜维来说,有以下优点。

    1、官职高、威望高

    在荆州时,蒋琬就已经跟随刘备了。诸葛亮执政时,蒋琬职位仅次于魏延、杨仪、张裔,而高于姜维。诸葛亮领兵北伐时,蒋琬经常留守后方,代诸葛亮处理国政,并供应后勤。早年刘备外出征战时,诸葛亮担任的就是这个职责。从资历、官职上,蒋琬都胜过姜维。

    2、为人稳重

    相比姜维来说,蒋琬为人更为稳重。诸葛亮去世后,蜀国人心惶惶,蒋琬很快就稳定了人心。蜀国内部政治斗争复杂,蒋琬做事公允,让各路人物都心服口服。刘禅后来也非常信任蒋琬,并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信任不亚于诸葛亮。

    3、蒋琬精通内政

    论军事才能,蒋琬不如姜维。蒋琬曾经试图从东路进攻魏国,但是得不到朝臣的支持,最后作罢。但是他更擅长处理内政。在蒋琬执政时,蜀国国富民强、兴旺发达。在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之后,蜀国需要休养生息。精通内政的蒋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兵者,凶器也。姜维以擅长军事而得到诸葛亮的欣赏,但也因为是激进的主战派,所以诸葛亮没有把蜀国交给姜维。蒋琬为人稳重、擅长处理国政,更适宜执掌大局。稳重的蒋琬、费祎去世后,姜维连年北伐,劳而无功,反而让蜀国国力衰竭。最后蜀国的灭亡,与姜维的穷兵黩武、用兵激进有很大关系。

    2017-09-29 22:35:23 0条评论
  • 左冯翊的左庶长
    左冯翊的左庶长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姜维少年英雄,锋芒毕露,虽被诸葛亮悉心栽培,但毕竟还是个武将,在治国理政方面并无建树。诸葛亮自己屡次北伐,掏空了大半个国家,相信他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断不会将国家交给这个比自己还喜欢北伐的武将手上,历史也证明了这点。

    2017-06-19 21:56:50 0条评论
  • 壮图山人
    壮图山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在临终时为什么不选姜维当接班人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问题。从《三国演义》第104回中,我们可以看到姜维是诸葛亮最器重的人。诸葛亮在临死前,把他积累“生平所学\"所写的计104112字的24篇著作,连同连弩法一起传授给了姜维,并且认定姜维是蜀国诸将中唯一可以继承他遗志的人,足见诸葛亮非常看重姜维,似乎姜维理所当然将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诸葛亮剧照

    然而当后主委托尚书李福前来询问诸葛亮谁可当他的接班人时,出人意料的是诸葛亮推荐的接班人竟然是蒋琬和费祎,而不是姜维。对此很多人不理解诸葛亮前后矛盾的做法,甚至做出了很多不合情理的解读。

    有人认为诸葛亮临死前不选姜维做他的接班人,考虑的主要是以姜维的资历难以服众,更难以让有天生反骨的魏延信服,如果贸然让姜维接班,很有可能提前激反魏延,让蜀国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道理。确实姜维虽然很有才华,但大多是军事上的。如果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似乎还没有达到那样高的水准。让他治理蜀国,的确还不够格。

    其实诸葛亮考虑得更多的恐怕不仅仅是这点。以他的智慧,要克服这些缺陷,恐怕不会是较难的问题。让他不愿选姜维接班的原因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姜维剧照

    我认为诸葛亮不选姜维接班的心结最主要的还是姜维降将身份。在有汉时期,忠义是治国之本,谁也不敢违背。姜维既然是个不忠不义的降将,自然不能委以重任。诸葛亮当然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姜维推上接班人的宝座。但姜维的才华又确实出众,所以只能用传授其“生平所学\"的伎俩来笼络他,让他心甘情愿为蜀汉买命。

    此外让诸葛亮更担心的是姜维已与费祎共掌蜀国兵权,如果再让他掌握蜀国政权,很有可能会架空后主刘禅,这更是一生忠于蜀汉的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不能不说诸葛亮有先见之明。诸葛亮有一个儿子,叫做诸葛瞻,后来战死绵竹,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衡姜维,又不能守卫国土,实在无颜面见圣上。这从侧面也解释了诸葛亮不选姜维为接班人的原因。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姜维的权力几乎是只手遮天了。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临死前没有选姜维为他的接班人。

    作者(后排右二)和朋友K歌

    2017-10-28 22:32:11 0条评论
  • 阳光书法文化传播
    阳光书法文化传播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资质问题,对军事通,对政治不同。

    2017-06-11 00:45:14 0条评论
  • 谌人
    谌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谢邀请作答:姜维是诸葛亮收的魏国降将,虽信任,但也有戒心,当初宁让草包马谡守街亭,也不选姜维可见一斑。做接班人当然有忌讳。后来,蜀灭前,果真姜维又投降了旧主,虽有为复国诈降之说,给姜维蒙上了英雄色彩,但历史是不歌颂失败者的。

    2017-03-30 22:35:29 0条评论
  • 天台樵夫
    天台樵夫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政治斗争相比军事斗争,更阴狠残酷,诸葛亮不让姜维接班,从侧面来讲是对这个关门弟子的保护,蜀国后期刘禅昏愦,宦官巫神迷感圣听,姜维甚至沓中屯田避祸,孙武云:兵者诡道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姜伯约九伐中原,与诸葛亮六出祁山如出一辙,耗尽蜀汉元气,使蜀汉政权毁于一旦,俗语有云:马上夺天下,下马治天下,诸葛亮正是了解姜维政治经验不足,才不让姜维做接班人的,从姜维诈降邓艾,劝邓艾造反失败身亡,可见一斑。

    2017-08-28 21:26:14 0条评论
  • 肌肉是男人最帅的外套
    肌肉是男人最帅的外套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名过其实。为什么呢?好好想想,诸葛亮凭什么来维持蜀汉王朝?凭的是刘备留下的老班底。当刘备的老班底死了以后,蜀汉就没人了。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人才凋零,民不聊生。所以三国中,蜀汉最先灭亡,诸葛亮\"功不可没\"

    2017-06-19 18:47:36 0条评论
  • 沧澜史海
    沧澜史海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死之前,刘禅曾问诸葛亮谁能继承他的衣钵,诸葛亮先说了蒋婉,再说费祎,然后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那么大家都会想到——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唯一指定传人,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说出姜维的名字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

    姜维是降将,而且在蜀国的资历不高,如果让姜维接班,肯定不能信服众人,说不准还会造成反叛。而且蜀国军中如魏延,也肯定是不能接受这个结果的。

    第二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诸葛亮将自己一生的智慧都教与姜维,但此时的姜维,还不足以让诸葛亮有托付,整个蜀国的想法。

    第三

    姜维是武将,我如果让姜维坐了他的位置。诸葛亮担心姜维会架空刘禅,大权独揽,造成蜀国内乱。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2018-05-04 18:47:53 0条评论
  • 切割地球
    切割地球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答 | 江隐龙

    诸葛亮不以姜维为继承人,其实关系到蜀国两个最为关键的国情;从这两个国情来看,诸葛亮宁可选择一个相对平庸的继承人,也绝不能将内外大权通通交给姜维,这与姜维的才能无关。

    诸葛亮治蜀有功有过,功不需提,蜀国在三国中最弱,若无诸葛亮苦心经营,很难想像能抗住曹丕、曹睿两代明君的进攻。而过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人不公,过度偏向荆州人士而打压益州人士,间接导致后继无人;二是军事化程度过深,导致国家不堪重负,百姓“面有菜色”。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重荆轻益”,其原因有公有私,但毫无疑问的是蜀国官员因此加速了分化,荆州派系与益州派系彼此不相容。虽然荆州人士多身居高位,但蜀国毕竟以益州为基础,荆州派系的根基没有益州派系牢固——当诸葛亮掌权时,还可以其强势压制两派的矛盾,一旦身死,就没再也没有人能够控场了。

    在此情况下,诸葛亮选任的后继承人只会也只能出身于荆州。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死后掌权的大臣:蒋琬是零陵人,费祎是江夏人,杨仪是襄阳人,都是清一色的荆州派系,而姜维呢?不提他是天水人——他本是降将,指任姜维为继承人,且不说益州派系能不能接受,荆州派系自己恐怕就不答应。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已经意识到连年征战给蜀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诸葛亮身上肩负着刘备的遗愿,不得不坚持北伐。我们看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大军未动前就已经说出了“才弱敌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言语,这是不是也说明了诸葛亮北伐并非坚信自己能胜利,只是选择了这条路,跪着也要走完。

    蒋琬、费祎虽然是诸葛亮提拔上来的,但他们两人还是倾向于休养生息的。让他们继任,蜀国不至于以北伐为第一国策。至于姜维领兵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那也动摇不了国家根本。如果姜维真的当了继承人,他在蜀国无根基,唯一的仕途追求就是北伐,以军功立身,这样蜀国就会彻底变成一个战争机器,这并不是诸葛亮所想要看到的。

    2017-10-17 15:14:34 0条评论
  • 美丽老家倒盏村
    美丽老家倒盏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姜维是降将,当时只有三十来岁,孔明一生谨慎,根本不可能让他担此重任。

    2017-08-28 18:25:29 0条评论
  • 无风飞扬三赵青华
    无风飞扬三赵青华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根基不稳,实力不够

    2019-03-04 16:03:23 0条评论
  • 小瓜看天下
    小瓜看天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得意弟子,自然是得其真传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选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姜维作为一个军事领导者是能够胜任的!但当时西蜀势若,诸葛亮选取接班人是辅助朝政的人,而不是领兵打仗的人,显然在这方面,姜维是不合适的!

    2017-09-01 14:16:33 0条评论
  • 苍茫大地顾炜斌
    苍茫大地顾炜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临终前安排的接班人,其实有几个方面:政治上的、军事上的,从他的人事安排上可见他的知人善任。姜维作为孔明的衣钵传人,是他军事上的接班人。但因为初降蜀国,因资历等因素,还没有一步到位,最后升至大将军,成为蜀的股肱之臣,成为蜀的中流砥柱。政治上的接班人蒋琬、费祎。他没有安排他北伐时的总参谋长杨仪顶班,杨仪的才能历来为孔明所欣赏,但杨仪

    2017-07-23 11:37:13 0条评论
  •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指定接班人是蒋琬了,为什么诸葛亮没有让姜维接班呢?(本文讲《三国志》里的姜维)

    (1)先看一下蜀国的政治形势。

    在蜀国,有几大政治势力:

    荆州派:诸葛亮,魏延,黄忠,马谡,杨仪,蒋琬等;

    东州派:法正,黄权等;

    元老派: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简雍等;

    本地派:谯周等士族门阀;

    其他派:马超等西凉派,姜维,庞统,王平等。

    在蜀国,派系斗争并不明显,直到蜀国灭亡,也没有出现你死我活的派系斗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派系是存在的,有些矛盾是非常突出的,如果在诸葛亮死后想做接班人,就必须具备能调和派系的能力。最起码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①有资历,有资格,压的住。

    ②政治能力优先。

    姜维此时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吗?可以说,并不具备。

    姜维,生于202年,本是魏国中郎,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姜维投降诸葛亮,被封为当阳亭侯,时年27岁,这和诸葛亮年轻时候的经历很相似啊,诸葛亮出山的时候28岁。

    姜维投降的时候是228年,诸葛亮死的时候是234年,这期间只有短短六年,姜维的资历和威望根本不可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你想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魏国降将,在蜀国才6年,既无政治威望,又无派别,如果诸葛亮选了他做接班人,没有人会服气的。

    姜维的政治品格如何呢?从诸葛亮写给蒋琬的信来看,姜维此人军事能力很高,更偏向于军事将领,而作为丞相的接班人,政治能力是要大于军事能力的。

    再看看蒋琬。

    蒋琬是跟随刘备入川的,是荆州派,也可以说是元老级别的人物,诸葛亮非常看重蒋琬,蒋琬曾经因为贪杯误事,刘备要重罚他,诸葛亮说蒋琬是有大才之人,之后蒋琬得到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称赞蒋琬说,这是个可以和他一起成就大事的人,又密奏刘禅,将蒋琬定为他死后的接班人。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

    (2)姜维为何不能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

    先说蒋琬为何能作为接班人呢?

    资历老,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是荆州派系的,当时蜀国官僚集团主要权权力都集中在荆州派系手中,蒋琬上台,会得到荆州派系的支持。

    蒋琬本人的性格比较中庸,性格相对温和,从他在诸葛亮死后的一系列事情看,他的政治能力是比较不错的,诸葛亮选人没有选错。

    姜维呢,是降将,而且入蜀才六年,无派无系,既无资历,又无派系支持,就这两点就把接班人的希望锁死了。

    姜维的性格,从诸葛亮死后的事情来看,属于强硬鹰派人物,所以带兵打仗不错,搞政治的话并不太合适。

    (3)诸葛亮考虑过姜维做接班人的可能吗?

    可能是考虑过的,诸葛亮也许是把年轻的姜维作为蜀国此后的接班人后备人选的,在姜维投降之后,就被封为平阳亭侯,诸葛亮写信给蒋琬,大力称赞,并建议让姜维带军,假以时日,面见刘禅。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三国志》)

    在《三国志》里,明确记载了诸葛亮选定蒋琬为接班人,在另一本疑似陈寿编纂的《益部耆旧杂记》里,则记载了刘禅派人来问接班人,诸葛亮回答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

    诸葛亮于武功病笃,后主遣福省侍,遂因谘以国家大计。福往具宣圣旨,听亮所言,至别去数日,忽驰思未尽其意,遂却骑驰还见亮。亮语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君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复问其次,亮不答。福还,奉使称旨。(《益部耆旧杂记》)

    如果诸葛亮想让姜维做接班人,为什么在这里却不回答呢?可能还是因为姜维资历轻,年纪轻,诸葛亮纵然有意,也不能说出口。无论如何,从诸葛亮写给蒋琬的信来看,诸葛亮是非常赏识姜维的,最起码也是把姜维当做是未来的蜀国的军事将领来培养的。

    2018-05-05 09:13:25 0条评论
  • 红泥烹茶
    红泥烹茶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治国不是游戏!诸葛再能,刘备再看重,蜀汉建立时,爵位不如糜竺、许靖。姜维,资历、功劳、派系都一无是处,就是让他做,也做不来。更何况费、蒋两人都是诸葛在《出师表》中就指定的接班人,所以托付这两人是顺理成章的了。

    2017-09-03 22:07:39 0条评论
  • 大象凡眼看世界
    大象凡眼看世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1:首先姜维当时资历尚浅,诸葛亮去世时距离姜维归顺蜀国的时间不过十多年,姜维虽然已经是蜀国的重要将领,但是论军功和资历他远不及那些尚在的蜀国元老们(蒋琬、费祎、杨仪、魏延等人尚在,他们都是追随刘备打下蜀汉江山的人物,功劳和地位都在姜维之上)

    2:退一步将就算姜维的能和蒋琬、费祎、杨仪、魏延平起平坐,诸葛亮依然是不会考虑将军国大事托付给姜维的。如果我们细心的对比发现姜维其实和魏延是差不多的,两人对比一下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姜维和魏延都是难得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在得到姜维之后给后主刘禅写了封信,在信中诸葛亮说道:\"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显然诸葛亮更看重的是姜维的军事才能。

    3:其次姜维和魏延都推崇对外用兵,他们分别遭到了费祎和诸葛亮的限制。诸葛亮当初没讲国家大事托付给魏延可想而知他也不会托付大事给姜维的。对于姜维、魏延这样的武将让他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是可行的,而让他们挑起一个国家的大梁这个就不合适了。武将掌权很容易骄纵跋扈,甚至颠覆国家政权。诸葛亮怎么会轻易的将国家大事交给出身行伍的人呢?

    2019-03-04 22:13:48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