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与汉朝哪位藩王继承皇位有关?
二月二“龙抬头”与汉朝哪位藩王继承皇位有关?
-
“二月二,龙抬头”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根据汉文帝刘恒继承皇位演变而来。

汉高祖刘邦镇压陈豨(xi)后,封四子刘恒为代王,镇守晋阳。刘恒在代地十五年间,与民休息,恭捡作则,当地发展特别好。“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简直为刘恒量身定做。刘邦死后,吕后儿子刘盈继位,但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军政大权,吕后此人心狠手辣,不得民心,将刘邦宠妃戚夫人做成人彘,毒死如意,后遣刘盈观之,刘盈受到惊吓,不久病逝。
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将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继承皇位,这一天正是农历二月初二,由此把这一天称为“真龙抬头的日子”。不仅仅是因为刘恒理政有方,还因为他十分孝顺,照顾病母,常衣不解带,目不交睫,送来的汤药,亲自尝试后再喂予母亲,品德高尚。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二十四孝”中,有“文帝尝药”一篇,讲的就是汉文帝照顾母亲的故事。并且他与儿子刘启当政时期,也就是汉景帝,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后来发展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也有叫做“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要露头”,民间有的为了庆祝这一天的到来,吃爆玉米花、春饼、面条和猪头肉等等。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交流的方式多样化,信息资源搜集更加高效化,渐渐的明白,“二月二”,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惊蛰”前后,百虫冬眠后苏醒,大地开始复苏,人们开始辛勤的耕作。
“二月二龙抬头”,年轻人,今天你去理发店了吗?

【精彩原创,敬请关注】
2018-03-18 07:48:24 -
农历二月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舂季来临,万物复苏,蜇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北方人大约从唐朝开始,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南方叫踏青节。因本人自小在南方生长,对这一习俗,不甚了解,具体起源与哪个朝代,无从谈起。谢邀答!
2018-03-29 14:16:21 -
谢谢邀请。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龙潜”晋阳十六载,一朝飞升天子榜。讲的就是汉文帝刘恒的故事,确实与“二月二,龙抬头”有关联。
刘恒乃汉高祖刘邦第四子,生于公元前202年,生母薄姬。七岁那年,刘邦立刘恒为代王。刘邦死后,随母亲薄姬离开长安到达晋阳,成为了一个小藩王。以此,代王刘恒驻节晋阳共十六载。
刘恒在晋阳期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同息的政策,以德化民,以农为先,把晋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富国强,很受晋阳百姓的爱戴,晋阳也成为阻挡匈奴南下的一道难以逾越好屏障。
公元前179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23岁的代王刘恒被群臣迎回了京都长安,座上了龙椅,登上了皇位,成为大汉第三位天子,史称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启者。

当时,山西老百姓纪念二月二,是为了庆贺刘恒“龙潜晋阳十六载,一朝飞升天子榜”。是真龙抬头的日子。
欢迎关注-评论,期待共同交流。谢谢阅读。
2018-03-29 11:47:19 -
感谢小悟空的邀请!我认为二月二“龙抬头”与汉朝的任何藩王或者皇帝都没有多大关系!

大家都知道,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有些地方会举行仪式来庆祝。据说这二月二,这个习俗最早起源于伏羲时期,到了周朝时期,每年的二月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这一天文武百官都要亲自下地耕种。
唐朝时,二月二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天人们都要吃点心。宋朝时,皇帝都会用“御宴”款待朝廷的文武百官。到了唐宋时,二月二还没有“龙抬头”这个说法。后来到了元朝时期,二月二就才明确了“龙抬头”这个说法,这天人们都会吃面条,吃饺子。而明朝时期,在二月二又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我老家是山东临沂农村的,我们那边农村二月二的习俗大致就是以下三种。

剃头
这一天,孩子们大多去剃头,这一天剃头预示着带来好运,能出人头地,这一天剃头都是为了讨一个好的彩头。
打囤
这一天一大早,大人们会用簸箕或铁铲将锅底灰在院内和大门前撒成一个圆形的囤形粮仓,以及上粮囤的梯子,预示着五谷丰登,粮仓满满。
炒豆
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抄糖豆,有的炒的是黄豆,还有炒的的花生,上面粘上糖,糖可以用白糖或者红糖,糖豆又甜,又酥,又香,非常好吃。
这一天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小伙伴们你们家乡在二月二这一天有哪些习俗?欢迎下面留言一起讨论!专注于历史解密,分享历史趣闻,尽在李哥讲史!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加关注、点赞或者评论!我会每天随机抽取5位加关注的小伙伴送出50元现金红包!
2018-03-18 23:53:44 -
似乎是没有的。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在我了解的历史知识中没有与汉朝哪位藩王继承皇位有关。
2018-03-18 01: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