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容易起静电,听说电池的正极在衣服上划一下可以消除静电?什么原理?

新农商网 全部 1023

秋天容易起静电,听说电池的正极在衣服上划一下可以消除静电?什么原理?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自在的曦木
    自在的曦木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2013-06-01 回答

    非常感谢悟空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平时可以带上一节电池,当衣服上有了静电,可以用电池的正极在衣服上摩擦几下放电就可以了。原理是电池的正极于身上的负极等于接地线短路,而放电就可以去除静电了。 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中子及电子。科学家们将质子定义为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由于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的形式作用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

    扩展资料: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也有物体之间在摩擦的时候也是不会起电的,比如金属之间。 因为金属是导体不是绝缘体,它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当在外电场力作用下,自由电子会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电流的传导速率等于光速,即使摩擦有电荷存在,瞬间就会复原。所以就算一端带正电了,另一端马上会有电子跑来把它中和掉,如果带的负电,这端的电子也会迅速移到另一端,而不能摩擦起电。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2019-10-29 07:58:48 0条评论
  • 句理
    句理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用科学,让生活更有温度~

    秋冬两季天气干燥,空气湿度小,身上产生的电荷不能及时被带走,越积越多,使人体成为一个行走的大带电体。

    当衣服上有了静电,可以用电池的正极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可以了。原理是:由于衣服上产生的电荷为负电荷,衣服相当于负极,电池的正极无与身上的负极等于接地线短路,衣服上的电荷被中和或或者说是移动到其他地方,就可以去除静电了。


    我们知道,物质,暗物质除外,都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又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正常情况下,原子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使得整个原子显电中性(微观),进而使物体在宏观上表现出电中性。

    如果外界对物体做功,其实从微观上来讲,也是对原子做功,比如摩擦、通电、加热等,都会打破原子的正负电平衡现象。


    原子中的核子较稳定,不怎么乱动,而核外电子就恰恰相反,十分活泼好动,给它点能量就有优越感,想离核而去,开始移动。

    如果给导体 通上电,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便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规则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那些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不流动的电荷,因为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接触、电感应等,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静电。

    静电的产生有多种机理,例如: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静电起电、热电和压电起电、喷射起电、流动起电等。



    静电产生的基本过程为:接触→电荷转移→电荷积聚→电荷分离→放电

    不同物质的电子逸出功各不相同,因此当两种不同物质(或者成为材料)相互接触或者两种材料之间的距离达到原子级别(约25埃)时,在表面就会发生电荷转移:电子逸出功小的物质失去电子而带正电,逸出功大的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这有点类似于正电荷在电场中的移动——从电势高的地方移动到电势低的地方。

    逸出功又叫功函数或脱出功,是指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克服表面势垒必须做的功。常用单位是电子伏特(eV)。金属材料的逸出功不但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还与金属表面的状态有关,在金属表面涂覆不同的材料可以改变金属逸出功的大小。

    当电荷积聚在物体表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静电


    电荷的积聚情况与物体的导电性能有关,电阻率小的材料,导电性能良好,电荷不易积聚,就不易产生静电;电阻率大的材料,导电性能差,电荷易积聚。

    材料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产生静电。

    化纤类材料,如尼龙(电阻率为1010~1013Ω·cm)、涤纶(电阻率为1011~1017Ω·cm)、聚丙烯晴纤维(晴纶)(电阻率大于1014Ω·cm)等都具有很高的电阻率,电荷极易积聚,为静电的产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相互接触并且电荷已经转移的两种材料重新分离后,每个材料都带有与接触前相比过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成为带电体。


    当带电体与其他不带电体接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

    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冬天的夜晚脱衣服时,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响,关上灯还能看到蓝色的电火花;手指接触金属物体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时,突然感到从指尖传来的刺痛感;梳头时,头发经常“飘”起来……


    这些都是静电惹的祸,尤在秋季、冬季常见。

    因为秋冬两季天气干燥,空气湿度小,身上产生的电荷不能及时被带走,越积越多,使人体成为一个行走的大带电体,有时刻对外放点的危险。


    春夏两季湿度大,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珠,可以中和人身上的正负电荷,避免电荷在人体上大量积聚,产生静电。

    静电虽小,危害很大

    从生理学和物理学角度考虑,人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带电体。人体内的细胞相当于无数个“微型发电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大量生物电,此外,人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你的一举一动、蹲起躺坐,都会产生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现象,使人体积聚大量电荷。

    如果这些电荷不及时排出,会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静电具有电压高、电场强度大等特点,如化纤类衣服产生的静电瞬时电压可高达几千伏甚至上万伏,大量接触静电会使人产生焦躁感、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血钙水平降低。

    因此,有心脏病或心脏不太好的人群以及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钙水平低的老年人、需钙量较多的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特别注意静电现象的产生。

    由于静电具有电位高、能量小、电流弱的特点,决定了静电对人体的即时直接作用是微弱的,只具有不易察觉的微观效应。但这种微观作用的长期积聚,必然会产生可见可感的宏观效果,积存的高压静电导致人体微循环系统、微神经系统等失调,危害人体健康。

    除此之外,静电在工业生产中也具有很多危害。


    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静电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分选、静电印刷等。

    2019-10-29 22:07:14 0条评论
  • 只有食物知道
    只有食物知道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看不见的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可以互相平衡,因此物体不带电。

    物体虽然不带电,但其中电子的活跃程度不同,当不带电的物体发生接触和摩擦,使它们原子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那么就会使电子发生转移

    毛衣常为化纤材料,电子通常更容易转移到毛衣上,又由于毛衣本身不导电,这些电子就难以再转移到其他地方。反复摩擦,毛衣表面就积累了过剩的电荷,从而呈现出带电的性质。

    静电就是当毛衣上积累了大量电荷,而产生了电位差,当干燥的手指接触毛衣时,静止的电荷转移像手指,产生电子流动而形成电流,然后就出现触电的感觉。

    秋季静电多,一句话,就是因为空气干燥。

    夏天相对湿润,空气中漂浮着的大量微小水滴,可以通过和皮肤的接触,转移一部分电荷,从而减少静电的积累;

    而秋天天气相对干燥,空气中可以转移电荷的液滴非常少,不利于及时转移静电;

    而使用电池,也就相当于将多余的电荷通过电池释放出去,因此可以减少接触时被静电打到的情况。同样的,可以通过摸墙壁的方式,将多余的电荷转移。

    毛衣、羽绒服中的皮毛材料和高分子化纤材料,也比纯棉制品更容易积累静电。

    2019-10-29 08:34:12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