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慢慢长大,生活中越来越不需要父母,父母靠什么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孩子慢慢长大,生活中越来越不需要父母,父母靠什么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
我想说的是,父母子女之间亲密的关系不是彼此需要就能建立起来的,也不是长大了独立了,就不亲密了。是否亲密,跟家庭沟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任何关系的尽力和维护,经营的好坏,都跟沟通息息相关。我们无形中建立的家庭沟通模式,不仅会影响孩子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不论大小),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组建家庭后塑造怎样的家庭沟通模式。如果孩子是个女孩更是如此。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举例。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物质生活比较差,但是家特别温暖。现在留在记忆中最深的画面,就是放寒假的时候,天气特别冷,爸妈也闲下来了。我们一家人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围炉夜话,家里生个火炉,外面天寒地冻,可家里欢声笑语。我们几个和爸妈一起围城一圈,爸爸给我们烤红薯,我们聊着天。我们听老爸老妈讲讲家长里短,村里的新鲜事,家里的事儿。老爸老妈听着我们几个孩子讲着各自在学校的事儿,有趣的烦恼的,甚至好朋友的事儿。吃着老爸亲手烤的红薯。
现在我们都已经长大,各自成家,分布在祖国各地。但是每年都会克服各种困难全家团聚。而每次聚在一起,最喜欢的事儿仍然是一家人坐一起吃着喝着聊聊天。讲着各自的工作生活给爸妈听,也喜欢听爸妈讲讲村里的事儿,亲戚朋友的事儿。平时,不能见面的时候,微信视频,电话也是经常有的,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如果家里有什么事儿,不管大事小事都会跟我们讲,听听我们的意见,小时候就这样,尽管我们说的压根没用,可是很喜欢这种感觉。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呢也会有什么大事小事给父母打个电话,跟他们说道说道,他们也特别开心。虽然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倾听者。从小到大,父母就是这样,鼓励我们独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虽然,我们都长大了,有的也已经当爹当妈了,可是和父母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仍然很好。独立又亲密。家,依然是那个温暖的家。
现在,我也是个孩子的妈妈了。我儿子今年6岁,上一年级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同样既独立有亲密。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和老公两个人独立带他。我们最喜欢的事儿就是坐在一起聊聊天,我说我的事儿给他听,他分享他的事儿给我听。我们在一起能聊的特别多。关于人生,关于幸福,关于生活等等。如果家里有什么事儿需要讨论,我们都会积极的邀请他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是他自己的事儿,我们会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现在上一年级了,也并没有出现因为作业,因为学习就亲妈变后妈的鸡飞狗跳。我们很少插手,而他做的挺好。
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从两个维度把家庭的日常沟通模式分为4种。其中一种是多元型,这种家庭的日常沟通是开放的,没有限制的,家庭成员之间有很多互动,喜欢沟通,共同参与家庭事务,共同讨论,各自发表意见。寻求达成共识。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这种家庭模式不仅可以让我们和孩子之间保持亲密关系,不管他是否长大。而且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家庭,孩子更自信,更乐观。所以啊,如果想要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让家更有温度,那么,请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建立积极的家庭沟通模式。
2018-11-01 13:25:17 -
孩子慢慢长大,生活中越来越不需要父母,可以分几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缺失的父母亲子关系。
随着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压力的增加,有很多父母根本没有很充足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亲密关系,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时候开始,大部分都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对父母根本就没有很大的依赖性,有的甚至说对父母就没有很深的印象。他们觉得父母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过客,对他们的成长完全没有作用。对于这种孩子,如果想要建立亲密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在他们需要陪伴的成长的年纪,你缺失了,对于他们来说,父母和陌生人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熟悉感,没有亲切 感,没有依赖性,没有信任度,一切要从零开始,这对于父母亲来说,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课程。你要从头开始了解孩子,要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了解他,甚至还要从别人的口中去了解他们,通过一点一滴来弥补你在他生命中的缺失。
其次,对于缺失的父母,你应该要细心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长时间的缺失,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其实这样的孩子内心深处是很脆弱的,他们有时候看起来很坚强,是因为他们也需要自尊,也需要面子,如果在别人面前软弱的话,他们会觉得对方更看不起自己,他们心里深处是很希望有自己的父母来疼爱自己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你要尽量多陪自己的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也感到自己的父母是爱自己的,是重视自己的,在别的孩子面前更有自信,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父母是意识到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他们只要想办法接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密关系还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可以先从朋友的角度去和他们交往,但是前提是一定要用对方法,和他们从同一角度去分析问题,让他们信服你。
第二种:父母的过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感到有压力,不喜欢当前的亲子关系,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
前段时间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比较奇葩的父亲,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家庭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父亲从她们出生就整天对她们照顾的是无微不至,7岁了还帮女儿洗澡,女儿上幼儿园后,已经不愿意让他喂着吃饭了,可是他觉得女儿还小,还要照顾,以致于孩子的母亲都看不下去了,觉得如果这样下去,会让父亲把两个女儿养成“熊孩子”。
父亲当时是这样回复的:他说
其实父亲的做法有些还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有把握好度,现在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欢父亲的过度的纵容溺爱,意识到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也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点成就感,当看到别的孩子都会做一些自己的事时,而自己什么也不会的时候,孩子也是很有挫败感的。所以这位父亲其实也没必要有很大的紧张感,觉得自己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是有限的,其实只要你用对了方法,不管在什么时候,女儿永远是父亲的女儿,父亲也永远是女儿的父亲,像我们家,我现在还有很多事会和我爸爸说,因为你觉得给他说过后,他会告诉你一些人生经验,会解决一些你想不通的地方,有时候真觉得“听长辈一席话,少走很多弯路,多做更多对事。”
第三种:家长过于专制,让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计划去做,让孩子觉得家长很讨厌。
有些家长还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觉得孩子不打不成才,其实这种做法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可以算是愚昧的做法了。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特别是有些父母还不讲究方法,孩子成绩下降或者犯点错误,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顿,自己心情不好也要发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讨厌同时还会害怕。
父母的压力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孩子毕竟只是个孩子,很多成年人的东西还理解不了,你可以尽可能地通过一些他们可以理解的方法、语言去告诉他们,只是一味的进行惩罚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现在最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让孩子信服自己,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让他们也能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自然而然的他们也会尊重你,去做一些自己觉得正确的事。
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我们会觉得生活中孩子越来越不需要父母了,其实孩子有这种做法,你首先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证明孩子长大了,有一定的自立能力了,你可以从某些方面减轻一些负担了,看到你养育孩子的成果了,孩子慢慢的成家立业了,你应该看到自己的功劳。另外,父母应该明白一点,孩子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只要和孩子能够和谐的相处,永远不用担心孩子与自己的关系疏远,俗话说“子不嫌母丑”,人都有一点潜意识,就是一旦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首先想到的一个地方就是家,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因为家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父母也永远是自己最稳定的靠山。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一点拙见,还请大家多多发表评论、互注交流哦!
2018-02-27 23:28:18 -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
首先、站在母亲的角度来说下,孩子慢慢长大了不需要父母了,孩子的事也更多了,有时候父母的话都成了爱唠叨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永远是不会变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都熟知父母的心在儿身上,这时候需要父母做到一点,放手让他自己闯荡吧!可以一个月聚一次,聊聊家常。
其次、身边的事例来说,菲菲没结婚前,和母亲两天就打一电话,结婚后一周也没打,结果母亲打来了。说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明显就是母亲自以为她和儿子之间关系不亲密了,所以才会这样说。像这种情况就需要用关心母亲日常生活建立亲密关系。平时多给母亲打电话问问吃饭了吗,最近身体如何等。
最后、小弟的事例,就算出门在外一年也不给家里打电话,都是父母打给他的,他属于浪荡的性子,对这种父母情节不在乎,这种情况就需要时间来建立亲密关系,平常多和儿子父母聚聚,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父母老了,时间不等人,不要亲欲养而父母不在,留有遗憾。
2018-02-27 15:17:24 -
“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每每想起龙应台的这句话,心里就有种莫名的伤感。是呀,孩子大了,翅膀硬了,终究有一天要离开我们,去筑造自己的小窝。
我也曾多次的问自己,孩子小时候羽翼未丰,尚需依靠我们,一旦羽翼丰满,不再需要我们,这份父母子女的亲情又该如何保持?
思来想去,觉得最先要做的是接受现实,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我们对孩子有时管的过宽,管的过死,总觉得他们还没有长大,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事事操心。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主见。他想自己去上下学;他想自己选择心目中的学校;他想自己决定自己的事。那就直面他们已长的事实,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们在一旁默默的支持就好。
孩子就如指间沙,握得越紧,他们越会远离我们。
其次,把我们这里变成孩子避风的港湾。
孩子出去闯荡,难免会遇到挫折。我们建一个温馨的港湾,当孩子受伤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回到我们这里来疗伤,到时给孩子一个坚实的臂膀让他们靠。
最后,营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
谁都不喜欢死气沉沉,没有欢乐,整天火药味十足的家。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长辈,让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怎会不喜欢回来?
一个有凝聚力的家,无论孩子长到多大,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需不需要我们,这份亲情都不会疏远。
2018-08-13 16:01:39 -
谢谢邀请,孩子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一天天的成长,心里也慢慢的有了自主意识,能够自己做出对某些事情的正确判断。
虽然想要摆脱父母的管控,但也有时候离不开父母。有的孩子心里孤僻,有什么心事是绝对不和父母说的,只会和外人或者同年龄的小伙伴去诉说。
父母对这方面很是头疼,束手无策,所以当父母的,不能从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人老用命令式的口气去对待孩子。
从孩子的眼光和立场去看待事物,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会随时能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从而避免孩子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018-02-27 22:48:39 -
谢谢邀请,孩子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一天天的成长,心里也慢慢的有了自主意识,能够自己做出对某些事情的正确判断。
虽然想要摆脱父母的管控,但也有时候离不开父母。有的孩子心里孤僻,有什么心事是绝对不和父母说的,只会和外人或者同年龄的小伙伴去诉说。
父母对这方面很是头疼,束手无策,所以当父母的,不能从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人老用命令式的口气去对待孩子。
从孩子的眼光和立场去看待事物,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会随时能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从而避免孩子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018-02-27 22: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