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元朝时期中亚的持续动荡?

新农商网 全部 1032

如何看待元朝时期中亚的持续动荡?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蕭十四
    蕭十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单独靠武力征服的手段,很难稳固统治,除非你把所有人都杀掉。

    2019-01-30 12:47:18 0条评论
  • szh白玉京
    szh白玉京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谢谢邀请!个人认为中亚地区的动荡与蒙古大汗的继位争位有关。这个原因造成了中亚地区的持续动荡。1260年,蒙哥汗逝世,忽必烈与胞弟阿里不哥展开了蒙古汗位之争,支持忽必烈的伊利汗国旭烈兀汗与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系及察合台汗国分为了两个阵营,蒙古帝国就此分裂。最终忽必烈争的汗位。忽必烈去世后的1269-1309年四十年间,以海都汗为代表的窝阔台家族在其基地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河畔统治着中亚,并与拖雷系建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抗衡,征战不断,所谓的“中亚动荡"即蒙元汗位不稳争位不断造成的,其统治中亚的各汗国之间互相攻击。其实就是蒙古各汗国之间的战争。后统治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又引入伊斯兰教,强令治下各国诸族信教,使中亚因信仰问题持续动荡数百年。

    2019-01-29 21:16:25 0条评论
  • 网络回答
    网络回答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一直以来蒙古人在西方哈中亚世界的口碑都非常糟糕,许多伊斯兰世界的历史记载似乎也表明了蒙古大军西征时对中亚的大屠杀和造成的严重破坏,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蒙古人的统治破坏了中亚的生态环境,造成中亚沙化严重;同时摧毁了当地的繁荣文化。但事实上蒙古人的入侵造成的并非只是单向的破坏,也有许多积极影响。

    拉施特的《史集》和当时其他史家的文献记载道,蒙古人在中亚各地四处杀戮。仅在尼沙普尔就有一百七十四万七千人被害,在赫拉特则多达一百六十万。而根据当地编年史家的其他版本的记载,有多达二百四十万的当地居民惨遭蒙古铁骑杀害。于是很多中亚与欧洲史家以此为证据坐实了蒙古是残忍的杀戮者、征服者。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仅通过这些耸人听闻的数字就令人难以置信,当时中亚的城市根本无力供养如此庞大的人口,须知14世纪的中亚的环境气候与现在并无大的差别,也是典型的内陆沙漠性气候。中亚的主要人口和农业大都分布在锡尔河、阿姆河及其支流沿岸或山麓下的绿洲。但即便如此,也承载不了多大一二百万的人口规模。根据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史学家的研究证明,当时中亚城市人口最多的也不过四五十万,而赫拉特当时的人口顶多是十万人。很显然夸张的数字渲染放大了蒙古人的恐怖野蛮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在蒙古人西征结束后,在赫拉特、巴里黑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一些地方性的小政权。这些政权得到了蒙古人的承认,并是当时地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商贸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真的绝大部分人口被杀的话,短期之内这些城镇是无法繁荣发达而作为交易枢纽的。从反面也印证了蒙古人大屠杀的夸张。

    中亚并未因蒙古人的入侵而完全沦为废墟,当然局部城镇损失惨重是事实。但在蒙古帝国时代和之后的帖木儿王朝时期,中亚的城市文化不但没有中断反而继续蓬勃发展。辉煌的雕塑、建筑、艺术与学术成就实际上显示了中亚地区多文明交融的活力。

    蒙古人并未导致中亚人口锐减和彻底荒废,相反在促进中亚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中亚的商贸发展和城市建设上贡献很大。巨大破坏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夸张与修饰,为了自己政权和民族的合法性而创造的神话。

    2019-01-29 09:18:07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