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书法好在哪里?
李叔同的书法好在哪里?
-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一样的人物,留学日本接触过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学、美术以及音乐,成为了早期引进西方文化艺术的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字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书法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喜欢。我非常喜欢大师的书法作品,现在谈谈我对李叔同书法的认识和理解。
壹-前期书风
李叔同未出家之前的字主要吸收了魏碑的笔法与结构。整体字形矮而稳固,结字严谨。魏碑取法《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气势宏大,线条沉着冷静。其功夫之深厚,气韵之高古,临摹之准确,在我所闻所见清代以来的书法家里面,当属第一。
贰-中期书风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李叔同刚刚出家后的风格。这个时期大师的书法作品风格中正平和,优雅工整,柔和细腻但又不失刚正劲健。 笔法流畅自然细腻,亦刚亦柔和谐宁静。 有时候也常常带着红尘的情绪和痕迹。
如“放下”二字,结字严谨,笔法讲究,线条有力,虽言放下心无挂碍但字的火气还在,到底放下还是放不下引人深思。
这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在技术与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十分喜欢。
叁-晚期风格
弘一大师晚年书法风格大变,除去了俗世尘滓,只剩一片干净。
心境寂静无声,不在意笔法,稚嫩简淡,绝假纯真,从字面上看到的是一颗返朴归真的心。
但无法胜有法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我们俗世之人很难领略其中奥妙。我只是欣赏这种风格,但不太喜欢一般人学习临摹这种风格,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纯粹的精神生活,学也学不到精神。
肆-总结
李叔同的字早期多见临习之作,中期逐渐糅合杂家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内容多佛教经文谒语,晚期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李叔同的字好就好在他的传统功夫极深,又能消而化之为己所用,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挚的情感,加上他本人传奇的一生,极其认真的性格,最终形成了大师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风格。
2019-08-22 09:21:32 -
上回说过叔同出家的原因,这次讲讲他书法的特点。
叔同幼时经过十年的传统文化训练,他的国学各项都达到很高水准。年轻时,他的书法以魏碑为基础,受北魏影响较大,表现为刚劲厚实,古拙有力,苍朴雄健,圆满耐看。
中年时风格为之一变,由刚劲厚实而变秀雅清丽,笔势收放自如,结构疏密停匀,整体看上去仙骨秀逸潇洒出群。
出家后,书法风格为淡而清,由于禅宗修行越加精深,书法更为平淡恬静,用笔轻慢,行气疏朗,在右上下互为相通,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疏而不散,肃穆高古宁静淡远的佛禅气息。
2018-04-17 20:04:18 -
李叔同先生,二十文章惊海内,是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戏剧于一身的艺术大师。特别出家之后的书法艺术,“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代表了历代佛系书法的最高成就。
他出家之前的字可不这样。李先生早年学书取法魏碑,于《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用功最勤。写出来的字厚重结实,勇猛刚毅,好似庙里看大门的哼哈二将,怒目黑脸,虎视眈眈,非常威严。
出家之后,书风大变。磨平了威严,灭却了震慑,一味恬静平和,一派自然天趣。让人看了心火顿息,心生欢喜。 从技法层面分析,李叔同先生早期书法方笔为主,棱角分明,出家之后一任圆转,朴实圆融。
从方折到圆转,李叔同的字其实并不是转了一下笔,而是转了一下心。 李叔同出家前,夫妻恩爱,感情笃厚,生活质量也非常人可比,俩人还有孩子,这种状态下,没有毅然决然的决心的人是做不到的。他为了修佛,竟然甘愿放下这一切,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没敢回家亲口诉说,只用平静但决绝的语气去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几句话: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意,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放下二字说说容易,不能从心念上做根本的扭转,办到何其艰难?可是李叔同放下了。正因着放下,才成就了以前的李叔同成为现在的弘一法师。
我一直认为李叔同跟弘一法师不是一个人,是两个人,一个是荣耀加身的公子哥,一个是蓝袍蔽体的苦行僧,除了长相全然不同。
中国哲学里面有两个词谈到心,非常有深意。一个是境随心转。有毅力的人不会心为物役,即不会让环境奴役自己,左右自己。他们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安排,力排众议,勉励修行。
一个是心外无物。有一则著名的小故事,说三个和尚看到旗杆上旗子在飘动,其中一个就问,你们看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说是旗在动,另一个说,不对,是风在动,发问者摇摇头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是心在动。
艺术,特别中国书画艺术,更多的不是描摹外界,而是作者心绪情感的流露。 修佛是寂寞之道,以出世为归,以嗔痴怒为罪,以断舍离,别红尘为旨,故而心平气和,气息绝俗是出家人应有的自然状态。
说回到书法。对于基本功扎实的人,写不出来风格不是缺少技法,而是缺少想法——怎么写才是他们所重视的。因此我说弘一法师的书法由方到圆不是技法的转化,是心的转化。
说的具体一点:弘一法师的字,不假外求,皆为心造,了然于胸,落纸成迹。 他出家后的字就像慈眉善目的佛菩萨,以一颗平淡之心观望着世间苦海,芸芸众生。这也是他的字之所以境界高远的原因,他的字与他的人高度统一,是他整个人人格、修养、气质、精神的外化。
齐金曰: 我在写字,字里有我。 希望死临碑帖的书者能有所启发! 阿弥陀佛。
2019-08-27 14:33:35 -
弘一法师的字,看着,看着,心就安静下来了。
法师自己也说过,他以字度人,如果硬要给法师的字安一个风格的词,我想,那只能是“慈悲”两个字了。
2019-06-09 21:29:42 -
人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个人心性如何,体现在他做过的东西上,写过的字画上,如果是个粗心的人,便不会在乎用心在意笔画的顺序,字体的均衡,结构的协调。如果是个仔细的人,便会处处留心,横平竖直。如果是个心急的人,便会各行其书,显露心性,急于展露所有的书法。如果是纯真的人,如李叔同,便字如纯真,不是结构的协调,笔顺的次序,笔画的均衡,而是显露出心性的自然,字就那样的写了出来,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用这样的笔法,也不知道是行书还是用的楷书。我们看的时候,便不在意他是柳体还是颜体,是楷书还是行书,是瘦还是正,只是看到一个人在自然的表露出来,仿佛清风吹过树枝,雨水打在荷花上,你不能说他是什么,你只会欣赏,感受,欣然如是。
2019-06-09 21:02:15 -
好在他是名人。如果他是个普通要饭的,这字就没几个人贊了。
2018-04-17 18:34:49 -
字若其人,书法作品融入书写者的内心世界,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体会奔放之势、连贯之气,可以感悟苍松遒劲或清新隽永之意。
2019-06-09 15:27:49 -
清静自然,净纯与真,见字如见君心,感佩不已!
2019-06-09 15:21:42 -
本人虽爱书法,但愚而眼钝!用一句话回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2019-06-09 11:30:02 -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字素来被称为“佛书”,也就是具有禅意的书法风格,夸赞其书法就去说它好看,无异于对某位高僧大德说:“您老长的可真俊,油头粉面的。”这样的话,无疑是对人的不尊敬。
所以历来对弘一法师的褒赞都是讲这样的字是有禅意,有境界的字。
这样的评价确实恰当,李叔同的字真不是一般俗人可以模仿的。
禅意书风的特色
历代高僧擅长书法的确实不少,他们的书法风格通常都有一些共性。
如果从单一特征来看,那就是他们把笔画都写的非常纯粹,非常干净。
写的干净纯粹就要求书者心底无有挂碍,是真真切切对书者境界的考量。譬如,我国著名书家同时也是高僧的怀素,狂草书看起来并不激烈,相反还有一丝安静,就是其境界的表达。
纵观弘一法师生平,由翩翩浊世佳公子到皈依佛门。其书法风格也有一个蜕变的过程。
李叔同的友人,也是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就弘一法师的字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我们看弘一法师书法的风格,圆融出尘,看起来安静,静下心来体会也觉得他的书法就有佛家入定的感觉。
我们如果关注李叔同早期的字,就会发现,早期写字棱角分明,结字险峻,分明一个爱表现的俗人。
弘一法师自己评价自己的字认为自己的书法有“平淡、恬静、充逸”的韵味,其言不虚。
笔者看李叔同就想到了王维,这个诗人独特的禅意的诗作风格也致使其被称为“诗佛”,他的诗作也正如弘一法师所说“平淡、恬静、充逸”,透露出不同常人的精神境界。
总结
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李叔同的书法即使如此,是绚烂至极,而后归于平淡。
2019-08-31 09:56:00 -
他的讲究收,而不是放。和鲁迅字有一拼。看似纠纠巴巴,其实笔笔基本到位,还留有余地,属中庸之道。咱们常见的是有点刚笔字底子的人写毛笔字追求圈,刷,溜滑的线侧峰入笔,露锋收笔,总之处处没有內含。悟懂了看这类字越看越好看,集鲁迅字的牌篇很多很多,有的真是百看不厌。
2019-09-22 13:33:17 -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观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的书法,文文雅雅、一派雍容,那样的内容(多是经文)就该配那样的字。那不是华贵的庙堂气,不是寒俭的山林气,不是锋芒毕露的才子气,更没有伦父愚氓的痞子气。
弘一大师的书法常以对联形式出现,内容取自佛教经典。字与字之间隔得较远,大概有三分之二个字的距离,给人疏落空阔之感,一个字是一个字,文质彬彬,很好地体现出“计白当黑”的美感效应。
字距章法上体现了“文”,单独一个字也体现了“文”。弘一的字,看上去“点”比较多,短的横、竖,都让他简化为点了,如“普”字中“并(繁体)”的两竖,“日”的下面两横, “众(繁体)”字上面的两竖等等。化横、竖为点,即是“点到为止”,即是佛之“空”,道之“无”。
好在润而不枯
润往往墨太浓,墨太浓,则招“墨猪”之诮,书法史上徐浩、苏轼、刘墉,都遭遇过这种偏激的讥刺。为此,苏轼特别告诉人们他并没有学过徐浩,而是称自己的书法是“绵中裹铁”,有骨有肉。
弘一大师的书法字形瘦长,即使无一渴笔,无一飞白,墨浓如漆,亦不嫌臃肿。如果像苏轼那般取左右横式开张,或如朱耷那般取方圆字态,那极可能给人用墨过丰之印象。上下取势,较好地解决了饱满黑亮和态浓肥腻之间的矛盾。
弘一书法,字字笔笔,皆真真切切,一丝不苟,笔划搭接都交待得清晰明白。仿佛稚拙,其实是烂漫的禅趣:每一字一划,都渗透、灌注着他的虔敬心、朴素心。
墨分五彩,在中国画中特别讲求浓淡干湿,一些书法作者亦采用这种手法,让自己的书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深浅、枯润、老嫩的变化,以期给人较强烈的视觉印象。而弘一只是一味地润泽,达到一种纯然混一的境界。
弘一大师的字利索、简洁。上面说的“横竖”化“点”,实际上也是一种简;一味润泽,不求变化,也是一种简:笔划粗细的大致相同,不求中锋、偏锋的对比、笔划宽窄的对比,还是一种简。
还有一点,在弘一书法中,笔划是能省则省。借用他的对联,可谓“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
另外,弘一对横划的处理值得注意,起笔无迹,不经酝酿,执笔即宋,犹如横空出世、天籁之音,不能以常法度之。这也是一种简。
弘一大师去世前三天,写下了绝笔“悲欣交集”,以四个大字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真是简练之至,意蕴丰赡之至。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简单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感:弘一大师的书法是质朴自然的,没有任何造作与奢华,像一轮明月静静地悬在苍穹,洒给人心以清辉。
有人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宋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在喧嚣浮华的世界上,能手捧弘一大师留下的墨宝,静心品赏,也是人生之福,精神飨宴。
2019-06-09 09:43:31 -
1.首先是‘’循门而入‘’,要能把楷书写好,没有基本功,没功夫、没有对毛笔字正常的认识,写得再花哨也是鬼画符。弘一师基本功没问题。2.其次要‘破门而出’,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写出自己的味道、感觉,高识别度,方能自成一家。弘一师取魏碑古拙而去其刻板,没有刻意要以书法家的面目来写字,此真书家者也。3.再次,写的什么内容,更重要。4.最后,人最重要,人的修为最重要。书法仅作为管窥而已可也。悲欣交集。顶礼、赞叹!!!
2019-06-09 10:17:10 -
李叔同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我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著名的画家、漫画家丰子恺就是他的门下弟子,我们要欣赏他的书法,要大体了解他的平生,这样才能看出作品背后的一些深意。
这幅书法作品,类似问主配的图,刚开始一看,我心里是这样想的:这也算书法作品吗?书写随意,紧凑不够合理,“交”字的撇捺顿笔再连笔,似乎不怎么出众。“集”字上下不协调,“觀”字可以说算是写得太拥挤了。这应该是他练习的一副手稿吧。
上面的刘叔同的这一副作品,看起来有云淡风轻的从容,“劳”“慧”字的化笔,为他的书法增添一份美感。学生时代的他他在写作文课,感到纸短文长,就在一格中改书两字交卷,博得了“李双行”的美称。
这一副作品,很多人都看出来刘叔同先生并不在意笔画横的提笔以及笔画竖的收尾。他书法作品的特点就是只要你一看到,就印象深刻,多数你看起来随意的笔法,却是作者的追求,自然的美,另类的美。
李叔同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自然)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李叔同自我的表白:“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这是其他行家给他极高之评价。
看他的书法作品,如果不是为了学习,我们可以忽略那些构字的技巧,从字行间感受充溢的淡雅和宁静之味,真乃墨香扑鼻!
个人看法,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的批评。
2018-04-17 19:04:14 -
好在他前面两个字,随便哪个都要叫他为李叔
2019-06-09 15:15:49 -
我以为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因素:静而不躁,文而不野,润而不枯,简而不繁,整体上呈现出朴实无华、自然本真的艺术风貌。
读弘一大师的书法,我们能够感觉到这样一种境界。
好在静而不躁
浮躁,是精神信仰上的无所适从、拜金主义和缺乏人性的恶性竞争,让人们常常处在焦虑、无奈、沮丧之中。浮躁便是这种情绪和心结的外在显现。浮躁,表明我们的幸福指数并不高,它是一种多发和常见的病态,是阻碍我们取得事业更大成就、获得生活更高质量的大障碍,也是从事艺术创造(包括书法)的大邪魔。
看大师书作,你会感到一种庄严的静谧。那些安稳、妥帖的字,绝不像时下那些追求展厅效应人士的书法,张牙舞爪、狂怒乖张、面目狰狞(好此味者,或谓之“夺人眼球”、 “冲击力” 、 “创新性”)。
弘一是如何让自己的书法拥有这种静谧气息的呢?
首先是作者心态好。没有安静的心态写不出安静的字宋。弘一法师是在历尽人生繁华后,由一翩翩浊世佳公子,自愿皈依佛门,自称“朽人”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皈依得彻底而纯粹,彻底到超然尘外,成为一代律宗大家。他曾有多种才艺:书画、金石、诗文、戏剧、音乐、艺术、教育。入空门之后,通通抛舍了,只留下书法作为传播佛学思想的工具和途径,他把书法看作符号或者即是佛法本身,他说: “我的字就是法,居士不必过分分别。” (王丽新《一轮明月耀天心》)因而它不是为书法而书法,为艺术而艺术,他更看重的是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他不是在展览或炫耀自己书法方面的造诣与才华。有了这样的心,笔下自然一派肃然、寂然,平稳冲淡,恬静自适。
另一方面,则与他的书写习惯相关。
他写字多是行楷书,不讲究大小参差、错落有致,也不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牵绕连带。字的大小基本一致,而且笔划的粗细变化亦不大。这样的写法易成“算子”。他是如何“破”的呢?通过字的欹侧和每个字个别笔划的强调。这种欹侧和强调的幅度并不大,很好地把握了一个“度”。如果这个幅度较大,那就是“地震”、 “海啸”,就淡不上“静”了。米芾的“刷字”、 “快剑斫阵”,黄庭坚的“长枪大戟”,那就“动”得厉害。
好在文而不野
野狐禅并非全要不得。在书法创作上,一些人为竭力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故意以粗鲁、粗野的面貌出现。如傅山的书法美学观就是一个例子: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但是这种面貌要内蕴着锐意革新的精神,要在对传统的全面审视、清醒认识的前提之下,这样的“野”才可能是一种张力,一种新生,可谓野其皮相而文其内核。如果是盲目地大胆妄为和为所欲为,只能写出恶札。
观弘一大师的书法,文文雅雅、一派雍容,那样的内容(多是经文)就该配那样的字。那不是华贵的庙堂气,不是寒俭的山林气,不是锋芒毕露的才子气,更没有伦父愚氓的痞子气。
弘一大师的书法常以对联形式出现,内容取自佛教经典。字与字之间隔得较远,大概有三分之二个字的距离,给人疏落空阔之感,一个字是一个字,文质彬彬,很好地体现出“计白当黑”的美感效应。
字距章法上体现了“文”,单独一个字也体现了“文”。弘一的字,看上去“点”比较多,短的横、竖,都让他简化为点了,如“普”字中“并(繁体)”的两竖,“日”的下面两横, “众(繁体)”字上面的两竖等等。化横、竖为点,即是“点到为止”,即是佛之“空”,道之“无”。
好在润而不枯
润往往墨太浓,墨太浓,则招“墨猪”之诮,书法史上徐浩、苏轼、刘墉,都遭遇过这种偏激的讥刺。为此,苏轼特别告诉人们他并没有学过徐浩,而是称自己的书法是“绵中裹铁”,有骨有肉。
弘一大师的书法字形瘦长,即使无一渴笔,无一飞白,墨浓如漆,亦不嫌臃肿。如果像苏轼那般取左右横式开张,或如朱耷那般取方圆字态,那极可能给人用墨过丰之印象。上下取势,较好地解决了饱满黑亮和态浓肥腻之间的矛盾。
弘一书法,字字笔笔,皆真真切切,一丝不苟,笔划搭接都交待得清晰明白。仿佛稚拙,其实是烂漫的禅趣:每一字一划,都渗透、灌注着他的虔敬心、朴素心。
墨分五彩,在中国画中特别讲求浓淡干湿,一些书法作者亦采用这种手法,让自己的书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深浅、枯润、老嫩的变化,以期给人较强烈的视觉印象。而弘一只是一味地润泽,达到一种纯然混一的境界。
好在简而不繁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燮)中国艺术都讲“简”。中国画讲简,重写意不重写形,画面塞得太满,透不出气来,被认为是失败之作,这与西方美术不同。诗歌也是这样,讲求锤字炼句,以一抵十,汉语言文学中没有太长的诗歌,没有古希腊、古印度那样动辄数万、数十万行的史诗。书法亦然,简淡也是一种至美,一种至趣和追求。
书法史上,字写得干净、简约的,朱耷是一个典型。
弘一大师的字也利索、简洁。上面说的“横竖”化“点”,实际上也是一种简;一味润泽,不求变化,也是一种简:笔划粗细的大致相同,不求中锋、偏锋的对比、笔划宽窄的对比,还是一种简。
还有一点,在弘一书法中,笔划是能省则省,女口“爱”字不力口中“心”, “雨”字四点简作两点,等等。借用他的对联,可谓“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
另外,弘一对横划的处理值得注意,起笔无迹,不经酝酿,执笔即宋,犹如横空出世、天籁之音,不能以常法度之。这也是一种简。
弘一大师去世前三天,写下了绝笔“悲欣交集”,以四个大字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真是简练之至,意蕴丰赡之至。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简单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感:弘一大师的书法是质朴自然的,没有任何造作与奢华,像一轮明月静静地悬在苍穹,洒给人心以清辉。
妙峰在《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联·序》中云: “我们不难发现,弘一大师的作品没有火气,没有刀斧痕迹,字如其人,不显山,不露水,以‘平民’、‘布衣’泯迹于丛林之中。”诚哉斯言。
有人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宋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宋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在喧嚣浮华的世界上,能手捧弘一大师留下的墨宝,静心品赏,也是人生之福,精神飨宴。
2019-06-26 09:53:07 -
说实话,我从来就不觉得他的字好。说他的字好,仅仅因为他是弘一法师,字以人贵。
自诩懂书法的大师们肯定会说,那是你没有体会到他的书法之妙,我反复地看,努力地去体会,就是感觉不到他的字妙在什么地方。
我很想知道,如果他的字出在一个籍籍无名的老和尚之手,懂书法的大师们又该怎么说。
2020-07-17 23:32:12 -
我个人觉得:
褪尽烟火,才能写出好字。
淡泊名利,才能褪尽烟火。
在写字的时候,真正的无欲无求,无我无帖,心到笔到,笔到墨到,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2020-08-16 21:13:18 -
说实话,别人要是这样写,肯定被骂得狗血淋头。难道去火气,有\"禅\"意就是好的书法作品,或是好的评判标准?故弄玄虚罢了!大师,仅是某些方面的大师,不是全能的。
2019-06-09 21:40:50 -
请看北大书法博士周延得论文
2020-08-18 07:15:11 -
李叔同的字好在哪里,没读懂李叔同的人很难理解其义。
李叔同是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一、李叔同的书法始于魏碑,又超脱于魏碑,自成一系。
李叔同早年书法主要是以临魏碑开始,如《张猛龙碑》、《魏灵藏造像》、《石鼓文》《峄山刻石》《天发神谶碑》等一系列的魏碑造像,书艺大进。后又对唐宋时期名书家的各种墨迹进行研习,博采众长,可以说样样都有涉及。隶书,学杨岘,方圆兼用,方笔棱峭,圆笔轻细。行书,学的是苏轼黄庭坚,苏的宽扁结体,黄的开张用笔,兼两者之所长,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冲淡朴野,温婉清拔,别具一格,是古朴中的一种恬静,又是在平淡中的一种古朴。
二、出家后,李叔同的书法融入了佛学的思想,形成了“弘一体”
李叔同出家后,就用了法名“弘一”,他也变成了一个虔诚的苦行僧,一位律宗的大师!他的书法,也开始了实现了质的转变,一步步磨掉了锋芒,洗净了铅华,与佛学融入一体。形成了新的“弘一体”,主要体现在:他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作品中充满着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有在朴拙中见风骨的大道精神,这是无数书法家都无法达到的高度,所以,你说李叔同的书法好在哪里,我们不妨从他的作品中体验一下“弘一体”的书法灵性。
2020-10-13 09:19:35 -
不敢轻易评论!
2019-06-10 00:34:25 -
玩够了红尘的花花公子玩出家!其实他的字没什么特殊的,就是任性而已。一种贫民永远无法体会的任性所为!
2020-03-06 11:17:09 -
抱歉,我对字懂的很少很少,弘一法师的字,实在更是缺乏资格和勇气去评论!
2019-06-09 21:23:46 -
老先生后期的字,在下真没领会妙处。大彻大悟反朴归真❓ 但前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放下二字都是风格差不多。字左倾丶方笔起、头齐无疙瘩、中锋厚重(这很难,现在人写的竖,要么左边有小尖要么右边有疙瘩要么不厚重要么不中锋,请书友对照!)
2020-08-16 22:43:53 -
李叔同大师,他的字,美感是主要体现在意境上,自从他遁入空门一心成佛后他的字风就改了,没有棱角,外柔内刚,自然内敛,无欲无求,仔细看,就会发现用笔的深厚功底,单个字的结体也很优雅,通篇整体,章法布局和谐得体,一股禅意,扑面而来!
2019-06-09 15:07:46 -
李叔同的书法好在可以随从自己的心。这样说有点玄,我们下面分出家前后来说。
李叔同在没出家前,他的书法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的书法还是在法度里,博古观今,游刃在法度的边际。
随着他的追求更好的境界(这里不是书法的境界而是心的境界),为了更高的境界看破世俗他出家了,出家后他的书法就是心画了。
书法不过是载体,本质是境界,思想,心。
2018-04-18 12:59:11 -
“曲高和寡,识者寥寥”。
但见法师书作由皈依前的强魏骨风,重墨著笔转而返璞归真,竟有形消迹隐之势,仿佛即将遁入虚空,令人眺首……
2019-06-09 16:11:42 -
弘一就是弘一,古往今来只有一个。字如其人,平平淡淡,没有特别的欣喜,也没有太多的厌恶。若是不理解他,也必然不理解他的字,若是理解他,也不会太过于追宠他的字,像莲花般高洁,又像尘埃般渺小。
2020-07-17 21:21:47 -
入古又出古,不骄不燥,返朴归真,个性独立,辩识度极高[赞][赞][赞][赞]
2021-05-17 20:23:42 -
你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时间进程上,也就是从年轻到年老的字里就能找到。
2020-12-27 12:13:23 -
书法作为性情挥洒的产物,比起魏晋南北朝,在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已不再讲究写字本身的要求,成了挥洒性情为主。李叔同在早期的作品 ,能看出其功力相当深厚。在出家以后,更追求一种佛家的禅意,形成一种忘我而超脱红尘、飘飘欲仙的状态、笔意和风格。这也许是我们凡人匹夫难以理解的吧!
2019-06-09 13:38:42 -
我特别喜欢……但不会告诉你原因的。
2019-06-10 10:40:57 -
尼啦啦尼服装设计培训中心的杨老师认为,其字好在字如其人,其事………
2019-06-10 11:45:48 -
脱尽繁华,返朴归真;简洁静穆,如僧入定。
2021-02-22 11:34:54 -
抱朴守拙
2019-06-09 07:59:30 -
谢谢邀请,不过对这个字体我没有了解过,所以不好评论
2019-06-09 09:18:35 -
弘一大师的书法风格属静穆一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字如其人超凡脱俗。
2019-06-09 22:23:23 -
两个阶段 世俗之气 似相非相 心无外物 了然超脱之气
2020-08-17 18:04:57 -
没看出来的…
2020-05-11 08: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