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初封太子,改名 刘彻
汉景帝(焦晃饰演)初即位,匈奴大军侵入云中。景帝决定出兵抗敌,御史大夫晁错(朱艺饰演)认为不宜对外用兵,他主张先削藩,解决诸侯问题。景帝召见梁王(沈保平饰演)并向其询问对削藩的意见,得到梁王的支持。最后决定实行削藩政策。
吴王(苏崇山饰演)是诸侯中势力最大,景帝本想先不对他削藩,但受周亚夫(徐祖明饰演)管辖的北军军容所鼓舞,决心对吴国削藩。吴王收到削藩令后,杀了朝廷使节,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兵反叛,楚、赵等六国也合兵响应,天下动荡。前线军情日益严峻,景帝在窦太后(归亚蕾饰演)压力下,最后同意处死晁错,但吴王仍拒绝罢兵。中尉卫绾(陈友旺饰演)向周亚夫献策阻断吴军粮道。此后,吴、楚军因争夺粮食而发生内讧,导致战败,吴王兵败逃亡东越国被人刺杀,七国灭亡。
为防止梁王觊觎皇位,魏其侯窦婴(马少骅饰演)建议景帝早立太子。景帝立栗妃(简丹饰演)之子刘荣(三毛饰演)为太子,窦婴为太子太傅。景帝把其他皇子托付给栗妃,但栗妃却不同意,并在有人提出立栗妃为皇后时,景帝宣布废黜太子。王美人(宋晓英饰演)乘机向长公主(苏小明饰演)提出将陈阿娇(徐红娜饰演)与自己儿子刘彘(万昌皓饰演)结成娃娃亲,长公主开心的同意了。
廷尉送来一个复杂的刑案,少年刘彘(白钰饰演)予以解决,景帝十分赏识刘彘的聪慧。一段时间后废太子刘荣(陈伟栋饰演)被召到京师关押,并在关押中自杀,景帝最后将王美人立为皇后,并立刘彘为太子,改名为刘彻,让卫绾向刘彻传授儒学。窦太后却指派黄老学之士教授太子学习老子,刘彻(杜淳饰演)认为两位老师教授的相互冲突,不知道该听谁的。
刘彻即位,太皇太后掌权
卫绾向刘彻讲述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往事,刘彻听闻匈奴人的劣迹气愤不已,他宣称一定要让匈奴人血债血还,并在景帝的安排下开始学习军事。之后景帝的病日渐加重,此时刘彻开始监国。景帝在参加完刘彻的及冠礼后病逝,刘彻即位。即位后封王皇后为王太后,窦太后为太皇太后。
刘彻登基后根据太后与太皇太后的意思来处理朝政,他为此感到很不耐烦。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招贤纳士,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自己主控。阿娇骄纵的样子使刘彻很讨厌,但在明白长公主的重要性后和阿娇成婚,而阿娇成婚后并没有改变骄纵的性格。淮安王刘安(娄际成饰演)一直觊觎皇位,他安排女儿刘陵(陶虹饰演)来宫中参加婚礼时勾引刘彻,但并未成功。后来被国舅田蚡(张世饰演)看中,成为他的情人。
刘安又派刘陵向太皇太后献《淮南王书》,太皇太后召集朝中老臣议论此书,并称赞此书。之后太皇太后邀刘安入宫研讨黄老之道。太皇太后在诸侯觐见时亲临早朝,并在得知刘彻(陈宝国饰演)不在后,限定时间让其回来,否则要将其废除。此时刘安也与儿子刘迁(张敬东饰演)策划如何推倒刘彻。
董仲舒(刘威饰演)建议刘彻实行变革,但因太皇太后插手,这次的改革以失败告终。刘彻在姐姐平阳公主(杨童舒饰演)宫中散心时心悦卫子夫(林静饰演),并将卫子夫、卫青(陆剑民饰演)姐弟一同带回宫中。卫子夫暂放到宫中粮库任杂役,而卫青则调入建章营历练,不久卫子夫便怀有身孕。刘彻不再与窦太后争执朝廷上的事,他私下筹备精兵建立自己的军队。
太皇太后去世,刘彻掌权
汉武帝欲联合月氏国共同抵抗匈奴,张骞(任重饰演)应募出使月氏国,中途却被匈奴扣押做苦役。随后窦太后去世,此时刘彻感觉不易对外用兵,便将宫女扮成汉朝公主嫁往匈奴。得知被蒙骗后,匈奴在边境集结兵力,刘彻也调动三十万大军设伏于马邑周边以抗匈奴,匈奴人察觉不妙突然撤兵,大行令王恢(蒋国印饰演)因没有乘胜追击而被刘彻斩杀。匈奴出兵四处袭击汉朝边郡,以报复马邑之围。此时张骞也找到机会逃出匈奴,终于在十二年后来到了月氏国,但请求大月氏出兵援助朝廷未果,他也在归汉途中被诺羌人俘虏,逃亡许久后,最终回到汉宫。
太皇太后去世后,王太后显露真实面目,入住东宫主持诸事,并让弟弟田蚡为宰相。刘彻宠爱卫子夫让王太后很生气,王太后怕刘彻重用卫青。王太后特意给阿娇办生日宴缓和她和刘彻的感情,但宴会上刺客化身成君侯欲刺杀刘彻,关键时刻卫子夫却救了刘彻一命。怀恨在心的阿娇将巫蛊之术放在卫子夫床上,但被刘彻发现,阿娇最终被废除了后位。
国内发生洪灾,大水淹没民田,窦婴奉命将洪水引至地势低的黄河北岸,但此举却引发了王太后、豪强、灌夫(郭小安饰演)等之间对于良田的纠纷。最终窦婴因伪造圣旨罪被株连九族,而王太后今后也不能再插手朝政,至此朝中两大豪强均被清除,刘彻招贤纳士重组朝中的格局。
刘彻决定设立内朝,由卫青负责掌管军政大计,汉朝与匈奴之间再次拉开大战。战争期间刘陵一直与匈奴人暗中联系,但卫青还是偷袭龙城获得首胜,而李广(陆树铭饰演)因打了败仗被贬为庶民。刘彻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袭击河朔草原,收复朔方。刘彻招回李广协助韩安国(孙飞虎饰演)守卫右北平,卫青布局将河朔的匈奴人合围,匈奴人仓皇逃至北方。卫青再次获胜,长安举城欢庆,刘彻欲在河朔地区建城,卫青受命再次挥师北上。
王太后 去世,武帝晚年多次攻打 匈奴
刘彻要巩固中央集权,与主父偃(侯祥玲饰演)商议削弱诸侯王,并颁布了“推恩令”,于是淮南王刘安与刘迁联合匈奴欲意谋反。匈奴集中二十万大军准备袭击长安,卫青于却深夜袭击匈奴营地,获得胜利,刘彻任命卫青为大将军,统帅全部汉军,对抗匈奴。主父偃被派往齐国,诸侯畏惧主父偃,纷纷献金行贿。刘彻命张汤查办主父偃,将其灭族。在刘彻的同意下,平阳公主嫁给了卫青,卫青在新婚之夜竟下跪感谢平阳公主,此时却传来王太后去世的消息。
在卫子夫生下皇子刘据(伍伟饰演)后刘彻将其立为皇后。在平定刘安的叛乱后,刘彻立刘据(伍伟饰演)为太子。因卫家的势力越来越大,刘彻故意冷落卫子夫与卫青,让卫青的侄子霍去病(李乐饰演)受命出征,霍去病奇袭休屠王,活捉金日磾。之后刘彻命令霍去病再度西进,袭击匈奴河西。控制河西走廊后,大单于伊稚斜(高发饰演)带兵北撤,刘彻欲跨越沙漠攻打伊稚斜,卫青再次被刘彻重用。汉匈对阵,伊稚斜陷入汉军埋伏被乱箭射乱死,刘彻得知匈奴请求和亲,但最后仍然北巡亲征,获胜后举行了封禅仪式。
苏武(梁伟饰演)受命出使匈奴,但汉使团却被匈奴扣留,匈奴命赵信劝苏武投降,苏武拒降自杀未死。刘彻再度对匈奴用兵,命李陵(郭伟饰演)率部深入匈奴境,做为牵制。但李陵兵败,转而投靠匈奴,刘彻召集群臣商议,司马迁(王往饰演)因替李陵求情而被刘彻实行腐刑。苏武被罚为奴隶牧羊于北海,李陵前来劝降苏武,但被苏武拒绝。
刘彻晚年宠幸钩弋夫人(赵婉亦饰演),并在其生下小皇子刘弗陵后,赐钩弋号“尧母”,而刘彻对太子刘据的不满也越来越重。钩弋夫人的亲信江充(郝刚饰演)故意陷害太子被其发现,太子想除掉奸臣,谁知刘彻以为太子要谋反,在逼迫之下卫皇后与太子选择自杀。这时匈奴进攻酒泉,刘彻派兵第十五次出兵讨伐匈奴,李广利(王迎奇饰演)誓师出征。刘彻因巫蛊案不实问题下令彻查李广利,李广利却在前线拥兵反叛,刘彻愤怒至极。
刘彻带皇子刘弗陵去功烈乡看望乡民,在被乡民的贫苦所震撼之后刘彻重病。刘彻临终前决定汉匈恢复和亲,不再打仗。命霍光(张雷饰演)等为托孤大臣,并将钩弋夫人赐死。刘彻在不久之后病故,享年七十岁。刘弗陵即位,号汉昭帝。
角色介绍 汉武帝儿时万昌皓、少年白钰、青年杜淳、中年陈宝国饰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时而温文儒雅,时而匪气十足,时而细腻缱绻,时而气吞万里。他刚即位时被窦太后掌权,后又被王太后掌权,在他自己掌权后的几十年中,15次攻打匈奴,并成功将匈奴驱逐出边境,晚年看到百姓因连年征战生活穷苦,深感后悔,决定与匈奴和亲,不再打仗 汉景帝焦晃饰西汉第六位皇帝,优柔寡断、内心懦弱。不论是攻打匈奴还是削藩,都是犹豫不决的,但他内心善良,为保全所有皇子而废黜太子刘荣,并立刘彻为太子,在参加完刘彻的及冠礼后病逝 窦太后归亚蕾饰汉文帝的妻子,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在汉景帝在位期间就插手朝政,在汉武帝即位后也把持朝政,并且能决定刘彻的废除与否 刘武沈保平饰汉景帝的弟弟,心高气傲,英勇尚武的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欠佳。七国之乱时,率兵抵御吴王。后仗窦太后宠爱和梁国地广兵强,欲继景帝地位,未果 刘安娄际成饰淮南王,能言善辩,心机深沉。一直觊觎皇位,多次与其儿子一起商议谋反之事,最后与匈奴联合,一起出兵攻打汉朝,在反叛失败后自杀 王太后宋晓英饰汉景帝的妃子,后被封为皇后,汉武帝的母亲。知书达理,有野心,敢于冒险。在汉武帝幼年时就为其与长公主的女儿定下婚事,在儿子即位后也想掌权,最后被汉武帝整治,在平阳公主嫁与卫青新婚之时死亡 卫子夫林静饰汉武帝的妃子,后被封为第二任皇后,温柔贤德,汉武帝对其一见倾心。在未被封为妃子前就怀孕。生的孩子被封为太子,最后母子两人因被汉武帝误会谋反而自杀 窦婴马少骅饰窦太后的侄子。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被窦太后针对。但在汉武帝即位后,在朝中又很大势力,最终因伪造圣旨罪被株连九族 卫青陆剑民饰是卫子夫的弟弟,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有着卓越的军事才华,且居功不自傲,始终保持豁达和坦然的人生态度。他带兵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杀单于等,战功赫赫,但因皇帝猜忌,最终病死查看全部 (11) 电视剧制作 剧本制作 该剧定位是历史正剧,所以采取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具有强烈悬念和艺术趣味性的创作思想进行剧本创作。为了尊重历史,创作团队需要在一堆零碎的历史资料里寻找有用的信息,而这还不是最难的,编剧江奇涛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电视剧是线性结构,而作为参考资料的史书是帝王书,是横向的结构,所以必须把本纪、传、世家逐个破译,再重新组合,找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导演胡玫认为,历史正剧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奇性、戏剧性和娱乐性。所以创作团队按照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命运发展逻辑来揣摩他们当时的心态,寻找那些重要的历史端点,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重新阐释。
创作初稿时编剧江奇涛至少写了三稿,导演胡玫方才满意。而因为剧中人物太多,典故太多,缺一不可,很难捏沙成泥。所以江奇涛在写剧本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一个怎样的刘彻,只是每四天交给导演一集,于是导演就把编剧带到了拍摄现场,边改边拍。
前期筹备 胡玫导演在开拍前熟读剧本,查阅相关的古籍资料,游览了绝大部分的汉代皇陵,以使作品更具历史风貌。在演员如何演绎古人言谈坐卧这一方面,特别请来汉史专家为大家讲解,但是古籍资料并未完全记载真实的体态行姿,史学家也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推演。
选角 汉武帝时本剧中的男主角,导演要求演员要有雍容、贵族的气质。所以导演胡玫找过陈道明,但因档期问题与其失之交臂。后来做了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胡玫觉得汉武帝与其他帝王不同 。她认为汉武帝应该是亦正亦邪的人,不但有温文尔雅的一面,还有匪气十足的一面。而胡玫认为陈宝国不论是匪气还是儒生气都可以演绎出来,所以最终由陈宝国饰演汉武帝这一角色。
剧中刘陵公主是一个很有心计、千娇百媚、内心刁蛮表面柔弱的女子。胡玫导演认为要找一位成熟优秀的女演员饰演这个角色,后来感觉陶虹具有汉唐美人的魅力,而且陶虹的演技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又是观众熟悉的面孔。所以最终由陶虹饰演刘陵公主这一角色。
剧中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因为导演胡玫看过张世早期出演的正剧,非常认可张世的演技,觉得他的表演宽容度很大,与角色的适配度很高,所以最终由张世饰演田蚡这一角色。
在横店准备开始拍摄的时候,不巧遇上非典,好多原定演员无法到现场拍摄。所以导演只能在横店内挑选女演员,剧中一位皇后的角色在挑选时,为了能够把服装撑起来,便在当地寻找了一位身材高挑的女生饰演。而其他饰演王妃、宫女的演员则是找的附近村庄里进城打工的普通百姓。
取景 导演在取景时首先对史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把全国所有的汉宫拍摄地走了一遍,包括汉代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文物,比如西安的汉代皇陵、汉武帝陵、秦皇陵、马文堆汉墓等地。最后定下了在横店的秦王宫拍摄主要的场景。为了还原汉王朝雄兵百万、金戈铁马征战天下的恢弘场景,导演辗转于内蒙古草原、河北涿州、河南焦作和浙江横店多地进行了数千公里的拍摄。
道具 该剧使用的器具基本上都是根据汉朝资料和出土的汉代文物来仿制的。汉武帝宫中常用的宫灯造型也是著名的工艺文物《长信宫灯》的翻版,甚至剧中饮酒用餐的器具也都与汉代墓葬中的漆器如出一辙。而在一些汉宫大殿的道具上,则采用了复古中加入现代化的风格,比如灯,剧组就设计了不同的风格,蜡烛有方块的,有长条的,分别以一盘、一线、四个角等多种形式出现。而剧中的车辆也各不相同,剧组共设计了五六种车,分为几级,比如大王专门用的车,还有侯爷用的车,以及军队用车,根据不同级别设计不同的车。
该剧中食物也设计的很细致。经过专家考证,马王堆出土的汉代人肚子里有瓜子、小米,于是剧组给汉代宫廷设计的食物都是香瓜、小米、羊肉之类的。因为匈奴的食物特点没有资料可查,所以剧组就采访了蒙古族人,借鉴了他们的食物特点,专门设计了匈奴军人行军打仗的肉干,类似于现在的压缩饼干。还有张謇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葡萄干,也是根据当时西域的位置,如今的新疆,选择了当地的特产。
服装与化妆 毛怀清通过查资料,从大的色调上复原了汉代的风格。汉代崇尚黑色,服装主要的颜色就是黑、红、白、蓝、黄,由刘彻开始崇尚黄色,他之后,代代皇帝就都用了黄色,而在汉朝的戏中,他的服装基本就是黑、红两色。汉代的女性服装大多都是红色,剧中卫子夫红色的“深衣”和松散发式便是参考于汉代《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女主人的造型。汉朝的衣着以布为主,粗线条的风格比较重,所以剧中的服装就是这样设计的。而剧中士兵披挂的盔甲则是真铜敲出来的,穿戴的皮子也是真皮。
剧中女性的化妆是比较有特色的,剧组人员查找了汉代的资料,根据出土的一些陶器上的绘画,发现汉代的女性头发都是直直地放下来的,可能时因为当时装束方面还没怎么发展,所以女性装扮也比较简单。剧组就根据这些陶器上的绘画,设计了现在的发型,女性都是直发披下来。剧组从香港买了一本《中国妇女服饰装饰》,在该书中介绍了当时汉代涂抹口红的方式,所以有了剧中女性唇上一点红这一造型。
拍摄过程 在拍摄过程中赶上了中国南方最热的一个酷夏,地表温度能达到在60度,在这种酷暑下热死了剧组三匹马。人在这种高温低气压的环境里也会觉得闷热,所以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演员频频出现晕倒中暑的情况,于是剧组的工作人员只能错开时间,分不同的批次前往横店医院打点滴。
为了体现正剧的恢弘,剧组拿出制作电影的劲头来做电视剧。武帝结婚那场戏,光绸子就铺了100多米。胡玫不擅长武戏,这部分是找的国内最会拍战争戏的蒙古族导演塞夫拍摄。在看到剧本上写“天边,地平线,无数黑点在蠕动”时,塞夫以为剧组最多用几十匹马来表现,没想到最后拍摄时用了七百匹马。到了拍摄后期,由于题材太大,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汉武帝泰山封禅的仪仗场面便因资金问题,最后由旁白带过。
幕后故事 该剧筹拍之初,由于汉帝国距今已2000多年,可参考的史料又极少,遗留至今的只有《汉书》和《史记》,但涉及汉帝的记载却很粗略。因此,导演胡玫考察了许多皇帝陵墓,还对所有有关汉帝时代的出土文物进行了考察。粗略的史料使胡玫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民间流传的典故如《金屋藏娇》等都成了她创作的素材。1998年新疆出土的汉棺中女尸右臂上的一块臂章上记有“五星出东方立中国”几个字,胡玫认为很有意义,她不仅将这段资料作为细节编进了剧本,也将这几个字镶起来,作为剧组的吉祥物。
在剪辑过程中,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由最初的68集压缩到58集,花费了14个月时间。最后的审查修改阶段,中央台、广电部、中央民委、中央统战部,各部门都提出了关键的意见。但并未对结构持相反意见,审查阶段历时半年告此完毕。
该剧中陆树铭扮演的李广有许多武戏,他不用替身坚持自己完成。有一场戏是在内蒙古草原上拍的,策马狂奔时马突然发威,将陆树铭摔下马背,随后又踏了一蹄子,正踢中他的大腿根,但当时为了画面干净,周围没有工作人员,等摄像师发现出事时,陆树铭已经不能动弹了。
主题与特色 主题 该剧作为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历史剧,不但展现了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而且展现了大汉帝国征战四方、金戈铁马的壮观气象。比如,平定边疆外族入侵时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将士们壮烈激越的情怀,以及大汉帝国雄视天下的盛世风华等,都在该剧中得到了展现。而该剧作为一部既富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意义的电视剧,还展现了很多关于民族荣辱的人和事,这些可以激发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自豪感。
特色 该剧有很多新的东西,展现了更多关于民族荣辱的人和事。最突出之处在于该剧不仅着眼于展现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而且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大汉帝国征战四方、金戈铁马的壮观景象,仅在电脑特技的制作这一项上,《汉武大帝》就投资上百万元。
汉朝和明、清不一样,汉朝生活中大多是席地而坐,他们的风格就是很粗犷、很厚重的。该剧为了体现出汉朝的特色,拍摄时采用的大多都是低角度的拍摄,用这种方式可以体现出汉朝那种比较厚重的感觉。
电视剧配乐 该剧的主题曲是偏温柔的民族调子,并不是汉族乐味的歌曲,因为演唱者韩磊认为帝王也是人,他也有爱恨情愁。帝王除了有凶猛、刚毅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韩磊演唱的歌曲弱而不屈、柔中带刚,将帝王更加完整地诠释出来了。
以下信息来源:
作品名称
演唱者
歌曲类型
介绍
《最后的倾诉》
韩磊
单曲
片头歌曲
《心灵睡过的地方》
韩磊
单曲
片中插曲
《千百年后谁又会记得谁》
韩磊
单曲
片中插曲
《等待》
韩磊/何璐
单曲
片尾歌曲
《桑中》
/
纯音乐
片中插曲
《长门赋》
/
纯音乐
片中插曲
收视与获奖 收视情况 该剧在央视播出的前三周,第一周收视率达到4%以上,第二周突破5%,第三周超过7%。在2005年内地电视剧收视率的排名中,该剧排名第三。
获奖情况 获奖时间
颁发主体
所获荣誉
获奖方
备注
2005年8月27日
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
长篇电视剧二等奖
《汉武大帝》
获奖
优秀导演
胡玫
获奖
优秀男演员
陈宝国
获奖
2006年6月6日
第二届电视剧风云盛典
2005年度十佳收视电视剧(10部)
《汉武大帝》
获奖
最佳导演
胡玫
获奖
最佳男主角
陈宝国
获奖
最佳女配角
陶虹
获奖
作品争议 该剧播出后获得大量关注,引起了全国史学家、史学专业学生甚至普通观众对于汉朝服饰、化妆、语言等“细节”问题的讨论。
导演胡玫认为日本的服饰妆容是我国汉代时流传过去的,所以为还原汉代女子的模样采用了酷似日本艺伎的妆容与服饰。因此,产生了汉朝服饰究竟是不是日本服饰鼻祖的讨论。
副教授陈苏镇认为,该剧中的司马迁是受过宫刑的人,生理机能应该趋同于宦官,所以不应该有胡子。而导演胡玫就这个问题与专家讨论后认为,司马迁是在成人后被施以宫刑,如果去根并不完全彻底,保留第二性的特征是完全可能的,比如北宋末年的太监童贯就长胡子。而且剧情演绎就是需要符合角色的内在形象并要有艺术加工的部分。
北京大学 考古系博士研究生马建推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唐朝时才出现的典故。汉朝人不应该会说出几百乃至千年后才有的话。此外,“会稽”的“会”应该念“kuai”的四声。剧中有些细节并不符合史实,比如,视察细柳营的是汉文帝,剧中却是汉景帝。吴王使者带回匈奴的信函是纸做的,可那时候造纸术尚未发明。
以上参考来源
电视剧评价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上海老电影人沈寂就对《汉武大帝》持宽容和欣赏的态度。他认为,小的错误无伤大雅,总体而言,《汉武大帝》不失为一部上乘的历史剧。从汉景帝到汉武帝的这段历史本身就很复杂,可循的史料又极少。《汉武大帝》表现出的严肃和认真,表明制作方是花了大力气的。至于里面的小错误,别说是表现两千年前的历史剧,就是一些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的影视剧,照样也会犯常识性错误。(南方日报评)
该剧剧情基本符合历史记载,主创阵容强大,制作壮丽精美。围绕汉武帝刘彻的跌宕人生和历史功绩,巧妙地安排戏剧冲突,全景式展现了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历史画卷,成功塑造了刘彻的雄才大略,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司马迁、苏武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也生动展现在观众面前。(中国新闻网评)
在大场面的营造和把握上,该剧比《雍正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古色古香、气势恢弘的汉代宫廷建筑,那精工细制、繁美如锦的各类服饰陈设,那细节考究、热闹非凡的种种庆典场景等等,尤其是当你意识到,其中的许多瑰丽场景是在年代相对久远(汉朝),史料、史迹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营造出来的,更不由得惊叹和佩服导演营造和把握大场面功力的深厚和老到。(羊城晚报评)
负面评价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虽然是播给现代人看的,但是在制作细节上还是应该足够严谨的,虽说目前网上很多说法有些苛刻,但是个别错误还是有些难堪,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段子实在有些搞笑。虽然是部好剧,但也有些许失望,历代帝王中,刘彻绝对算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半个诗人,一生存留作品不多,却也有《秋风辞》这样的佳作。而他所倡导开设的乐府,也开了一代诗风。虽说他的造诣不如徽宗、后主,但那两位均是吊儿郎当的皇帝,自不能与武帝相比。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慎重严谨当是首位,假如故事构造没有一个厚重的文化底子,怎么导也都会错漏百出,例如胶西王在剧中大呼“鸟人”也是一例,状如《水浒》中的腌臜泼皮,实是笑话一段。我不知道按这样的编法还能不能看到作为诗人存在的刘彻。(新京报评)
该剧的结构分配不均,汉景帝部分过长,导致后面武帝部分,许多人物处理得太过匆忙,甚至虎头蛇尾,战争场面太过潦草,几匹马走过,一场大战就结束了,部分情节显得过于拖沓,一些明显出处的典故用错了时代,显得不伦不类等等。(北京娱乐信报评)
《汉武大帝》最大的问题就是一部58集的电视剧却缺少细节,只是靠情节推动发展,虽然臣子都忠于皇上,但却看不到他们的热血。一部文艺作品看完之后应该留给人希望,但是《汉武大帝》却不给我们以希望,我们看到的只是汉武帝用智慧,用权谋玩弄臣子,看完后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觉,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新京报评)
大众评分 网站
分数
评分人数
统计时间
参考资料
豆瓣
9.2/10
59289
2023.4.25
时光网
8.1/10
472
20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