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英文名为“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简称“华电”。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78年,学校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分设北京。2005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北京,校部地址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校区地址为河北省保定市。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华北电力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行政管理、校区情况、校友情况、校园风貌、所获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华北电力大学

英文名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别名

华电

成立日期

1958年

地址

校部地址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

办学性质

公办高校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占地面积

100余万平方米

教师人数

专任教师1991人

现任领导

周坚(党委书记)

校庆日

每年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

知名校友

刘吉臻、曹重、沈国荣、舒印彪等

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校歌

《华北电力大学校歌》

专业数量

67个本科专业

博士点

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硕士点

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本科生人数

2.4万余人

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设有15个学院,开设6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1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历史沿革

北京电力学院

由于新中国电力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在1958年9月,根据水利电力部指示,以北京电力学校为基础,办一所高等学校,定名为“北京电力学院”,校址确定在西直门。1958年12月21日,水电部批复:同意北京电力学院迁院清河。1960年3月5日,清河小营新校舍破土动工。同年6月21日水电部发布《关于北京电力学院的高等和中专分开办学的通知》。10月15日,学院大学部开始由北京西直门向清河新校址搬迁。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电力学院建院伊始为将学院建设成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联合基地,水电部党组决定仿照莫斯科动力学院模式,在清河小营建立水利电力部技术改进局与北京电力学院“所系结合”的“动力城”,并将1960年原本分配到水电部机关及北京电力企业的大学生,全部分配至北京电力学院。这当中,就有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的杨奇逊教授。学院的师生们提出“边教学、边劳动,自己动手、创建校园”,他们挖土槽,运砖石,开展新校建设,最终修建起一栋教学楼,两栋学生宿舍楼。

1969年10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水利电力部军管会根据“战备疏散”指示,决定将北京电力学院与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南迁至河北邯郸。

1969年10月,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学院搬迁到河北省邯郸地区岳城水库和邯郸、马头、峰峰电厂。

河北电力学院

因为岳城水库条件过于简陋和艰苦,不适合办学。在1970年,经河北省同意,学院由邯郸迁往保定,改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并改由电力部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同年12月,河北电力学院进行了四年以来的第一次招生,至1976年底,共招收6屇。1973年12月,学报创刊。以后学校又相继出版了《华北电力大学》(社科版)、《现代电力》《电力科学与工程》等学术刊物。1977年8月,全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华北电力学院

1978年,学校建校20年之际,学校深受改革开放时代浪潮影响,发生了——校名变更、进入全国重点高校、招收首批研究生等重大事件。1978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校名由“河北电力学院”改为“华北电力学院”。学校随之由水利电力部与河北省双重领导,以水利电力部为主。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该报告恢复了“文革”前60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并增加28所高校为重点大学,其中学校被列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同年,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学校对学院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分配毕业生、人员编制、劳动工资计划、科学研究等重新进行了规划,其中包括开展了职称评定工作、恢复了“文革”前的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同年国务院批准在清河原校址建立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华北电力大学

1981年,国务院批准华北电力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学院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0年6月20日,学院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先进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动力经济学院

1983年12月27日,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由水利电力部与北京市双重领导,以水利电力部为主。1984年4月,水利电力部教育司提出学院办学方向:以经济管理类为主,办成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本科。1992年10月,国家教委同意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1993年2月,国家教委批准北京电力经济学院举办本科函授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分设北京校区。1996年12月,学校开始启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确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等学科为重点学科。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要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医疗和教育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2003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七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

2005年9月,学校正式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高等学校行列。同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

华北电力大学

2011年,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荣誉称号。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2022年2月14日,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华北电力大学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1个招生学院,还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4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共分为29个专业(类),其中北京校部有26个类,保定校区23个类。

招生专业类名称

招生地点、所含专业类及所属院系

北京校部

保定校区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力工程系

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能源动力类(能动)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动力工程系

能源动力类(储能)

储能科学与工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

能源动力类(氢能)

氢能科学与工程

氢能科学与工程

土木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机械类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机械工程系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业工程类

———

工业工程

设计学类

———

产品设计

自动化类(自动化)

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自动化系

自动化类(测控)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类(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计算机系

计算机类(智能)

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

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

经济管理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学类

经济学、金融学

经济学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

能源动力类(新能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学院

———

———

核工程类

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应用化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

———

———

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理系

物理学类

应用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法学类

法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

法政系

公共管理类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类(社工)

———

社会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

———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翻译

外国语学院

英语、翻译

英语系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9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的420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72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0人,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3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位北京市科技新星、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奇逊、刘吉臻

双聘院士

杨奇逊、刘吉臻、汤广福等

国家级教学名师

崔翔

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

王银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毕天姝、李庆民、刘崇茹

北京市科技新星

刘崇茹、马静、胡俊杰

学科情况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列。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1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科情况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电气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清洁能源学

省部级重点学科

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应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清洁能源学、理论物理、应用数学、诉讼法学

ESI全球前1%

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

全球前70强和前1%

工程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气工程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科研流动站、工商管理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科研流动站、核科学与技术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电子信息、能源动力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翻译、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共有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6门,河北省精品课程22门。

截止到2022年9月,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情况

国家级一流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市场营销、工程管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省级一流专业

应用化学、法学、市场营销、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英语、经济学、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环境科学、物联网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翻译、行政管理

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和自动化

国家特色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商管理、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管理、环境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化学工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课程

国家级一流课程

生活中的纠纷与解决、证券投资学、电力市场交易决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线性代数、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机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管理沟通

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

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机械设计基础、管理学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微观经济学、核电厂系统与设备、水文水利计算、工程图学、自动控制理论、核反应堆热工分析、过程控制技术与系统、社交礼仪、数据结构与算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电厂化学

河北省精品课程

移动通信、工程电磁场、材料力学、产业经济学、泵与风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通信系统原理、自动化专业概论、电力企业管理决策虚拟仿真综合实验、能源英语及国际交流VR情境化教学实训、动力工程、理论力学、高等数学、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省思古今话人生、证券投资学

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是工程训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发电厂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电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电力工业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力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动力工程全范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已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6月,图书馆有纸本资源,电子资源以及学术刊物等,如DAL数字图书馆已拥有各类型数字资源260万余册(件),资源涵盖理、工、农等多个学科,中文资源有古籍、民国书刊、现代学术著作等特色资源,英文资源有美国大学图书馆核心馆藏、技术报告等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资料。有CSSCI、《科学文摘》、EI、SCI/SSCI等数据库。

学术刊物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以电力科学技术为主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4年创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杨勇平任主编。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95年7月创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王佃启任主编。

《现代电力》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电力科学技术类专业性学术期刊。1984年12月创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宋永华任主编。

《电力科学与工程》是教育部主管、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电力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为双月刊,山西同方知网有限公司印刷,国际公开发行。王增平任主编。

学术成果

截至2023年6月,“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7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余项。

序号

获奖项目

所获奖项

1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

2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振荡的控制与保护技术、装备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3

大型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4

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开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5

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

6

大型火电机组空冷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7

生物质电站安全高效发电关键技术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8

电力系统动态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9

智能高压开关设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10

中国北方森林恢复多尺度生态水文响应机理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11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12

大型电站锅炉燃烧温度场声学测量方法及应用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13

面向流域系统的风险分析与优化调控理论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14

智能配电网运行支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15

大型火电机组频发次同步振荡机理与抑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16

用于太阳能转化的微纳结构材料研究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17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18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盘形滚刀三维设计理论及应用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19

不确定信息的结构化处理理论与方法

河北省自然科学奖

20

2MW双馈式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产业化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序号

科研平台名称

平台级别

1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

2

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

3

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

4

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国家级

5

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

省部级

6

电站能量传递转化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7

资源环境系统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8

电能转换与智慧用电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

9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0

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1

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2

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3

热电生产过程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4

非能动核能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5

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6

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17

电力信息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

18

发电机组智能诊断与健康维护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

19

北京市能源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

20

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省部级

21

民革北京市委-华北电力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省部级

22

复杂能源系统智能计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

省部级

23

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24

河北省发电过程仿真与优化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省部级

25

河北省分布式储能与微网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26

河北省燃煤电站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27

河北省电力机械装备健康维护与失效预防重点实验室(筹)

省部级

28

河北省电力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省部级

29

河北省低碳高效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省部级

30

河北省能源电力知识计算重点实验室(筹)

省部级

31

河北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基地

省部级

32

能源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

省部级

33

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法治创新研究中心

省部级

34

河北省绿色高效电工新材料与设备重点实验室(筹)

省部级

35

河北省物理学与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省部级

实验与研究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基地名称

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引智基地、煤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引智基地、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统创新引智基地、中国绿色电力发展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

校园文化

华电精神

自强不息 团结奋进 爱校敬业 追求卓越

自强不息指的是学校适应国家能源电力实业的发展需求而诞生,在改革发展和新世纪的发展中壮大,在曲折中前进,在逆境中崛起,不断做大做强,努力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

团结奋进指的是学校在发展历程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不断实现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实行北京、保定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师生员工团结一心,高举一个大学的旗帜,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爱校敬业指的是既是华电人职业道德的根基,也是学校繁荣昌盛的维系;既是华电人所秉持的价值标准,也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追求卓越指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华北电力大学

团结就是力量。学校中每个人团结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勤奋办学、勤奋工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学校要成为创新的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标

华北电力大学

学校校标为双圆套圆形徽标,采用蓝色和红色为基调色。校标中心红色的“E”字是Electric Power(电力)的第一个字母,白色的“U”字是University(大学)的缩写;下方有“1958”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中文“华北电力大学”字样,下方是英文“华北电力大学”字样。

华北电力大学

校旗

学校校旗样式有中文和英文俩种,分别由校标和“华北电力大学”中文或英文字样组成,校旗是将蓝色坐在基础色,白色校标及校名作为辅助物。白色校标在旗子的中上位置,中文或英文校名在旗子的中下位置。校旗的三种样式,分别用在不同的场景。

华北电力大学

校歌

学校校歌为《华北电力大学校歌》,由刘吉臻作词,张又驰作曲。

迎着初升的太阳,肩负民族的希望

巍巍学府,电力之光

乘风破浪万里长,怀着科学的理想徜徉知识的海洋

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春华秋实吐馨香

啊!华电!啊!华电!

乘风破浪万里长

啊!华电!啊!华电!

求实创新铸辉煌,迈着坚定的步伐

建设美好的家园,爱校敬业追求卓越

求实创新铸辉煌,怀着科学的理想徜徉知识的海洋

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春华秋实吐馨香

啊!华电!啊!华电!

乘风破浪万里长

啊!华电!啊!华电!

求实创新铸辉煌!铸辉煌!

华北电力大学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位

姓名

党委书记

周坚

校长、党委副书记

杨勇平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何华

副校长

王增平

党委常委、副校长

孙忠权、律方成、檀勤良、毕天姝

党委副书记

孙传新、郭孝锋

(截至2023年6月)

历任领导

职务

姓名(任期)

党委书记

曾亨炎(1996.10-2001.1)

党委书记

徐大平(1996.08-2006.03)

校长

刘吉臻(2001-1-2016.11)

党委书记

吴志功(2006.3-2017.5)

理事会成员

理事会成员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校部

校部地址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校区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保定校区

保定校区一校区地址为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永华北大街619号,保定校区二校区地址为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华电路689号。保定校区有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数理系、法政系、英语系等。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校友情况

学术界

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截止时间:2015-12-09)

崔翔: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2021年当选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首批会士。(截止时间:2023-03-11)

工商界

曹重:任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截止时间:2017-02-21)

沈国荣: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截止时间:2020-08-01)

舒印彪: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截止时间:2019-10-28)

王英彬:任北京卓识网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截止时间:2017-04-24)

政界

钟先觉:任国家能源局南方电监局安全处副处长。(截止时间:2011-01-25)

杨昆:曾任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中电联党组书记。(截止时间:2015-08-12)

徐波:任国网安徽物资公司党委党建部主任。(截止时间:2022-10-27)

丁伟明:为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截止时间:2022-12-19)

罗家庚:任华能武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运行部副主任。(截止时间:2022-10-27)

何晨曦:2018年至2021年任和田地区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巴格其村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3月返回新疆财政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截止时间:2022-10-27)

校园风貌

华北电力大学

整体共有内外、上下、虚实共六个圆形,线条流畅优美。雕塑主要由六块钢板锻造而成,外观像太阳,象征着能量之源。

华北电力大学

上方的五根磁力线坚强有力,下方“U”型磁铁切割磁力线,蕴含着“磁生电”的原理。

所获荣誉

2011年,该校荣获“保定市先进单位”称号。

2013年,该校被评为2012年“高校信息与网络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

2015年,该校被评为北京高校2014年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4月,华北电力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