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截至2023年4月,广东金融学院有三个校区,广州校本部、肇庆校区和清远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300亩。全日制在校生(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6250人,教职工2076人。学校设有19个教学机构,51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广东金融学院在2023年软科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位列38名,全国参考排名482名。
历史沿革
创设及中专办学时期
1950年3月广东金融学院的前身“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正式创立,在广州新滘区龙潭村白公祠举办第一期干训班开学典礼。1951年3月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银行学校”。1953年3月陆续迁往广州市新滘区七星岗办学,1954年5月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干部学校”,已初具规模,可容七八百人同时集中学习。
1958年3月与广东省财政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广东省财政银行干部学校”,原银行学校编制撤销。1961年1月广东省财政银行干部学校,与省贸易干部学校、省外贸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广东省财贸干部学校”。文革期间学校停办。
1973年7月“广东省银行学校”于广州长堤路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内复办,并首获独立举办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资格。1979年8月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将各省银校收归总行和分行双重领导,“广东省银行学校”更名为“广东银行学校”,由省属中专改为部属中专学校。
1981年10月学校陆续迁入龙洞新校址,有了固定办学场所。1980年1月设立广东银行学校肇庆分校,学校同时开展中专教学及干部培训。
专科办学时期
1985年4月广东银行学校升格为“广州金融专科学校”(附设中专部)。为了集中精力办好大专及继续办好金融中专教育,1987年6月广东银行学校划出,改在肇庆独立办学。
1992年4月学校更名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2月学校管理体制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2001年10月广东银行学校并入,成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肇庆校区。
广东金融学院
2004年5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评估考察和该委员会的评审,成立了“广东金融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

2011年10月学校获得招收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2016年10月学校以第一名成绩,入选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2018年2月学校与清远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清远市共建“清远校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广东金融学院实行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学机构,51个本科专业。
教学机构 | 本科专业 |
金融与投资学院 | 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工程、财政学 |
会计学院 | 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 |
保险学院 | 保险学、精算学 |
经济贸易学院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国际商务、金融科技 |
工商管理学院 | 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专业 |
信用管理学院 | 信用管理、资产评估、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 |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金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 | 英语、商务英语、翻译 |
法学院 | 法学、电子商务及法律、知识产权 |
财经与新媒体学院 | 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
金融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类)、金融数学(经济学类)、应用统计学(理学类)和经济统计学(经济学类) |
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劳动关系和社会工作 |
创业教育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教研部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国际教育学院 | 金融学、会计学、金融科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 |
实验教学中心 | - |
肇庆校区 | - |
来源参考:截至2023年4月 |

学科建设
广东金融学院学科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7个门类。截至2023年4月,学校共有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项目 | 内容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金融、保险、会计 |
广东省重点学科 | 金融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经济法学 |
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 |
来源参考:截至2023年4月 |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4月,广东金融学院共有 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国家级博物馆及1个省级科普基地。课程方面,截至2022年6月,学校共有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成果方面,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荣获一等奖、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抗疫”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项目 | 内容 |
专业方面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金融学、保险学、会计学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 金融学、信用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经济学、保险学、金融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投资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审计学 |
教学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 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教学中心 、保险学实验教学中心、会计学实验教学中心、金融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州分行实践教学基地 |
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深圳佳信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协同培养基地、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协同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广州普金科技大学生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基地、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广东仲裁机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群、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广东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广发银行广交会会展金融实践教学基地、广东文投创工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金融类人才培养实验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金融ERP平台”的应用型金融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
省级协同育人平台 | 金融类应用型“一纵三横”协同育人基地、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
课程建设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虚拟仿真实验》 线上一流课程:《趣修经济学——微观篇》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际金融学》 |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 形势与政策、金融ERP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管理会计、财政学、信用管理学、EXCEL经管应用、微观经济学(双语)、国际金融学、数据挖掘、金融学、刑事诉讼学、公司金融、翻译入门、多媒体技术、财务会计、Java程序设计、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 |
教学成果 |
2017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一等奖为:《“一纵三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 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一等奖为:《面向高阶能力培养的国家级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创新》 2020年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抗疫”优秀教学案例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一等奖为:《讲好“抗疫”思政课与专业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 |
来源参考: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广东金融学院官网显示共有教职工2076人,其中专任教师1336人。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20个,南粤优秀教师13人, 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9人、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1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2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1人,广东 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广东金融顾问”专家1人,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5人,广州地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3人、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2人。
部分杰出师资 |
项目 | 内容 |
教育部金融学教指委员会委员 | 王醒男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雍和明、易行健、陆磊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雍和明、易行健 |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 项后军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 易行健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易行健 |
全国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 | 王俊生 |
省级教学名师 | 刘昊虹、张自力、刘连生、王俊生、吴晓义等 |
省级教学团队 | 创业教学团队、应用型大学金融学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团队、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金课”建设与实践创新团队、基于职业导向目标的金融专业创新短课实践教学团队、专业雅思教学团队等 |
参考来源: |
合作交流
政企合作
截至2023年4月,广东金融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广东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13个地市政府、中国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广州银行、广发证券、广晟集团、粤财控股等政企开展战略合作。学校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金融论坛——广金千灯湖金融峰会。

国际交流
广东金融学院与美、英、澳、加、法等国二十余所高校合作开展“2+2”“3+X”“1+1”等中外校际联合培养项目。其中与澳洲蒙纳士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开展金融学、会计学等商科“2+2”联合培养中外本科双学位项目;与澳洲西澳大学、法国SKEMA商学院等开展金融学、会计学等商科“3+X”联合培养中外本硕双学位项目;与澳洲悉尼科技大学等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工科“2+2”联合培养中外本科双学位项目;与澳洲西澳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联合创办金融学、商业分析等商科“1+1”国际硕士项目;与教育部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合办SQA AD “3+1”国际本科项目等。学校还承接了“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建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的中英两国政府合作项目。

在学生升学就业方面,学校75%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爱丁堡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学校读研深造。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广东金融学院创办了广东省首家金融科技实验室,并获批广东省首个金融科技重点科研平台。学校共有广东省重点智库、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17个,获批10个省级创新团队。
项目 | 内容 |
广东省科技金融重点研究基地 | 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 |
省级重点智库 | 广东特色金融建设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区域金融研究中心、华南创新金融研究院、行为金融与区域重点实验室、广州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科技金融研究中心 |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广东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政策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行为金融与区域重点实验室 |
广东高校工程技术重点研究平台 | 广东金融科技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广东省青少年健康促进与体育发展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1年末,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面积 85062.53平方米,共有纸质图书192.12万册,电子图书134.6万册,数据库 34 个。
学术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原《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创刊于1986年,以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经济理论为研究对象。2021年《金融经济学研究》复合影响因子6.859,全国排名第2;综合影响因子3.585,全国排名第2;他引影响因子6.563,具有较高的全国学术影响力。

博物馆
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坐落于广东金融学院内,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货币金融主题博物馆。截至2023年4月官网显示,博物馆共有实物藏品1万多枚,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分设中国古代货币、民国时期货币、根据地货币、新中国货币、金银纪念币、粤港澳台货币、货币反假、金融票证、电子货币、世界货币十个展区。博物馆集科普、科研和教学三位一体,博物馆年均开放180天,年均观众量3万人次,其中青少年与未成年人占60%。
学术成果
广东金融学院科研成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和 Routledge 等权威出版机构发表或出版,获广东省政府金融创新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一批科研奖励。《金融经济学》期刊是 CSSCI、 北大中文核心、社科院人文核心三大权威索引期刊,在全国财经类期刊排名第三。
2021年-2023年,学校约有37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库“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其中,2020年发表于《管理世界》的《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引用量为782次,下载量为45124次。2021年发表于《管理世界》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引用量为290次,下载量为38464次。
2022年学校国家级项目总立项15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获广东省社会科学项目立 项3项;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2021年学校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期刊学术论文34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34篇,CSSCI和CSCD收录期刊论文128篇。学校教师出版专著(含译著)36 部。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文化传统
校徽
广东金融学院校徽由”广东金院“汉语拼音的首写字母G、D、J、Y经变形处理构成。主体由一朵木棉花和光环组成。中间对称的木棉花瓣由字母J倒转而成,花蕊由字母D横卧而成,光环和花瓣组成字母G。木棉是广州市市花,表明学校的地理位置;对称的花瓣像一本翻开的书,表达学校的行业属性;又像一双托着布币的手,象征学校向金融系统输送大量人才。花蕊由人形的布币组成,表明学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人为本”的理念。校徽的标准色为红色,象征吉祥喜庆、活泼健康和热情奔放。


校训
广东金融学院校训为”明德、敏学、笃行、致远“。明德:明天地之德,明人类之德,明公民之德,明家庭之德。敏学:视野开阔,知觉灵敏,思维敏锐,行文敏捷,追求创新。笃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致远:志存高远,胸怀祖国;修己安人,止于至善。

校歌
广东金融学院校歌为《融通天下》,由陈小奇做词做曲。

《融通天下》
词曲:陈小奇
珠江之滨,凤凰山下,一个个台阶书写着春秋冬夏。
艰苦创业,辛勤耕耘,我们在这里铸学育人成长壮大。
民族的栋梁,时代的菁华,一代代师生打造出品牌无价。
勤奋求是,廉洁开拓,我们在这里投身金融报效国家!
金融学子,意气风发,广阔的天地里把理想描画。
求真笃善,融通天下,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未来进发!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李建军 | 院 长:雍和明 |
党委副书记:雍和明 刘春阳 | 副院长:范忠宝 王醒男 刘 锋 易行健 初可佳 |
来源参考:截至2023年4月 |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4月,广东金融学院有广州校本部、肇庆校区和清远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300亩, 总建筑面积为 59.39 万平方米。

广州本部
广东金融学院广州本部地址为:广州市天河区龙眼洞迎福路 527 号。广州本部设有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法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金融数学与统计学院、创业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


肇庆校区
肇庆校区座落在肇庆市七星岩星湖旅游区。占地面积近100亩,建筑面积达4.9万多平方米。肇庆校区设有会计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等。

清远校区
清远校区由清远市人民政府与广东金融学院协议共建。位于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占地面积1385亩(其中建设用地973亩,其他为林地),按照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整体规划设计。2019年破土动工,清远政府投入建设28万平方米建筑,2021年9月启用。截至2023年4月有学生8700余人,涵盖学校全部7个学科门类的40个专业。清远校区设有金融与投资学院、保险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信用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

优秀校友
部分优秀校友 |
姓名 | 内容 |
周斌华 | 88级校友。传记文学作家、诗人、画家、社会公益人 |
刘志嘉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历任分行副处长、处长,韶关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等 |
李堂 | 2008年毕业,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银行保险渠道总监 |
赵瑜佩 |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 |
陈文辉 | 2017届校友,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
袁西洲 | 20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业经历涉及:投资并购、PPP、资本市场、金融、房地产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