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称地大(英文名称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缩写:CUG),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学校由国家举办、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依据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学校是国家“211”重点大学、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校历史、办学条件、学术研究、学校排行、学校荣誉、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介绍

中文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英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别名

地大

成立日期

1952年

所属地区

湖北省武汉市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占地面积

1474353平方米(截至2021年12月)

学生人数

31040人(截至2021年12月)

教师人数

1956人(截至2021年12月)

前身

北京地质学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黄晓玫

校庆日

11月7日

校训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校歌

《勘探队员之歌》

院校代码

10491

专业数量

69个本科专业(截至2021年12月)

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主管。

截止2021年12月,学校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74353平方米,设有有23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员工3369人,其中教师19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31040人。

学校历史

北京地质学院

1952年1月11月,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成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共同合并建立的,在瑞王府夹道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将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确定为校庆日。

湖北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时期

1960年,被任命为重点学院,也是唯一的地质类重点高等学校。1970年,更名湖北地质学院,学校迁出北京,搬至湖北省江陵县。1974年,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学校在武汉定址。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建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学校在1986年被评为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批准,建立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武汉两地办学,武汉是总部。1990年,学校校歌定为《勘探队员之歌》。1994年,校友温家宝回母校时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成为此后地大的校训。在1997年,成功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为湖北省最早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2000年,学校经国土资源部划归为教育部管理。2005年,分别在武汉、北京独立办学。

2006年,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的协议,协议双方为教育部和原国土资源部。同年被评为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2010年该校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0项。2011年该校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2017年荣获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9月,中国地质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提前实现了“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同年9月9月2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署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学校新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2年,学校成功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同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建成。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止2021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学院有23个,本科专业有69个。

学院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学位授予

门类

修业

年限

地学院

地质学类

地质学

理学

四年

地球化学

理学

四年

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

理学

四年

地质学(国家拔尖计划)

理学

四年

资源学院

地质类

资源勘查工程

工学

四年

矿业类

石油工程

工学

四年

材化学院

化学类

应用化学

工学

四年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四年

材料类

材料化学

工学

四年

环境学院

水利类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工学

四年

地质类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四年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工学

四年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理学

四年

大气科学类

大气科学

理学

四年

工程学院

土木类

土木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工学

四年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安全工程

工学

四年

地质类

地质工程

工学

四年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应急技术与管理

工学

四年

地质类

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探工程)

工学

四年

地空学院

地质类

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

工学

四年

地球物理学类

地球物理学

理学

四年

地质学类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工学

四年

机电学院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四年

机械类

工业设计

工学

四年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四年

电子信息类

通信工程

工学

四年

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四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管理

管理学

四年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四年

工商管理类

市场营销

管理学

四年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管理学

四年

经济学类

经济学

经济学

四年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四年

旅游管理类

旅游管理

管理学

四年

统计学类

统计学

理学

四年

外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文学

四年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理学

四年

地理科学类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理学

四年

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

工学

四年

测绘类

测绘工程

工学

四年

测绘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

工学

四年

地理科学类

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

四年

测绘类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工学

四年

数理学院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四年

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四年

物理学类

物理学

理学

四年

体育课部

体育学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育学

四年

珠宝学院

材料类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工学

四年

设计学类

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艺术学

四年

艺媒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

广播电视学

文学

四年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

艺术学

四年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四年

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

艺术学

四年

设计学类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学

四年

公管学院

法学类

法学

法学

四年

公共管理类

土地资源管理

工学

四年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四年

公共管理类

行政管理

管理学

四年

农业工程类

土地整治工程

工学

四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应急管理

管理学

四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四年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四年

计算机类

网络工程

工学

四年

计算机类

信息安全

工学

四年

计算机类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工学

四年

计算机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四年

计算机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

工学

四年

自动化学院

仪器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四年

自动化类

自动化

工学

四年

海洋学院

海洋科学类

海洋科学

理学

四年

海洋工程类

海洋工程与技术

工学

四年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学科建设

截止2021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有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有7个学科领域。

类别

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设计学

“双一流”建设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ESI全球前1%

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以及学科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学术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应用统计、资产评估、法律、体育、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师资规模

截止2021年12月,该校教职工有3369人,其中1956位老师。1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31位博士生导师,452位教授,814位副教授。有16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名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有29位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有3个,学校还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1名湖北省教学名师。

类别

姓名

两院院士

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翟裕生、李曙光、金振民、莫萱学、王成善、郝芳、王焰新、成秋明、谢树成、邓军、孙友宏

国家教学名师

唐辉明、龚一鸣

湖北省教学名师

谢兴武、龚一鸣、鄢泰宁、唐辉明、童金南、李宏伟、靳孟贵、余敬、马昌前、戴光明、徐思煌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教学建设

截止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已有国家级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专业建设点17个。学校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两个基础学科入选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截止2022年,学校拥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还有52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3门省级一流课程。截止2021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截止2023年5月,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此外该校建有7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19个实验教学中心、3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实践平。

类别

名称

专业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经济学、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户外运动)、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广播电视学、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海洋科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石油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统计学、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英语、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

课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管理学》、《地质类专业导论》、《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程地质学基础》、《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结晶学及矿物学》、《变质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小型人形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地下水与环境》、《地质类专业导论》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地质学基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等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古生物学、地史学、地球化学、矿床学、聚煤盆地沉积学、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工程地质学基础、勘查地球物理、管理学、C语言程序设计、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

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结晶学及矿物学、分析化学、地下水动力学

基地/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中心、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地质学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地球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交流

截止2021年12月,该校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与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大学共同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可以在地学领域方面共享资源、互相交流合作。

学校每年平均公派出国的平均师生人数达到了900多人,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平均每年邀请境外专家的次数达到了400多次。建立多个孔子学院分别有: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建立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地质国际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

学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办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成为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共建“2+1+2”项目,专业优秀的学生赴莫斯科国立大学进行一年语言预科学习,“2+1+2”的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2年,在莫斯科大学语言预科班学习1年,在莫斯科国立大学高年级学习2年。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21年12月,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还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

类别

名称

创建时间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1年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年

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2年

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8年

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1年

省部级重点实验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2002年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4年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

湖北省光谱与成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8年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2010年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2011年

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重点实验室

2012年

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2013年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检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

2014年

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2014年

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4年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2002年

自然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2005年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5年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年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2008年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8年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2010年

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1年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2011年

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2年

紧缺矿产资源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

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2013年

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4年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检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

2014年

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2014年

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4年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6年

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2016年

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2017年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7年

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8年

智能地质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

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中心

2019年

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地球探测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0年

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0年

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

地下水修复技术转化中试基地

2020年

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

2021年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

2021年

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

全空间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系统湖北省中试基地

2021年

先进钻掘机械装备湖北省中试基地

2021年

高校治理研究中心

2022年

国土碳汇智能监测与空间调控技术创新中心

2022年

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22年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止2021年底,图书馆馆藏图书有182万多册,其中163.3万多中文图书,6.4万多外文图书,12.6万余过刊,113个数据库,数据库分为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分别为50个和63个。馆内有75名工作人员,74人的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17人具有高级职称,47人为中级职称。

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

1957年创刊,1981年复刊,201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15年更名为《地球科学》,原刊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005年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2013年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

《地质科技通报》

《地质科技通报》(原名《地质科技情报》)是由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学学术双月刊.2001年获第四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04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5年获第五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06年获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获第六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创刊,常设栏目有:资源环境研究(教育部名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管理与经济、新闻与传播、高等教育,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成就奖。

《安全与环境工程》

《安全与环境工程》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该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该刊主要刊登工程、环境地球物理的新理论,核磁共振等方法的应用新成果,工程勘察(尤其是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和环境勘察中的新技术新成果。该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版)》

创办于1999年,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014年起改为一年6期(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

科研成果

2010年到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9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61人。

截止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唯一一所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高校,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并且学校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该校的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的“金钉子”工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类别

项目名称

国家进步特等奖

重大工程滑坡动态评价

监测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

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大别造山带及邻区岩浆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姜加工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业化应用

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自适应智能优化与学习方法

省发明二等奖

高岭土优化利用及其呆废矿盘活的关键技术

国土资源部科技奖

冻融循环作用下矿山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控制

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关键地史时期地质微生物对海陆环境的响应

湖北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多维度微纳矿物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平定向钻管道穿越关键技术与装备

城市生态与景观敏感区湖底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生态工程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第四完成单位)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学校排行

在202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排名59名。

在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居301-400名的范围内。

学校荣誉

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获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获评为“2017-2019年度湖北省平安校园”。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校园)”荣誉称号。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获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校校徽有:中文校名(中国地质大学)、英文校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52(学校成立时间)、核心图案。核心图案象征着地球科学的特征:放大镜、地质锤、指南针、地球经纬线。校徽以灰色和蓝色相结合,蓝色象征睿智和严谨,灰色象征沉稳端庄。

学校校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徽有两种,一种是蓝色底、一种是红色底。由学校的中文名称、英文全称和校徽共同组成。

学校校训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艰苦: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奋力达到光辉的顶点。朴素:是生活简朴、不虚假、不奢侈、不浮夸、永做真人。求真:坚定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务实:发扬务实前进的作风,要有踏实的精神,永远向前看、做、行。

学校校歌

《勘探队员之歌》,作词是徐志贤,作曲是晓河。在1990年,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在2021年第七次校务会议审议确定五线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校园环境

学校校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2个校区分别为:南望山校区和未来城校区。

南望山

南望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邮政编码为:430074。

未来城校区

未来城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锦程街68号,邮政编码为430078。

标志建筑/景观

珠宝科研大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截止2022年10月,该大楼占地面积约689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140平方米,主要建设用途有政产学研基地、教学科研用房和地下车库等。

南望山校区新建游泳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截止2022年10月,新校区游泳馆总建筑高度约15米,占地面积约1145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982平方米,有一个整体地下室和一个标准的恒温游泳池(10泳道)。主体采用与基地形状都是简约的几何形状——矩形造型,同时嵌入“水波”元素。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黄晓玫

党委副书记

王焰新、王林清、唐忠阳、王甫

校长

王焰新

副校长

王华、刘杰、刘勇胜、李建威、王力哲

校长助理

蒋少涌

党委常委

黄晓玫、王焰新、王华、王林清、刘杰、刘勇胜、唐忠阳、王甫、李建威、王力哲、储祖旺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历任领导

职位

名字

任命日期

临时党委书记

王焕

1976.3

张国柱

1978.5

李武元

1983.7

党委书记

赵鹏大

1986.7

毕孔彰

1986.12

党委副书记

彭山

1977.5

赵仁生

1980.11

彭山

马耀东

马耀东

1983.7

冉宗培

1986.7

冉宗培

1986.12

余际从

院校长

王焕

1976.3

王鸿祯

1980.11

赵鹏大

1983.7

赵鹏大

1986.7

副院校长

池际尚

1980.11

周守成

陈钟惠

翟裕生

陈子谷

刘普仑

王良

朱见香

陈钟惠

1983.7

翟裕生

王兆纪

陈钟惠

1986.7

王兆纪

杨巍然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杰出校友

姓名

备注

姚宾宾

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黄勇

荣获“优秀青年校友”、获得“谷德振青年奖”

刘清秉

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

孙淼军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执行委员

王庆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

朱恒华

山东自然资源“十大人物”

代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

李金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

张涵

湖北小红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马超

浙南勘测院丽水分院副主任工程师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