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是鸦科鸦属(学名:Crows)鸟类,截至2023年,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中包括46个种,57个亚种,是体型中等至偏大的鸟类,颜色以黑色为主,通常会有蓝色或者紫色反光。其中最小的是寒鸦(Corvus monedula),体长约32厘米,最大的乌鸦是渡鸦(Corvus corax),体长70厘米,重2千克。喙坚固,雄性的喙通常长于雌性,鼻孔呈圆形,通常翅膀较长,尾巴短而圆,腿与脚强健。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乌鸦的:分类与演化、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种间关系、文化价值等介绍

中文名

乌鸦

英文名

Crows

拉丁学名

Corvus

命名者

Linnaeus

命名年份

1758

分布区域

世界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南部除外)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鸦科(Corvidae)

鸦属(Corvus)

体长

32-70厘米

简介

乌鸦分布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南部除外,栖息在城镇、村庄、沙漠与干旱或半干旱、森林等地区。它们是杂食性动物,吃浆果、昆虫、其他鸟类的蛋、腐肉等。通常以群体形式生活,乌鸦非常聪明,有的乌鸦能够在日常寻找食物时制造和使用工具。

自1900年代以来,城市环境中乌鸦的数量大幅增加。但部分鸦属物种的生存受到栖息地破坏、猎杀、疾病等因素的威胁。2023年,鸦属中4个物种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截至2023年,鸦属中有4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种野外灭绝(EW),2种极危(CR),、1种濒危(EN)、2种易危(VU)、3种近危(NT)、38种无危(LC)。在中国彝族古代神话里,乌鸦为人类解决温饱、舍身济人。其也是重金属音乐歌词中最常见的鸟类意象之一。

分类与演化

起源演化

2004年,进化研究表明鸦属是鸦科澳大利亚种群的后代。然而,当乌鸦进化时,产生现代群体的分支已经离开澳大利亚,并集中在亚洲,此后,乌鸦重新进入澳大利亚,并逐渐演化出五个物种和一个公认的亚种。欧洲的乌鸦化石记录很丰富,但大多数与史前物种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命名与分类

乌鸦是鸦科鸦属鸟类。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所著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版中描述了鸦属,其学名来源于拉丁语corvus,意思是“乌鸦”。乌鸦的名字与其特征有关,因其通体黑色,粗看似乎没眼睛,故称“乌”;“鸦”则是模仿其“哑哑”的鸣叫声。截至2023年,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中鸦属包括46个种,57个亚种,例如寒鸦(Corvus monedula)、渡鸦(Corvus corax)等。

形态特征

乌鸦是体型中等至偏大的鸟类,最小的是寒鸦,体长约32厘米,最大的乌鸦是渡鸦,体长70厘米,重2千克。喙坚固,雄性的喙通常大于雌性,鼻孔呈圆形,通常翅膀较长,尾巴短而圆,腿与脚强健。

乌鸦

乌鸦颜色以黑色为主,通常会有蓝色或者紫色反光。黑色羽毛具有生理优势,黑色素的大量沉积使羽毛不易磨损,且更能有效地吸收太阳热量,这对于在较低温度下保持体温很重要。它们有硬毛,每年换羽一次,许多鸦属物种的喉部羽毛在尖端拉长或分叉。

乌鸦

乌鸦

乌鸦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乌鸦分布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南部除外。

栖息环境

鸦属中的大多数物种生活在城镇和村庄,或者至少生活在农村和农业地区,个别物种例如褐颈渡鸦(Corvus ruficollis)、扇尾渡鸦(Corvus rhipidurus)等栖息在沙漠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白嘴乌鸦(Corvus woodfordi)、棕头乌鸦(Corvus fuscicapillus)等栖息在森林。

乌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乌鸦是杂食性动物,吃浆果、昆虫、其他鸟类的蛋、腐肉等。例如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主要以节肢动物与腐肉为食,褐颈渡鸦常从骆驼和驴的头颈和身体上啄食体外寄生虫,例如蜱虫。。它们甚至可能袭击农作物、攻击和杀死年幼或虚弱的动物,这种习惯使它们不受农民欢迎。

乌鸦主要在地面觅食,会盗走道路上的动物尸体;少数物种主要在低水位的海边寻找食物,例如小嘴乌鸦。它们偶尔会从其他动物那里偷食物,有时会与其他乌鸦合作,夺取水獭亚科(Lutrinae)动物、秃鹫和水鸟的食物。它们会储存食物,例如将种子埋藏或存放在树皮的缝隙中。

乌鸦

乌鸦

社群行为

乌鸦通常以群体形式生活,它们不仅一起捕猎和觅食,还一起保卫领地、照顾幼崽。在非繁殖月份,特别是在冬季,乌鸦会形成200至数万只的群体聚集在公共栖息地。

乌鸦

乌鸦

节律行为

冬季,北方乌鸦聚集成大群在夜间栖息,季节性群居的可能原因是温暖、防止猫头鹰等掠食者或信息交换。部分乌鸦为留鸟,部分为候鸟。例如渡鸦没有迁徙记录,可能会进行较短距离的季节性迁徙,以避免极端天气;寒鸦欧洲西部种群和欧洲南部种群为留鸟或进行短途迁徙,其中部分迁徙至非洲北部; 欧洲北部种群多为留鸟,剩余种群会在九月至十月离开繁殖地,迁徙至欧洲西南部、亚洲中部。

鸣唱行为

鸦属的成员鸣叫声多种多样,例如渡鸦的鸣叫声似“quork”或“crok”,小嘴乌鸦的鸣叫声似“kraaah”或“aaaah”。

攻击行为

乌鸦经常大角度俯冲攻击飞行的猛禽。有时,乌鸦试图啄击对手,或者在没有伸展双脚的情况下攻击并弹开对手。它们在攻击或应对攻击时,通常会发出短促而刺耳的叫声。一些乌鸦会在红隼(Falco tinnunculus)等猛禽携带食物时非常猛烈地追逐和骚扰它们。

乌鸦

智力水平

乌鸦非常聪明,经过训练可以大声数到七,有些乌鸦学会了100多个单词和多达50个完整的句子。有些乌鸦会模仿主人的声音来呼唤狗。在日本,乌鸦能够启动公共饮水器并将水流调节到适当水平以供沐浴或饮用。在昆士兰州,乌鸦学会食用有毒的巨型海蟾蜍(Rhinella marina),它们将巨型海蟾蜍翻转,用喙刺破皮肤较薄的喉咙,从而接触到无毒的内脏。有的乌鸦能够在日常寻找食物时制造和使用工具,例如新喀鸦(Corvus moneduloides)通过采摘、抚平和弯曲树枝和草茎获取食物。乌鸦与其他鸟类(某些鹦鹉除外)相比,它们前脑更大,特别是在与人类社会学习、计划、决策和猿类复杂认知相关的领域,除了使用工具之外,乌鸦还可以在镜子中认出自己,具有识别面部特征区分人类的能力。

生长繁殖

求偶与筑巢

乌鸦通常为“一夫一妻制”。雌性乌鸦在邀请交配时,通常采取水平姿势,尾巴和臀部稍微抬起,尾巴颤动,翅膀通常下垂,仅轻微张开,通常没有明显的翅膀颤动。大多数鸦属物种筑巢在树的高处,用枝条筑巢,寒鸦则不同,将巢穴建在洞穴或者树洞中。

乌鸦

乌鸦

产卵与孵化

乌鸦窝卵数5-6个,卵通常为绿色至橄榄色,带有较暗的斑点。也有例外,例如海角鸦(Corvus capensis)的卵为浅黄色或淡黄色,斑纹呈红色;寒鸦的卵明显比其它鸦属鸟类的卵颜色浅,黑洞中筑巢的寒鸦卵被人为变暗时,会被亲鸟打破。孵化工作由雌鸟承担,孵化期因物种而异,寒鸦为17-19天;小嘴乌鸦与渡鸦为20-21天。

乌鸦

育雏与生长发育

育雏工作由亲鸟共同承担,幼鸟在自己繁殖前可能会与亲鸟一起度过长达六年的时间。雏鸟期因物种而异,例如北美乌鸦(Corvus caurinus)雏鸟期32天,非洲白颈鸦(Corvus albus)约45天,有些物种例如墨西哥乌鸦(Corvus imparatus)无记录。幼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拥有飞行能力,例如褐颈渡鸦(Corvus ruficollis)需要42-45天才能高效飞行。

以渡鸦雏鸟为例,第13天时,雏鸟长出针羽;约第四个星期,雏鸟开始在巢内练习飞行动作,此时羽毛的发育已进入后期。在接下来的十天里,雏鸟获得了站在巢边缘所需的协调能力,在巢中进行乞讨、探索、梳理毛发、飞行训练等。一月龄时,喙和跗节生长达到发育高峰。在约40天时,雏鸟逐渐离开父母巢穴,首先使用最容易从巢穴到达的树枝进行飞行训练。当准备长出羽毛时,雏鸟会开始通过颤抖翅膀来乞讨,并在食物转移过程中发出喂食的叫声。

乌鸦在野外可以活13年,在圈养条件下可以活20多年。

乌鸦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自1900年代以来,城市环境中乌鸦的数量大幅增加。历史记录表明,自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以来,在北美发现的美洲乌鸦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并随着边境的开放而从东向西扩散。1900年代,除了河岸栖息地外,乌鸦在太平洋西北地区并不常见。从1800年代末到1900年代中期,西部地区的种群数量大幅增加。乌鸦随着农业和城市发展扩散至北美西部地区。

截至2023年,鸦属中有4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1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上升,例如鱼鸦(Corvus ossifragus)、小渡鸦(Corvus mellori);15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例如棕头乌鸦(Corvus fuscicapillus)、棕榈鸦(Corvus palmarum);16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例如白颈渡鸦(Corvus cryptoleucus)、索马里鸦(Corvus edithae)。

致危因素

鸦属的部分物种的生存受到栖息地破坏、猎杀、疾病等因素的威胁,例如棕榈鸦(Corvus palmarum)因森林砍伐、猎杀而减少;白颈乌鸦(Corvus pectoralis)因栖息地被破坏,数量和分布范围很小且分散,并且数量继续下降。

保护级别

2023年,鸦属中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达乌里寒鸦(Corvus dauuricus)、渡鸦(Corvus corax)、白颈鸦(Corvus pectoralis)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截至2023年,鸦属中有4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其中,1种野外灭绝(EW),2种极危(CR),、1种濒危(EN)、2种易危(VU)、3种近危(NT),38种无危(LC),具体物种见下表:

物种

学名

等级

夏威夷乌鸦

Corvus hawaiiensis

野外灭绝(EW)

邦盖乌鸦

Corvus unicolor

极危(CR)

关岛乌鸦

Corvus kubaryi

极危(CR)

佛罗乌鸦

Corvus florensis

濒危(EN)

白颈乌鸦

Corvus pectoralis

易危(VU)

美洲白颈鸦

Corvus leucognaphalus

易危(VU)

棕头乌鸦

Corvus fuscicapillus

近危(NT)

长嘴乌鸦

Corvus validus

近危(NT)

牙买加乌鸦

Corvus jamaicensis

近危(NT)

保护措施

物种和种群保护动物学会(ZGAP)收集了邦盖乌鸦(Corvus unicolor)的生物学信息,并让当地居民参与保护乌鸦及其栖息地的活动。此外,当地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一直与当地社区合作,设计出保护乌鸦及其森林栖息地的方法。

夏威夷乌鸦是一种被学术界认为已经野外灭绝的乌鸦,对此在1993年到2007年期间,有研究团队向该鸟类的野外栖息地中释放了90只左右的圈养个体,但囿于管理方法不当,放养效果并不明显。

种间关系

乌鸦和狼等动物可能会建立共生关系,乌鸦能够找到受伤的动物例如麋鹿,呼唤狼来杀死它们。当受伤的猎物靠近狼时,乌鸦发出叫声提醒,这种现象在冬天最为明显。有时即使没有动物尸体,乌鸦也会与狼交流。这种共生关系被证明是互利共生的,乌鸦帮助狼寻找猎物,当狼杀死猎物时,乌鸦也可以食用。然而这种共生关系也有缺点,乌鸦有时可能比狼吃的更多。

野生灰林鸮(Strix aluco)可能会捕食鸦属物种,例如寒鸦。此外,它们可能会被掠食性哺乳动物杀死;它们的卵或幼崽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文化价值

神话传说

在古希腊,乌鸦被奉为治愈之神、预言之神、太阳神阿波罗(Apollo)的圣鸟。在北欧神话中,乌鸦是好战的众神之王奥丁(Odin)的耳目。乌鸦在印第安人的生与死中是一种亲密的存在,在印度被尊崇为祖先的召唤,在丧礼以及被称为“Shraadh”的年祭期间都会享受到投食。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美洲西北海岸和西伯利亚东部的土著社会,人们将乌鸦作为精神领袖的传统,赋予乌鸦对世界不敬和不羁的精神。

在中国,乌鸦在唐代以前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传说。唐代以后,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乌鸦是东北著先民“满族”的民族预报神喜神和保护神,也被“萨满教”和大多数通古斯语系民族认可,有“乌鸦救祖”(清太祖)的传说。武当山为道教宗祠,把乌鸦奉为“灵鸦”,并在山上建有乌鸦庙,“乌鸦接食”为武当八景之一。在中国西藏和四川一些地区,乌鸦作为一种神鸟被崇拜。在中国彝族古代神话里,乌鸦为人类解决温饱、舍身济人;在中原神话里,太阳与乌鸦并存;在纳西族东巴象形文经卷中,也有不少乌鸦的神话,纳西族称乌鸦为“勒干”,含有神乌的含意,纳西人每家坟场附近都有专门给乌鸦祭食的地方,风俗历史悠久;苗、彝两族的神话中,乌鸦的两只眼,一只能看太阳,一只能看阴,如果乌鸦的眼泪滴入人眼,便可与鸦具有同等功效。

文学形象

乌鸦出现在《伊索寓言》多个故事中,例如“乌鸦与狗”“白嘴鸦与乌鸦”、“鹰与乌鸦”等。英国诗人特德·休斯(Ted Hughes)在1970年创作诗集《乌鸦:来自乌鸦的生活和歌》(Crow: From the Life and Songs of the Crow)。朱熹注《诗经·国风·风》:“乌鸦,黑色,不祥之物,人所恶之者也。”在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鸟鸦》(The Raven)中,乌鸦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美丽楚人的少女。此外,乌鸦经常出现在重金属音乐的歌词中,是重金属音乐歌词中最常见的鸟类之一。

象征意义

乌鸦出色的智商成为人类思想和智慧的艺术象征。乌鸦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鸟类,这让其象征着对自由婚姻与忠贞爱情的联想。“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反哺美德,成为人类孝德的楷模。另外,乌鸦为表达对同类的尊敬,有较为讲究的葬礼仪式,也是人类礼教的好榜样。此外,乌鸦还象征着“人弃我取”的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