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广东廉州人(现广西钦州市),在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大捷,是清末著名抗法名将和民族英雄。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冯子材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主要成就、个人作品、人物评价、后世纪念、相关艺术作品、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冯子材

南干

萃亭

原名

冯子材

别名

冯宫保

所处时代

光绪、晚清

籍贯

广东

民族

汉族

出生时间

1818年(戊寅年)7月29日

去世时间

1903年(癸卯年)9月18日

谥号

勇毅

封号

三等轻车都尉

生肖

简介

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早年生活贫苦。35岁时参加反清起义,后被朝廷招安。咸丰年间跟随两广总督向荣、江南提督张国梁镇压天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今南京市),困扰清廷十多年的天平天国覆灭,朝廷大封有功之臣,冯子材被赏赐黄马褂,授予世袭职务。

中法战争期间,年近七旬的冯子材临危受命,操办团练,领兵守卫广东、广西。面对法军再次入侵镇南关时,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杀入敌阵,大败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随后乘胜追击,接连攻克文渊(今越南谅山省同登县)、谅城(今越南谅山市)等地。此战不仅重伤了法军主帅尼格里,还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领导的内阁垮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子材因病去世,享年86岁,后葬在钦州市沙埠镇。冯子材一生历经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历任广西、云南、贵州提督等职。

人物生平

坎坷童年

冯子材祖上世居广东省南海县沙头圩(今属广州市),以种地为生,乾隆年间突发水灾,导致粮食收获锐减。当地的地主和不法商人囤聚粮食,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冯子材祖父为了生存搬到钦州城外的沙尾村。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六月二十七日,冯子材出生于钦州,他早年过的比较艰苦,4岁丧母,十岁丧父,和祖母及兄长相依为命。由于家境困难,没有钱交学费,冯子材只能辍学打工,他贩卖过私盐,做过木匠,当过渔民,还帮人放过牛。15岁那年,和他相依为命的祖母也去世了,了无牵挂的冯子材决定闯荡社会,后拜入庞元付门下学习武术,学得一身好武艺。

镇压天平天国

追剿叛乱

鸦片战争后,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反清起义频繁发生,尤其是两广地区。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天地会领袖刘八带领一万多起义军攻打广西博白,冯子材趁机加入起义军,但进攻并不过顺利。不久后冯子材带领部下,接受博白知县游长龄劝降,并改编为“常胜”勇营,隶属绿营。降清后冯子材跟随广西提督向容镇压叛乱,博白平定后赐封“色尔固楞巴图鲁”称号。此后一直跟随向荣镇压太平军,从广西打到湖南、再到湖北,最后打到南京,他骁勇善战,备受朝廷器重,在短短两年时间连升三级成为都司。

冯子材

二围天京

咸丰三年(1853年),新任钦差大臣兼湖北提督向荣,带领冯子材等部将,在天京城外建立“江南大营”。另一个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外围,建立起“江北大营”。冯子材率兵偷袭并焚毁不少太平军新建的营垒,还时不时骚扰城内的太平军。清军围困太平军三年之久,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太平军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同年五月,江南大营也被攻破,向荣自杀,冯子材率军退守丹阳。

咸丰七年(1857年),冯子材跟随江南提督张国梁,剿灭镇江、丹阳两地太平军。他曾一日内剿灭叛军七十余座营垒,张国梁夸赞他勇猛过人,自愧不如。因积累勋功,官升为副将。

咸丰八年(1858年)一月,清军重建江南大营,再度围困太平军。冯子材肩负守卫江南大营的责任,多次打退太平军的进攻,随后太平军改变策略,转攻防守薄弱的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派冯子材带领五千精兵去支援,途中遭遇太平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只剩300亲兵返回江南大营。没有援军的江北大营随后被彻底摧毁。同年9月太平军倾巢而出,江南大营也被攻破,和春退走常州,不久后因伤重而亡,提督张国梁战死。42岁的冯子材临危受命,带领三千残部退守镇江。

太平军乘胜追击,先后攻克了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江阴、嘉定、青浦、松江等地。除冯子材守卫的镇江和列强控制的上海外,江苏大部分地区都被太平军控制了。咸丰帝对于八旗和绿营彻底失望,曾国藩领带的湘军渐渐成为围剿太平军的主力。

此后冯子材守卫镇江长达6年,击退太平军100多次的进攻,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清朝大赏功臣,提升冯子材为广西提督,赏赐黄马褂,授予世袭职务。

同治四年(1865年),冯子材到广东平定罗肃,又移师讨伐贵州苗族,攻克全茗(今属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等地。

出关平乱

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吴亚终领导的天地会起义军逃串到越南,越南政府大为恐慌,连忙向清政府求助。

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冯子材率清军从镇南关入越南,五月清军攻占了高平和牧马,九月吴亚终战死于越南那宥,其部下投降。十月冯子材押解俘虏班师回国,途中降将梁天锡反叛,率领旧部逃回越南河阳和黄旗军首领黄崇英会合。冯子材奉命追剿,同治九年(1870年)进兵河阳,梁天锡受伤落水而亡,黄崇英不知所踪,冯子材再次班师回国,朝廷赐赏世袭职位。

同治九年(1870年),在越南团练多年的苏帼汉叛乱,攻占了牧马(今属越南高平镇)和谅山(今越南谅山市)。次年越南政府请求清廷派兵围剿。清廷害怕战乱波及国内,于是派冯子材出关围剿。冯子材率军先攻克了牧马和谅山,然后肃清了海阴(今越南承天省广田县)、太原(今越南太原市)等省份的乱军,活抓了苏帼汉。

当时,黄旗军首领黄崇英和在越南的法军互相勾结,祸乱边疆。冯子材留下一些官兵驻守在牧马和谅山后,才班师回国。两广总督刘长佑反对这种做法,他觉得既然已经剿灭了苏帼汉的队伍,就应该全部撤回国内,而冯子材觉得黄崇英和法国人勾结,是一种祸患,应该提防。两人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同治十三年(1874年),越南政府再次请求清廷派兵围剿黄崇英。刘长佑奉命派兵支援冯子材部将刘玉成攻进河阳(今越南河江市)。次年,黄旗军被剿灭,黄崇英被活抓。至此,冯子材命令留守在越南的官兵,全部撤回国内。同年,冯子材被认命为贵州提督。

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冯子材旧部,前广西浔州(今广西桂平市)副将,记名总兵李扬才,在广东灵山(今广西灵山县)造反,招募兵勇一万多人,自称是越南李朝王室后裔,打着光复祖业的旗号进入越南。越南政府急忙向清廷求援,清廷认为李扬才严重危害清越关系。于是再派冯子材出关围剿,冯军和越军在龙登山歼灭李扬才带领的叛军,并活抓李扬才。

光绪七年(1881年),冯子材被调回广西任职,次年称病回乡。

清法战争

临危受命

光绪九年(1883年)三月,法军攻占了越南首都顺化,逼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将越南变成法国的保护国。同年十二月,法军悍然攻击驻守在山西、北宁的清军,不久后清军战败,但是清朝奉行绥靖政策,不断妥协退让。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法军舰队炮轰马尾船厂,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正式爆发。两广总督张树声派人邀请冯子材治理团练,起初他婉拒,后来听说张树声还算贤明,便去广州拜见。恰好张之洞也到广州接任两广总督之位,他对冯子材以礼相待,更是请冯子材带领前锋部队守卫广东、广西。

镇南关大捷

光绪十一年(1885年),谅山传来法军入侵的消息,冯子材急忙率军支援,但还是晚了一步,法军焚烧镇南关后已退兵。龙州危急,冯子材发现镇南关前隘口地势十分险峻,就让人修筑长城,并带领自己的部队驻守在此,还派遣王孝祺的勤军驻扎在后面,战时可以互相呼应。法军声称某日将攻打关隘,冯子材猜测法军已经提前达到,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广西巡抚潘鼎新制止他,其他官员也不想打。冯子材尽力争取,并带勤军夜袭文渊,打死打伤不少法军。

法军分三路进攻关隘,派非洲雇佣军和当地伪军轮番进攻,炮声响彻整个山谷,阵地上堆满了敌军射出的子弹,清军不畏生死,挡住了法军的进攻。第二天,法军再次进攻,冯子材居中指挥,苏元春在后支援,王孝祺率领右路军,陈嘉、将宗汉率领左路军。冯子材命令清军先守阵地,怯战后退者当场斩杀。待法军靠近防线时,他手持长枪,一声怒吼,就带领自己两个儿子冲出去跟敌人白刃战。将士们看见年近70岁的冯子材,还冲入敌阵,奋勇杀敌,顿时士气大涨。关外的散兵游勇和客家人也纷纷来助战,法军战败后,被追杀到关外,此战斩杀法军将领几十人。两天后,冯子材领军攻克文渊(今越南谅山省同登县),受到朝廷的赏赐。随后又接连收复谅城(今越南谅山市)、长庆,俘虏斩杀三划、五划军衔总兵各一人。冯子材乘胜追击,再夺拉木。至此,收复了以前丢失全部失地。

此时冯子材还想追击法军,但朝廷下诏停战。他非常愤慨,请求继续作战,朝廷并没有答应,只好班师回国。朝廷下旨,让他督办钦州、廉州防务,并参加管理广西军务。冯子材因为此战晋升为太子少保,改授三等轻车都尉。

一心为国

光绪十一年(1885年),海南临高、儋州一带发生旱灾,人民食不果腹。客家人黄邹强、温河清趁机集结了两千多人,到处劫掠。同时,长沙村的黎族首领陈钟明、陈钟青两兄弟,也带领数百黎族人到处掠夺。

清廷急忙派冯子材到海南督办军务。冯子材对于海南岛的乱局实施了两项政策。一是,剿灭乱民主力,他先是抓拿陈钟明、陈钟青两兄弟。然后平定陵水、崖州等地,消灭了黄邹强、温河清等乱匪。二是,发展海南,在海南兴修大量的道路、兴办学校、开设集市。海南平定后,朝廷颁发诏书对其表彰。并调任云南当提督,但他自称有病,暂时留在广西。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廷加封冯子材尚书衔。同年,中日战争爆发,七十六岁的冯子材上书请战,清廷准许他率军北上支援,然后驻军在镇江,随时听候差遣。听闻清廷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要割地赔款,他非常悲愤请求北上,但并没有获得同意,只能失望的回防广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在北京、天津等地叛乱,冯子材主动请求上京勤王,朝廷下诏赞扬他忠诚勇敢,但并没有同意。次年,冯子材调任云南当提督,后因病被免职。当广西各地又发生土寇作乱时,两广总督岑春煊邀请冯子材训练团防。岑春煊曾经对冯子材有知遇之恩,为了报答恩情,冯子材带病赴任。途中中暑,导致旧伤复发,于九月在南宁离世,享年86岁。清廷追赐谥号“勇毅”,宣会国史馆立传并诏予建词。

人物关系

始祖

冯遂云(1709年~1766年),字兴岳,号作霖,诰封振威将军

祖父

冯广运(1753年~1807年),字锡九,号伯延,诰封振威将军

父亲

冯文贵(1786年~1827年),字质庵,号效良,诰封振威将军

哥哥

冯子清(1813年1月8日~1870年),字澄甫,诰封武显将军

正室

韩氏

继配

朱氏

继配

王氏

农氏

黄氏

长子

冯相䣭

次子

冯相贤

三子

冯相荣,字仁卿,任清朝钦廉督办,授陆军少将衔,民国任广东钦廉督办,兼警卫军统领、钦廉道尹

四女

冯金玉

五子

冯相华

六子

冯相钊,任清朝合浦知事

七子

冯相锴,任清朝八属联军独立师少将师长,民国任钦防边防司令

十一子

冯相焜

十三子

冯相棨

十四子

冯相标

十五女

冯白玉

十六女

冯璧玉

十七女

冯彩玉

十八女

冯翡玉

十九女

冯喜玉

二十女

冯吉玉

主要成就

战胜法军

光绪十年(1884年),清军驻防的越南北圻被法军占领,战火燃烧到清越边境。来犯的法军装备了大量火炮和枪械,作战勇猛,反观清军不仅缺乏武器,还拖欠军饷,导致士气低下。法军时常依靠军械上的优势以少胜多,这令清朝压力大增。年近七旬的冯子材临危受命,肩负起保卫广东、广西之责。

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军入侵镇南关,由于准备不足法军并没有选择占领它,而是焚烧后撤兵。冯子材奉命赶去支援,但为时已晚,法军只留下满目疮痍的镇南关。他勘察镇南关的周围环境,觉得关前隘口地形险峻有利于防守,于是命人修建长城,并镇守在此。不久后法军分三路进攻,年近七旬的冯子材身先士卒,带领清军奋勇杀敌。法军战败,冯子材乘胜追击,接连收复文渊、谅城、长庆等地。此战不仅重伤了法军主帅尼格里,还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领导的内阁垮台。可惜腐朽的清政府下诏停战,并命令冯子材班师回国。

这场战争是近代中国五次反侵略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胜西方列强的战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决心。

治军方略

在镇压太平军时期,清军多是以强打弱,善于进攻。但防守不行,当时的清军大多只会简单的平面布阵,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太平军时,往往会发生溃败。冯子材在镇江和太平军打了五年,长期都是以弱敌强,他总结出了“以守为本,以战为用。先为不可胜,以待可胜”的战略思路,以及一套利用地形优势,建立立体防御工事、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为主的“积极防御战术”。

中法战争期间,前期清军死守城池,被法军打的节节败退。冯子材放弃这种打法,改用自己的“积极防御战术”,利用镇南关前隘口的地形优势,建立起高低交叉的火力立体防御工事,成功阻挡了敌人的进攻。等时机成熟后主动出击,一举击败了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积极防御战术”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面对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外国侵略者,以弱敌强的制胜法宝。

个人作品

《军牍集要》又名《冯宫保军牍》,共十二卷。此书记载了冯子材领兵、从政的主要经历,前五卷为记载其镇压太平军的经过,六至八卷则记载其在任广西提督时的主要政见,九、十卷为记载其领兵抗法的全过程,十一、十二卷为管理钦、廉地区防务。

人物评价

《清史稿》评价冯子材生活朴素,治军有方,懂得感恩,是一名良将。

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曾为冯子材写了一首《冯将军歌》,歌词高度赞扬冯子材英勇事迹,希望出多一些像冯将军一样的英雄人物保卫国家。

著名诗人田汉在冯子材墓前为他作诗,诗中评论冯子材的功与过,对于冯子材镇压起义军持否定态度,但高度肯定他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

《人民日报》详细描写了冯子材战胜法军的全过程,高度赞扬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也令人称颂。

后世纪念

冯子材旧居

冯子材旧居位于广西钦州市白水塘社区内,原名宫保第,是他辞官后的住所。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是冯子材招募旧部将,重组军队,准备赶赴抗法前线的总部。房子坐南向北,四周建高墙围绕,围墙内有主建筑三进,每进分为三大间,每大间又分为3小间,共9间,27小间,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排九”建筑模式。故居有山、有田,还有六角亭、三婆初、珍赏楼、书房、虎鞭塔、菜园等,是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筑群,具有简朴典雅的艺术特色。冯子材旧居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冯子材

冯子材墓

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沙埠镇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距钦州市13公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碑亭,位于主墓后500米的钦廉公路旁,亭内耸立着螭首龟趺的巨碑一块,上面刻着冯子材一生的主要官职;二是赦建的封诰牌坊,位于主墓前300米,牌坊高5米,宽6.5米,全由花岗岩组成,可惜已经毁坏;三是六角亭,位于牌坊侧面,据说亭内刻有清末举人林绳武撰的《冯勇毅公神道碑》,详述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的事迹,但于1967年被毁坏;四是主墓,墓地坐北朝南,占地1200平方米。墓顶是用长2米,宽50厘米的花岗石雕刻而成,墓前左右两边排列有一些石雕,分别是文仕、武将、狮、虎、马各一对,它们造型生动,制造精美。墓前横列狮头石柱八跟,四长四短,皆刻有对联。

相关艺术作品

影视作品

首播年份

剧名

题材

2022

《冯子材》

电视剧

2017

《龙之战》

电影

2014

《英雄冯子材》

动画

文学作品

出版时间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940

《民族英雄冯子材传》

问文

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

1958

《冯子材》

毛健予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8

《冯子材大败法军》

马允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威震南关-抗法英雄冯子材习武卫国叙事长诗》

潘云柱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4

 《国门砥柱冯子材》

 廖宗麟

接力出版社

1996

《冯子材的故事》

冯秀娟

 

2007

《不斩楼兰今不还 抗法老英雄冯子材》

张昭君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刘冯文化 第2期 纪念冯子材诞辰190周年专辑》

林钦娟

钦州市文化局

2010

《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 冯子材史事撷奇》

廖宗麟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刘永福冯子材爱国精神教育研究》

林加全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1

《冯子材》

吴建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

《威震中外的抗法英雄冯子材》

张昭君,张一,李永泽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镇南关上凯歌扬 抗法老英雄冯子材》

张昭君,张一,李永泽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

《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冯子材》

廖宗麟

线装书局

2014

《冯子材集》

赵淑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冯子材传论》

陈弢弘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冯子材 护国理琼将军》

李长青

南方出版社

2016

《冯子材传》

高占祥主编,董尚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

《抵御外侮·中华英豪传奇:抗法名将冯子材》

张海鹏主编,史全生著

 

2016

《刘冯文化 第5期 纪念冯子材镇南关大捷130周年 刘永福渡台抗日120周年(专辑)》

 

钦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2018

《冯子材传》

廖宗麟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