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Chongqi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简称:重庆工业职院(CQIPC),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业高水平骨干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B档)。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行政管理、校区情况、校园风貌、学校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外文名

Chongqi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成立日期

1956年

所属地区

重庆市

地址

渝北空港校区: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桃源大道1000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占地面积

1669.26亩(截止2022年12月)

学生人数

18311人(截止2022年12月)

教师人数

专任教师 910 人(截止2022年12月)

前身

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郭天平

校庆日

6月11日

校训

工成于思,业精于勤

校歌

《重工之歌》

主要院系

11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

院校代码

12215

主要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

专业数量

53(截止2022年12月)

学制

3

简介

学院溯源于1956年创办的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此后经历重庆电机制造工业学校、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四川省重庆第三机床厂几个历史阶段。1999年,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和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2000年,升格并更名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截止2023年5月,学院有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69.26亩,校舍建筑面积68.81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76.74万册。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8311人,学校有11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开设53个专业。

历史沿革

变迁历程

1956年2月,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在重庆创建“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为军工行业培养中等技术人才。1956年9月,学校在西南工会干校正式开学。1957年初,学校改由国家电机部领导,更名为“电机制造工业部重庆电机制造工业学校”;1958年7月,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移交四川省机械工业厅领导,改名为“重庆电机制造学校”;1962年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将学校收回直管,校名定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70年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财政部军管会决定停办学校,改为“四川省重庆第三机床厂”;1973年,经四川省革委批准,恢复“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当年7月招生。1999年9月,重庆机器制造学校与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2000年6月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脉络

1993年7月,学校被四川省政府授予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94年7月,学校被国家教委认证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1995年,学校率先试办五年制高职。2006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学院获教育部遴选成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学校首次与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联合开办“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本科专业。2019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B档)。2020年8月,学校获评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成为本批次获评试点单位的4所高校之一。2020年8月,学校获批首批职业院校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校企合作建设项目。2023年3月,学校成功入选“TÜV莱茵数字创新赋能计划”建设单位。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止2023年5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通识教育学院(体育工作部)未开设专业,共开设53个专业。

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

二级学院

专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轨道交通与航空服务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空中乘务、航空物流、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车辆工程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工业分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

电子与物联网工程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互联网专业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软件技术

经济与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会计(中加合作办学)、市场营销、互联网金融、旅游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

设计学院

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师资情况

截止2023年5月,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910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05人(教授7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位教师717人(博士学位教师132人),双师素质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的95%。学校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第五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巴渝特级技师”、市级英才计划教学名师、技术能手、高校巴渝学者、最美巴渝学者、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0余人。

学校部分骨干师资

赵计平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批)

全国最美教师

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李雷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七批)

巴渝特级技师

张文

张文全国轻工技术能手

谭大庆、韦光珍、王俊洲、周蔚、罗应娜

全国技术能手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双高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专业5个,央财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市级双高专业群4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7个,市级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专业能力提升项目)3个,市级骨干专业11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个。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1个,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市级创新团队(群体)2个,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1 个,国家级(筹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在线精品课程6门,市级在线精品课程23门。建有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12个,省级实验实训基地12个,校内实训室204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214个。

重点专业项目

专业名称

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

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酒店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骨干专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

重点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国家级教学团队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汽车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汽车运用与维修

电气自动化技术

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主要开课平台

云计算之软件定义网络

王璐烽

智慧职教MOOC学院

计算机三维造型

缪晓宾

中国大学MOOC

汽车车身初级维修

吴小俊

智慧职教MOOC学院

汽车发动机维修

黄朝慧

爱课程

嗨翻艺术设计创业

秦传江

中国大学MOOC

微课设计与高效制作

刘蘅

学银在线

教学成果

截止2022年12月,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重庆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及其他奖项16项。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8项;荣获中国技能大赛3项;荣获人社部国家级一类赛9项。

学校交流

国际交流

截止2022年1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百千万交流计划”,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能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理事单位,重庆市属公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重庆高职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先后与国际40多个院校及企业进行150多项合作,组织教师赴海外研修300多人次,140余名教师获得海外师资资格证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9个,培养留学生400余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联合长安等企业在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老挝建立3个职教海外鲁班工坊及熊猫工坊,累积培养境外技术人才1000余人次;与巴基斯坦、老挝组建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和输出职业标准3项,专业标准5项,课程标准9项。

校企合作

截止2022年10月,学校与107家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共育、实习实训、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6个方面深度合作。牵头组建全国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南)职教集团和重庆智能制造职教集团,与长安、海尔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大学1个、产业学院8个、教学生产双基地8个。实施现代学徒制专业20个,专业与产业契合度达 90%以上。支撑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创业孵化器项目10个。获批全国首批示范性(培育)职教集团,获得“产教融合”50强荣誉称号。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23年5月,学院建有教育部协同创新平台2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4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16个;获批重庆市博士后工作站1个。

平台

简介

市级科研平台

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学与材料研究中心等

校级科研平台

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等

科研成果

截止2023年5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和发明奖5项,重庆市教育研究成果奖6项;立项市级以上课题60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文章1300余篇;荣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两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4本;国家专利授权2291件(发明专利500余件);软件著作权50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23年5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现有场馆面积约2.3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76.7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35.74万册,电子图书141万册),年订阅报纸、期刊500余种,电子期刊6000余种,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已形成理、工、文、管等多种学科的藏书体系,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体系。

学术出版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创刊于2002年,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编辑部主办,主管单位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校园文化

校徽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校徽采用“内方外圆”的整体构图,以中文汉字“工业”融合图案作为中心元素,中文校名全称、建校年份和校名英译全称环绕四周。选择“工业”作为核心元素,将校训“工成于思,业精于勤”融入校徽,凸显办学特色。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体现学校以工业文化为主基调的特色。

校训

工成于思,业精于勤

校旗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校旗主色采用标准蓝搭配白色的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例为3:2。中央印有学校校徽、中英文校名全称。

校歌

《重工之歌》

当社会迈进工业文明,我们应运生。

我们输精诚,

源源输送机制精英,不负使命。

啊,从袁家岗到仁睦滩。

化自然大美,铸人文精魂。

啊,培育那高职新人,用双手托举,用双手托举中华振兴。

当时代转进信息革命,举校出革新。

师生共跃升,

孜孜开拓智能专精,时代引领。

啊,从袁家岗到仁睦滩。

化自然大美,铸人文精魂。

啊,培育那高职新人,用双手托举,用双手托举中华振兴。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郭天平

党委副书记

张荣

党委委员、副院长

徐兴旺、赵柏森、秦传江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颜正

校区情况

止2023年5月,学校共有渝北空港校区、南川校区两个校区,总占地1669.26亩,建筑面积68.81万平方米。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渝北空港校区

校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桃源大道1000号,于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287.79亩,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川校区

校区位于南川区大观镇田园新城中医药产业园区内,2022年11月,南川区人民政府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南川校区项目建设协议。

校园风貌

学院将工业环境文化建设与学校自然景观、工业元素设计等紧密结合,将校园整体打造为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大观园,其中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长廊为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创。长廊全长590米,长廊为全步道设计,主体元素采用工业钢板,通过虚实结合,点线面构成,融入现代科技,形成一条工业文化长廊,终点在校园入口广场组成一个有无限意味的现代雕塑“重工之光”。在工业文化长廊中,沿道依势布置了“九佬十八匠”、历史人物、印刷等雕塑和废弃的工业设备材料组合而成的工业艺术装置,运用圆雕、浮雕、模型及装置艺术等多种公共艺术手法,具象、抽象等艺术形式,平面、立体的空间处理手法,并将信息自然地融入到景观道路中让观者参与其中,形成互动。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荣誉

荣获中华职教社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荣获2020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

荣获2020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单位称号。

学校中老“熊猫工坊”建设项目成功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