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市辖区;地处川西平原西部,东经104°05′13″~104°07′22″,北纬30°33′10″~30°40′22″之间;位于成都市城区东南部,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东与成华区交界,西与武侯区隔河相望,西北与青羊区接壤,南与双流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相接;区域面积62平方千米。截止到2022年末,常住人口为91.44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锦江区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重要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英文名

Jinjiang Qu

面积

62 km²

气候类型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成都中心城区东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04°05′13″~104°07′22″,北纬30°33′10″~30°40′22″之间

所属省级行政区

四川

行政类别

市辖区

下辖地区

11个街道

行政区划代码

510104

人口

91.44 万(2022年常住人口)

人口密度

每平方千米1.5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算)。

语言

成都方言

民族

锦江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民族13个

GDP

1304.19 亿元(2022年)

人均GDP

143058元(2022年常住人口算)

人均可支配收入

55359元(2021年城镇居民)

著名景点

三圣花乡景区、兰桂坊成都、水井坊遗址、大慈寺等

邮政编码

610011

政府驻地

成龙路街道南三环路二段1号

电话区号

028

知名高校

锦江区有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

简介

锦江区地貌以平原和浅丘为主,处于成都平原东部和龙泉山西部边缘的延伸部位,东高西南低,全区最高海拔543米,最低海拔476.9米。锦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水分充足,日照较少,气候温和。

锦江区属地为原古华阳县城及其近郊;华阳县建置始于唐代,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在成都县城偏东置蜀县;唐乾元年(公元758年)改名华阳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成都市政公所;1953年,置东城区,1990年12月-1991年1月,撤东城区,成立锦江区。

锦江区地处成都中央商务核心区,建区时被国务院确定为“商贸繁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区域内有著名的春熙路盐市口、红星路大慈寺和“锦江国际新城”等商圈,总部经济型企业达282家,文化创意产业320家,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园被列为“四川省文化产业试验园区”。,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304.19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7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33.8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169.97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03:10.26:89.71。

锦江区旅游和文化资源丰富。唐玄宗敕建的大慈寺,享有“震旦第一丛林”美誉。无相禅师开创的禅茶之道,成为东南亚茶道之始。位于水井街的水井坊遗址素有“中国白酒第一坊”之称,距今600年的白酒蒸馏酿造技艺被业界称为“中国白酒酿造的无字史书”。截至2022年末,锦江区共有5个博物馆,1个AAAA级景区,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锦江区得名锦江,可溯先秦。自蜀郡守开创都江堰后,复凿清、流,引之水双过城下。清江(南河段)因洗濯蜀锦而闻名,史有“色泽鲜亮,质地柔韧,是为上品”的记载,清江亦称濯锦江,简称锦江,一直沿用至今;建置时借清江之名,称锦江,取“濯锦之江源远流长”之意。

历史沿革

战国至明清时期

东城区域(今锦江境地)历史悠久 ,战国前期,蜀王开明九世将国都由郫徙至成都城南赤里(现上南大街一带)后,东城区域就成为巴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 2300 余年的历史 。唐贞观十七年(627-643),在成都县城偏东置蜀县;乾元元年(758)更名为华阳县。东城区域系原华阳县城区及其近郊 ,属剑南道成都府 。宋属成都府路成都府 。元属成都路录事司,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明属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 。清初仍属四川省成都府 ,雍正四年(1726),华阳从成都县析出复置,县治正府街街北,成都府治正府街街西,成都县治正府街街邻署前街, 一时间民谚日:“正府街、成都府,成都、华阳两衙署,喊冤递状一通鼓”。嘉庆时属成都成绵龙茂道,光绪时改为川西道 。

民国时期

民国3年(1914),华阳县属西川道 。民国10年(1921),成都、华阳两县合并置成都市政公所,隶西川道,下设东、南、西、北、外 东 5 区,各区辖镇,东城区域内为东、南、外东3区,下辖13个镇 。民国17年(1928)裁西川道,建置成都市,隶属省府 。民国18年(1929)废西川道,华阳县直属四川省辖;成都市下设 东、南、西、北、外东共5个区,其东区、南区、外东区属现东城区境 。民国34年 (1945)废镇设区,区域为成都市辖14区中的一、二、三、四、九、十、十一等 7 个 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 。1950年2月,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了各区公所 。同年7月将14个区调整为8个区 。1951年8月又调整为6个区,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3年5月20日,第一区更名为东城区,第五区更名为望江区 。1955年1月,两区分别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区长、副区长、区人民委员会委员、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成为县一级地方政府 。1955年10月,望江区撤销,并入东城区 。1957 年2月1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东城区(简称区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80年8月恢复东城区人民政府名称至1990年区划调整前未变 。1990年11月开始区划调整工作 ,东城区所辖双桥子、椒子街、双林村、猛追湾、 建设路、跳蹬河、二仙桥、府青路88个街道辖区划归成华区;望江路、致民路、跳伞 塔、小天竺街、玉林5个街道辖区划归武侯区,金牛区所辖的琉璃乡、三圣乡划归 锦江区 。1991年1月1日,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成立,29日成都市选民选取锦江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地理

位置境域

锦江区地处川西平原西部,东经104°05′13″~104°07′22″,北纬30°33′10″~30°40′22″之间;位于成都市城区东南部,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锦江区东与成华区交界,西与武侯区隔河相望,西北与青羊区接壤,南与双流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相接,区域面积62平方千米。

锦江区

气候

锦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左右,年无霜期大于30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日照时数1239小时,年日照率为28%;年平均风速1.3米/秒,多为静风;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气压956.1毫帕;区域年平均降水967.4 毫米,年降水总量5900万立方米。

地质

锦江区地质具有成都平原的主要特点,河流冲洪扇复合连缀而成;平原冲洪积物沉积深厚达250米左右,覆盖着1-3米的黑色成黄褐色黏土和亚黏土,耕作层好,土壤肥沃。除城区为平原外,大部分区域为浅丘,地质结构为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系近代河流新冲积物(Q4),经过发育形成灰色冲积水稻土和冲积土,区境内灰色潮土多为水田,只有局部地势稍高而不能自流浇灌处为旱地。

地形地貌

锦江区地形概貌以平原和浅丘为主,区域内无山地,西北部地势平坦,境内有锦江、沙河等五条河渠;锦江区处于成都平原东部和龙泉山西部边缘的延伸部位,东高西南低,西北部城市中心海拔约500米,城东牛市口街道辖区495米,全区最高海拔位于三圣街道辖区凉风顶543米,最低海拔位于柳江街道辖区祝国寺村476.9米,相对高差66.1米。

水文水利

水文

锦江区位于长江流域的岷江水系上部,区域内地面径流主要有锦江(原府南河)、沙河、南支三渠、洗瓦堰渠、陡沟河(石湃渠)五条河渠,其中锦江、沙河为城市生态用水,与南支三渠、洗瓦堰渠、陡沟河(石湃渠)三条河渠年供水量9400万立方米。地面径流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年内分配极度不平衡,70%左右集中在汛期,中水年7650万立方米,偏枯年 3825 万立方米,枯水年 765万立方米。

  • 锦江

锦江古时被称作“濯锦之江”,是成都的母亲河、长江的重要二级支流,也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少有的穿城而过的河流。它从都江堰奔涌而出,在走马河处水分两路,撑起成都“两江环抱”的城市格局,民间称其为“府河”和“南河”,2005年统一更名为锦江。锦江干流全长150公里,涉及主要河流有柏条河、徐堰河、走马河、沙河、清水河等33条,流域面积2009平方千米、占全成都14%、人口约占45%,也承接了80%的排污量。

锦江区

水利

锦江区有人工河渠9条,闸房7座,以及陡沟河等抬水闸3个,还有南支三赖家新桥罗斗渠分水闸等分水闸2个。2004年,全区有机电提灌站17座;其中装机功率在100千瓦以上的有4座,分别是华兴提灌站、粮丰1级和2级提灌站、李家坡提灌站、杨家坡提灌站;装机功率在50千瓦以上的有大安桥4组提灌站,装机功率在50千瓦以下的有12座。锦江区域内的府河、南河有橡胶坝4座。

锦江区

  • 陡沟河排洪渠

陡沟河属自然形成河道,发源于龙泉驿区回土龙镇(龙泉工业开发区),经同龙村至锦江区万福地村,江家堰村注入洗瓦堰中段的瓦子堰,全长约21千米,位于锦江区内的卖长7千米,是区域内主要排洪河渠之一。陡沟河(锦江段)枯水期污水(生活、工业用水)流量为每秒03立方米,洪水期达到每秒40~60立方米。

  • 南支三灌溉输水渠

南支三渠于1958年设计建成通渠,为人工修建的水渠,是锦江区主要输水渠道之一,渠道取水口在东风渠龙泉驿区石林镇来龙村3组,流经成华区东升、天鹅、杨柳、斑竹等地至锦江区大观、万科、皇经楼至幸福梅林人驸马排洪渠注人陡沟河,渠道锦江区内长16千米,尾水段来水约每秒0.3~0.5立方米。灌溉面积2600公顷,其中,锦江区灌溉面积近2000公顷。

土壤

锦江区土壤主要有4个土类,分别是黄壤、黄褐土、潮土、水稻土等,其中,以水稻土和黄壤为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到2019年末,锦江区土地总面积 6200公顷(62 平方千米);根据锦江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报告,按照使用功能,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七大类。

锦江区土地资源情况一览表

土地类型

面积(公顷)

占总面积比例(%)

耕地

422.83

6.82

园地

38.26

0.62

林地

479.71

7.74

草地

97.59

1.57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4444.99

71.69

交通运输用地

357.211

5.76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20.76

3.56

数据更新至2019年12月31日

水资源

锦江区境内分布河渠14条,主要为锦江(原府南河)、沙河、南支三渠、洗瓦堰渠、陡沟河(石湃渠)等五条河渠。河渠提供的地表水年供水量为9400万立方米,70%左右集中在汛期,中水年7650万立方米,偏枯年 3825 万立方米,枯水年 765万立方米。2018年,锦江区所在地成都市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42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锦江区的植物主要为树木和水生植物,重要的树种有银杏树、皂荚树、红豆木、黄葛树、卫矛树、扑树、香樟树、国槐树、无刺槐、槐树、栾树、罗汉松、全皮树13个;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香根草、姜花、香蒲等;其中,银杏、红豆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罗汉松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锦江区

动物

锦江地处成都闹市区,主要野生动物为白鹭湾湿地栖息着的众多鸟类,主要有彩鹮、紫翅椋鸟、太平鸟、蓝喉歌鸲、凤头麦鸡、棕扇尾莺、青头潜鸭、绿翅鸭、赤麻鸭、苍鹭、白骨顶、黑水鸡、池鹭、黄苇鳽、家麻雀、白喉红臀鹎等。其中,彩鹮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苍鹭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家麻雀和白喉红臀鹎均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锦江区

自然保护区

锦江区内共有三圣森林公园1处自然保护地,属市级森林公园,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面积1011.23公顷(10.11平方千米),占锦江区国土面积的1.65%;保护区内有白鹭湾湿地公园,野生鸟类主要栖息在湿地公园内,是成都市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 白鹭湾湿地占地面积约3200亩(2.13平方千米),水域面积近37万平方米,由水生作物区、花卉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孕育了200余种植物品种,10万余株乔木,因成群白鹭常年栖息于此而得名。区域内种植了大量的芦苇、香根草、姜花、香蒲等水生植物;栖息的鸟类主要有彩鹮、紫翅椋鸟、太平鸟、白喉红臀鹎等20余种。

锦江区

自然灾害

1978-2020年,锦江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雷电、大风、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2020年8月中旬,锦江区持续暴雨,平均降雨量达86.9毫米,其中红星路站点超过101.6毫米,锦江河道水位出现明显的涨幅,石牛堰、顺江路等部分河段出现漫堤的情况,全区共出现内涝点位7处。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22年末,锦江区下辖11个街道,设置社区75个。区政府驻地在成龙路街道南三环路二段1号。

锦江区辖区街道一览表

街道名称

春熙路街道

书院街街道

锦官驿街道

牛市口街道

东湖街道

沙河街道

锦华街道

柳江街道

狮子山街道

成龙街道

三圣街道

政治

锦江区主要党政机关领导目录

主要党政机关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锦江区委员会

书记

陈志勇

成都市锦江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王昕

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

区长

缪晓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锦江区委员会

主席

潘雪松

备注:表格信息更新至2023年5月2日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到2022年末,锦江区常住人口为91.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5万人,增长0.6%;户籍人口为67.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2.25‰。

根据第七次入口普查数据,锦江区常住人口90.2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4.09万人,占常住在人口的48.83%;女性人口为46.20万人,占常住在人口的51.17%;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5.44。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1442人,占13.45%;15-59岁人口为619388人,占68.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2103人,占17.9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约1.5万人。

民族

锦江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民族13个,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末,锦江区少数民族人口3721人,占总人口的0.98%。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末,锦江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91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0.54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相比,增长253.7%。

锦江区内少数民族居住分散,遍及各个辖区 ;双桥子、府青路、望江路等3个辖区的满族相对集中;二仙桥、小天竺、牛市口、双桥子、水碾河、沙河铺、建设路、府青路、盐市口、致民路、 望江路、猛追湾、跳伞塔、跳蹬河等14个辖区的回族相对集中。

语言

锦江区的方言主要有四川方言和客家语言。锦江区及成都市其它区均使用四川方言,属于四川地区的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片在西南官话中占绝对优势,分布在四川省和今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四川省中部、北部、东部、南部和重庆市在内的80多个县市。最基本的语音特征是古入声字一般读成了阳平,比如数字“一”读成yi2(音同“移”),数字“七”读成qi2(音同“其”)。成渝片在四川的西南官话中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影响也最大,尤其是作为强势方言的成都和重庆两个地点的方言对四川的西南官话有重要影响。

锦江区的客家人来自广东,说土广东话,自称广东人,是中国汉民族中一支,散布在成都近郊三圣乡、华阳、保和乡、大面镇、西河镇、洛带等方圆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客家保留传统风俗,并与其他风俗不断融合、同化。客家语言经多年演化,非纯粹的广东语言,与四川话仍有很大的区别,三圣乡大多客家人都能听懂,能说客家话。比如,去哪里--洗来志;爷爷奶奶-阿公、阿婆;我--艾;回家--转屋卡;吃饭了吗一洗饭莫等,客家语言在客家人内部交流使用,对外交流他们仍然说四川话。

宗教信仰

截止到2002年,锦江区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4种宗教信仰,共有宗教徒690人,其中,佛教徒490人、基督教徒181人、天主教徒11人、伊斯兰教徒2人。教徒主要集中在三圣乡、玻璃乡和水井坊辖区。截止到2022年7月,锦江区有恩光堂和大慈寺2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 成都市大慈寺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大慈寺路23号,是锦江区著名的景点和文物遗址,同时也是佛教徒活动的场所。大悲寺始建于魏晋时期,世传为“震旦第一丛林”。唐武德五年(622年),玄奘法师在此受具足戒。“安史之乱”来成都的玄宗皇帝为寺僧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寺额。次年,命无相禅师兴建大慈寺,凡九十六院,绘壁画千余堵,成为成都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明宣德十年(1435年)寺毁于火灾,清初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2004年大慈寺经修复重新对教徒开放。

  • 成都市基督教恩光堂

恩光堂初名英美会福音堂,为基督教徒活动的场所;1933年改名为四圣祠礼拜堂,位于锦江区四圣祠北街17号,其前身为加拿大基督教循道宗卫斯理会,初建于1895。该堂是成都市开放教堂中最古、保存较为完整的教堂,现存教堂于1920年由传教士兼建筑师苏继贤(Walt Small)设计监造,属德国巴伐利亚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该堂占地3000余平方米,使用面积1200余平方米,高约18米。1980年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该堂进行了整修,1989年元旦正式复堂。

经济

综述

锦江区地处成都中央商务区核心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商贸繁华区”,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是锦江区的支柱产业。区域内有著名的春熙路盐市口商圈,红星路大慈寺商圈、“锦江国际新城”商圈。截止到2022年末,锦江区有总部经济型企业达282家,总部经济创造税收占锦江区税收总额的41%。有美国艾奕康公司等文化创意产业320家,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园被列为“四川省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位于三圣街道的三圣花乡是全国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

2022年,锦江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0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0.37亿元,比上年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133.84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16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03:10.26:89.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058元,比上年增长2.1%。2021年,锦江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359元。

第一产业

锦江区位于成都市城区中心,第一产业比较薄弱,2022年,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0.03%。锦江区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产品为花卉;其中,花卉产业是锦江区农业的主要支柱;位于锦江区三圣街道的三圣花乡已经形成了3000余亩的花卉种植规模,是西南地区最早发展花卉产业的地区之一,成为全国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2022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3%;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0.37亿元,比上年增长0.8%。

第二产业

锦江区的第二产业主要是软件生产和研发,主要产品为各类软件产品和设备等;辖区内的锦江软件园,现有市场主体7000余家,2022年,年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2022年,锦江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33.8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比上年增长21.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81.2%。2022年,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3%。年末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企业205家,房屋施工面积为6490.6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为1696.01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锦江区的第三产业主要是商品贸易、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等,主要是商品零售、进出口贸易和旅游收入等。第三产业是锦江区经济的支柱产业,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16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89.71%。区域内有著名的春熙路盐市口商圈,红星路大慈寺商圈、“锦江国际新城”商圈;202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08亿元,比上年下降0.8%。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195.31亿元,比上年下降11.3%;商品零售11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分别增长131.5%、9.9%。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220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6.03亿元。2022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11.16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截止到2022年末,锦江区共有区属小学37所,普通中学17所,职业高中2所,特教中心1所。其中:四川省一级示范性高中3所,四川省二级示范性高中1所,纳入省二级示范校进行招生和管理的市级示范校2所。注册登记幼儿园108所。在校学生人数125241人,其中:幼儿园25707人,小学61584人,初中21768人,高中8296人,职高7780人,特教中心106人。国际学生45人。截止到2020年11月份,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3.18万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63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60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4.18万人。截至到022年末,锦江区义务教育入学率100%。截止到2020年初,锦江区有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和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

卫生健康

截止到2022年末,全区医院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拥有床位11868张;锦江区有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解放军452医院等三甲医院6家。截止到2021年末,锦江区卫生技术人员1.3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58万人,占43.6%;人均寿命82.6岁,婴幼儿死亡率1.64%。

锦江区三级医院名录

医院名称

等级

地址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成都市锦江区庆云南街10号和草市街165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空军医院(原解放军452医院)

三甲

成都市锦江区工农院街1号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三甲

成都市锦江区静明路377号、静居寺路18号

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

三乙

成都市锦江区三官堂街3号

  •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892年,原名福音医院,后又称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仁济医院,是西医入川原点、四川红十字运动发源地和第一家红十字医院,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前身。医院共有编制床位2600张,全院职工3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近550人,博士220人,博士后13人,硕士1100人;享受国务院、市政府特殊津贴、省市各级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55人次。医院在锦江区的庆云院区共设儿科、妇科、急诊科等29个科室,其中皮肤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锦江区

  •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始建于1940年,四川省首家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心占地145.68亩,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床位数1598张。设有临床一级科室27个、二级科室61个。中心现有职工1381人,其中高级职称226人,硕博士17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市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名中医1人、省临床技能名师2人、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后备人选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在国家、省市级学术协会(学会)任委员及理事114人。

锦江区

科技

截止到2022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3家,有创新创业载体64家,国家、省、市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20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个。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95亿元。2022年,锦江区获评“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区”。

文化事业

截止到2021年末,锦江区共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美术馆4个、博物馆5个、综合文化站11个。2022年,锦江区完成东湖街道、牛市口街道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提升打造;完成文化四季风活动6场、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40场的市级民生目标任务;全年开展各类线下、线上文化活动700余场次;举办2022年市民学校公益培训班5期,涵盖非遗、书法、舞蹈、戏曲等21个项目1000余班次,公益培训3万人次;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文艺比赛50余次,荣获国家、省、市奖项30个,原创舞蹈《环卫天使》入围全国群星奖,获评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组织实施先进单位。

体育

截止到2021年末,锦江区共有体育场地1858处,平均每千名户籍居民2.8处;锦江区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3人次。2022年,锦江区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6条,健身器材151件,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60余场,完善成都市社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站 11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完成5250人国民体质监测目标任务;承办国际赛事活动2场,国内赛事活动1场;开展青少年系列体育竞赛和“十大阳光体育活动”30项,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体育竞赛60余项次。

环保

2022年,锦江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9天(扣除高温天气影响,299天),比上年减少24天(扣除高温天气影响,减少4天)。主要污染物PM2.5、PM10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39微克/立方米、60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分别下降4.9%、下降3.2%、下降23.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3,比上年下降3.4%。2022 年,锦江区 3 个市级以上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水质均达二类水质标准。截止到2021年中旬,全区已建成绿道骨干路网177公里,微绿地58处,绿化覆盖率达到47.2%。

社会保障

2022年末,锦江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21万人。2022年,全年累计为28626人次发放低保金2527.75万元,累计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费97.10万元,为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140人次,发放救助费用27.05万元。

锦江区积极推进4个省级民生实事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和德圆之家、三圣喜雨养老项目建设;探索构建“邻里食堂+共享餐厅+老年餐桌+院落助餐点”综合助餐服务模式,新增和改造提升老年人助餐点21个;为有居家护理需求的600户失能、半失能特殊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照护床位;完成26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动2200户空巢独居老人家庭安装智能报警系统,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周探访率100%。截止到2021年末,锦江区共有养老机构17家,养老机构床位2444张。

交通

锦江区交通优势突出。蜀都大道、新华大道、滨江大道等与成都一、二、三环路形成纵横交错的城市干道网络,成都东客站的部分区间位于境内,地铁2、4、6、7号线和在建的13号线过境,有多种交通方式前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以及成都各大汽车站和火车站。

公路

建区以来,锦江区不断完善交通设施,基本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为主骨架、专用道路与之配合衔接的公路网体系;成都市一、二、三环路和全封闭高速公路外环路横贯锦江区。截止到2019年末,锦江全区已建成并通车公路192.76千米,其中,县道56.43千米、乡道75.88千米、村道60.45千米;截止到2021年末,境内高速公路里程12.2千米;道路密度为3.31千米/平方千米;锦江区共有长途客运站1个。

铁路

截止到2021年末,锦江区境内有成都铁路局管理运营的成贵客专、成渝高速、成贵成渝联络线等3条铁路横贯腹地,分布在狮子山、锦华路、柳江、成龙路及三圣共5个街道辖区。铁路运营总里程58.53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22.43千米。成贵客专是成都至贵阳新建高速铁路,正线全长515公里,设计时速为250公里。该铁路2019年12月建成通车,是连接西成高铁、渝贵铁路、贵广高铁、沪昆高铁,打通云、贵、川乃至西北地区通往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快速大通道。

公共交通

截止到2019年末,锦江区境内运营地铁线路6条、公交线路90余条,投放1000余辆新能源共享汽车、11万辆共享单车。锦江正在全力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

人文

除了从古至今的商贸繁华,锦江区的人文积淀也十分厚重。唐玄宗敕建的大慈寺负誉千年,享有“震旦第一丛林”美誉。无相禅师开创的禅茶之道远及日韩,成为东南亚茶道之始。《西游记》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法师曾在此精研佛法,寺内壁画被苏东坡赞为“精妙冠世”。兴于唐代的合江亭是成都史上第一座市政公园,史有“舟楫往来,入长江、下东吴,游人如织”的记载。位于水井街的水井坊遗址素有“中国白酒第一坊”之称,距今600年的白酒蒸馏酿造技艺被业界称为“中国白酒酿造的无字史书”。历史悠久的川菜,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

饮食

锦江区有众多小吃美食,比如,“小龙坎老火锅”“龙抄手”“赖汤圆”“夫妻肺片”“盘飧市”等,都是百年老字号美食。2020年,锦江区餐饮业营业额达98.7亿元,占五城区33%。

  • 小龙坎老火锅

小龙坎老火锅成立于2014年,2015年被评为成都火锅文化节综合大奖十大最红火锅,2016年被评为G20成都峰会市政府办公室推荐餐饮店,2019年荣获“四川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小龙坎老火锅由几十种火锅底料统一炒制而成的经典牛油红锅,锅底浓香醇厚。

锦江区

  • 龙抄手

龙抄手是成都市著名的传统小吃,锦江“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悦来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了。龙抄手,北方多称为馄饨(亦作混沌),山东有的地方称饳,广东则称之为云吞。龙抄手创办人张武光借用“浓花茶园的“浓”字,以谐音字“龙”为名号,寓有“龙腾虎跃”、“吉祥”、生意兴“隆”之意。锦江区龙抄手以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而著名。

锦江区

  • 赖汤圆

赖汤圆作为四川省成都市传统名小吃,创始于1894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一直保持了老字号名优小吃的质量。他家的汤圆色滑洁白,皮粑绵糯,甜香油重,营养丰富。赖汤圆展现了老成都的特色,其制作的汤圆煮时不烂皮、不露馅、不浑汤,吃时不粘筷、不粘牙、不腻口,滋润香甜,爽滑软糯。

锦江区

  • 夫妻肺片

四川经典美食夫妻肺片是从锦江区总府路一家餐馆发源的,从1933年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是属于一家国营的老字号餐馆。作为川菜里面的一道经典特色美食,据说可以追溯到民国,一家牛肉店伙计郭朝华,将牛肉废料洗净,与妻子一起烹调、调制好佐料后拿到街上去卖,没想到一下火了。因为夫妻二人在街头叫卖,人们称为“夫妻废片”,因废字不好,便取谐音为夫妻肺片。夫妻肺片是用牛肉和牛杂碎边角料一起进行卤制,然后切薄片,再用各种川香调料一起拌制,配以芹菜、香菜提味增香,具有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等特点。

锦江区

习俗

锦江区传统民俗包括岁时节日、礼仪习俗、生活习俗、信仰习俗等,反映了锦江人民的生活习惯及爱好,寄托着锦江人的愿望及祝福。主要的传统习俗有春节倒贴“福”字、客家婚嫁风俗、清明会、祭奠、丧俗等。

  • 客家婚嫁习俗

客家婚嫁风俗一般要经过“六礼仪式”;打照面(男友初次见面),吃转口酒(男方备礼--金银饰物或衣料拜见岳父母)、填庚(合八字)、报期(男方备财礼--男送女食物衣料,女送男帽子、袜子、衣服、腰带、钱包。确定婚期)、过礼(男方送礼金。礼品:肉、糖果、点心等换取嫁妆)、迎亲。迎亲时,男方以花轿迎新娘过门,由女家之亲戚男、女各一人伴送,沿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围观者众。1991年后,客家人迎亲改成小轿车拜堂成亲当日,新娘应“哭嫁",表示与爹娘十分不舍。婚礼上,男方以九斗碗(红烧白、甜烧白、咸烧白、夹沙肉、回锅肉、姜汁鸡、姜汁肘子、粉蒸肉、韭黄汤)招待客人。洞房内,家族长者口中念念有词,向新婚者送祝福(俗称闹洞房),旁观者趁机起哄闹洞房。新婚夫妇事先准备若干红包(两角:寓意好事成双,四角:寓意四季发财,六角:寓意六六大顺等)给到贺者。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同回女方娘家拜望二老。

锦江区

文物古迹

截止到2023年初,锦江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

锦江区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名称

类别

保护级别

地址

水井坊酒坊遗址

古遗址

国家级

锦江区水井街

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

古遗址

国家级

锦江区城守东大街24号

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近现代

省级

锦江区春熙路北段锦华馆15号

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

近现代

省级

锦江区华兴街

严谷荪书库

近现代

省级

锦江区和平街16号

成都大慈寺

古建筑

省级

锦江区太古里

尹昌衡公馆

近现代

省级

锦江区东升社区王家坝街4号

李劼人故居

近现代

省级

锦江区菱窠西路70号

  • 水井坊酒坊遗址

水井坊遗址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水井街;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掘的遗迹包括晾堂3座、酒窖8口、炉灶4座、灰坑4个及路基、木柱、酿酒设备基座等,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土陶和瓷器,包括碗、盘、钵、盆、杯、碟、勺、罐、壶、缸、砖等,以酒具最为丰富。遗址布局之全面、工艺流程保存之完整、出土文物之丰富、时代特征(断代)之明显,连续的堆积层面、完备的酿酒设施以及酒窑酒槽中古老神秘的生物菌群等为世所罕见,被历史和文博家誉为“中国白酒第一坊”,被中国酒业专家视为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酒工艺的源头,是研究中国白酒起源、发展、工艺、技术、菌种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无字史书。2001年,水井街酒坊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江区

  • 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重要的小说家、法国文学翻译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李劼人先生的故居,又名“菱窠”,位于成都市锦江区菱窠西路70号,始建于1938年,是李劼人先生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所建的“疏散房子”,是成都市主城区唯一一处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的近现代名人故居。

锦江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江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2项,分别为成都糖画和水井坊酒传统酿制技艺;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成都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可观可食,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又称“糖影儿”“糖饼儿”。糖画形成于明万历前后,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进入清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糖画传入四川。成都糖画多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戏剧人物为题材,其成品既是甜美的糖食,又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可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1993年,成都市锦江区被中国文化部授予“民间糖画艺术之乡”的称号。2008年,糖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锦江区

  • 水井坊酒传统酿制技艺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明清时期起源于成都东门府河、南河两江汇合处的水井街酒坊,一直传承至今。水井坊酒与宋代成都锦江之滨酿造的蜀中名酒“锦江春”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千年来,经过世代传承,“福升全”“全兴成”等酿酒作坊推陈出新,先后酿造出薛涛酒、八百春、全兴大曲、天号陈等名酒,水井坊酒即是其中的一种。2008年,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锦江区

锦江区

锦江区

锦江区

艺术

建筑

清末三进院落是四川民居的基本建筑风格,“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又将广东等地的建筑风格融入锦江本地民居建筑中。锦江区有众多历史建筑和遗址,比如,广东会馆、字库、安顺廊桥、“菱窠”、张家祠堂等,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文明,焕发出建筑艺术之美。位于锦江西糠市街的广东会馆是锦江区内优秀历史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清朝年间的“湖广填四川”让大批广东籍移民来到成都,为了方便老乡们聚会,品粤剧来思怀遥远的故乡,诞生了这座广东会馆,当年许多人住在广东会馆里,过着大杂院式的生活;会馆由门房、东厢房、西厢房和戏楼等组成;建筑与一般民居建筑差异较大,前厅、东西厢房和戏楼修建在不同的标高上,而采用由前至后逐级提高的建筑布局。北糠市街字库建于清朝年间,高约7.6米,占地面积约4.39平方米,只有两层,用青砖砌成,每层均是重檐飞翘,顶部为攒尖顶,各处的石雕图案十分精美;又称惜字塔,是古人专门修建来焚烧字纸的小型建筑;锦江传统文化中,有“敬天惜字”的习俗,焚烧字纸非常郑重,不但有专门的礼仪,还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

锦江区

锦江区

锦江区

锦江区

川剧变脸

锦江川剧脸谱,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1987年,文化部正式出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一项国家机密。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锦江区

锦江区

锦江区

锦江区

风景名胜

综述

锦江区旅游资源丰富,截止到2022年末,共有三圣花乡景区、兰桂坊成都、水井坊遗址、大慈寺等重要景点超过12个,其中,三圣花乡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个。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220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6.03亿元。国家文旅部授予锦江区春熙路“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荣誉;锦江区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天府旅游名县”。

重要景点

塔子山公园

塔子山公园坐落于成都市东郊,成渝高速公路起点旁,面积410亩,园内浅丘起伏,地势广阔,林木葱郁,环境幽静。园内辟有腊梅园、海棠园、紫薇园、竹林、钓鱼池、泉石山林、银杏阁、玉茗轩等景区,还新建有巴蜀古迹微缩苑、以及高达70米的成都标志性园林景观九天楼。

锦江区

大慈寺

大慈寺古称“震旦第一丛林”,又名大圣慈寺,俗称太慈寺,讹呼太子寺,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东风路旁。修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唐天宝、至德年间),由唐玄宗(李隆基)赐匾“敕建大圣慈寺”始建。后唐肃宗(李亨)为其亲书“大圣慈寺”,故得名。唐宋时,大慈寺规模宏大,有殿宇96院,厅室8524间,每年的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节日,地方官吏和名流学士来此宴饮游赏,诗词唱和。寺内还以壁画见称,唐代吴道子、前蜀李升、后蜀黄筌等都在此作有壁画。寺中所藏碑石书法墨迹也丰富。后多次毁于兵火,今存殿宇为清代中期重建。

锦江区

白鹭湾湿地

白鹭湾湿地位于成都市东南部锦江环城生态区,2013年5月竣工,是成都市率先建成的都市生态湿地。有植物品种200余种,乔木10万余株,由白鹭湾水生作物区、花卉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其中,花卉产业园区占地1.1平方公里,是中西部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高智能温室、花卉博览中心和花卉电子交易中心等。创意产业园区由蓝顶艺术中心、画意村、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等多个艺术群落构成。

锦江区

三圣花乡景区

三圣花乡景区地处素有“中国花木之乡”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境内,总面积达15000亩。其中,花乡农居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花卉集散批发地;幸福梅林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梅花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四大梅林之一;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景点是该景区的特色景观。2004年三圣花乡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锦江区

锦江区

锦江区

锦江区

重要人物

锦江区部分重要人物名录

黄 济 川

1861-1960

原名黄锡正,痔瘘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常务理事

袁 丽 华

1930-1968

特级教师,1960 年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63 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成都市第一位特级教师

李 清 平

1915-1982

原名李永法,特级服装技师,省、市劳动模范

张大章

1911-1983

又名张体慈,四川扬琴著名演唱家、堂派代表人物、 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

杜清林

1958-1987

蓉城“八·五”英雄群体中的一员,革命烈士,被授予“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模范工人”的光荣称号

杨道成

1914-1988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著名工艺美术师 ,有《传统面具脸谱》》《四川花灯》《中 国风筝》等资料著作

重要荣誉

锦江区获得的部分重要荣誉

荣誉名称

颁布单位

时间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2020年11月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1月

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1年1月

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2021年2月

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2021年9月

注释

[a]

搜索栏输入“锦江区”搜索-结果中点击“锦江区”-在弹出框中有英文名、行政级别等信息

[b]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地域概貌-综述-第52页

[c]

文章底部下载《成都市锦江区自然保护地(三圣森林公园)

整合优化方案》-第11页

[d]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左侧导航栏选择地理概貌-人口-第70-71页

[e]

《去哪玩》最后一页(末页),有锦江区重要景点介绍

[f]

《四川省普通高校名单》中第18、63位

[g]

成都市东城区志(锦江区志)-概述第1页

[h]

成都市东城区志(锦江区志)-第一篇建置-第一章沿革-第29页

[i]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附录-东城区概况-第1040页

[j]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大事记-1991年-第10页

[k]

成都市东城区志(锦江区志)-大事记-第8页1957年

[l]

成都市东城区志(锦江区志)-大事记-第20页

[m]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大事记-1991年

[n]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地域概貌-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第72页

[o]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地域概貌-综述-第52页

[p]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地域概貌-地理环境-人居环境-第73-74页

[q]

文章底部下载《成都市锦江区自然保护地(三圣森林公园)

整合优化方案》-第12页

[r]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地域概貌-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第72-73页

[s]

文章底部下载《成都市锦江区自然保护地(三圣森林公园)

整合优化方案》-第12页

[t]

文章底部下载《成都市锦江区自然保护地(三圣森林公园)

整合优化方案》-第21-22页

[u]

成都市东城区志(锦江区志 第一版)-左侧导航栏选择第三篇人口-第三章人口构成-第二节民族-第81页

[v]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左侧导航栏选择居民生活-居民-居民生活方式-第948页

[w]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政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第144-145页

[x]

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左侧导航栏选择居民生活-民俗-传统民俗-第948-951页

[y]

左侧导航栏-第十七篇人物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