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县境内,是以保护红树林湿地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和海洋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的重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37.6h㎡,其中红树林面积1578h㎡,滩涂面积1759.6h㎡。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形成原理、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保护对象、管理人员、保护措施、科研成就、生态旅游、所获荣誉、参观指南等介绍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海南省

所属城市

海口市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县境内

景区类别

自然景观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地貌

海岸线曲折多弯,海湾开阔,滩面缓平,有许多曲折迂回的潮水沟分布其间

景区级别

国家级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08:30-18:00

简介

该保护区是1605年海南琼山地震沉陷形成,海岸线曲折多弯,海湾开阔,滩面缓平,有许多曲折迂回的潮水沟分布其间,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9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2021年海口清退养殖塘面积2550亩,新造红树林1950亩。

截至2023年保护区内分布有红树林植物19科35种,有229种鸟类,有兽类动物8种,鱼类记录103种。东拥有大面积保护完好的红树林、滩涂、浅水海域及沼泽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是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海上森林公园”。

形成原理

1605年海南琼山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为华南地区毁坏性最严重的历史地震,也是中国历史地震记录中惟一的一次导致陆地陷没成海的大地震,东寨港就是这次地震沉陷形成的。

历史沿革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中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7个湿地保护区之一。

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8年红树林旅游区被评为海南省优秀旅游景区;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湾之一;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示范保护区;2012年被《森林与人类》杂志评为中国最美20处森林之一;2019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2021年海口清退养殖塘面积2550亩,新造红树林1950亩,修复红树林面积2700亩;在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项目中,新造红树林720亩,修复现有红树林2083亩。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处于海口市和文昌市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2′~110°37′,北纬19°51′~20°1′,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37.6h㎡²,核心区面积1635h㎡²,缓冲区面积1167.1h㎡²,实验区面积535.5h㎡²,其中红树林面积1578.2h㎡²,滩涂面积1759.4h㎡²。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形地貌

东寨港海岸线曲折多弯,海湾开阔,形状似漏斗,滩面缓平,微呈阶梯状,有许多曲折迂回的潮水沟分布其间。涨潮时沟内充满水流,滩面被淹没;退潮时,滩面裸露,形成分割破碎的沼泽滩面。

气候

保护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8℃,年降雨量1700毫米,雨季多台风。

生物资源

植物

截止2020年保护区内分布有红树林植物19科35种,占全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的97%,其中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和尖叶卤蕨为珍贵树种,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为海南特有,红榄李、水椰、海南海桑、拟海桑和木果楝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动物

截止2023年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229种鸟类,包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黑嘴鸥、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黄胸鹀;以及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9种、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鸟类91种,包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1种:黄胸鹀;濒危物种3种:大杓鹬、大滨鹬、黑脸琵鹭;易危物种2种:黑嘴鸥、黄嘴白鹭;近危物种11种:罗纹鸭、凤头麦鸡、距翅麦鸡、半蹼鹬、黑尾塍鹬、斑尾塍鹬、白腰杓鹬、灰尾漂鹬、红腹滨鹬、红颈滨鹬、弯嘴滨鹬。

截止2013年记录有海南巨松鼠、海南水獭、犬蝠等兽类动物8种,其中海南水獭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栖动物主要有斑腿树蛙、变色树蜥和泽蛙等;爬行动物以蛇类为主,主要有金环蛇、眼镜蛇、蟒等。区内的昆虫以蝶类较具特色,有6科27种。另有鱼类记录103种,其中大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如鳗鲡、石斑鱼、鲈鲷鱼等。还有大型底栖动物92种,主要有沙蚕、泥蚶、牡蛎、蛤、螺、对虾、螃蟹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及以水禽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区内生物多样性。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人员

东寨港生态站共有固定人员8名,其中正高级2名,副高级4名,中级2名。另外客座科研人员12人、长期聘任人员2人、在站研究生6人。现有研究人员专业涵盖湿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林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等。

东寨港站有实验室2间,正在新建总面积503m的实验用房。现有潮汐模拟实验室260 m、潮汐波浪自动观测平台4座、防风效应平台3座、气象站场4座、固定样地18块、观鸟屋1座、科普栈道1条、试验苗圃1个。配有观测仪器设备60余台套,主要包括:LGR便携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YSI水质自动测定系统、YSI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哈希水质分光光度分析仪、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Li-COR 6400植物光合仪、植物冠层分析仪、负(氧)离子自动检测系统、便携式负(氧)离子测定仪、土壤温/湿/盐自动测定系统、潮波仪、HOBO自计水位计、HOBO自计盐度计、全站仪、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计等。

保护措施

2013年8月以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投入1.5亿元关停、搬迁了9家养猪场,迁移55万只咸水鸭,拆除8家违规餐饮店、清理整顿20家非法采石场,拆除周边违章建筑22宗、2万平米;建设演丰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消除片区生活污水,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2013年12月以来,保护区投入5500万元实施保护区内退塘还林工程,完成填塘面积2355亩,该工程是迄今为止中国红树林保护中规模最大的退塘还林工程。

立法保护方面,2014年3月,海口市出台《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将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建立巡护检查制度,严厉打击保护区内非法猎捕、捕捞、毁林占地等行为,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湿地所青年专家文菀玉负责的所基金项目“清澜港红树林土壤N2O排放特征”,在海南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执行了为期两年的采气采土试验,所选区域为八门湾西边的清澜港附近的天然红树林。为了探明红树林湿地离河流远近是否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选取了近河口和远河口两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并在每个区域根据靠陆地远近设置了近陆、中间、近海三个样地。通过两年的数据分析,目前发现该研究区N2O通量排放不可忽视,与其他地区相比,虽然低于中国的香港米埔和珠江口红树林湿地N2O通量排放,但是远高于印度尼西亚的北苏拉威西岛和澳大利亚的昆士兰东南部红树林湿地N2O通量排放。此外,该研究区中有一个样地的N2O通量表现为吸收,这和其他样地N2O通量表现为排放不一致,且与红树林N2O排放为主的相关报道不一致。

调查报告

2023年3月,2022年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报告出炉。2022年,海南东寨港保护区共监测到10种鸟类新记录,鸟类物种数量从219种增加到229种。调查报告显示,东寨港保护区2022年新增的10种鸟类新记录,分别为绿头鸭、凤头蜂鹰、鹊鹞、蚁䴕、小灰山椒鸟、灰山椒鸟、灰卷尾、烟腹毛脚燕、黄眉姬鹟、栗耳鹀。其中,凤头蜂鹰、鹊鹞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东寨港保护区记录到的229种鸟类中,包含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黑嘴鸥、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黄胸鹀;以及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9种、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鸟类91种。

生态旅游

东寨港保护区内滩涂、河道错落分布,滩涂的绝大部分区域已被红树植物所覆盖,乘船沿河道而行可以看到水道两旁满目青翠的红树林。涨潮时分,红树林的树干被潮水淹没,只露出翠绿的树冠随波荡漾,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退潮时则是欣赏红树林根系的好时机,红树林发达的根系裸露出来,树种不同,根系形态各异,像笔一样坚立的指状根、像蛇一样蜿蜒的蛇状根、红海榄的支柱根像鸡笼罩、木榄的膝状根一坨一坨地堆集着,形态各异。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优越的水热条件和栖息环境孕育着大量的水生动物,如青蟹、斑节对虾、沙虫等,在红树林间繁殖、索食,在树根上、滩涂间迂回出没。这些生物又为鸟类提供了食物,使保护区成为鸟类的天堂,乘船游荡在海洋森林间,会看到白鹭、灰色的红脚鹬、翠鸟等在岸边停息。每日晨昏是观鸟的最佳时段,大批鸟群在空中盘旋,是景区的奇特景观。

所获荣誉

时间

荣誉

1992年

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05年

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湾之一

2006年

被评为示范保护区

2012年

被《森林与人类》杂志评为中国最美20处森林之一

2019年

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

参考资料

参观指南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县境内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0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