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五月,曹魏皇帝曹髦将并州的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个郡,赐给司马昭并封他为晋公。西晋的国号正是因为并州是“晋之故壤”而得名。
魏明帝曹叡死后,八岁的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辅少主。在共事中,双方的矛盾逐渐扩大。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魏明帝陵进行祭祀,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曹爽身死,大权尽归司马懿。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儿子司马师掌权,废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由弟弟司马昭掌权,受封为晋公,后为晋王,陆续翦除了朝中曹魏势力。甘露五年(公元206年),曹髦不甘只做傀儡皇帝,反抗时被司马昭所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出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灭亡。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任命太尉贾充为大都督,派兵二十万分六路从海陆两面讨伐吴国。大军陆续攻克寻阳赖乡等城、丹阳城、西陵、夷道乐乡城、江陵、江安。随后,乐乡、荆门等地吴国守军先后投降。大军长驱直入,吴国军队无力阻拦,最终吴帝孙皓请求投降。从下令举兵伐吴,仅用了四个月,司马炎就统一了全国。
在经济上,司马炎推行重农政策。首先,他推行曹魏以来行之有效的屯田,即位初还连续下诏劝课农桑,对劝农不倦的郡县长吏、守相给以奖励,并亲耕藉田以鼓励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其次,司马炎大力兴修水利,扩充整修潞河车箱渠,灌溉土地万余顷,有四五个县因此受惠;为防水涝,还修治了兖、豫二州的旧陂旧堨及私家小陂,以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接着,司马炎颁布了以占田、课田为主要内容的限田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最后,司马炎鼓励吴人北上,规定了凡原吴国北上的百姓和百工均可享受免除20年徭役的待遇;同时,对遭灾地区和遭鲜卑侵掠的北地地区还实行减免赋税的政策等。到太康年间,社会秩序安定,四夷朝贡近二百次,各族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心从事农桑生产,出现了生产发展、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人口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到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增加120多万户,史称“太康之治”。
天下安定后,司马炎开始在政事上不尽心,沉湎于享乐,宠用皇后亲族。皇亲贵族当权,有能力的旧臣得不到重用。而到了晚年,司马炎明知司马衷不能担负国家重任,考虑到孙子,未下废了太子的决心。最终,司马炎采纳心腹王佑的意见,为太子选定辅佐和护卫之人。但诏书被外戚杨骏密藏不宣,杨后(司马炎皇后)也假传圣旨另立辅政之人,司马炎的谋划落空。西晋后期之乱,从这里开始。
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即位改年号永熙,杨骏辅政。同年六月,贾后(司马衷皇后)联络楚王司马玮杀了杨骏。事后,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受命共录尚书事,辅政。司马玮掌管京城禁军。接着,贾后假传圣旨命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和卫瓘,又以“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司马玮,朝政大权尽归贾后。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后假传圣旨杀了废太子司马遹。同年,梁王司马肜、赵王司马伦假传圣旨废了贾后,司马伦自封为相国,地位等同魏朝时的司马懿。淮南王司马允举兵讨伐司马伦失败,司马允及儿子遇害。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司马伦成功篡位,将司马衷迁至金墉城,称其为太上皇。同年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磖及部分将领响应司马冏,共同出兵对抗司马伦。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衷复位,司马冏辅政。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和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虓在洛阳集合,请求皇帝废黜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屯兵南止车门,攻击并杀死了司马冏,司马乂受封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同年八月,司马颙和司马颖联手讨伐司马乂,司马衷命司马乂为大都督,带兵抵抗。十一月,东海王司马越抓到司马乂,囚禁在金墉城,随后司马乂被司马颙手下张方杀死。
司马衷被迫立司马颍为皇太弟、司马颙为太宰。随后司马越集结兵力挟司马衷讨伐司马颍,司马衷失败被俘。安北将军王浚派乌丸骑兵攻打司马颍,司马颍大败于邺城,与司马衷逃向洛阳。张方将司马衷挟持到长安,司马颙在霸上迎接他。司马衷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封司马颙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八王之乱时,西晋国力衰微,塞外的少数民族开始向富裕的中原地区迁移,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和羌五个胡人大部落。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矛盾增生,直至兵戎相见。建武元年(公元304年),匈奴左贤王刘渊反叛自封大单于。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三月,东莱人王弥起兵谋反,侵扰青、徐两州。而并州各郡除了晋阳,都被刘渊攻陷。五月,马牧帅汲桑造反攻陷邺城,随后被司马越镇压。同月,建宁郡的夷人攻陷宁州城。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刘渊侵犯黎阳,打败车骑将军王堪,收留叛逃左积弩将军朱诞。同年,平阳人刘芒荡自称是汉皇室后裔,诱骗羌戎部落的人,在马兰山称帝。支胡的五斗叟、郝索聚集数千人作乱,驻在新丰,和芒荡结党联合。随后刘渊派儿子刘聪两度进攻洛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五月,洛阳被刘聪攻陷,司马炽在平阳被俘虏。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司马炽在平阳被杀。
司马邺是司马炎之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最初过继给伯父秦献王司马柬,承袭秦王的爵位。在司马炽被刘聪俘虏后,司马邺被大臣拥戴,立为皇太子。司马炽去世后,司马邺在长安登基为帝,改年号建兴。他下令司马睿、刘琨等人率七十万大军进攻平阳。司马睿抗旨不遵。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陆续攻陷上郡、北地、泾阳,渭水以北各城失守,最后直逼并围困长安。长安城内外交通断绝,两个月后饥荒严重,有吃人现象,司马邺因此献投降书。西晋灭亡。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秉承皇帝旨意改年号建武,在建康自称晋王。建兴五年(公元318年)司马邺遇弑。消息传来,大臣们向司马睿请求加皇帝尊号,司马睿同意,在公元318年4月26日即皇帝位,改年号太兴,史称东晋。
西晋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仍以州、郡、县 三级机构为主,辅以封国,其中王国相当于郡,侯国相当于县。司马炎统一全国后,西晋有州级机构19个,司马衷分荆扬为江州,司马炽则分荆广为湘州,所以西晋末期实际共有21州。州下有郡、国级机构计172 个。西晋县(包括侯国)级机构共有 1232 个。
州名 | 统郡国 | 统县 |
司州 | 河南尹——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 洛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巩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河南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河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成皋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缑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新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陆浑县(公元280年—公元311年)、阳瞿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梁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阳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新郑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新安县(公元280年后—公元311年) |
荥阳郡——治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北) | 荥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京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密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卷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阳武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苑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中牟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开封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北) | 弘农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湖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宜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黾池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华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陕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卢氏县(公元266年)、新安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后)、陆浑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 |
上洛郡——治商(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 | 上洛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商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卢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丰阳县(公元267年—?)、据阳县(公元267年—?) |
平阳郡——治平阳(今陕西临汾市西) | 平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杨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端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永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蒲子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 狐讘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襄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绛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濩泽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临汾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北屈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皮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 |
河东郡——治安邑(今陕西夏县西) | 安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闻喜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东垣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汾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大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猗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解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蒲坂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河北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 |
汲郡——治汲(今河南新乡市东北) | 汲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朝歌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共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林虑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获嘉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修武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 |
河内郡——治野王(今河南沁阳市) | 野王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州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怀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平皋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河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沁水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轵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山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温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修武县(公元266年—?)、汲县(公元266年)、共县(公元266年)、获嘉县(公元266年)、林虑县(公元266年) |
广平郡——治曲梁(今河北曲周县西南) | 曲梁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广平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2年前-公元311年)、邯郸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易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武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涉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襄国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南和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任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列人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肥乡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临水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 广年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斥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平恩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 |
阳平郡——治馆陶(今河北馆陶县) | 馆陶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元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清渊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发干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11年)、东武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阳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乐平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后,公元283年—公元311年)、顿丘县(公元266年)、繁阳县(公元266年)、阴安县(公元266年)、卫县(公元266年) |
魏郡——治邺(今河北磁县南) | 邺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内黄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长乐县(公元280年前—公元311年)、魏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荡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安阳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1年)、斥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黎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广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前) |
顿丘郡——治顿丘(今河南清丰县西南) | 顿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繁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阴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卫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 |
兖州 | 陈留国——治小黄(今河南开封市东北) | 小黄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浚仪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封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酸枣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济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长垣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雍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尉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襄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外黄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圉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前,公元283年后—公元313年)、扶沟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公元283年后—公元313年)、考城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 |
濮阳国(魏末作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县南) | 濮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廪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白马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鄄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燕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东阿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前)、谷城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前)、临邑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前)、范县(公元266年—公元272年前) |
济阴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县) | 定陶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乘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句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离狐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冤句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己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城武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单父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成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高平国——治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 昌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巨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方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金乡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湖陆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高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南平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瑕丘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前)、东缗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前) |
任城国——治任城(今山东邹城市西南) | 任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亢父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樊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东平国——治寿张(今山东东平县南) | 寿张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须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范县(公元272年前—公元313年)、无盐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富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东平陆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刚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后,公元280后—公元313年名为刚平县) |
济北国——治卢(今山东肥城市北) | 卢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临邑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3年)、东阿县(公元280年前—公元313年)、谷城县(公元280年前—公元313年)、蛇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泰山郡——治奉高(今山东泰安市东) | 奉高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博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赢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南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梁父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山茌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平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公元280年后-公元316年名为新泰县)、南武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莱芜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后)、牟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矩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豫州 | 颍川郡——治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 | 许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长社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颍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临颍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郾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召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鄢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新汲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长平县(公元280年前—公元313年)、西华县(公元300年—公元313年) |
汝南郡——治新息(今河南息县) | 新息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安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0年—公元313年名为南安阳县)、安成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慎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北宜春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朗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阳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上蔡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平舆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定颍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灈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南顿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公元313年)、汝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吴房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西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鮦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 |
襄城郡——治襄城(今河南襄城县) | 襄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繁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郏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定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父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昆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舞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汝阴郡——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市) | 汝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南顿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原鹿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固始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鮦阳县(公元280年后—公元313年)、新蔡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宋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褒信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楼烦县(公元269年—?) |
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 | 睢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蒙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虞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下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宁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谷熟县(公元280年前—公元313年)、陈县(公元281年—公元313年)、项县(公元281年—公元313年)、阳夏县(公元281年—公元290年后)、武平县(公元281年—公元313年)、苦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3年) |
陈郡(魏末作陈国)——治陈(今河南淮阳县) | 陈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项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武平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阳夏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公元290后—公元313年)、柘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长平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前) |
沛国——治沛(今江苏沛县) | 沛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相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丰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竹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符离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杼秋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洨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虹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萧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公丘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 |
谯郡(魏末作谯国)——治谯(今安徽亳州市) | 谯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城父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酂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山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龙亢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蕲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铚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苦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 |
鲁郡(魏末作鲁国) | 鲁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汶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卞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邹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蕃县(公元266年—公元291年后)、薛县(公元266年—公元291年后)、公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弋阳郡——治西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 | 西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軑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蕲春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邾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西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期思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弋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安丰郡——治安风(今安徽霍邱县西南) | 安风县(公元275年前—公元316年)、雩娄县(公元275年前—公元316年)、安丰县(公元275年前—公元316年)、蓼县(公元275年前—公元316年)、松滋县(公元275年前—公元316年) |
冀州 | 赵国——治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 | 房子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元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平棘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高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中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柏人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平乡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下曲阳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鄡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 |
中丘郡——治中丘(今河北内丘县西南) | 中丘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3年) |
巨鹿国——治廮陶(今河北宁晋县西南) | 廮陶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巨鹿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下曲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鄡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平乡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 |
安平国(公元284年改名长乐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州市) | 信都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公元284年—公元313年名为长乐县)、下博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扶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广宗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经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南宫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3年)、堂阳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3年)、武邑县(公元266年—公元289年,公元290年后—公元313年)、武遂县(公元266年—公元289年,公元290年后—公元313年)、观津县(公元266年—公元289年,公元290年后—公元313年) |
武邑国——治武邑(今河北武邑县) | 武邑县(公元289年—公元290年后)、武遂县(公元289年—公元290年后)、观津县(公元289年—公元290年后) |
平原国——治平原(今山东平原先西南) | 平原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高唐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茌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博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聊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安德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西平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般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鬲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乐陵国——治厌次(今山东阳新县东南) | 厌次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阳信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漯沃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新乐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乐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北) | 南皮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东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浮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饶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高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重合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东安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蓨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阜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广川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后) |
章武国——治东平舒(今河北大城县) | 东平舒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文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章武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束州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河间国——治乐城(今黑白献县东南) | 乐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武垣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鄚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易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中水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成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高阳国——治博陆(今河北蠡县南) | 博陆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高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北新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蠡吾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博陵郡——治安平(今河北安平) | 安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饶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南深泽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安国县 |
清河郡——治清河(今山东临清市东北) | 清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东武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绎幕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贝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灵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鄃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广川县(公元83年后—公元313年) |
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 | 卢奴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魏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新市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安喜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蒲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望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唐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北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上曲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 |
常山国——治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市北) | 真定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石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井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蒲吾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南行唐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灵寿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九门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上曲阳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 |
幽州 | 范阳国——治涿(今河北涿州市) | 涿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良乡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方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长乡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遒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故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范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容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 |
渔阳郡——治乏考 | 潞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后)、雍奴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后)、安乐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后)、泉州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后)、狐奴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后) |
燕国——治蓟(今北京市) | 蓟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安次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昌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军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广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潞县(公元275年后—公元314年)、 安乐县(公元275年后—公元314年)、泉州县(公元275年后—公元314年)、雍奴县(公元275年后—公元314年)、狐奴县(公元275年后—公元314年) |
北平郡——治徐无(今河北遵化市东) | 徐无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土垠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俊靡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无终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 |
上谷郡——治沮阳(今北京延庆县西南) | 沮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居庸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下洛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潘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涿鹿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 |
广宁郡——治下洛(今河北涿鹿县) | 下洛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4年)、潘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4年)、涿鹿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4年) |
代郡——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 | 代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广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平舒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当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 |
辽西郡——治阳乐(今河北卢龙县东) | 阳乐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肥如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海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4年) |
昌黎郡——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 昌黎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 |
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 | 襄平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汶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安市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西安平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新昌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力城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 |
乐浪郡——治朝鲜(今朝鲜平壤市) | 朝鲜郡(公元266年—公元273年)、屯有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浑弥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遂城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镂方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驷望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 |
玄菟郡——治高句骊(今辽宁沈阳市东) | 高句骊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望平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高显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 |
带方郡——治带方(今朝鲜黄海北道凤山土城) | 带方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列口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长岑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提奚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含资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海冥县(公元266年—公元273年) |
平州 | 昌黎郡——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 昌黎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宾徒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 |
辽东郡(公元277年-公元283年改名辽东国)——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 | 襄平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汶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居就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乐就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安市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西安平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新昌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力城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 |
乐浪郡——治朝鲜(今朝鲜平壤市) | 朝鲜郡(公元274年—公元316年)、屯有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浑弥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遂城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镂方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驷望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 |
玄菟郡——治高句骊(今辽宁沈阳市东) | 高句骊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望平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高显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 |
带方郡——治带方(今朝鲜黄海北道凤山土城) | 带方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列口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南新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长岑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提奚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含资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海冥县(公元274年—公元316年) |
并州 | 太原国——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 晋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阳曲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榆次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于离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盂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狼孟县(公元266年—?)、阳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大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祁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平陶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京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中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邬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 |
上党郡——治泫氏(今山西高平市) | 泫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潞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屯留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壶关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长子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高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铜鞮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涅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襄垣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武乡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6年) |
西河国——治隰城(今山西汾阳市) | 隰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离石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中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界休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 |
乐平郡——治沾(今山西和顺县西北) | 沾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上艾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受阳县(公元282年前—公元282年,公元283年—公元306年名为寿阳县)、轑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乐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 |
雁门郡——治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 | 广武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崞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6年)、汪陶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平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葰人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6年)、繁畤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6年)、原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马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 |
新兴郡(公元266年—公元290年后,公元290年后—公元306年晋昌郡)——治九原(今山西忻州市) | 九原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定襄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云中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广牧县(公元266年—公元306年)、晋昌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6年) |
雍州 | 京兆郡——治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 长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杜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霸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蓝田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高陆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万年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新丰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阴槃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郑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上洛(公元266年)、商县(公元266年) |
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大荔县) | 临晋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下邽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重泉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频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粟邑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莲芍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郃阳(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县、夏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扶风郡(公元290年—公元313年曾改名秦国)——治池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 | 池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郿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雍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汧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陈仓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美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槐里县(公元266年)、始平县(公元266年)、武功县(公元266年)、鄠县(公元266年) |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 | 临泾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朝那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乌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都卢县(公元283年—公元316年)、鹑觚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阴密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西川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北地郡——治乏考 | 泥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富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灵州县(公元282年) |
始平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东南) | 槐里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始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武功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鄠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蒯城县(公元278年—公元316年) |
新平郡——治漆(今陕西彬县) | 漆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邠邑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 |
陇西国——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 | 襄武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首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临洮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狄道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河关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 |
南安郡——治獂道(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 獂道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新兴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中陶县(公元282年—公元296年) |
天水郡——治冀(今甘肃甘谷县东) | 冀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上邽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始昌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新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显亲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成纪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 |
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市东) | 临渭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平襄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略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清水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6年) |
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 | 下辨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5年)、河池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5年)、沮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5年)、武都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5年)、故道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5年)、氐道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295年)、上禄县(公元282年) |
阴平郡——治阴平(今甘肃文县) | 阴平县(公元282年—公元295年)、平武县(公元282年—公元295年) |
凉州 | 金城郡——治榆中(今甘肃兰州市东) | 榆中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316年)、允街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316年)、金城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316年)、白土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316年)、浩亹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公元282年—公元316年)、令居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 |
西平郡——治西都(今青海西宁市) | 西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临羌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长宁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安夷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破羌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南) | 姑臧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宣威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揟次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仓松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显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骊靬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番和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张掖郡——治永平(今甘肃张掖市西北) | 永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昭武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氐池县((公元266年—公元267年后))、屋兰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西郡——治日勒(今甘肃永昌县西北) | 日勒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删丹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仙提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万岁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兰池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酒泉郡——治福禄(今甘肃酒泉市) | 福禄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表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乐涫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玉门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会水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安弥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延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县、骍马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沙头县(公元266年—公元294年) |
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市) | 敦煌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效谷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广至县(公元266年—公元294年)、龙勒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冥安县(公元266年—公元294年)、宜禾县(公元266年—公元294年)、渊泉县(公元266年—公元294年)、伊吾县(公元266年—公元294年)、昌蒲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阳关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乾齐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西海郡——治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 居延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
晋昌郡——治冥安(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 | 冥安县(公元295年—公元316年)、伊吾县(公元295年—公元316年)、宜禾县(公元295年—公元316年)、渊泉县(公元295年—公元316年)、广至县(公元295年—公元316年)、沙头县(公元295年—公元316年)、会稽县(公元295年—公元316年)、新乡县(公元295年—公元316年) |
秦州 | 陇西国(公元299年—公元316年改名陇西郡)——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 | 襄武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首阳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临洮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297年后)、狄道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297年后)、河关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297年后) |
南安郡——治獂道(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 獂道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新兴县(公元280年前—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中陶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 |
天水郡——治冀(今甘肃甘谷县东) | 冀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上邽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始昌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新阳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显亲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成纪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 |
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市东) | 临渭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平襄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略阳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清水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 |
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 | 下辨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河池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沮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武都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故道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氐道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 |
阴平郡——治阴平(今甘肃文县) | 阴平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平武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公元297年—公元316年) |
狄道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 狄道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临洮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河关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洮阳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遂平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武街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始兴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第五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真仇县(公元297年—公元316年) |
金城郡——治榆中(今甘肃兰州市东) | 榆中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允街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金城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白土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浩亹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令居县(公元269年—公元281年) |
梁州 |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 | 南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褒中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沔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南乡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公元313年名为西乡县)、蒲池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乐城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名为成固县)、黄金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兴道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 |
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县) | 梓潼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涪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武连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2年,公元310年)、黄安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2年,公元310年)、汉德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汉寿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0年—公元302年晋寿县,公元310年晋寿县)、剑阁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白水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 |
广汉郡——治广汉(今四川射洪县南) | 广汉县(公元266年—公元301年)、德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01年)、五城县(公元278年—公元285年,公元286年—公元301年)、雒县(公元266年,公元285年—公元301年)、什邡县(公元266年,公元285年—公元301年)、绵竹县(公元266年,公元285年—公元301年)、新都县(公元266年,公元285年—公元301年) |
新都郡——治雒(今四川广汉市北) | 雒县(公元266年—公元284年)、什邡县(公元266年—公元284年)、绵竹县(公元266年—公元284年)、新都县(公元266年—公元284年) |
涪陵郡——治汉复(今重庆市彭水县南) | 汉复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涪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汉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汉葭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万宁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 |
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市) | 江州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垫江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临江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枳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南充国县(公元279年前—公元283年前)、宕渠县(公元282年前—公元282年) |
巴西郡——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市) | 阆中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西充国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苍溪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2年,公元310年)、岐惬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2年,公元310年)、南充国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前,公元283年前—公元302年,公元310年)、汉昌县(公元266年—公元290年后)、宕渠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公元283年—公元290年后)、安汉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平州县(公元280年—公元302年,公元310年)、宣汉县(公元283年后——公元290年后) |
巴东郡——治鱼复(今重庆奉节县) | 鱼复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永安县,公元281年—公元303年)、朐忍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羊渠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0年—公元303年南浦县)、汉丰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北井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 |
宕渠郡——治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 | 宕渠县(公元290年后—公元313年)、汉昌县(公元290年后—公元313年)、宣汉县(公元290年后—公元313年) |
阴平郡——治阴平(今甘肃文县) | 阴平县(公元266年后—公元268年,公元296年)、平武县(公元266年后—公元268年,公元296年) |
武郡县——治下辨(今甘肃成县北) | 下辨县(公元296年)、河池县(公元296年)、沮县(公元296年)、武都县(公元296年)、故道县(公元296年)、氐道县(公元296年) |
新城郡——治房陵(今湖北房县) | 房陵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绥阳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昌魏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沶乡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 |
魏兴郡——治兴晋(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 兴晋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安康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西城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锡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长利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洵阳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郧乡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 |
上庸郡——治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 | 上庸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安富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北巫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武陵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上廉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微阳县(公元296年—公元313年) |
益州 | 蜀郡(公元289年—公元303年改名成都国)——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 成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广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繁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江原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临邛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郫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 |
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县) | 武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0年)、南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0年)、僰道县(公元266年—公元310年)、资中县(公元266年—公元310年)、牛鞞县(公元266年—公元310年) |
汶山郡——治汶山(今四川茂县北) | 汶山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升迁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都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广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兴乐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平康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蚕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广柔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 |
汉嘉郡——治青衣(今四川天全县东北) | 青衣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徙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严道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旄牛县(公元266年—公元303年) |
江阳郡——治江阳(今四川泸州市) | 江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0年)、符县(公元266年—公元310年)、汉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0年) |
朱提郡——治朱提(今云南昭通市) | 朱提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南广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汉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南昌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0年—302年南秦县)、堂狼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02年) |
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市) | 邛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会无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卑水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定苲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台登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 |
牂柯郡——治乏考 | 万寿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2年)、且兰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2年)、谈指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夜郎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毋敛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并渠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2年)、鄨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平夷县(公元266年—公元302年)、同并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 |
云南郡——治云南(今云南祥云县东南) | 云南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云平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梇栋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青蛉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姑复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邪龙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楪榆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遂久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永宁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 |
兴古郡——治胜休(今云南江川县北) | 胜休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进乘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句町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宛温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漏卧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贲古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毋掇县(公元266年—公元268年西丰县,公元269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镡封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汉兴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律高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都唐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西随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 |
建宁郡——治味(今云南曲靖市) | 味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昆泽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存䣖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新定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谈槀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漏江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毋单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同濑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牧麻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谷昌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连然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秦臧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双柏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俞元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修云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泠丘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滇池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建伶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同乐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 |
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市东北) | 不韦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雟唐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哀牢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博南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比苏县(公元266年—公元270年,公元284年—公元302年)、雍乡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南涪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永寿县(公元284年—公元302年) |
巴东郡——治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 | 鱼复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朐忍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南浦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汉丰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 |
涪陵郡——治汉复(今重庆市彭水县南) | 汉复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涪陵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汉平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汉葭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万宁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 |
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市) | 江州县(公元304年—公元310年)、垫江县(公元304年—公元310年)、临江县(公元304年—公元310年)、枳县(公元304年—公元310年) |
宁州 | 云南郡——治云南(今云南祥云县东南) | 云平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云南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梇栋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青蛉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姑复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邪龙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楪榆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遂久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永宁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2年) |
兴古郡——治胜休(今云南江川县北) | 律高县(公元275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句町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宛温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漏卧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毋掇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贲古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胜休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镡封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汉兴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进乘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都唐县(公元28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西随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 |
建宁郡——治味(今云南曲靖市) | 味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昆泽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存䣖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新定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谈槀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毋单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同濑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漏江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牧麻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谷昌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连然县(公元281年—公元283年)、秦臧县(公元281年—公元283年)、双柏县(公元281年—公元283年)、俞元县(公元281年—公元283年)、修云县(公元275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泠丘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滇池县(公元281年—公元283年)、建伶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同乐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 |
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市东北) | 不韦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永寿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比苏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雍乡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南涪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巂唐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哀牢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博南县(公元271年—公元283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 |
朱提郡——治朱提(今云南昭通市) | 朱提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南广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汉阳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南秦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堂狼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 |
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市) | 邛都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会无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卑水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定苲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台登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 |
牂柯郡——治乏考 | 万寿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且兰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谈指县(公元303年—公元312年)、夜郎县(公元303年—公元312年)、毋敛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并渠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鄨县(公元303年—公元312年)、平夷县(公元303年—公元312年) |
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县东北) | 滇池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秦臧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连然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建伶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谷昌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双柏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俞元县(公元303年—公元316年) |
平夷郡——治平夷(今贵州毕节市东) | 平夷县(公元313年—公元316年)、鄨县(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
夜郎郡——治夜郎(今贵州关岭县西) | 夜郎县(公元313年—公元316年)、谈指县(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
河阳郡——治河阳(今云南大理市东凤仪镇) | 河阳县(公元313年—公元316年)、楪榆县(公元313年—公元316年)、永宁县(公元313年—公元316年)、比苏县(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
青州 | 齐国——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 临淄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西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东安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广饶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昌国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般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新沓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梁邹县(公元275年—公元283年前) |
北海国——治平寿(今山东潍坊市南) | 平寿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都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下密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胶东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即墨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 |
济南郡——治平陵(今山东章丘市西北) | 平陵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东平陵,公元280年—公元313年)、历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祝阿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于陵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隰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东朝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菅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著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邹平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梁邹县(公元266年—公元274年) |
乐安国——治高苑(今山东淄博市西北) | 高苑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临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博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利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益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蓼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梁邹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3年)、寿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东朝阳县(公元281年—公元313年) |
城阳郡——治莒(今山东莒县) | 莒县(公元266年—公元288年)、姑幕县(公元266年—公元288年)、诸县(公元266年—公元288年)、淳于县(公元266年—公元298年)、东武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公元288年)、高密县(公元266年—公元298年)、壮武县(公元266年—公元298年)、黔陬县(公元266年—公元298年)、平昌县(公元266年—公元298年)、昌安县(公元266年—公元298年)、夷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朱虚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公元283年后—公元313年)、营陵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98年) |
东莱国——治掖(今山东莱州市) | 掖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黄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当利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卢乡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曲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㡉县(公元266年—公元313年)、长广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不其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挺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 |
长广郡——治不其(今山东青岛市北) | 不其县(公元277年—公元313年)、长广县(公元277年—公元313年)、挺县(公元277年—公元313年)、昌阳县(公元298年—公元313年) |
高密国——治乏考 | 壮武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黔陬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淳于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平昌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昌安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高密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营陵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安丘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广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剧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临朐县(公元299年—公元313年) |
徐州 | 彭城国——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 彭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留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广戚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后)、傅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后)、武原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后)、吕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梧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后)、蕃县(公元291年后—公元316年)、薛县(公元291年后—公元316年) |
下邳国——治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南) | 下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良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睢陵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公元283年—公元316年)、夏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后)、取虑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后)、僮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淮陵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司吾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下相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徐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后)、淩县(公元271年前—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公元311年后北淩县) |
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县) | 郯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祝其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朐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襄贲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利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赣榆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厚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兰陵县(公元266年—公元290年)、承县(公元266年—公元290316年)、昌虑县(公元266年—公元290年)、合乡县(公元266年—公元290年)、戚县(公元266年—公29016年) |
琅邪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市北) | 开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临沂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阳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缯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即丘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费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东安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公元288年)、蒙阴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公元316年)、东莞县(公元277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8年)、安丘县(公元277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8年)、临朐县(公元77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8年)、剧县(公元277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8年)、广县(公元277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8年)、盖县(公元277年—公元279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8年) |
东莞国——治乏考 | 东莞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9年—公元316年)、朱虚县(公元283年—公元283年后)、营陵县(公元283年—公元283年后)、安丘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9年—公元298年)、盖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9年—公元296年)、临朐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9年—公元298年)、剧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9年—公元298年)、广县(公元266年—公元276年,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公元289年—公元298年)、东武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公元289年—公元316年)、东安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公元289年—公元316年)、诸县(公元289年—公元316年)、姑幕县(公元289年—公元316年)、莒县(公元289年—公元316年)、蒙阴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 |
广陵郡——治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 | 淮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射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1年)、舆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海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广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盐渎县(公元281年—公元311年)、淮浦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江都县(公元285年—公元316年)、海西县(公元266年—公元311年)、淩县(公元281年—公元311年) |
临淮郡——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 | 盱眙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东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高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赘其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潘旌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高邮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淮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司吾县(公元280年后—公元29316年)、下相县(公元280年后—公元316年)、徐县(公元280年后—公元316年)、堂邑县(公元280年—公元303年) |
兰陵郡——治承(今山东枣庄市东南) | 承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兰陵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戚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合乡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昌虑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东安郡——治盖(今山东沂源县东南) | 盖县(公元297年—?)、东安县(公元297年—?) |
淮陵郡——治乏考 | 司吾县(公元297年—?)、徐县(公元297年—?) |
堂邑郡——治堂邑(今江苏南京六合区西北) | 堂邑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 |
荆州 | 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县) | 安陆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云杜县(公元280年—公元298年)、石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曲陵县)、平春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竟陵县(公元280年—公元298年)、 南新市县(公元266年—公元298年)、滠阳县(公元306年?—公元316年) |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 江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编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当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华容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316年前—公元316年)、鄀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枝江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旌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州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316年前—公元316年)、监利县(公元283年,公元284年—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前—公元316年)、石首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16年) |
南平郡——治作唐(今湖南华容县西),后移江安(今湖北公安县西北) | 作唐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孱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南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江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 襄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宜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中卢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临沮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邔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山都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旌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鄀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 |
南阳国——治宛(今河南南阳市) | 宛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西鄂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雉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鲁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犨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育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博望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堵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叶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舞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比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涅阳(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冠军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郦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襄乡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山都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穰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邓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蔡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棘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新野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随县(公元266年—公元282年前)、朝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复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83年前) |
义阳郡——治安昌(今湖北枣阳市南) | 安昌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新野县(公元283年—公元290年后)、穰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后)、邓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后)、蔡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后)、随县(公元282年前—公元287年)、棘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后)、厥西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6年)、平氏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义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平林县(公元266年—公元287年)、朝阳县(公元23年前—公元316年) |
新野郡——治乏考 | 棘阳县(公元276年—公元279年,公元290年后—公元316年)、蔡阳县(公元276年—公元279年,公元290年后—公元316年)、穰县(公元276年—公元279年,公元290年后—公元316年)、邓县(公元276年—公元279年,公元290年后—公元316年)、山都县(公元276年—公元279年,公元290年后—公元316年)、新野县(公元290年后—公元316年) |
南乡郡(公元289年—公元316年改名顺阳国)——治酂(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 | 酂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顺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南乡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丹水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武当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阴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筑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析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汎阳县(公元284年—公元316年) |
新城郡——治房陵(今湖北房县) | 房陵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秭归县(公元266年—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公元295年绥阳县)、昌魏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沶乡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 |
魏兴郡——治兴晋(今湖北郧系县西北) | 兴晋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平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5年)、安康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安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5年)、西城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锡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长利县(公元283年—公元295年)、洵阳县(公元283年—公元295年)、郧乡县(公元284年—公元295年) |
上庸郡——治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 | 上庸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安富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北巫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武陵县(公元283年—公元295年)、上廉县(公元282年前—公元295年)、微阳县(公元266年—公元295年)、广昌县(公元266年—公元279年,公元280年庸昌县) |
建平郡——治巫(今重庆市巫山县) | 巫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北井县(公元275年—公元316年)、泰昌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信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兴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建始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秭归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沙渠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宜都郡——治夷陵(今湖北宜都市) | 夷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夷道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佷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 | 临沅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龙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汉寿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沅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黚阳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6年)、酉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镡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沅南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迁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舞阳县(公元282年前—公元316年) |
天门郡——治零阳(今湖南慈利县) | 零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溇中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充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临澧县(公元283年—公元316年)、澧阳县(公元283年—公元316年) |
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市) | 临湘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攸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下雋县(公元280年—公元298年)、醴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刘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建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吴昌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罗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蒲圻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巴陵县(公元280年—公元298年) |
衡阳郡——治湘南(今湖南湘潭市西南) | 湘乡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重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湘南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湘西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烝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衡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后,公元290年后—公元306年衡山县)、连道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新康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益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 |
湘东郡——治酃(今湖南衡阳市) | 酃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茶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临烝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利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阴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新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新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 |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市) | 泉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祁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零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营浦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洮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永昌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观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营道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舂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泠道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应阳县(公元290年后—公元306年) |
邵陵郡——治邵陵(今湖南邵阳市) | 邵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都梁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夫夷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建兴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邵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南高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前,公元283年前—公元306年高平县)、新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武刚县(公元280年—公元306年) |
桂阳郡——治郴(今湖南郴州市) | 郴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耒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便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临武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晋宁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南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 |
武昌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鄂城区西) | 武昌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阳新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沙羡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沙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鄂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高陵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柴桑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寻阳县(公元280年)、邾县(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前) |
安成郡——治平都(今江西安福县) | 平都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宜春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新谕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永新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安复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萍乡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广兴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 |
随国——治随(今湖北随州市) | 随县(公元288年—公元316年)、平林县(公元288年—公元316年) |
竟陵郡——治云杜石城(今湖北钟祥市) | 云杜县(公元299年—公元316年)、竟陵县(公元299年—公元316年)、南新市县(公元299年—公元316年) |
建昌郡——治下雋(今湖北通城县西北) | 下雋县(公元299年—公元306年)、巴陵县(公元299年—公元306年) |
成都郡——治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 | 华容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前)、州陵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前)、监利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前)、丰都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前) |
扬州 | 淮南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 寿春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成德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下蔡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义城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西曲阳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平阿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历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全淑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阜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钟离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合肥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逡遒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阴陵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当涂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东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乌江县(公元280年—公元303年) |
庐江郡——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市北),后移舒(今安徽舒城县) | 阳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舒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灊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皖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寻阳县(公元281年—公元316年)、居巢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临湖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襄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龙舒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六安县(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松滋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前)、安风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前)、安丰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前)、蓼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前)、雩娄县(公元266年—公元275年前) |
丹杨郡——治秣陵(今江苏南京市) | 建邺县(公元282年—公元312年,公元313年—公元316年建康县)、临江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公元316年江宁县)、丹杨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于湖县(公元281年—公元316年)、芜湖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永世县(公元280年—公元303年,公元316年前)、溧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江乘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句容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湖熟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秣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宣城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 | 宛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宣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陵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吴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临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石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泾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春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广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宁国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怀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毗陵郡——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 | 丹徒县(公元280年武进县,公元281年—公元316年)、云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公元316年曲阿县)、武进县(公元281年—公元316年)、延陵县(公元281年—公元316年)、毗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0年,公元311年—公元316年晋陵县)、暨阳县(公元281年—公元316年)、无锡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吴郡——治吴(今江苏苏州市) | 吴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嘉兴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海盐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盐官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钱唐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富春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桐庐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建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寿昌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海虞县(公元283年—公元316年)、娄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沙中县(公元280年)、新城县(公元283年后—公元289年前) |
吴兴郡——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 | 乌程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阳羡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03年)、临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余杭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武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东迁县(公元282年—公元316年)、於潜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故鄣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原乡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长城县(公元282年—公元316年) |
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 山阴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上虞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余姚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句章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鄞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鄮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始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剡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永兴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诸暨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东阳郡——治长山(今浙江金华市) | 长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永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乌伤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吴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太末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信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丰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定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遂昌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新安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县西北) | 始新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遂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黟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歙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海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黎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临海郡——治章安(今浙江台州市章安镇) | 章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临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始丰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永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宁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松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固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始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罗江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 |
建安郡——治建安(今福建建瓯市) | 建安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吴兴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东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建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前,公元282年前—公元290年建阳县)、将乐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昭武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公元282年—公元290年邵武县)、延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东安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候官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 |
晋安郡——治候官(今福建福州市) | 原丰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新罗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宛平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同安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候官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罗江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晋安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温麻县(公元283年—公元290年) |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市) | 南昌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海昏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新淦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建城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望蔡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永修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建昌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吴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豫宁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彭泽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艾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康乐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丰城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新吴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宜丰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钟陵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 |
临川郡——治临汝(今江西抚州市) | 临汝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西丰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新南城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东兴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南丰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永城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宜黄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安浦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西宁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新建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 |
鄱阳郡——治广晋(今江西鄱阳县北) | 广晋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鄱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乐安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余干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鄡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历陵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葛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晋兴县(公元283年前—公元290年)、上饶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 |
庐陵郡——治石阳(今江西吉水县北) | 西昌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高昌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石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巴丘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南野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东昌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遂兴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吉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兴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阳丰县(公元280年—公元290年)、揭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赣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雩都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平固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南康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宁都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 |
南康郡——治雩都(今江西于都县东北) | 赣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雩都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平固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南康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揭阳县(公元282年—公元283年,公元284年—公元290年陂阳县)、宁都县(公元282年—公元290年) |
历阳郡——治历阳(今安徽和县) | 历阳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乌江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 |
义兴郡——治阳羡(今江苏宜兴市) | 阳羡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义乡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国山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临津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永世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前)、平陵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 |
湘州(公元307年,司马炽分立) | 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市) | 临湘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攸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蒲圻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醴陵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罗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吴昌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刘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建宁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 |
衡阳郡——治湘南(今湖南湘潭市西南) | 湘南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湘乡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益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新康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衡山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重安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烝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湘西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连道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 |
湘东郡——治酃(今湖南衡阳市) | 酃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新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利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阴山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临烝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荼陵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新宁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 |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市) | 泉陵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祁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永昌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零陵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洮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观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营蒲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营道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泠道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舂陵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应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 |
邵陵郡——治邵陵(今湖南邵阳市) | 邵陵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邵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高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都梁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夫夷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建兴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新县(公元307年—公元307年后)、武刚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 |
建昌郡——治下雋(今湖北通城县西北) | 下雋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巴陵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 |
桂阳郡——治郴(今湖南郴州市) | 郴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便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耒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南平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临武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晋宁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 |
临贺郡——治临贺(今广西贺州市东南) | 临贺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封阳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冯乘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富川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兴安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谢沐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 |
始安郡——治始安(今广西桂林市) | 始安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荔浦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平乐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熙平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常安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永丰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始阳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 |
始兴郡——治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东南) | 曲江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桂阳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含洭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浈阳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中宿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始兴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阳山县(公元307年后—公元316年) |
江州(公元291年,司马衷分立) |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市) | 南昌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海昏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新淦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建城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望蔡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永修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建昌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吴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豫宁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彭泽县(公元291年—公元306年)、艾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康乐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丰城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新吴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宜丰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钟陵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鄱阳郡——治广晋(今江西鄱阳县北) | 广晋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鄱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乐安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余干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鄡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历陵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葛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晋兴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庐陵郡——治石阳(今江西吉水县北) | 西昌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高昌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石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巴丘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南野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东昌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遂兴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吉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兴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阳丰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临川郡——治临汝(今江西福州市) | 临汝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西丰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新南城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东兴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南丰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永城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宜黄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安浦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西宁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新建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南康郡——治雩都(今江西于都县东北) | 赣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雩都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平固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南康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陂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宁都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建安郡——治建安(今福建建瓯市) | 建安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吴兴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东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建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将乐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邵武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延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晋安郡——治候官(今福建福州市) | 原丰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新罗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宛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同安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候官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罗江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晋安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温麻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武昌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鄂城区西) | 武昌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阳新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沙羡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沙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鄂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高陵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柴桑县(公元291年—公元303年) |
桂阳郡——治郴(今湖南郴州市) | 郴县(公元291年—公元306年)、便县(公元291年—公元306年)、耒阳县(公元291年—公元306年)、南平县(公元291年—公元306年)、临武县(公元291年—公元306年)、晋宁县(公元291年—公元306年) |
安成郡——治平都(今江西安福县) | 平都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宜春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新谕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永新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安复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萍乡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广兴县(公元291年—公元316年) |
寻阳郡——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 柴桑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寻阳县(公元304年—公元316年)、彭泽县(公元307年—公元316年) |
交州 | 合浦郡——治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 | 合浦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南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荡昌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徐闻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毒质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珠官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晋始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 |
交趾郡——治龙编(今越南河北省仙游县东) | 龙编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苟屚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望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西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武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朱鸢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曲昜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交兴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北带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稽徐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定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南定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海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封溪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平道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 |
新昌郡——治乏考 | 麊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嘉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吴定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封山县(公元280年后—公元316年)、临西县(公元280年后—公元316年)、西道县(公元280年后—公元316年) |
武平郡——治乏考 | 武兴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进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根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武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扶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 | 胥浦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移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津梧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建初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常乐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扶乐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松原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高安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宁夷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军安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 |
九德郡——治乏考 | 九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阳成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公元316年阳远县)、咸驩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南陵县(公元283年—公元316年)、扶苓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曲胥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蒲阳县(公元281年—公元316年)、都洨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西安县(公元280年后—公元316年)、卢容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象林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朱吾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西卷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比景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 |
日南郡——治卢容(今越南平治天省广田县东) | 卢容县(公元282年—公元316年)、象林县(公元282年—公元316年)、朱吾县(公元283年—公元316年)、西卷县(公元283年—公元316年)、比景县(公元283年—公元316年)、无劳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寿泠县(公元289年—公元316年) |
广州 | 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广州市) | 番禺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四会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增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博罗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龙川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平夷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临贺县(公元282年) |
临贺郡——治临贺(今广西贺州市东南) | 临贺县(公元280年—公元281年,公元283年—公元307年后)、谢沐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冯乘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封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兴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富川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始阳县(公元283年前—公元307年后) |
始安郡——治始安(今广西桂林市) | 始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始阳县、平乐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荔浦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尚安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公元283年—公元307年后常安县)、熙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永丰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 |
始兴郡——治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东南) | 曲江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桂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始兴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含洭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浈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中宿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阳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07年后) |
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市) | 广信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端溪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高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鄣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猛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丰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建陵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宁新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元溪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临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都罗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武城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丁留县(公元286年—公元316年) |
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市西) | 布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阿林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广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新邑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领方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郁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晋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始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武熙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远县(公元285年—公元316年) |
桂林郡——治潭中(今广西柳州市东南) | 潭中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武丰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粟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洋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龙冈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夹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常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军腾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
高凉郡——治思平(今广东恩平市北) | 思平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安宁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高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广化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海安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莫阳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化平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西平县(公元283年后—公元316年) |
高兴郡——治乏考 | 广化县(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海安县(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化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莫阳县(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西平县(公元280年—公元283年后) |
合浦属国都尉(公元280年—公元285年,公元286年—公元316年宁浦郡)——治宁浦(今广西横县南) | 宁浦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兴道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吴安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涧阳县(公元286年—公元316年)、平山县(公元280年—公元316年)、始定县(公元280年—公元282年) |
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后期的战乱使得户口大多失载。《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一共有2459840户,人口数是16163863。《三国志》则记载,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国有377万户。
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晋书》记载的仅为列入州县版籍的户口数,但西晋沿三国之旧,也有大量不入州县编户人口的存在,主要有:荫附户——佃客、部曲;官、私奴婢;兵户;吏户;百工、鼓吹(匠户、乐户);流散户;北方少数民族。王育民根据史料推算出,公元306年西晋盛时,州县编户加上未编入州县的,西晋应有800万户、4500万口左右。这数字不仅高于三国时期,且年均增长率也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人口发展相衔接。
东汉末年以来,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这个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氏、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五胡加上南方的巴人,合称“六夷”。匈奴迁往晋北,鲜卑迁于代郡及云中一带,羯人被称作匈奴别部,居上党及太行山带。氏、羌大部迁至关中。至于巴人则迁于汉中、略阳等地。
在司马炎登基后,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二万多部落前来归附,随后又有匈奴人胡太阿厚、胡都大博及萎莎胡、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人带部落共十多万人来归附。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也作为藩王的战力参与了“八王之乱”。
西晋末年,经历“八王之乱”的晋朝国力衰微,中原周边部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入侵中原。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司马炽被刘聪俘虏,引发永嘉之乱。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当时随晋室南迁的大多是官宦士绅,其打扮为峨冠博带,因此这次大规模南迁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据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和王仲《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与估计,南渡人口规模在90 万左右,相当于西晋强盛时北方人口的 1/8、东晋南朝时人口的 1/6。
品官占田荫客制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占田10顷。第一、二品可荫佃客50户,第三品10户,第四品7户,第五品5户,第六品3户,第七品2户,第八、九品1户,第六品以上可荫衣食客3人,第七、八品2人,第九品1人。另外,他们还可以按官品高低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这些佃客衣食客和亲族为私家人口,只向品官交租、服役,不负担国家的徭役赋税。
西晋的中央官职承袭曹魏,但又有所不同。西晋建立后,设置了“八公”,分别是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其中,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都是荣誉头衔;太尉、司徒、司空虽有宰相之名,但实际上只剩司徒还拥有评定全国人才优劣以作为官吏任用、黜陟的依据的权利。
曹魏后期,属于宰相的实权开始转移到尚书台。西晋时期,尚书台已基本形成宰相机构,尚书台长官基本相当于汉代三公,是国家宰相。此时尚书台的权利体现在:在宫中与皇帝议政、代替三公监督百官执行各项决定、处理日常政务;有权独立颁下文书,指挥政务;尚书长官在名义上也开始被视为宰相。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改了分封制,封了宗室子弟为王,以郡为国。食邑二万户是大国,设上中下三军,士兵五千人;食邑万户是次国,设上下军,士兵三千人;食邑五千户是小国,设一军,士兵一千五百人。诸王不到封地,而是留在都城做官。
从司马衷时期开始,滥封现象越发严重。司马伦仅一次增封食邑就有五万户。其他等级户邑标准也有所改变:郡公食邑八千户;侯食邑五千户;县公食邑千八百户;县侯食邑千五百户;乡侯食邑千户;亭侯食邑七百户;关内侯食邑百户。
司马昭做晋王时,命贾充、太傅郑冲、司徒荀颉、中书监荀勖、中军将军羊祜、中护军王业、廷尉杜友、守河南尹杜预、散骑侍郎裴楷、颍川太守周雄、齐相郭颀、骑都尉成公绥、尚书郎柳塾及吏部令史茔泾等十四人负责改定法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律法改定完成,司马炎颁布该律法。
晋律(亦称“泰始律”)基本精神是“礼律并重”,进一步“寓礼于法”,将儒家“三纲五常”的道德教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并制定了“八议”制度以维护贵族官僚地主特权,明确规定了封建法律的不平等性。“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八种人犯罪,轻者减免,重者则奏请皇帝酌情裁定。东晋南朝法律基本上沿用西晋律法。
西晋州长官为州牧或刺史,主掌一州之军政民事。州官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次者为持节都督,再次者为假节都督。州下为郡、国。西晋郡级机构内,主吏称太守,加将军衔,主郡政。王国内除王之外,置相,职同太守。郡下为县。县大者主官称令,小者称长。侯国则置相,职同令(长)。属佐有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等。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门阀士族的支持,重用魏晋功臣后代,对他们采取了更大限度的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政治上,他们累世高官厚禄;经济上,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口,享有免租免役的特权;社会地位上,他们高人一等,在联姻、乘坐、习俗等诸多方面与寒族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重视门第。寒族要做官,晋升渠道在于士族的一念之间。
西晋除了兴办传统的太学外,司马炎下令创立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太学传授相同内容,官品五品以上的弟子方能人学。另设一所传授相同内容的中央官学,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后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国子学名存实亡。公元309年,国子学和太学郡被焚烧,彻底名实俱亡。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司马炎重申前令“罢农官为郡县”,民屯制度正式罢废。屯田客一部分成为郡县官吏的国家佃客,一部分成为私人佃客,还有一部分成为自耕农民。而军士屯田制度,始终没有废除。
占田制又称占田课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30亩。此外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岁、61岁以上至65岁为次丁)25亩,次女不课。所谓占田,并不是官府占田,而是指国家准许农民可以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能否占足,官府并不负责。所谓课田,是指农民向政府交纳田租的土地数量,每亩收税各八升,不论占田足否,均按此定额征收。少数民族人民要交纳“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28文。
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规定。丁男之户,每年交纳户调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折半交纳。征收租调时,仍实行“九品混通”办法,即官府预先把纳租调户按贫富分成九等,按等级征租调。上述定额是九等的平均数量。对于边境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者每户纳“蜜布”一匹,远者纳一丈。
司马炎为安置内附和北归的少数民族,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推行怀柔政策:册封,朝贡,西晋王朝会给予大量回赠;抚纳;禁止买卖夫余国人口。西晋继承了曹魏时代在西域的统治,中央政府继续在高昌设立戊己校尉,屯田戍边;在海头城设立西域长史,督护西域各国。西域长史下面设有西域校尉、宜禾校尉来分别管理军务和民政。
西晋对少数民族的内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积极的内徒,符合少数民族本身的发展;另一种是消极、被动的内徒,这种内徙是在封建政权的强制下实现的,剥夺了内徙各少数民族的居住权,违背了他们的本身的愿望,如乌桓、氏、羌在强制内徙后,成为封建政权的掠夺对象,被利用来组成精兵,四处打仗。
西晋政权继承了三国统治者所实行的以士家制度或兵户制度等形式出现的世兵制度。西晋时期的世兵制具有典型的士兵制所具有的一切特征,表现出作为世兵制所共有的兵民分离、另立兵籍、世代为兵、身份低贱和人身极不自由等共性。为扩大兵源,西晋还发奴僮和嫡发罪犯为兵,作为世兵制的补充。士族官僚则享有免役的特权。军队的主要兵种是步兵,其次有骑兵和水军。
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直属朝廷,编为军、营,平时驻守京城内外,有事出征。驻在城内的中军为宿卫兵,由左、右二卫负责宫殿宿卫,其他军、营担任宫门和京城宿卫。驻在京城外的中军称牙门军,无宿卫任务。中军力量强大。
外军驻守重要州镇,由都督分领。司马炎为加强王室对军队的控制,用宗室诸王充任都督,出镇四方,并允许诸王置兵,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两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成为外军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西晋时期境外各族分布情况基本与曹魏时期相同,与四夷相接壤。四夷分别是东夷(夫余国、马韩、辰韩、肃慎氏、倭人、裨离等十国),西戎(吐谷浑、焉耆国、龟兹国、大宛国、康居国、大秦国),南蛮(林邑、扶南)和北狄(匈奴)。
其中,夫余国在司马炎时期频繁来朝贡,其于太康六年(公元285年)被鲜卑慕容廆袭击,司马炎派人帮助夫余复国,并禁止买卖夫余国人口。马韩在太康年间也是频繁来朝贡,并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请求内附。辰韩在太康年间派遣使者进献过贡品。肃慎氏在景元末年就曾献贡楛矢、石砮、弓甲、貂皮等物,都被魏元帝送给了司马昭,等到太康初年,肃慎氏又来朝贡。而从司马懿时期开始,倭人就派人朝见进贡,直至司马炎建国后也没间断。裨离等国在泰始三年(公元265年)派人来朝贡,之后牟奴、模卢、于离末利、蒲都、绳全、沙楼等国在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向东夷校尉何龛请求归附。
焉耆国王和龟兹国王在太康年间都派自己的儿子入朝奉侍,在这期间,大秦国、林邑、扶南也都派人朝贡。而在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司马炎封大宛国王蓝庾为大宛王,蓝庾死后由他的儿子继位,新王派使者进献了汗血宝马。在泰始年间,康居国也进献过好马。
司马炎登基后,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二万多部落归附,司马炎接纳并将其安置在宜阳城。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单于刘猛反叛,司马炎派兵镇压。后该部杀长史泄愤,逐渐成为边境的祸患。有大臣提议将这些人迁回原地,司马炎没同意。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到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匈奴人胡太阿厚、胡都大博及萎莎胡、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人带部落共十多万人来归附,其中都督还带来了二万二千头牛、十万五千只羊,以及不可计数的车辆帐篷。司马炎接纳并安抚了他们。而到了司马衷时期,四夷对晋的态度有所改变,匈奴郝散进攻上党,随后郝度元又率领冯翊、北地羌胡攻破二郡。
西晋时期,江统等人提出“徒戎论”,以儒家经典中的畿服理论为依据,认为应该把内迁的四夷迁回其原来居住的地方,贯彻“内中国而外四重”的思想,从而解决夷夏矛盾并实现中原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和理论。然而,徒戎论并未得到支持和贯彻,西晋仍旧延续两汉以来的“用夷”策略,即以夷制夷、以夷为兵、化夷为民以及驱夷为隶。
泰始二年(266年),司马炎重申前令“罢农官为郡县”,民屯制度正式罢废。屯田客一部分成为郡县官吏的国家佃客,一部分成为私人佃客,还有一部分成为自耕农民。而军士屯田制度,始终没有废除。
占田制又称占田课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30亩。此外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岁、61岁以上至65岁为次丁)25亩,次女不课。所谓占田,并不是官府占田,而是指国家准许农民可以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能否占足,官府并不负责。所谓课田,是指农民向政府交纳田租的土地数量,每亩收税各八升,不论占田足否,均按此定额征收。少数民族人民要交纳“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28文。
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规定。丁男之户,每年交纳户调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折半交纳。征收租调时,仍实行“九品混通”办法,即官府预先把纳租调户按贫富分成九等,按等级征租调。上述定额是九等的平均数量。对于边境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者每户纳“蜜布”一匹,远者纳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规定:一品官有权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占田10顷。第一、二品可荫佃客50户,第三品10户,第四品7户,第五品5户,第六品3户,第七品2户,第八、九品1户,第六品以上可荫衣食客3人,第七、八品2人,第九品1人。另外,他们还可以按官品高低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这些佃客衣食客和亲族为私家人口,只向品官交租、服役,不负担国家的徭役赋税。
民间手工艺以纺织业为主。由于农民普遍要交绸绢,因而绢的生产数量很大。而皇宫和官府所需的车服仪仗等日常用品,均由官府手工业机构供应。当时的纺织业品种不少,尤其是丝织业,更显发达。不仅有绫、绮、纱、锦等花色品种,而且从平吴后,司马炎论功行赏,羊祜、王濬、张华三人各赐绢万匹,王浑、唐彬、王戎也赐绢数千匹的记载来看,可证西晋丝织业的相当发达。
西晋的陶瓷业也很发达。当时江南地区烧制青瓷的瓷窑数量和规模,远远超过东吴时期。以浙江上虞县为例,这里发现的西晋瓷窑窑址有 60多处,比东吴时期的30 多处增加了 1倍。西晋青瓷的造型、装饰,继承和发展了东吴的青瓷工艺,取得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成就。这个时期的烧瓷工匠已经发明和熟练地掌握了烧制釉下彩青瓷的先进工艺,烧制出精美的釉下彩瓷器。江苏省南京市南郊雨花台长岗村的1座晋初墓中,出土了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瓷釉青黄,瓷胎灰白,彩绘为褐黑色,分组绘成仙人、仙草、神禽、神兽等富有神秘色彩的图案。器盖上贴塑神鸟,器体上也分组贴塑神鸟、铺首、佛像等装饰。在瓷器发展史上,这是一件划时代的青瓷珍品。
自三国起,黄金和白银的开采已很普遍,但金银还极少作为流通货币,大多用于制作观赏品和装饰品。金首饰的种类有步摇、金爵钗、钏镯、耳环、耳坠子、戒指等,大体上和汉代的相同,但式样上有创新,如“五兵佩”是晋代妇女所戴的兵器形的发饰,且工艺上这时也有新的发展。西晋的金珠全部是空心,直径是0.5~2.0厘米,有的珠为球形;有的珠为垂露形,外表用极小的金粒组成几何形图案:有的为多角形,镂空成花纹;还有的为圆形、扁圆形,镶嵌宝石。也有两件用金丝和金珠编成花篮形的饰品。这些附于簪钗之上的珠花,或用于装饰服装的“珠襦”,或是装饰鞋的“珠屦”。在南京卫岗西晋墓中,就发现了各式金银器,有金戒指、金发钗、银发钗等。
盐铁是西晋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西晋的盐业管理机构基本继承了三国旧制,也设有司盐都尉等主管盐业,如著名池盐产区河东安邑就设有“司盐都尉,别领兵五千。”西晋盐政在法令上明确禁止私盐,由政府垄断盐业资源,实行盐业专卖。
西晋冶铁也大体沿袭三国的做法。西晋由卫尉掌江右诸冶,冶官称冶令:“汉有铁官,晋置令,掌工徒鼓铸,隶卫尉。”卫尉“领冶令三十九,户五千三百五十,冶皆在江北。”江南也有梅根、冶塘、铁砚山、剡县、武昌、会稽等冶,建康也有东西二冶。江左诸冶隶属扬州,不归卫尉。这是由国家经营的冶铁业。汉魏时期就已发明的把生铁炒成熟铁而锻成钢材的炒钢法,西晋时期普遍用来炼制百炼钢刀。南方还出现了锻制熟铁再灌注生铁的灌钢法。这是提高炼钢效率的一种方法。
西晋时期也已有青铜制造业。北京市顺义县大营村、江苏省南京市西岗、江苏省仪征县和江西省新干县等地发掘的西晋墓葬中,出土了很多铜镜,都相当精美。镜上的纹饰,有鸟、兽、鱼、规矩、柿蒂、仙人等等,图案繁缛,镂刻精细。南京市出土的一件镏金铜带钩,铸有兽头、神兽食鱼、飞鸟等图案,造型别致,构思新奇。
三国时期,出版物的材料还处于纸、简、帛并行时期。到了西晋,造纸的材料有大的突破,出现了用藤造的纸,纸写本进一步流行。20世纪初以来,在我国新疆地区以及中亚地区不断发掘出西晋时期的纸写本遗物,六七十年代,又发掘到写于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标有确切年代的纸写之书,说明了纸写本使用范围的广泛。此外,三国西晋时期,我国出版的图书还流传到国外。西晋时,《论语》已经流传到日本。
西晋的造船业也在三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泰始年间,王濬曾奉命在蜀中督造大船,以备伐吴之用,其大船连舫,方一百二十步,可容纳二千人。其余水战时所用的船舰还有飞云船、苍隼船、飞鸟舡、金舡等名目,或形制高大,或船速快捷,而且造船所用的木材也坚劲耐用。
曹魏文帝时,曾废除钱币而专用谷帛,但时间一长就弊端丛生,有的把谷子掺杂水湿增加重量,有的尽力制成薄绢,即使严刑惩治也不能禁绝。所以魏明帝时又恢复使用五铢钱。西晋建立后,除绢帛外,继续沿用汉魏的五铢钱。
在太康年间,西晋涌现了一批颇有成就的诗人和文学家,成为“太康文学”的代表。太康诗人的佼佼者,素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说。陆机的主要成就,是在他所写的《文赋》中提出了自己的文艺理论。陆机的这些见解,把“情”字放在第一位,重情感而不作无病呻吟,继承了建安文学传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族对文学的要求,影响了西晋一代文风。西晋诗文中,左思的《咏史诗》富有生命力。左思还曾因《三都赋》而名噪一时,使洛阳为之纸贵。张华的《鹪鹩赋》《归田赋》、成公绥的《啸赋》,陆机的《招引诗》《应嘉赋》,陆云的《逸民赋》,潘岳的《秋兴赋》《闲居赋》《许由颂》,挚虞的《思游赋》,左思的《咏史诗》《招隐诗》等作品都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无限向往。太康时期的文风,大抵以追求绮靡为时尚,此时的作品,颇多雕琢字句,注重辞藻。
西晋经学由中原本土经学、蜀地经学和东吴经学等组成,学术源源各异。蜀经学受荆州之学之影响,东吴经学以《易》《玄》等为主,但尽管如此,它们都表现出今古文兼治的特点。一些由蜀入晋的学者大多今古文兼治,如文立治《毛诗》《三礼》,陈寿治《尚书》《三传》,司马胜之学通《毛诗》、治《三礼》;常勖治《毛诗》《尚书》; 何随治《韩诗》《欧阳尚书》;王化治《毛诗》《三礼》《春秋公羊传》;李宓治《春秋左传》等。从这些学者的治经来看,带有蜀学以今文为主、兼精古文的特点。
西晋的史学著作,主要有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彪的《续汉书》。陈寿是三国西晋时人,先在蜀汉做官,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任著作郞,撰写《三国志》六十五篇。司马彪是西晋宗室子弟,官至散骑侍郎,著有《续汉书》80卷,论次东汉史事,包含纪、志、传。此外,张华的《博物志》、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著作,也在西晋史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竹书纪年》,也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编年体先秦史。据说,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人盗汲县偏西之战国魏襄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大部分被毁。在所余部分中有纪年十三篇,经束皙、荀勗等人察看,知是古代史书,遂整理为二十篇,又《竹书异同》一篇。这是《纪年》出土时间一种较通行的说法。
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烦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物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而存在,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认为万物“自生”、“自有”所以存在,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玄学和清谈之兴,源于东汉,兴起于曹魏。东汉末年,政治集团分裂,热心政治的不少名士被卷入夺权争斗漩涡而相继被杀。那些不满现实又惧祸的士大夫,便转而采取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态度,以玄谈为事,积而成习,清谈玄学便成为高门大族的趣尚,逐渐占据时代思想的主导地位。西晋代魏后,玄学继续盛行,并逐渐将议题集中于庄子哲学。当时上层人物盛行清谈,所讨论的都是一些形而上的抽象命题,比如有与无、才与性、本与末等等。
当代学者认为西晋玄学代表人物应是裴頠和郭象。裴頠是裴秀的儿子,作《崇有论》,在哲学上提出“至无者无以能生,始生者自生也”的观点。郭象则进一步发展了裴頠的崇有论思想,提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等新的命题,并在万物“自生”说的基础上提出“独化”的概念,把崇有论推向极端。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至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佛教学者竺法护、安法钦、彊梁娄至等人分别在敦煌、洛阳、天水、长安、嵩山、陈留、淮阳、相州、广州等地,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他佛教活动。
西晋佛教活动,主要还是译经。这一阶段从事译经的主要有竺法护、安法钦、法立、法炬、无罗叉(一作无叉罗)、竺叔兰、彊梁娄至、帛远、聂承远、聂道真、支法度和若罗严这十二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二百七十五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五十八部,合计三百三十三部。其中最突出的是竺法护,所译出的大小三藏经典共一百五十四部。
相传西晋时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的寺院一共有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而在现存记载中,西晋时洛阳有白马寺、东牛寺、菩萨寺、石塔寺、愍怀太子浮图、满水寺、槃鵄山寺、大市寺、宫城西法始立寺、竹林寺等十余所。
地官裴秀制作的《禹贡地域图》,是研究制图六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中国科学史事业开拓者王庸将之视为“中国地图史上至可宝贵之材料”;当代地理学领军人物陈述彭也誉之为“世界地图史上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最古老的文献”。
西晋乐律家荀勖在律学研究上也颇有成就。他制成发音准确的新律笛十二枚,用以调整律吕,并且计算出相当准确的管口校正数,得出了确定各笛长度和笛上各个按孔距离的规律,被后世称为“荀勖笛律”或“晋泰始笛律”。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书。该书共有十卷,首列“脉形指下秘诀”,说明诊脉的部位和二十四种脉象的辨认方法。后世中医脉诊都是以该书论脉为根据。
皇甫静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共有十二卷,收录穴位名349个,比《黄帝内经》多 189个,逐一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介绍了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并对五脏与五官的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的关系、津液运行,甚至是精神状态、音乐对内脏器官的影响等诸多问题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奠定了中华针灸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