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简称为莞工,英文名称为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英文缩写为DGUT,学校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该校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且还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东莞理工学院的:学校历史、办学条件、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学校校区、校园风貌、学校领导、杰出校友、学校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东莞理工学院

英文名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别名

莞工

成立日期

1990年

所属地区

广东省东莞市

地址

松山湖校区: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大学路1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

占地面积

2130多亩

学生人数

超2万人

教师人数

1732人

现任领导

名誉校长:杨振宁

校庆日

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

校训

学而知不足

院校代码

11819

专业数量

59个

简介

1990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0年6月,该校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8年5月,该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于2021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3年3月,该校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占地2130多亩。学校有教职工1732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80人、副高职称人员387人、博士797人。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超2万人,继续教育学生近2万人。该校设有20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还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历史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1991年7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提前招生,1992年4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2002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5月,该校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5年9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

2018年5月,该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东莞市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支持学校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2021年5月,该校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8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到202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设有20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覆盖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学制4年。

学院

专业名称

学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

4年

物联网工程

4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4年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含卓越计划班)

4年

通信工程

4年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4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年

自动化

4年

智能制造工程

4年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4年

土木工程

4年

工程管理

4年

环境科学

4年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卓越计划班)

4年

机械电子工程

4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4年

工业工程

4年

工业设计

4年

工商管理

4年

会计学

4年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4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

4年

经济与金融

4年

物流工程

4年

投资学

4年

质量管理工程

4年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

法学

4年

行政管理

4年

社会工作

4年

知识产权

4年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4年

工业设计

4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年

经济与金融

4年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应用化学(含卓越计划班)

4年

食品质量与安全

4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4年

能源化学工程

4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

4年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4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

4年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

4年

英语

4年

广播电视学

4年

广播电视编导

4年

文化产业管理

4年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4年

音乐学

4年

舞蹈编导

4年

汉语言文学

4年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4年

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

通信工程

4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年

软件工程

4年

生命健康技术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

4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

4年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软件工程

4年

网络工程

4年

网络空间安全

4年

国际微电子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4年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4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继续教育学院

/

/

国际学院

/

/

学生社区知行学院

/

/

创新创业学院

/

/

注:截至2023年4月。

师资规模

截止到2021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有专任教师1151人,外聘教师313人,杰出人才58人,学科领军人才9人,学科方向领军人才38人,学科骨干人才41人,国(境)外人才4人,校长特聘人才7人,产业精英人才3人,新引进青年博士489人,累计引进海内外博士后130人。

人才类别

姓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炳琨、王立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全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沈学民

巴西科学院院士、杰出人才

袁锦昀

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袁华强

注:截止2023年4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有4个学科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有4个,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的学科有6个。

类别

名称

一级学科硕士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点

资源与环境、机械、国际商务、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

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

广东省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土木工程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5个,省一流专业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8个,创业见习基地8个。截至2023年3月,该校有1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类别

名称

国家级一流专业

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社会工作、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工程管理、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小学教育、英语、广播电视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省级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

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省重点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省一流本科专业

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工程

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通信工程、社会工作、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工商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工程、自动化、会计学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2018年11月21日,东莞理工学院与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的协调下,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打造的“东莞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正式入驻大学创新城。

2021年5月,学校与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的特点与不同院校专业的匹配,邀请相关院校、企业开展链群精准对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校、政、企多方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地洽谈对接。

国际合作

截至到202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与英、美、加、澳、法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2016年,学校成立国际学院,成为东莞市首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土高校,累计招收来自49个国家的458名留学生。2017年,学校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2018年,学校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世界前100的名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学校作为“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与古巴、巴西等5个国家共8所拉美大学(研究机构)达成合作。学校获欧盟委员会立项批准3个“伊拉斯谟+”计划交流项目。学校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建有多个海外创新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38个。该校有1个研究院,建设12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科研机构

机构名称

校所联合实验室

东莞理工学院-散裂中子源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

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中国散裂中子源机电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

中子探测与快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

省级工程中心

广东省废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研究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高校化工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广东省结构损伤超声/微振监测与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高性能低能耗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普通高校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

重大科技平台

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机器人性能与质量检测中心

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及中子散射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激光先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

科技资源大数据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3D打印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机器人性能与质量检测中心

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科技资源大数据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到202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建有松山湖、莞城校区两个图书馆,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为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204.3万册,有38个数据库、175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

学术期刊

刊名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

编辑出版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编辑部

刊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4年

办刊宗旨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执行国家出版法律法规;立足东莞,面向全国,积极参与和促进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和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服务,为东莞乃至全国的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学术繁荣服务

荣誉

1995年荣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三等奖;2003年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备注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被以下数据库全文收录:(1)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3)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4)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5)中教数据库

注:截至2023年4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科研成果

截止到2021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

类别

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

国家级

基于高能效纳晶薄膜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基于PVDF管式微滤膜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

2016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绿色溶剂的设计、开发及其污染物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绿色-低碳-健康生态厂区构建技术体系及应用

2019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省级

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网络安全检测与监控审计系统

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东莞理工学院

校徽标识主要由中文校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题写)、英文校名及DGUT四个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三条竖线分别象征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图案与外圆相连接、与绿色相映衬,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学院扎根莞邑大地。

学校校训

学而知不足

释义:式样采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在东莞理工学院的题词。"学而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实践、钻研、成才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研究的过程,广义上都是"学"的范畴。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强、创新、追求卓越。

东莞理工学院

2008年2月26日至27日,杨振宁先生第二次莅临莞工指导,为校训石揭幕,题词“学源于思”,亲植罗汉青松,并颁发“杨振宁奖学金”。

学校校区

东莞理工学院设有两个校区,松山湖校区和莞城校区。

松山湖校区

松山湖校区,地址为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大学路1号,占地面积约为1800多亩(含370亩国际合作创新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的教学地点。该校区有孔子像、行政楼、校训楼等标志建筑或景观。

莞城校区

莞城校区,地址为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学院路251号,占地330多亩,占地面积约为330多亩,是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学院的教学地点。该校区有人才之星雕塑、大礼堂、鸳鸯湖等标志建筑或景观。

校园风貌

东莞理工学院

杨振宁教研楼用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2层,是集高端教研工作会议、重要教学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权威访问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功能空间。

东莞理工学院

在松山湖校道旁,矗立着“时不我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意钟表,钟表通过卫星精确校对时间,表盘上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词。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名誉校长

杨振宁

党委书记

成洪波

党委副书记 校长

马宏伟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赖日辉

党委副书记

李忠红

党委委员 副校长

杨敏林

党委委员 副校长

李文芳

注:截止到2023年4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历任领导

姓名

职称

任职时间

姚锦柏

临时党委书记

1992.4——1993.2

张遐龄

党委书记

1993.2——1995.1

院长

1993.2——2001.3

欧阳禹湖

党委书记

1995.1——1997.9

周文媛

党委书记

1997.9——2001.7

钟剑辉

党委书记

2001.7——2003.12

杨晓西

校长

2002.3——2013.5

刘树基

临时党委书记

2003.12——2006.6

党委书记

2006.6——2006.12

周致纳

党委书记

2006.12——2012.6

注:截止到2023年4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杰出校友

姓名

备注

谭凯帆

1996届企业管理专业校友,新维思家具集团总裁、东莞市家具协会副会长、中国家具品牌联盟副主席(截至2022年)

郑汉江

1997届应用化学专业的校友,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校友会会长(截至2022年)

刘仁

1996届应用化学专业校友,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总经理(截至2022年)

利可洋

东莞理工学院2001届城镇建设校友,东莞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截至2023年)

邓煜秋

东莞理工学院92级财务会计专业校友,东莞同信瑞丰财税集团董事长(截至2021年)

梅国兰

2003届校友,东莞市华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东莞市志华纸制品有限公司董事、秀韩品生活馆和东莞市美极创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截至2020年)

杨志成

2007届校友,广东社区通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截至2020年)

郑桂滨

2017届经济与管理学院校友,担任两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并经营三家实体店。(截至2022年)

注:以上信息来自东莞理工学院官网

学校荣誉

2019年7月,东莞理工学院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2020年12月25日,东莞理工学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8月,东莞理工学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2年7月13日,东莞理工学院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给予集体记功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