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90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0年6月,该校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8年5月,该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于2021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3年3月,该校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占地2130多亩。学校有教职工1732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80人、副高职称人员387人、博士797人。有普通全日制学生超2万人,继续教育学生近2万人。该校设有20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还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历史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1991年7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提前招生,1992年4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2002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5月,该校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5年9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
2018年5月,该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东莞市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支持学校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2021年5月,该校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8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到202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设有20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覆盖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学制4年。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制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年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年 |
物联网工程 | 4年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年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含卓越计划班) | 4年 |
通信工程 | 4年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4年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年 |
自动化 | 4年 |
智能制造工程 | 4年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 | 4年 |
土木工程 | 4年 |
工程管理 | 4年 |
环境科学 | 4年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卓越计划班) | 4年 |
机械电子工程 | 4年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4年 |
工业工程 | 4年 |
工业设计 | 4年 |
工商管理 | 4年 |
会计学 | 4年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 | 4年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年 |
经济与金融 | 4年 |
物流工程 | 4年 |
投资学 | 4年 |
质量管理工程 | 4年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 | 法学 | 4年 |
行政管理 | 4年 |
社会工作 | 4年 |
知识产权 | 4年 |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4年 |
工业设计 | 4年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年 |
经济与金融 | 4年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应用化学(含卓越计划班) | 4年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4年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4年 |
能源化学工程 | 4年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4年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年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年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4年 |
英语 | 4年 |
广播电视学 | 4年 |
广播电视编导 | 4年 |
文化产业管理 | 4年 |
教育学院 | 小学教育 | 4年 |
音乐学 | 4年 |
舞蹈编导 | 4年 |
汉语言文学 | 4年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4年 |
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 | 通信工程 | 4年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年 |
软件工程 | 4年 |
生命健康技术学院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4年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年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软件工程 | 4年 |
网络工程 | 4年 |
网络空间安全 | 4年 |
国际微电子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4年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4年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 |
国际学院 | / | / |
学生社区知行学院 | / | / |
创新创业学院 | / | / |
注:截至2023年4月。
师资规模
截止到2021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有专任教师1151人,外聘教师313人,杰出人才58人,学科领军人才9人,学科方向领军人才38人,学科骨干人才41人,国(境)外人才4人,校长特聘人才7人,产业精英人才3人,新引进青年博士489人,累计引进海内外博士后130人。
人才类别 | 姓名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振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周炳琨、王立军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于全 |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 沈学民 |
巴西科学院院士、杰出人才 | 袁锦昀 |
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 袁华强 |
注:截止2023年4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有4个学科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有4个,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的学科有6个。
类别 | 名称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 |
专业学位硕士点 | 资源与环境、机械、国际商务、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 |
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 |
广东省重点学科 | 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土木工程 |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5个,省一流专业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8个,创业见习基地8个。截至2023年3月,该校有1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一流专业 | 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社会工作、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工程管理、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小学教育、英语、广播电视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
省级特色专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 |
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
省重点专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
省一流本科专业 | 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工程 |
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 通信工程、社会工作、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工商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工程、自动化、会计学 |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2018年11月21日,东莞理工学院与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的协调下,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打造的“东莞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正式入驻大学创新城。
2021年5月,学校与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的特点与不同院校专业的匹配,邀请相关院校、企业开展链群精准对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校、政、企多方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地洽谈对接。
国际合作
截至到202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与英、美、加、澳、法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2016年,学校成立国际学院,成为东莞市首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土高校,累计招收来自49个国家的458名留学生。2017年,学校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2018年,学校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世界前100的名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学校作为“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与古巴、巴西等5个国家共8所拉美大学(研究机构)达成合作。学校获欧盟委员会立项批准3个“伊拉斯谟+”计划交流项目。学校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建有多个海外创新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38个。该校有1个研究院,建设12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科研机构 | 机构名称 |
校所联合实验室 | 东莞理工学院-散裂中子源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 |
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
中国散裂中子源机电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 |
中子探测与快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 |
省级工程中心 | 广东省废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研究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高校化工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
广东省结构损伤超声/微振监测与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性能低能耗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普通高校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 |
重大科技平台 | 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
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
机器人性能与质量检测中心 |
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及中子散射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
激光先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 |
科技资源大数据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3D打印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 |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
机器人性能与质量检测中心 |
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
科技资源大数据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到2023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建有松山湖、莞城校区两个图书馆,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为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204.3万册,有38个数据库、175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
学术期刊
刊名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主管部门 | 广东省教育厅 |
编辑出版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编辑部 |
刊期 | 双月刊 |
创刊时间 | 1994年 |
办刊宗旨 |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执行国家出版法律法规;立足东莞,面向全国,积极参与和促进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和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服务,为东莞乃至全国的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学术繁荣服务 |
荣誉 | 1995年荣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三等奖;2003年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
备注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被以下数据库全文收录:(1)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3)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4)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5)中教数据库 |
注:截至2023年4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科研成果
截止到2021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
类别 | 成果名称 | 奖励名称 |
国家级 | 基于高能效纳晶薄膜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 |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基于PVDF管式微滤膜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 | 2016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绿色溶剂的设计、开发及其污染物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绿色-低碳-健康生态厂区构建技术体系及应用 | 2019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省级 | 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
网络安全检测与监控审计系统 | 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校徽标识主要由中文校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题写)、英文校名及DGUT四个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三条竖线分别象征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图案与外圆相连接、与绿色相映衬,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学院扎根莞邑大地。
学校校训
学而知不足
释义:式样采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在东莞理工学院的题词。"学而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实践、钻研、成才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研究的过程,广义上都是"学"的范畴。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强、创新、追求卓越。

2008年2月26日至27日,杨振宁先生第二次莅临莞工指导,为校训石揭幕,题词“学源于思”,亲植罗汉青松,并颁发“杨振宁奖学金”。
学校校区
东莞理工学院设有两个校区,松山湖校区和莞城校区。
松山湖校区
松山湖校区,地址为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大学路1号,占地面积约为1800多亩(含370亩国际合作创新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的教学地点。该校区有孔子像、行政楼、校训楼等标志建筑或景观。
莞城校区
莞城校区,地址为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学院路251号,占地330多亩,占地面积约为330多亩,是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学院的教学地点。该校区有人才之星雕塑、大礼堂、鸳鸯湖等标志建筑或景观。
校园风貌

杨振宁教研楼用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2层,是集高端教研工作会议、重要教学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权威访问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功能空间。

在松山湖校道旁,矗立着“时不我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意钟表,钟表通过卫星精确校对时间,表盘上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词。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名誉校长 | 杨振宁 |
党委书记 | 成洪波 |
党委副书记 校长 | 马宏伟 |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 赖日辉 |
党委副书记 | 李忠红 |
党委委员 副校长 | 杨敏林 |
党委委员 副校长 | 李文芳 |
注:截止到2023年4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称 | 任职时间 |
姚锦柏 | 临时党委书记 | 1992.4——1993.2 |
张遐龄 | 党委书记 | 1993.2——1995.1 |
院长 | 1993.2——2001.3 |
欧阳禹湖 | 党委书记 | 1995.1——1997.9 |
周文媛 | 党委书记 | 1997.9——2001.7 |
钟剑辉 | 党委书记 | 2001.7——2003.12 |
杨晓西 | 校长 | 2002.3——2013.5 |
刘树基 | 临时党委书记 | 2003.12——2006.6 |
党委书记 | 2006.6——2006.12 |
周致纳 | 党委书记 | 2006.12——2012.6 |
注:截止到2023年4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杰出校友
姓名 | 备注 |
谭凯帆 | 1996届企业管理专业校友,新维思家具集团总裁、东莞市家具协会副会长、中国家具品牌联盟副主席(截至2022年) |
郑汉江 | 1997届应用化学专业的校友,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校友会会长(截至2022年) |
刘仁 | 1996届应用化学专业校友,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总经理(截至2022年) |
利可洋 | 东莞理工学院2001届城镇建设校友,东莞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截至2023年) |
邓煜秋 | 东莞理工学院92级财务会计专业校友,东莞同信瑞丰财税集团董事长(截至2021年) |
梅国兰 | 2003届校友,东莞市华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东莞市志华纸制品有限公司董事、秀韩品生活馆和东莞市美极创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截至2020年) |
杨志成 | 2007届校友,广东社区通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截至2020年) |
郑桂滨 | 2017届经济与管理学院校友,担任两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并经营三家实体店。(截至2022年) |
注:以上信息来自东莞理工学院官网
学校荣誉
2019年7月,东莞理工学院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2020年12月25日,东莞理工学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8月,东莞理工学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2年7月13日,东莞理工学院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给予集体记功奖励。